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毛簡介,荷西去世已12年,三毛為何還要自殺?17年後遺書公布才知她的絕望
2023-04-01 10:38:41
01-離奇之死
1991年1月4日深夜,臺北士林區榮民總醫院,一個長發及肩、蒼白消瘦的女病人卻還在病房裡閱讀,一邊看,一邊用筆在上面注釋著什麼。
不久,她撥出去一通電話:「小熊,我是三毛,你在不在家?小熊……我是三毛……」,很遺憾,電話那頭的人似乎不在。
凌晨2點左右,她將那本還未讀完的書放到桌上,便走進了醫院的浴室,再也沒有出來。次日,一則「三毛自殺」的新聞佔據了各大媒體報紙的封面。
這個從撒哈拉沙漠裡走出來的著名女作家,在醫院裡用一條尼龍絲襪結束了自己48歲的年輕生命。大批追隨三毛的讀者們唏噓不已,難以置信。
三毛之死,從各個角度來看,都存在疑惑。她的家人回憶,三毛被發現時的姿勢並非上吊。她半坐在病房的馬桶上,雙手合十呈祈禱狀,面容安詳。
當時三毛的點滴架子只有1.6米高,三毛的身高是1.63米,加上絲襪的幾十釐米,上吊自殺幾乎不可能。唯一的解釋只能是:三毛沒有上吊,而是用絲襪生生把自己勒死了。
雖然不可思議,卻更接近事實。據在場的人回憶,當時醫院馬桶邊的牆上都設有扶手,三毛在自縊過程中哪怕是有半點求生意願,都可以隨時制止行為保命。然而,她卻以一種近乎可怕的冷靜,親手掐滅了自己的生命之火。
關於自殺動機,警方給出的結論是「因病厭世」。但是三毛的主治醫生趙灌中說作家三毛簡介,三毛當時得的不是什麼不治之症,只是普通的子宮肥厚,並且在入院第二天就做了手術,手術也非常成功。
醫院原本安排她在1月5日出院,但是三毛卻在出院前夕選擇了自殺。如果要說是因病厭世,那麼這個病更像是心理上的情緒問題。
有人推測,三毛之死源於靈魂巫術對她的精神影響。這個說法雖然荒誕,但並非空穴來風。自從荷西去世以後,三毛因為思念丈夫,曾多次參加據稱是能與逝者「通靈」的神秘集會。
1985年10月24日,三毛在第一次參加這種集會時還曾留下一盒自己的錄音磁帶,上面預言她一生要寫23本書;如果沒有再婚,她的生命將畫上休止符。
而在6年之後,也就是三毛去世時,她出版的著作數目以及婚姻狀況正好與當初的預言吻合。因而有人傳言三毛是因中了「邪術」,無法擺脫預言造成的心理暗示而自殺。
但是這種迷信的說法,一點也經不起推敲。人生百年,不管再婚與否,誰的生命最終不是畫上休止符呢?其實,打開三毛之死真相的三把鑰匙,就藏在她生命中舉足輕重的三個男人身上。
02-流浪與愛
三毛與荷西的轟動愛情,始於1967年。這段感情的傳奇色彩在於,三毛似是在一種命運的神聖指引下找到了荷西。
1955年,還在讀初二的三毛是一個問題少女。因為在校長期受到數學老師的侮辱和體罰,她一度休學在家,並有嚴重的自閉傾向。期間,她深信自己能夠通靈,還預言自己將來會嫁一個西班牙丈夫。
1967年,也許正是源於這個最初的預言,24歲的三毛在結束了痛徹心扉的初戀之後,隻身遠赴西班牙馬德裡求學。
在這裡,三毛遇見了小她8歲的西班牙男孩荷西。荷西英俊、挺拔,血液裡流淌著和三毛一樣的自由與浪漫。用三毛自己的話來說,這樣的邂逅是「觸電」。在兩人交往不久後,荷西向三毛求婚:
「Echo,你再等我六年,我還有四年大學要讀,我還有兩年兵役要服。等到這六年過去的時候,我就娶你……我一生的願望就是,我每天出去賺錢,你在家煮飯給我吃。」
樸實無華的措辭,讓一向在感情裡沒有安全感的三毛感動得一塌糊塗。但是關於婚姻的時機,尚未成熟。
