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薄板塑膠件的注塑件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4-01-31 20:36:15

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成型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薄板塑膠件的注塑件模具。
背景技術:
注塑成型又稱注射模塑成型,是一種注射兼模塑的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方法的優點是生產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可實現自動化,花色品種多,形狀可以由簡到繁,尺寸可以由大到小,而且製品尺寸精確,產品易更新換代,能成形狀複雜的製件,注塑成型適用於大量生產與形狀複雜產品等成型加工領域。注射成型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6個階段:合模、射膠、保壓、冷卻、開模、製品取出。上述工藝反覆進行,就可批量周期性生產出製品。
現有技術中,薄板塑膠件的注塑件的模具形成的澆道1′及型腔2′如圖1所示,澆道1′的端部與型腔2′連通,熱塑性塑料或熱固性塑料從澆道1′壓入後填滿型腔2′,保壓一端時間後冷卻成型。由於薄板類塑膠件的厚度薄,相應的,型腔2′的深度比較淺,容易冷卻凝固成型。但是由於冷卻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收縮,如果澆道1′附近的型腔2′內的塑膠比較快的冷卻,會阻礙塑膠進入到內部的型腔2′中,內部的塑膠在冷卻成型時無法獲得塑膠補充,造成產品表面縮水以及變形;此外,薄板類塑膠件需要在高壓高速下填充成型,以加快塑膠的填充速度,對產品的外觀流痕會有一定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薄板塑膠件的注塑件模具,塑膠填充時間短、注塑壓力變小、保壓時間長、產品變形小。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薄板塑膠件的注塑件模具,包括澆道和與所述澆道的端部連通的型腔,所述型腔包括以所述澆道為中心的澆道區域和與所述澆道區域連通的非澆道區域,所述澆道區域的深度為所述非澆道區域的深度的1.1-1.3倍。
其中,所述澆道區域為以所述澆道為圓心的圓形區域,所述圓形區域的直徑為5mm-15mm。
其中,所述圓形區域的直徑為10mm。
其中,所述澆道區域的深度為所述非澆道區域的深度的1.2倍。
其中,所述非澆道區域的內壁與所述澆道區域的內壁通過連接面平滑過渡,所述連接面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澆道區域的內壁和所述非澆道區域的內壁相切。
其中,所述連接面包括第一弧面、中間面和第二弧面,所述非澆道區域的內壁、第一弧面、中間面、第二弧面以及所述澆道區域的內壁依次相切連接,所述中間面為平面或平滑曲面。
其中,所述澆道區域在所述澆道的端部向遠離所述澆道的方向凸出形成凸出部。
其中,所述凸出部為弧面。
其中,所述凸出部向外凸出的高度為0.3mm。
其中,所述澆道的端部的直徑為所述澆道區域的厚度的0.6倍。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薄板塑膠件的注塑件模具,包括澆道和與所述澆道的端部連通的型腔,所述型腔包括以所述澆道為中心的澆道區域和與所述澆道區域連通的非澆道區域,所述澆道區域的深度為所述非澆道區域的深度的1.1-1.3倍。通過加深澆道區域的深度,在澆道區域內的塑膠的冷卻時間比較長,型腔內其他區域的塑膠冷卻慢,其他區域的塑膠冷卻收縮時,塑膠可以從澆道區域流入補充,減少產品的變形,可以延長保壓時間,且澆道區域的深度增加後,塑膠的流動阻力變小,塑膠填充時間變短,且塑膠容易流動後,其注塑壓力可以減少,增加模具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的注塑件模具形成的澆道和型腔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注塑件模具形成的澆道和型腔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圖2的B處的局部放大圖。
其中:
1-澆道,2-型腔,21-澆道區域,22-非澆道區域,23-連接面,24-凸出部,1′-澆道,2′-型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採用的技術方案和達到的技術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實施例1
如圖2-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薄板塑膠件的注塑件模具,包括澆道1和與澆道1的端部連通的型腔2,型腔2包括以澆道1為中心的澆道區域21和與澆道區域21連通的非澆道區域22,澆道區域21的深度為非澆道區域22的深度的1.1-1.3倍。通過加深澆道區域21的深度,在澆道區域21內的塑膠的冷卻時間比較長(越薄的型腔冷卻越快),型腔2內其他區域,如非澆道區域22的塑膠冷卻快,其他區域的塑膠冷卻收縮時,塑膠可以從澆道區域21流入補充,減少產品的變形,可以延長保壓時間,且澆道區域21的深度增加後,塑膠的流動阻力變小,塑膠填充時間變短,型腔2中的塑膠冷卻更均勻,且塑膠容易流動後,其注塑壓力可以減少,增加模具壽命。實際上,澆道區域21是在確定產品的結構的基礎上,根據注塑的需要,在原產品結構的基礎上對澆道區域21進行加深,以獲得上述的比較好的注塑效果,因此,澆道區域21的深度比非澆道區域22加深0.1-0.3倍比較適宜,此時澆道區域21的深度是非澆道區域22的深度的1.1-1.3倍,加深太多對產品的本身的結構影響比較大,不能滿足要求。澆道區域21的深度最好為非澆道區域22的深度的1.2倍,對產品本身的結構影響非常小,對提升注塑的效果也比較明顯。澆道1的端部的直徑可以為澆道區域21的厚度的0.6倍,可以兼顧塑膠流動的速度和壓力。
澆道區域21可以是以澆道1為圓心的圓形區域,圓形區域的直徑為10mm,可以在澆道1的連通的附近的區域都形成比較好的注塑效果,滿足型腔2的各個方向的需求,且10mm直徑的圓形區域對產品結構本身影響比較小。圓形區域的直徑可以在5mm-15mm之間根據實際需求取捨,根據產品具體確定。
為了減少塑膠在型腔2中的流動阻力,非澆道區域22的內壁與澆道區域21的內壁通過連接面23平滑過渡,連接面23的兩端分別與澆道區域21的內壁和非澆道區域22的內壁相切。具體而言,連接面23包括第一弧面、中間面和第二弧面,非澆道區域22的內壁、第一弧面、中間面、第二弧面以及澆道區域21的內壁依次相切連接,中間面為平面或平滑曲面,以通過連接面23更好地平滑連接非澆道區域22的內壁與澆道區域21的內壁,減少流動阻力。
本實施例的澆道區域21在澆道1的端部向遠離澆道1的方向凸出形成凸出部24。在圖4中,型腔2在澆道1的連通的位置下陷形成凸出部24,凸出部24在塑膠成型後,會在與澆道1的連接的位置形成一個小坑,在澆道1的端部和塑膠件產品分離斷開後,不凸出於產品形成小的凸起,產品表面比較平整。凸出部24可以為弧面,以產品表面為小圓坑,可以兼顧澆道1分離斷開後各個方向的凸起。凸出部24向外凸出的高度在0.2mm-0.4mm比較合適,兼顧了產品表面的平整性和凸出部24本身造成的尺寸加大的影響,凸出部24的高度最好為0.3mm。
以上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範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