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人先新閩商——訪北京福建企業商會會長陳春玖先生
2023-04-01 18:10:34 2
閩商是中國歷史上十大商幫之一,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近些年來再次以其驚人的成長速度、不斷壯大的經濟實力,躋身當今中國經濟舞臺最活躍的三大商幫。
北京福建企業商會會長陳春玖先生就是閩商中的一位傑出代表,但是,想要專訪到他卻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實,希望和陳春玖先生聊聊的想法至少有幾個月了,但是一直沒實現。陳會長管理著多家數十億資產的企業,業務繁忙沒有時間約採訪,這本無可厚非。但與記者採訪過的一些知名民企老總不同的是,他不喜歡在媒體上出風頭。即使是躲不開時,也是簡明地幾句話,婉轉結束對話。
他身邊的工作人員也紛紛勸說記者放棄,「陳會長一直很低調的,幾乎不接受採訪。」果然這樣嗎!記者打開無限便捷的網際網路,真的沒有找到多少陳會長的資料。但這反而更加刺激了記者的採訪欲望。
2006年12月9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鄉情洋溢,北京福建企業商會成立三周年慶典隆重舉行,陳春玖先生終於露面,穿梭在人群中,深情感謝各位同仁的鼎力支持。記者急忙上前祝賀,乘機表明採訪意圖,陳會長爽快地留下電話答應了採訪。
眾人面前的陳會長身材勻稱高大,一身筆挺的黑西服,給人的感覺就是躊躇滿志,活力四射。多年商海歷練使他說話乾脆,帶著運籌帷幄的深沉穩重,時刻散發著一種成熟魅力。
陳會長擁有多家公司,而且還是北京閩商投資擔保公司的董事長,絕對屬於「長袖善舞」的資本大顎。但是,他卻聲稱自己並不是一個經驗嫻熟的資本高手。除了他自己掌管的通廈集團的幾筆小型收購,在福建商會,他長期都以埋首做內生式平滑增長的風格著稱。
陳會長表示,擔保公司完全是一種民間行為,他對民營擔保公司的前景非常看好。但不管如何,陳春玖此役,是福建中小企業欲通過聯合快速擴張規模的一個信號。不論將來成功失敗,新閩商敢為人先善觀時變的風格早已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勢必成為我國民營企業探索融資渠道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陳會長不希望談他和他的公司,只想說一說閩商和北京福建企業商會。從陳會長的話語中,記者深切感受到一個閩商的智慧和豁達,還有反哺家鄉的拳拳之心。
對話陳春玖會長
記者:作為中國歷史上十大商幫之一的閩商,歷史悠久影響深遠,陳會長能否介紹一下閩商的發展歷史?
陳春玖:閩商確實是一個英才輩出的商人群落,福建具有悠久的經商傳統。
早在唐宋時期,閩人就為了謀生從家鄉帶著絲綢、糖、手工藝品等搭船從泉州出髮漂洋過海,將這些商品銷往世界各國。很快,泉州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閩人崇商盛於元代,此時的閩人已經有了固定的商業意識,一些商人因經商開始定居異國,拓展商貿往來。明中葉以後,閩商開始大規模進行海內外貿易活動。
到了近代,廈門、福州位居五口通商之列,此時,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閩商開始崛起,海洋、商貿、開放、移民等因素逐漸融入福建人的血液。從19世紀末開始,閩商中湧現出一大批風雲人物,包括陳嘉庚、郭鶴年等。所以,閩商幫也有海外華商第一商幫之稱。
記者:閩商的飛速發展壯大有什麼原因?
陳春玖:閩商的壯大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地理優勢。閩南商幫主要分布在泉州、漳州、廈門等地,受閩南和吳越文化共同影響,是一種典型的客家商業文化,「愛拼才會贏」這句閩南俗語,就是最好的說明。
閩商文化屬於移民文化,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和開放性。從漢晉開始,在漢民的不斷南遷和聚合過程中,在福建地區顯現出極大的交融性,北方人南遷,導致閩粵人口激增,形成人口過剩的局面。因此,當地民眾只能出洋謀生,以尋求生路。
此外,明清時期,閩商的壯大,與福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分不開。枕山面海的地理環境,使福建海外貿易較發達,這不僅為福建注入大量資金,而且還帶來許多海外洋貨,充足的資金和豐富的洋貨為閩商從事國內貿易提供了客觀條件。
記者:據說,從宋元時期,閩南男兒就視出洋賺錢為正途。為什麼閩人喜歡到海外創業呢?
陳春玖:這其中除了剛才說的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原因,還有文化因素。相對於民風較為保守的中國北方和內地北京商會會長是誰,閩南人更具開放和向外開拓意識。傳統文化注重的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遊」,在閩南幾乎沒什麼影響力。
明代後期以來的海外移民活動更為閩南文化注入異域文化的活力。尤其是近代以來,閩南大規模向東南亞地區移民,湧現出被譽為「船王」的黃雙安、人稱「銀行大王」的陳永栽等閩籍華僑。與古代中國佔主導地位的農業文明相比,閩商屬於海洋文化的藍色文明。
據統計,福建現有海外華僑110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閩籍華人資產存量估計超過3000億美元。所以有人說:「世界上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人」。
記者:目前,閩商在全國發展情況如何?
