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驅動馬達及其外殼以及外殼內的磁石的製作方法
2024-02-11 10:57:15 4
透鏡驅動馬達及其外殼以及外殼內的磁石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微型照相機領域,公開了一種透鏡驅動馬達及其外殼以及外殼內的磁石,其中的磁石具有兩個對稱設置的等腰直邊1、兩個對稱設置的平行直邊2和一個圓弧邊3,所述兩個等腰直邊1的下端相連,兩個等腰直邊1的上端分別與兩個平行直邊2的下端相連,兩個平行直邊2的上端分別與圓弧邊3的兩端相連。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增加了磁石在加工時的定位位置,使磁石在加工時定位位置和尺寸基準明確,解決了因工裝夾具的不穩定導致的加工精度的問題,保證了磁石磁能級的方向不偏差。
【專利說明】透鏡驅動馬達及其外殼以及外殼內的磁石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微型照相機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透鏡驅動馬達及其外殼以及外殼內的磁石。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用於透鏡驅動馬達外殼中的VCM (Voice CoilMotor:音圈電機)磁石形狀通常為近似等腰三角形(如圖1)或近似等腰梯形(如圖2),圖中的S和N分別表示磁石的南極和北極,兩種形狀的磁石的等腰直邊與弧形邊均是倒角連接,這種倒角的形狀在加工時工裝夾具均無法準確固定,加工成本高,難度大,精度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實用新型目的: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磁石,該磁石增加了加工定位位置,提高了磁石的加工精度,確保磁石磁能級方向不偏差;另外還提供了一種具有該磁石的透鏡驅動馬達的外殼以及使用該外殼的透鏡驅動馬達。
[0004]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磁石,該磁石具有兩個對稱設置的等腰直邊、兩個對稱設置的平行直邊和一個圓弧邊,所述兩個等腰直邊的下端相連,兩個等腰直邊的上端分別與兩個平行直邊的下端相連,兩個平行直邊的上端分別與圓弧邊的兩端相連。
[0005]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透鏡驅動馬達的外殼,包含外殼本體,所述外殼本體下方內部還對稱固定有兩個或四個權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磁石。
[0006]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透鏡驅動馬達,從上至下依次由上蓋、具有內圈彈簧和外圈彈簧的上彈簧、上述外殼、線圈、載體、墊圈、具有內圈彈簧和外圈彈簧的下彈簧以及下蓋組成,其中,線圈固定套在載體外部,二者作為一個整體懸浮於外殼內部,上彈簧和下彈簧的內圈彈簧均固定於載體上、外圈彈簧均固定在外殼和下蓋上。
[0007]進一步地,所述的磁石還具有一個短直邊,該短直邊與所述弧形邊平行,且該短直邊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兩個等腰直邊的下端連接。
[0008]優選地,所述兩個或四個磁石分別對稱固定在所述外殼本體的兩條對角線上。
[0009]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中的磁石結構在圓弧邊與兩個等腰直邊之間增加了兩個對稱的平行直邊,增加了磁石在加工時的定位位置,使磁石在加工時定位位置和尺寸基準明確,解決了因工裝夾具的不穩定導致的加工精度的問題,保證了磁石磁能級的方向不偏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現有技術中近似等腰三角形的磁石結構示意圖;
[0011]圖2為現有技術中近似等腰梯形的磁石結構示意圖
[0012]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近似等腰三角形的磁石結構示意圖;
[0013]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近似等腰梯形的磁石結構示意圖;
[0014]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具有四個磁石的外殼本體下方的正視圖;
[0015]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具有兩個磁石的外殼本體下方的正視圖;
[0016]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透鏡驅動馬達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8為圖7中上彈簧或下彈簧的結構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介紹。
[0019]實施方式1:
[0020]本實施方式中磁石的形狀如圖3所示,對稱結構,由兩個等腰直邊1、兩個平行直邊2和一個圓弧邊3組成,與現有技術中近似等腰三角形的磁石(圖1所示)相對應,圓弧邊3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平行直邊2的上端連接,兩個平行直邊2的下端分別與兩個等腰直邊I的上端相連,兩個等腰直邊2的下端直接相連,也可以做成倒角形狀連接。
[0021]與圖1相比,本實施方式中的磁石增加了兩條對稱的平行直邊2,這樣設計增加了磁石在加工時的定位位置,使磁石在加工時定位位置和尺寸基準明確,解決了因工裝夾具的不穩定導致的加工精度的問題,保證了磁石磁能級的方向不偏差。
[0022]作為與現有技術中近似等腰梯形的磁石相對應的,本實施方式中的磁石結構中還可以增加一個短直邊4,如圖4,該短直邊4與弧形邊3平行設置,短直邊4的兩端分別與兩等腰直邊I的下端連接,以進一步增加磁石在加工時的定位位置,提高磁石加工精度,確保磁石磁能級方向不偏差。
