一種乾燥裝置及其應用的製作方法
2024-01-23 13:05:15 1

本發明涉及一種裝置及其應用,尤其是一種乾燥裝置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城市汙水及工業汙水處理量及處理要求的不斷提升,伴隨產生了大量的汙泥。在汙水處理過程中,30-50%的cod轉入到了汙泥中,同時汙泥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及病原菌,因此,從汙水處理的全流程看,汙水設施只完成了一半或者2/3的工作,傳統的填埋為主的處理方式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巨大的需求,同時也不適合汙泥處置的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要求。為達到汙泥的處理處置的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要求,首要任務是將汙泥幹化,現有的幹化乾燥設備大部分還停留在加熱蒸發乾燥的思路上,具有能效低、加熱中容易產生臭味等二次汙染,同時存在爆炸風險,因此急需引入新的乾燥技術,促進汙泥處理、汙水處理的升級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利用液體除溼技術的乾燥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採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乾燥裝置,包括依次連通的除溼塔、第一引風機、回熱器、再熱器、乾燥機、第二引風機,所述第一引風機、第二引風機均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第一引風機的進風口與所述除溼塔的上部連通,所述第二引風機的進風口與所述乾燥機的上部連通,所述回熱器的上部分別與所述第一引風機的出風口、第二引風機的出風口連通,所述回熱器的下部與所述再熱器的上部連通,所述再熱器的下部分別與所述乾燥機的下部、所述除溼塔的下部連通。
本發明乾燥裝置中引入液體除溼技術,本發明乾燥裝置的工作原理為:除溼後的冷幹空氣通過第二引風機(冷幹風機)從除溼塔抽出,經過回熱器(回熱器可以對能量進行回收,減少熱量的流失)、進入(熱泵)再熱器進行再熱後變成高溫乾燥的熱空氣進入乾燥機,將待乾燥的有機質、物料或者汙泥同時送入乾燥機,在乾燥機內,乾燥熱空氣在乾燥機內完成對汙泥的加熱除溼,變成溼熱空氣,由第一引風機(溼熱風機)抽出經過回熱器、熱泵再熱器蒸發器降溫後,(此處的熱泵再熱器是一套熱泵系統,根據系統的要求,經過回熱器後,乾冷空氣還需要進一步的加溫再熱而命名為再熱器。具體工作為:經過回熱器後的乾冷空氣經過熱泵系統的冷凝器而再熱,而從乾燥機出來的溼熱空氣經過回熱器降溫後經過熱泵系統的蒸發器進一步降溫冷凝,從而最大限度的節省能源)進入除溼塔除溼後,再由第二引風機抽出,完成一個封閉循環,同時系統在乾燥機上設計新風補充口,通過檢測體統的風壓自動補充空氣。
本發明所述乾燥裝置中的乾燥機可以是固定式的序批式間斷乾燥機,也可以是連續式帶式乾燥機;本發明乾燥裝置中的除溼液體包括但不限於本發明中提到氯化鈣、氯化鋰、三幹醇等各種適用於液體除溼的介質。
優選地,所述乾燥裝置還包括第一循環泵,所述第一循環泵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循環泵的進水口與所述除溼塔的下部連通,所述第一循環泵的出水口與所述除溼塔的上部連通。所述第一循環泵主要用於除溼塔中除溼液體的循環。
更優選地,所述乾燥裝置還包括溶液箱和再生塔,所述溶液箱的上部與所述第一循環泵的進水口連通,所述溶液箱的下部分別與所述除溼塔的下部、所述再生塔的下部連通。吸溼後的溶液通過溶液箱與再生塔連通,在再生塔內完成再生。
更優選地,所述乾燥裝置還包括第二循環泵,所述第二循環泵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二循環泵的進水口與所述再生塔的下部連通,所述第二循環泵的出水口與所述再生塔的上部連通。所述第二循環泵主要用於再生塔中液體的循環。
優選地,所述再生塔還設有第三引風機,所述第三引風機的進風口與大氣相通,所述第三引風機的出水口與所述再生塔的下部連通。所述再生塔中溶液再生方式為空氣式溶液再生,室外大氣通過第三引風機進入再生塔。
優選地,所述再生塔中溶液的再生方式為沸騰式再生。
更優選地,所述再生塔的熱源為太陽能、地熱、低溫餘熱、熱泵中的至少一種。
同時,本發明還公開一種上述乾燥裝置在有機質乾燥、物料乾燥或汙泥乾燥中的應用。
相對於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明將液體除溼技術應用於乾燥裝置,該乾燥裝置相對於現有設備,具有能效比高、系統安全、佔地面積小、環保、節能等諸多優勢,為汙泥的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創造有利條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乾燥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其中,1、乾燥機;2、第二引風機;3、回熱器;4、再熱器;5、第一引風機;6、除溼塔;7、第一循環泵;8、溶液箱;9、第三引風機;10、再生塔;11、第二循環泵。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好的說明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明所述乾燥裝置的一種實施例,本實施例所述乾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附圖1所示:
包括依次通過管道連通的除溼塔6、第一引風機5、回熱器3、再熱器4、乾燥機1、第二引風機2,第一引風機5、第二引風機2均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第一引風機5的進風口與除溼塔6的上部連通,第一引風機5的出風口與回熱器3的上部連通,第二引風機2的進風口與乾燥機1的上部連通,第二引風機2的出風口與回熱器3的上部連通,回熱器3的下部與再熱器4的上部連通,再熱器4的下部分別與乾燥機1的下部、除溼塔6的下部連通,乾燥機上設有新風補充口;
所述乾燥裝置還包括第一循環泵7、溶液箱8、再生塔10、第二循環泵11,第一循環泵7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第一循環泵7的進水口與除溼塔6的下部連通,第一循環泵7的出水口與除溼塔6的上部連通;溶液箱8的上部與第一循環泵7的進水口連通,溶液箱8的下部分別與除溼塔6的下部、再生塔10的下部連通;第二循環泵11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第二循環泵11的進水口與再生塔10的下部連通,第二循環泵11的出水口與再生塔10的上部連通。
本實施例中乾燥裝置的工作過程為:
將乾燥的有機質、物料或汙泥送入乾燥機1,除溼後的冷幹空氣通過第一引風機5從除溼塔6抽出,經過回熱器3進行能量回收,進入熱泵再熱器4進行再熱後變成高溫乾燥的熱空氣進入乾燥機1,在乾燥機1內,乾燥熱空氣在乾燥機內完成對汙泥的加熱除溼,變成溼熱空氣,由第二引風機2抽出,經過回熱器3進行熱量回收,經過熱泵再熱器4蒸發器降溫後,進入除溼塔1除溼後,再由第一引風機5抽出,完成一個封閉循環,同時系統設計新風補充口,通過檢測體統的風壓自動補充空氣。第一循環泵7用於除溼液體的循環,吸溼後的溶液通過溶液箱8與再生塔10連通,在再生塔10內完成再生,再生塔10中溶液的再生方式為沸騰式再生,熱源可以為太陽能、地熱、低溫餘熱、熱泵中的一種或者其任意組合。
本發明中的乾燥裝置屬於低溫乾燥,在汙泥應用中首先具有環保、安全等諸多優勢。熱泵由於具有能效比高,目前已經在汙泥乾燥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採用單一的熱泵技術乾燥時,在汙泥含水率從80%至40%的範圍內,每去除1kg水的電耗約為0.3-0.4kw。但是採用本技術的案例,每去除1kg水的電耗約為0.2kw。
最後所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明保護範圍的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