從馬德裡文哲學院畢業後,三毛獨自一人踏上了歐美的漫遊之路。她的足跡遍布處,皆成文章,筆鋒轉角間,卻隱隱鬱結著孤獨。因為在這其間,她經歷了一段又一段無疾而終的感情。
1971年,三毛在經歷了數年遊學與漂泊過後,突然厭倦流浪,回到了家鄉,在臺北文化大學的哲學系當了一名教師。在這裡,她邂逅了一位45歲的德國教師。
儘管對方的年紀比自己大很多,但是三毛被他身上的儒雅、紳士及溫存深深吸引,兩人經過一段不長的戀愛就決定結婚。然而,就在三毛滿心歡喜地拿著兩人的名字去印名片,準備訂下終身時,那位德國教師卻於當晚心臟病復發,在三毛的懷裡停止了呼吸。
這段徒留遺恨的感情對三毛傷害很大。在德國教師過世後,她一度吞下大把的安眠藥,昏迷不醒。等到被搶救過來後,沒了停泊理由的三毛再次背起了行囊。
兩年後,冥冥之中的感召讓她再次流浪到了荷西的身旁。這一年,正好是他們分開的第六年。
為了實現三毛定居沙漠的非洲夢,荷西放棄了原本的人生規劃,提前在撒哈拉的一家磷礦公司申請了一份工作,並在那裡安排了定居所要準備的一切。
荷西出乎意料的支持給了三毛一個莫大的驚喜,她在給朋友留書「走了,結婚去了,珍重也不再見」後便匆匆成行。同年作家三毛簡介,兩人在西屬撒哈拉的當地法院完婚,以駱駝頭骨為聘,用芹菜葉子作花。婚禮並不隆重,但是頗合三毛心意。
關於生命中這段唯一的婚姻,三毛這樣形容:「我們可以說是沒有戀愛就結婚了,我們的愛情是婚後才開始。」
03-天人永隔
如果把三毛比作一艘沒有目的地的航船,那麼與荷西廝守大漠的6年婚姻歲月,正是她這一生中最為長久的停泊。
在條件惡劣的大沙漠裡,三毛不再是頭頂光環的作家,她甘心做一個洗手做羹湯的主婦。並且,她聲稱自己是快樂的主婦。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中,隨處可見她把貧瘠日子過成詩的創造性體驗。
其實,這種創造性存在的底色,是她對荷西的愛,以及不知不覺產生的依賴。
在寫到撒哈拉的婚姻生活時,三毛在字裡行間的甜蜜之外,其實還隱伏著許多孤獨與不安。
初到撒哈拉,因為這裡沒有電視、收音機,也沒有書報雜誌,遠離一切娛樂活動。以至於在荷西連夜出發去單位的每個周末,三毛常央求他:「你留下來行不行?求求你,今天又沒有電,我很寂寞。」
荷西作為一名潛水員,大部分工作時間都在水下。荷西工作的地方離他們的小家很遠,但是三毛堅持每天下午開三個小時的車冒著走沙與龍捲風的危險去接五點半下班的荷西。
後來,荷西去了另外一個島上,每周只能回家一次,三毛竟因此放棄了自己精心收拾過的家,千裡迢迢跑去陪伴丈夫。
一切好在,荷西擅長治癒三毛的孤獨與不安。
他會在思念妻子的某一個時刻,放下手裡的一切狂奔回家,一路詢問人們是否見過一個叫做Echo的姑娘;他不避諱任何人、任何場景,隨時隨地擁抱妻子,告訴她所有關於愛的感覺;他會在任意一個沒有和妻子牽手或相擁的夜晚而輕微失眠……
這些關於愛的細節,在動靜無常的沙漠裡,在深藍無垠的星空下,為這段童話式婚姻做了最鮮明的註腳。然而,童話也是易碎的。
1979年10月,在三毛送父母回臺途中,傳來了荷西潛水發生意外的消息。接到噩耗的三毛和父母連夜趕回小島,祈禱荷西平安。然而,等他們趕到的時候,荷西的身體已經完全僵硬,臉部也變得扭曲,他已經死去整整兩天了。
三毛的父母極力阻止她看荷西的遺容,可是三毛還是不顧一切地撲上去,跪在海灘上悽涼地叫著荷西的名字。
入夜後,聞訊而來的朋友們趕來守靈,哭到快要暈厥的三毛卻執意不肯。在為荷西服喪期間,三毛原本有著強烈的自殺欲望,後來經過好友瓊瑤的苦苦相勸,她才籤下了絕不自殺的保證書。幾乎陷入半瘋狂狀態的她對著荷西的遺體不斷喃喃念道:「我現在有父母在,不能跟你走,你先去等我。」
