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土壩加寬施工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4-02-06 22:28:15 1
本發明涉及土壩施工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土壩加寬施工工藝。
背景技術:
土壩是利用當地土料和砂、砂礫、卵礫、石碴、石料等築成的壩。它是一種古老而至今還不斷發展並得到廣泛使用的擋水建築物,有時也稱土石壩。一些具體使用情況往往需要對原有土壩進行加寬,但是在加寬寬度過寬的情況下往往會導致土壩加寬部分的坍塌,造成事故發生,這些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土壩加寬施工工藝,該土壩加寬施工工藝具體步驟如下:
s1:對土壩基體斜坡表層的清理,將土壩基體斜坡表層的雜質清除,將表層的雜草和灌木進行清除,若是土壩基體斜坡上種植有樹木,需要將樹木清除,同時需要將樹木根部由土中刨出;
s2:第一夯土臺階層的施工,對土壩基體斜坡表層進行填土夯實,夯土層需要製作成臺階狀,臺階的水平方向的寬度需要保持在20-30釐米;
s3:第一加寬基體的施工,在第一夯土臺階層施工完畢後需要進行第一加寬基體的施工,對第一夯土臺階層外堆土,同時第一加寬基體中需要壓入水泥混凝土樁,對第一加寬基體進行壓實,同時壓入的水泥混凝土樁的直徑為7-10釐米,第一加寬基體的堆土水平寬度為50-100釐米;
s4:第二夯土臺階層的施工,第二夯土層與第一夯土臺階層施工方式相同,堆土後進行夯實為臺階狀,臺階水平方向的寬度為20-30釐米;
s5:第二加寬基體的施工,對第二夯土臺階層施工後需要進行第二加寬基體的施工,第二加寬基體中需要壓入水泥混凝土樁,水泥混凝土樁的直徑為7-10釐米,第二加寬基體層為最外層加寬基體時,第二加寬基體層水平方向的寬度為40-70釐米;
s6:土壩表層的修護,第二加寬基體作為最外層加寬基體施工完成後,需要對斜坡進行護坡板的修建,護坡板修建後需要對護坡板的鏤空處種植灌木,加強護坡能力。
優選的,所述第一夯土臺階層和第二夯土臺階層均採用黃泥土與砂石粒按比例為2:1混合的材料。
優選的,所述第一加寬基體與第二加寬基體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採用澆水使得土壤下層,使得最後施工的第一加寬基體和第二加寬基體更加緊實,澆水量按照50-70公斤每立方米土壤的方式進行,同時加寬基體施工後至少需要間隔2天進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優選的,所述第一加寬基體與第二加寬基體中的水泥混凝土樁之間需要纏繞上尼龍網片,更有助防止加寬基體塌陷。
優選的,所述第一加寬基體和第二加寬基體中壓入的水泥混凝土樁的長度控制在0.5-4米,水泥混凝土樁距離表層土壤的豎直距離不得少於30釐米。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夯土臺階層與加寬基體間隔的方式來加寬土壩,夯土臺階層的設置可以使得加寬基體更好的附著在壩體上,避免加寬基體滑坡,防止加寬基體水平加寬寬度過大,導致塌方的發生,可以提高土壩的堅固度,同時通過夯土臺階層與加寬基體間隔的設置,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壩加寬的程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中:1土壩基體、2第一夯土臺階層、3第一加寬基體、4第二加寬基體、5第二夯土臺階層、6水泥混凝土樁。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
一種土壩加寬施工工藝,該土壩加寬施工工藝具體步驟如下:
s1:對土壩基體斜坡表層的清理,將土壩基體斜坡表層的雜質清除,將表層的雜草和灌木進行清除,若是土壩基體斜坡上種植有樹木,需要將樹木清除,同時需要將樹木根部由土中刨出;
s2:第一夯土臺階層的施工,對土壩基體斜坡表層進行填土夯實,夯土層需要製作成臺階狀,臺階的水平方向的寬度需要保持在20釐米;
s3:第一加寬基體的施工,在第一夯土臺階層施工完畢後需要進行第一加寬基體的施工,對第一夯土臺階層外堆土,同時第一加寬基體中需要壓入水泥混凝土樁,對第一加寬基體進行壓實,同時壓入的水泥混凝土樁的直徑為7釐米,第一加寬基體的堆土水平寬度為50釐米;
s4:第二夯土臺階層的施工,第二夯土層與第一夯土臺階層施工方式相同,堆土後進行夯實為臺階狀,臺階水平方向的寬度為20釐米;
s5:第二加寬基體的施工,對第二夯土臺階層施工後需要進行第二加寬基體的施工,第二加寬基體中需要壓入水泥混凝土樁,水泥混凝土樁的直徑為7釐米,第二加寬基體層為最外層加寬基體時,第二加寬基體層水平方向的寬度為40釐米;
s6:土壩表層的修護,第二加寬基體作為最外層加寬基體施工完成後,需要對斜坡進行護坡板的修建,護坡板修建後需要對護坡板的鏤空處種植灌木,加強護坡能力。