[0023]實施方式2:
[0024]本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透鏡驅動馬達的外殼,如圖5所不為外殼的外殼本體5下方的正視圖,圖中可以看出該外殼的外殼本體5內部下方對稱固定有四個磁石6,該磁石6即為實施方式I中所述近似等腰梯形的磁石。本實施方式中的磁石6優選對稱固定在外殼本體5下方內部的兩條對角線上;如果是兩個磁石6結構的外殼,則這兩個磁石6分別被對稱固定在外殼本體5下方內部的一條對角線的兩端,如圖6。
[0025]實施方式3:
[0026]本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透鏡驅動馬達,如圖7和圖8,該馬達從上至下依次由上蓋
7、上彈簧10、外殼11、線圈12、載體13、墊圈14、下彈簧15和下蓋16組成,其中,線圈12套在載體13外部,與載體13作為一個整體結構置於外殼11的內部下方,上彈簧10和下彈簧15都具有內圈彈簧8和外圈彈簧9,且兩者的外圈彈簧9均與外殼11和下蓋16固定連接,對外殼11和下蓋有一個拉力作用,兩者的內圈彈簧8均與載體13固定連接,對載體13有一個拉力的作用,通過這種連接方式,上彈簧10、外殼11、線圈12、載體13、墊圈14、下彈簧15和下蓋16形成一個整體結構,上蓋7再蓋在該整體結構上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透鏡驅動馬達。
[0027]上述外殼11即為實施方式2中所述的外殼,具有四個磁石6的外殼11與現有技術中的外殼除磁石結構不同外,其它無差別,所以使用這種外殼的透鏡驅動馬達也與現有技術中無明顯差別,此處不做贅述。
[0028]為了能夠降低透鏡驅動馬達整體的成本,本實施方式中在透鏡驅動馬達的外殼11上僅使用兩個磁石6,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磁石組裝工藝。下面將重點講述本實用新型是如何能夠做到使用僅具有兩個磁石的外殼也能夠不影響透鏡驅動馬達的驅動條件的。
[0029]首先介紹一下透鏡驅動馬達的工作原理:外殼本體5下方內部一條對角線的兩端分別對稱設置有兩個相同的形狀對稱的磁石6,當給線圈12通電後會產生一個與磁石6的磁場相互排斥的磁場,進而兩個磁石6對線圈12會有一個排斥力,磁石6即是通過對線圈12的排斥力作用間接地給載體13施加推力,當該推力與上述上彈簧10和下彈簧15的內圈彈簧8對載體13的拉力相等時,線圈12和載體13就能夠懸浮於外殼11內部下方,滿足本透鏡驅動馬達的驅動條件。
[0030]上述推力F1可以用下式計算出:
[0031]F1=Ii15^ndBIL
[0032]其中ηι為磁石數量,n2為線圈圈數,B為磁場強度,I為電流大小,L為線圈切割長度。
[0033]上述內圈彈簧8對載體13的拉力F2=I^XfkdX2+ (I^k2) *x3
[0034]其中Ic1為上彈簧係數;k2為下彈簧係數A1為上彈簧預壓距離;X2為下彈簧預壓距離;x3為馬達移動距離(即載體8和線圈7的移動距離)。
[0035]從前述可知,若要滿足驅動要求,磁石6通過線圈12施加在載體13上的推力要等於上彈簧10和下彈簧15中的內圈彈簧8對載體13的拉力,即F1要等於F2,由此能夠推出F2中的馬達移動距離X3的值,即馬達移動了 X3的距離後保持平衡時,F1=Fy
[0036]本實施方式中將Ii1減半後F1也減半,相對來說,若要保證馬達移動X3時仍能保持平衡,F2也要減半。由此可見,當磁石6數量Ii1減半時,只需要將內圈彈簧8的彈力係數1、K2調低,以保證內圈彈簧8對載體13的拉力與此時磁石6對載體13的推力保持一致即可,而彈性係數可以通過簡單調整彈簧細絲形狀實現。
[0037]綜上所述可知,只需通過對內圈彈簧8細絲的形狀進行簡單調整,就能夠在保證馬達驅動的前提下,通過減少磁石6數量降低透鏡驅動馬達的整體成本,同時也能減少磁石6組裝工藝。
[0038]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並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磁石,其特徵在於,該磁石具有兩個對稱設置的等腰直邊(I)、兩個對稱設置的平行直邊(2)和一個圓弧邊(3),所述兩個等腰直邊(I)的下端相連,兩個等腰直邊(I)的上端分別與兩個平行直邊(2)的下端相連,兩個平行直邊(2)的上端分別與圓弧邊(3)的兩端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石,其特徵在於,該磁石還具有一個短直邊(4),該短直邊(4 )與所述弧形邊(3 )平行,且該短直邊(4 )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兩個等腰直邊(I)的下端連接。
3.一種透鏡驅動馬達的外殼,包含外殼本體(5),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本體(5)下方內部還對稱固定有兩個或四個權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磁石(6)。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透鏡驅動馬達的外殼,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或四個磁石(6)分別對稱固定在所述外殼本體(5)的兩條對角線上。
5.一種透鏡驅動馬達,其特徵在於,從上至下依次由上蓋(7)、具有內圈彈簧(8)和外圈彈簧(9)的上彈簧(10)、權利要求3所述的外殼(11)、線圈(12)、載體(13)、墊圈(14)、具有內圈彈簧(8)和外圈彈簧(9)的下彈簧(15)以及下蓋(16)組成,其中,線圈(12)固定套在載體(13)外部,二者作為一個整體懸浮於外殼(11)內部,上彈簧(10)和下彈簧(15)的內圈彈簧(8)均固定於載體(13)上、外圈彈簧(9)均固定在外殼(11)和下蓋(16)上。
【文檔編號】H02K33/02GK204068637SQ201420519580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11日
【發明者】董懌, 羅俊 申請人:崑山威賽機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