陳春玖:閩商幫的「淘金足跡」早已遍布大江南北。近二十年來,許多海外華商回福建投資,帶回了許多外界的商業經驗和經營理念,不少本土閩商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資本積累,在很短時間裡就再度崛起。統計數字顯示,至今有超過三百萬福建鄉親在中國內地經營辦企業,在外閩商回家興辦的企業達2萬多家,總投資300多億美元。
目前,在京有30餘萬閩商,創造了逾千億元人民幣的產值,年上繳國家稅費六十多億元人民幣。在京城的房地產界,閩籍房地產開發商「在外地軍團中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香港軍團。湧現出一大批知名企業家,如被譽為京城地產四大「深水大鱷」的黃如論、楊孫西、許榮茂、韓國龍等。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北京福建企業商會的情況。
陳春玖:北京福建企業商會的前身是2001年9月22日成立的北京市福建在京企業協會,經上級部門批准,2003年12月8日北京福建企業商會成立,會址設在福建大廈11層。商會剛成立時,會員屈數可數。隨後,商會研究制訂了三年發展規劃,確立建設「大商會」的發展理念。三年過去了,商會先後設立了漳州、龍巖、三明、福州4個地市分會,紡織服飾、鞋業、茶業3個行業分會,會員企業現在有1270家,增加比例達283%,涉及房產開發、金融證券等二十多個行業。北京福建企業商會已成為大眾型商會。
記者:這三年,北京福建企業商會主要做了那些工作?
陳春玖:我們北京福建企業商會的任務就是整合資源,為福建在京企業服務,鼓勵和引導閩籍駐京企業界人士,為促進京閩兩地的經濟、商貿、科技、文化和信息交流交往而努力。使全體會員利用商會平臺,資源共享、相互幫助、互通有無、協作發展。
三年來,商會為會員企業提供人才招聘、金融理財等服務,還為51家會員牽線搭橋,向會員推介項目17個。還幫助會員企業協調處理各種經濟糾紛案數十件,使會員企業減少經濟捐失1000多萬元。為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題,為商會會員企業提供各類融資投資擔保服務,2006年8月19日,北京福建企業商會成立了北京閩商投資擔保公司。截止目前,公司已融資總額達1億多元,發揮效力顯著。
記者:北京閩商投資擔保公司是北京市首家由商會牽頭成立的擔保公司,這又體現出閩商處處敢為天下先的特質。
陳春玖:我們不敢說是敢為天下先,只是千方百計地想解決在京閩籍中小企業「貸款難、擔保難」的融資瓶頸問題。我們擔保公司註冊資本金2.3億元人民幣,集擔保、投資、諮詢於一體。成立之初,興業銀行北京分行就與我們籤署合作協議,給予我們貸款擔保額度和全面合作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讓我們非常感動,也使我們看到了民營擔保公司的光明前途。
記者:您的通廈公司一向關注和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建設,近年來為北京市奧申委和福建家鄉的抗洪救災、捐資辦學等捐款合計達400多萬元。介紹一下您的通廈公司吧?
陳春玖:奧,通廈公司沒有什麼可說的,它成立於1996年,是一家以投資地產開發及大型商業物業管理為主營業務的公司。還是說說我們的商會吧。
記者:據我們了解,您多年來一直熱衷公益事業,處處以身作則。去年8月,成立北京福建企業商會慈善基金會時,您就帶頭捐款15萬元使得慈善基金會得以運轉起來,目前情況如何?
陳春玖:現在,北京福建企業商會慈善基金會運轉良好,這首先要感謝各位會員的大力支持。去年6月,颱風給福建造成重大災情,商會向全體會員發出「倡議書」,支持成立慈善基金管理委員會,為京閩兩地慈善事業奉獻愛心。截至目前共收到捐款130多萬元,已向泉州市慈善總會捐贈10萬元,向福建教育、社會保障等系統捐資60萬元,幫助災民度過難關等等。據統計,2006年會員企業共累計捐款500萬元以上,支持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今後,我們還將引導會員踴躍參與和諧社會建設,投身慈善事業,更好的回饋社會。
記者:您作為北京福建企業商會第一任會長,也是在京閩商的領軍人物,能否概括一下閩商精神?
陳春玖:一時我還很難概括閩商精神,不過,之前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將其概括為:善觀時變、順勢有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我覺得這是新閩商的真實寫照。
記者: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競爭下,新閩商發展面臨那些問題和考驗?