所述第一夯土臺階層和第二夯土臺階層均採用黃泥土與砂石粒按比例為2:1混合的材料。所述第一加寬基體與第二加寬基體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採用澆水使得土壤下層,使得最後施工的第一加寬基體和第二加寬基體更加緊實,澆水量按照50公斤每立方米土壤的方式進行,同時加寬基體施工後至少需要間隔2天進行下一工序的施工。所述第一加寬基體與第二加寬基體中的水泥混凝土樁之間需要纏繞上尼龍網片,更有助防止加寬基體塌陷。所述第一加寬基體和第二加寬基體中壓入的水泥混凝土樁的長度控制在0.5-4米,水泥混凝土樁距離表層土壤的豎直距離不得少於30釐米。
實施例2
一種土壩加寬施工工藝,該土壩加寬施工工藝具體步驟如下:
s1:對土壩基體斜坡表層的清理,將土壩基體斜坡表層的雜質清除,將表層的雜草和灌木進行清除,若是土壩基體斜坡上種植有樹木,需要將樹木清除,同時需要將樹木根部由土中刨出;
s2:第一夯土臺階層的施工,對土壩基體斜坡表層進行填土夯實,夯土層需要製作成臺階狀,臺階的水平方向的寬度需要保持在30釐米;
s3:第一加寬基體的施工,在第一夯土臺階層施工完畢後需要進行第一加寬基體的施工,對第一夯土臺階層外堆土,同時第一加寬基體中需要壓入水泥混凝土樁,對第一加寬基體進行壓實,同時壓入的水泥混凝土樁的直徑為10釐米,第一加寬基體的堆土水平寬度為100釐米;
s4:第二夯土臺階層的施工,第二夯土層與第一夯土臺階層施工方式相同,堆土後進行夯實為臺階狀,臺階水平方向的寬度為30釐米;
s5:第二加寬基體的施工,對第二夯土臺階層施工後需要進行第二加寬基體的施工,第二加寬基體中需要壓入水泥混凝土樁,水泥混凝土樁的直徑為10釐米,第二加寬基體層為最外層加寬基體時,第二加寬基體層水平方向的寬度為70釐米;
s6:土壩表層的修護,第二加寬基體作為最外層加寬基體施工完成後,需要對斜坡進行護坡板的修建,護坡板修建後需要對護坡板的鏤空處種植灌木,加強護坡能力。
所述第一夯土臺階層和第二夯土臺階層均採用黃泥土與砂石粒按比例為2:1混合的材料。所述第一加寬基體與第二加寬基體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採用澆水使得土壤下層,使得最後施工的第一加寬基體和第二加寬基體更加緊實,澆水量按照70公斤每立方米土壤的方式進行,同時加寬基體施工後至少需要間隔2天進行下一工序的施工。所述第一加寬基體與第二加寬基體中的水泥混凝土樁之間需要纏繞上尼龍網片,更有助防止加寬基體塌陷。所述第一加寬基體和第二加寬基體中壓入的水泥混凝土樁的長度控制在0.5-4米,水泥混凝土樁距離表層土壤的豎直距離不得少於30釐米。
實施例3
一種土壩加寬施工工藝,該土壩加寬施工工藝具體步驟如下:
s1:對土壩基體斜坡表層的清理,將土壩基體斜坡表層的雜質清除,將表層的雜草和灌木進行清除,若是土壩基體斜坡上種植有樹木,需要將樹木清除,同時需要將樹木根部由土中刨出;
s2:第一夯土臺階層的施工,對土壩基體斜坡表層進行填土夯實,夯土層需要製作成臺階狀,臺階的水平方向的寬度需要保持在25釐米;
s3:第一加寬基體的施工,在第一夯土臺階層施工完畢後需要進行第一加寬基體的施工,對第一夯土臺階層外堆土,同時第一加寬基體中需要壓入水泥混凝土樁,對第一加寬基體進行壓實,同時壓入的水泥混凝土樁的直徑為8釐米,第一加寬基體的堆土水平寬度為70釐米;
s4:第二夯土臺階層的施工,第二夯土層與第一夯土臺階層施工方式相同,堆土後進行夯實為臺階狀,臺階水平方向的寬度為25釐米;
s5:第二加寬基體的施工,對第二夯土臺階層施工後需要進行第二加寬基體的施工,第二加寬基體中需要壓入水泥混凝土樁,水泥混凝土樁的直徑為8釐米,第二加寬基體層為最外層加寬基體時,第二加寬基體層水平方向的寬度為50釐米;
s6:土壩表層的修護,第二加寬基體作為最外層加寬基體施工完成後,需要對斜坡進行護坡板的修建,護坡板修建後需要對護坡板的鏤空處種植灌木,加強護坡能力。
所述第一夯土臺階層和第二夯土臺階層均採用黃泥土與砂石粒按比例為2:1混合的材料。所述第一加寬基體與第二加寬基體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採用澆水使得土壤下層,使得最後施工的第一加寬基體和第二加寬基體更加緊實,澆水量按照60公斤每立方米土壤的方式進行,同時加寬基體施工後至少需要間隔2天進行下一工序的施工。所述第一加寬基體與第二加寬基體中的水泥混凝土樁之間需要纏繞上尼龍網片,更有助防止加寬基體塌陷。所述第一加寬基體和第二加寬基體中壓入的水泥混凝土樁的長度控制在0.5-4米,水泥混凝土樁距離表層土壤的豎直距離不得少於30釐米。
本發明夯土臺階層與加寬基體間隔的方式來加寬土壩,夯土臺階層的設置可以使得加寬基體更好的附著在壩體上,避免加寬基體滑坡,防止加寬基體水平加寬寬度過大,導致塌方的發生,可以提高土壩的堅固度,同時通過夯土臺階層與加寬基體間隔的設置,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壩加寬的程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