在葬禮的前一天,三毛親自趕到為亡夫挖墳,下葬的那一刻,她差點要陪荷西去了土裡。醫生為她注射了鎮靜劑,她還在用僅存的意念喊著:荷西回來,荷西回來……
04-忘年之戀
荷西過世以後,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之下回到臺灣定居,結束了自己長達14年之久的漂泊生活。
在此之後的10年時間裡,三毛一直埋首於創作,試圖藉此療愈感情上的傷痛。一直到1989年,她從好友口中第一次聽到了「西部歌王」王洛賓的名字。
這個一生兩度入獄,因為懷念愛妻留守新疆,總在日落時分對著妻子遺像彈唱的老人在三毛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其實在早年,三毛就聽過王洛賓的歌,只是她那時還不知道,這個寫下《達坂城的姑娘》、《在那遙遠的地方》等著名民樂的音樂家,竟然經歷著如此跌宕而傳奇的一生。
在看過關於王洛賓的採訪後,天生感性浪漫的三毛當即感嘆:「這老人太悽涼太可愛了,我想給他寫信。」
1990年4月,三毛帶著這份同情與好奇,跟著旅行團飛往新疆,見到了77歲的王洛賓。初見時兩人雖然相差30歲,但是聊了很多,相談甚歡,三毛還為王洛賓演唱了自己寫的歌《橄欖樹》。
當時,王洛賓唯一的期望,就是三毛說要為他寫書寫電影,但是三毛自己卻再也不能平靜。王洛賓豐富的人生經歷,卓絕的藝術才華,讓她敬仰又愛慕。
在三毛離開新疆的之後三個多月裡,她與王洛賓雖相隔兩岸,還是保持著書信的聯繫。在第一封信中,三毛就毫不避諱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我親愛的朋友,洛賓:萬裡迢迢,為了去認識你,這份情,不是偶然,是天命。沒法抗拒的。我不要稱呼你老師,我們是一種沒有年齡的人,一般世俗的觀念,拘束不了你,也拘束不了我……閉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我無法要求我不愛你,在這一點上,我是自由的……」
但是遲暮之年的王洛賓,卻不願回應三毛的熱烈感情,他在回信中委婉地寫道:「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做拐杖用,我就像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三毛卻說:「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雖然其他人都不能理解三毛對王洛賓的這段忘年情,但是三毛還是不顧一切要再次前往新疆,陪伴王洛賓一起生活。
1990年8月,三毛在做完手頭上的工作後,立即飛往新疆烏魯木齊。還沒下飛機的時候,在一排攝像機鏡頭之下,西裝革履的王洛賓已經登上舷梯,為三毛送上了一束鮮花。
原來,內地電視臺正在拍攝一部關於王洛賓本人的紀錄片。聽說三毛要來,工作人員又精心策劃了這麼一場迎接戲。強烈的閃光燈和水洩不通的人流壓得三毛喘不過氣來,她發出了蒼白的抗議。
接下來在王洛賓家的幾天裡,不喜熱鬧的三毛卻要每天忍受劇組的「打擾」,潛在的名人意識讓她覺得自己「被利用」。同時,她意識到自己和王洛賓的生活習慣差異太大,她對這段感情的期待,終究是高估了。九月初,心灰意懶的三毛獨自一人失望地離開了烏魯木齊。
05-事業受挫
在這段感情受挫的5個月後,三毛在臺北的醫院自殺。也正因如此,有人說,三毛之死源於對這段感情的失落。可真的如此嗎?