陳春玖:確實,新閩商這些年的發展遇到了一些難題。比如,閩南企業往往是純粹的家族生意,人力資源相對缺乏,管理方式落後。如今,在全球化的產業鏈分工體系中,如何佔據相對有利的位置、增強產品競爭力,向理性的、開放的現代企業管理轉化,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和企業管理模式,同時不斷打造在國內市場的品牌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記者:那麼,需要我們如何克服這些難題呢?
陳春玖:自古閩人愛經商、敢經商、善經商。閩商「敢為天下先」的魄力運作和「善觀時變」的理性掌控,將閩商的特質與創業的平臺完美而又現實地結合在一起。不少本土閩商藉助海外閩商的大力幫助,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了包括資本積累,在國內外市場上迅速崛起,成為中國企業界的新星。《國際商報》記者 劉洪彬
——————————————————————————————————————————————
成功的跨越――訪莆田市北京商會會長陳春玖
與陳春玖相識,那是在兩個多月前的北京,當時他為助京申奧,向北京奧申委捐贈綠色植被1萬平方米、鮮花2000盆,總價值100萬元。
陳春玖是忠門鎮前範村人,今年42歲,清雅的臉龐加上整潔的白襯衣,使他顯得比實際年齡更年輕一些。1978年春天,他說服了父母,向人借了120元,告別了親人,踏上了北上的列車。像絕大部分忠門人一樣,陳春玖也是從加工蒸蘢、竹器、經營木材開始了他的商海生涯。1995年,他投資200多萬元在海澱區東升鄉辦起了「北京通廈裝飾板廠」,年產十多萬張的膠合板。
辦一家工廠不可能像賣木材那麼輕鬆自如:有銷路就多要兩車皮木頭,沒生意就收攤歇一陣;機聲隆隆,蒸汽騰騰,幾十名工人的手裡不斷地搬出沉甸甸的膠合板,逼著陳春玖和他的合作夥伴柳先發不斷地為它們找市場。陳春玖被逼到了一個陌生的十字路口。他和柳先發從北郊跑到東郊,又從東郊跑到南郊。在東郊管莊建材市場北京商會會長是誰,他看到整個市場十分火爆,可就是找不到一個空著的攤位。他和柳先發輪流去了六趟,還是擠不進一個立足之地。在南郊玉朱泉營建材市場,情況相差無幾,這個才投產4個月的市場也爆滿了,他倆前後去了四趟,依然失望而歸。
機遇對誰都是公平的,路是人走出來的。一個大膽的構想在幾乎精疲力竭的奔波過程中萌發了:如此緊張的建材市場攤位,不正是自己創辦一個建材市場的大好契機嗎?自己腳下的北郊這片廣闊的土地,不正好缺乏一個大型的建材市場嗎?儘管外省農民來京辦市場尚無先例,但他們還是決定進行一番嘗試。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1997年3月11日,陳春玖與清河農工商公司籤下了租用30畝非耕地的合同,開始興建他人生中第一個市場———清河南鎮建材市場。市場開業前15天,場內160多個攤位全部招滿全國各地的客商,忠門人自己佔了20%的攤位,全國各地大型廠家如深圳合木、福洋木業、吉林敦化林業等100多個著名建材廠家也進駐設攤……隨後,他又於1999年在北京北郊建成了小營環島建材城。建材城設有430多個攤位,安排下崗職工再就業200多人。
漂泊的人生沒能使他忘卻故園的那條鄉間小路。事業有成的陳春玖多年來熱心於家鄉的各項公益事業建設。從忠東公路至前範村部一條長1.2公裡、寬6米的水泥村道,就是他獨資90萬元捐款修建的,修路佔用的土地也是他用錢買下的。路修成了,村裡一位老先生特地撰寫了「一心奉獻,萬民宣揚」的對聯,刻在路口的牌坊上,表彰他的奉獻精神。
據了解,陳春玖近年來對家鄉各項事業多次捐款:前年莆田市遭受颱風和洪水襲擊,他捐款4萬元用於支援家園重建;前範小學、東埔中學和新文公路路燈建設,他捐了8萬元;莆田市駐京治安基金會建立,他捐了6萬元;市商會樓建設,他捐了10萬元。陳春玖是個重感情的人。1979年他初闖天下之時,曾經在河南駐馬店和信陽地區度過了5年時光,黃河南岸地區廣大人民的質樸和貧困都給他留下了終生難以忘懷的記憶,進京後的陳春玖幾乎每隔一年就去一趟駐馬店地區上察縣看看。1999年春天,他見到來京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的河南上察縣建材集團董事長王成,聽他介紹了上察縣發展的情況,便捐了8萬元錢,用於當地希望工程。
從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一步步走過來的陳春玖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和需求,作出創新決策。去年底,他在北京投資5000萬元興建的第三個市場———通廈花卉小商品批發市場開張,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營業面積6萬平方米,建有攤位1500多個,招募員工300餘人,安置下崗職工500多人。如今,他帶出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年上繳稅費逾千萬元的北京通廈物業管理總公司,也使自己實現了從白手起家的農民哥到總資產逾1億元的成功企業家的跨越。(福建日報薛雲 程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