在三毛離世後,母親繆進蘭曾在接受採訪時時說:「荷西過世後這些年,三毛常與我提到她想死的事,要我答應她,她說只要我答應,她就可以快快樂樂地死去……最近她又對我提起預備結束生命的事,她說,『我的一生,到處都走遍了,大陸也去過了。該做的事都做過了,我已沒有什麼路好走了。我覺得好累。』」
而在三毛臨死前,再去醫院的前一天,她忽然鄭重地送給母親一件玉雕和生日卡片。母親覺得很奇怪,就跟她說:「生日不是下個月嗎?」三毛淡淡地說,怕晚了來不及。
那麼,一切其實可以解釋為,在荷西去世之後,三毛其實就已經做好了離世的準備。在最初回臺的那幾年,三毛的狀態在朋友們看來正一天天地變好。
那時候她開始寫書、寫歌詞、寫劇本,四處搜集一些老物件,偶爾還會跟朋友們喝酒說笑。大眾面前,她越來越少表現出早年悲傷的模樣。但是誰也沒有看到,在三毛內心深處其實有一塊黑暗的幽微地帶正在悄悄蔓延。
自從荷西去世後,三毛的文字似乎變得零零散散,失去了最初的靈性。她曾在一封寫給父親的信中透露自己的無奈:
爸爸,你不能要求我永遠是沙漠裡那個光芒萬丈的女人,因為生命的情勢變了,那種物質也隨著轉變為另一種結晶,我實在寫不出假的心情來。
在回臺的幾年裡,她雖然出了十幾本書,創作了一張唱片又寫了一部劇,成就一個接著一個,但是三毛的心力也在其中被慢慢耗竭。比如在創作電視劇本《滾滾紅塵》的時候,由於牽涉到團隊協作,她對這個劇本進行了反覆的打磨、修改,好幾次忙到失憶。
對於第一次劇本嘗試,三毛很在意大眾的反饋。在赴香港參加亞洲電影大獎前夕,她曾對好友說:「我還是很擔心。如果拿不到任何獎,我會很沒面子的。我為這部電影付出了很多時間很多努力。」
然而,三毛的希望還是落了空。《滾滾紅塵》在上映之後獲獎無數,包攬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導演等八個獎項,唯獨其中的最佳劇本獎卻落選了。
這一年是1990年,也是三毛自殺的前一年。除了電影編劇獎落選以外,她和王洛賓那段飛蛾撲火的忘年戀也是在這其間以失敗告終。
事業、愛情,那些原本可以填充三毛內心深處安全感的東西,在這短短一年時間裡全部抽離了。
06-謀愛的人
比起事業上的打擊,真正讓三毛找不到活下去理由的,我想應當是愛。
1991年,就在眾人都在猜測三毛為什麼自殺的時候,一個和她關係最為親密的男人離開臺灣,踏上了前往歐洲尋找三毛遺蹟的列車。
這個男人叫做眭澔平,他與三毛相識於1990年,兩人是一同創作的親密好友,還曾計劃一起寫書,一同遊歷。而三毛離世前在最後一個電話中稱呼的「小熊」正是眭澔平。
在三毛準備自殺前的1月2日,她交給眭澔平最後的遺物是自己的一本《滾滾紅塵》。只不過一直到三毛去世之後,眭澔平才在書裡發現了這封遺書。2008年,在三毛過世17年後,眭澔平才鼓起勇氣在一檔節目上公布了三毛當年最後留給他的絕筆:
「小熊,我走了,這一回是真的。在敦煌飛天的時候,澔平,我要想你。這次我帶了白色的那隻小熊去,為了親它,我已經許久不肯擦上一點點口紅,可是它還是被我親得有點灰撲撲的。如果我不回來了,要記住,小熊,我曾經巴不得,巴不得,你不要鬆掉我的衣袖,在一個夜雨敲窗的晚上。好,同志,我要走。落款,愛人三毛。」
雖然在給很多朋友的信中,三毛的落款都是愛人,但是從這封信的內容來看,她對眭澔平是一種「友誼之上,戀人未滿」的朦朧感情。三毛曾不止跟一個朋友說過,眭澔平深知我心,但他太痴太傻,我根本不可能嫁給他。
在生命的彌留之際,她最後一通電話不是打給親人或是其他任何人,而是眭澔平。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在三毛的生命中,她對愛情的渴求,要遠遠超過很多人。她的生命愛情觀像極了法國作家杜拉斯:
「愛之於我,不是一蔬一飯。不是肌膚之親。而是一種不死的欲望,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在早年婚姻生活中,荷西用愛為她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舒適圈;荷西離世後,她在過往的回憶中,將愛化為創作養分,又維持了10多年的生命;後來,當她遇到偶像王洛賓,遇到知己小熊,試圖重新從他們身上延續自己血液裡已經接近枯涸的愛,卻發現世界上不會再有第二個荷西……
三毛的死因並不複雜。從本質上說,她是一個謀愛的人。愛情初盛的時候,她生機勃勃地綻放;愛情寂滅的時候,她面對不了萎謝的自己,便轟轟烈烈地走了。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帳號@曉讀夜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