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精選:百歲老人辭世
2023-07-09 05:13:08 1
熱點:百歲老人辭世,風雨路道出生活真諦
作文素材
1、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這純潔的、看不見的靈魂離開了人世,就到那看不見的、神聖的、不朽的、有智慧的世界上去了。」那個懷念著「我們仨」的,「走到人生邊上」的老人,今天,她「回家了」。
2、當年已近九十高齡的楊絳筆耕不輟,開始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並將丈夫錢鍾書七萬餘頁的筆記悉心整理出版。2003年,《我們仨》出版問世,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中國人。而時隔四年,96歲高齡的楊絳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被評論家稱讚:"九十六歲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走到人生的邊上,她愈戰愈勇,唯願"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3、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楊絳語錄
觀點碰撞
1、淡泊名利與世無爭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這是楊絳翻譯英國詩人蘭德詩作《生與死》中的幾句話,也這正是她自身品格的寫照。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先生就是溫潤如玉的慰藉。當我們緬懷楊絳先生時,更多的是想要觸碰這個清靜如水、淡泊名利的靈魂。
楊絳先生用她的一生,活出了大多數人都難以企及的「至高境界」。出生書香門第,從小文筆出眾,外語天賦極高,本因是舊時代千金小姐的她,在經歷了荒誕年代的苦難之後,和先生錢鍾書、女兒錢瑗像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樣,過著淡泊名利的生活。"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楊絳先生的描述中,闔家團圓的日子安之若素,雲淡風輕,金錢的誘惑、名利的光環都被摒除在外,他們甘當一個長期身居陋室、吃苦耐勞、只知埋頭做學問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
如今,浮華與名利充斥在社會的每個角落裡,人們紛紛熱衷於「上頭條」「上熱搜」,為了在某熱門榜單上奪下一席之地而爭得「頭破血流」,相比之下,在生活中幾近「隱身」的楊絳先生像個「另類」。在媒體們絞盡腦汁想要登門採訪的無數次請求中,楊絳先生始終閉門婉拒。每年生日的這一天,楊絳先生也選擇以「躲避」的方式,安靜度過。九十歲壽辰時,她曾專門躲進清華大學招待所住了幾日"避壽";在百歲大壽時,楊絳曾對比較親密的幾位朋友說,天太熱,別來祝壽了,「你們在家替我吃一碗壽麵,別麻煩大家了。」
就是這樣一個清清爽爽的文化老人,在臨別前留下遺言,希望在自己火化後再發訃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告訴我們,楊絳先生"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不驚擾大家,不麻煩大家"。
2、「最才的女」嚴謹治學
「最才的女」,是錢鍾書先生對妻子的最高評價,源於愛,更源於敬重。
楊絳先生留下的最令人矚目的成就,莫過於等身的翻譯作品。曾在歐洲留學多年的她,留下了許多英法文學譯作。為了翻譯塞萬提斯的名著《堂吉訶德》,精益求精的楊絳先生放棄了從英語、法語等版本轉譯的途徑,選擇直接從原文入手,為此,48歲的她,開始自學西班牙語,耗費十多年心血才完成該書的翻譯工作。
在《失敗的經驗--試談翻譯》一文中,楊絳先生曾用"一僕二主"來詮釋譯者的使命,"同時伺候著兩個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譯文的讀者"。楊絳先生的譯著,之所以能廣為流傳並被譯界奉為圭臬,正是源於她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對後人負責的歷史責任感去潛心創作。
「她決不拿時間換產量」,著名翻譯家葉廷芳曾撰文回憶道,我們這些譯者一般每天譯2000字左右,楊絳卻稱每天不過500字。楊絳曾告訴他,「我翻譯其實是很慢的,首先要把每段話的原意弄清楚,然後把每個原文句子統統拆散,再按照漢語的語言習慣重新組織句子,把整段話的原意表達出來。」
追求內容傳神、譯文地道,卻不拘囿於字句的方寸之間,文字絢爛至極歸於平淡,在楊絳的譯著中,沒有那種結構複雜、主從嵌套的長難句;沒有那些生硬晦澀、離中文語境遙遠的意象。讀者感受到的是原著之外的一種審美愉悅感。
在翻譯成就之外,楊絳先生創作的劇作、小說、散文也一直是學界持續研究的重要文本。198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洗澡》堪稱楊絳文學創作的頂峰。施蟄存評價《洗澡》是「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而楊絳卻自謙道:「《洗澡》是我的試作,我想試試自己能不能寫小說。」楊絳的一切都是「試」,而每試即拔頭籌,這與她的「認真」密不可分。
在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的眼裡,楊絳則是一個「特別認真」的人。上世紀九十年代,白燁作為責編出版過《楊絳作品集》。從最初登門拜訪,到最後付梓,楊絳讓白燁看到了大寫的「認真」二字。白燁回憶道:「事先友人曾告訴我,對楊先生沒完沒了地校改作品一定要有準備。即使如此,我仍沒有料到編完楊先生幾經刪改的書稿,發稿之後又數次有補正,排校之後還不斷有校改,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最終出書」。
正是從這一「慢」二「認真」的斑駁往事裡,我們看到了以楊絳為代表的一代學人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可貴品質。
3、身居陋室心懷天下
淡泊名利,嚴謹治學,楊絳先生雖與世無爭,閉門謝客,但絕非與世隔絕。
楊絳先生與丈夫錢鍾書一生節儉。楊絳先生在社科院的助手曾透露,她家裡從未裝修過,紙要反正面用,還把玻璃罐頭瓶帶給同事醃製鹹菜。
就是這樣清貧了一輩子的老人,在90歲那年,拿出了自己與先生共同積攢的72萬元稿費,全部捐獻給了母校清華大學,以"好讀書"為名設立獎學金,並宣布,將日後所出版的所有錢、楊二人作品稿酬、版稅都投入該基金中。
在出席獎學金的頒布典禮時,楊絳衣著樸素,面帶微笑地說,「今天,我是一個人代表三個人,一個是去世的錢鍾書,還有一個是我們的女兒錢瑗,那時候,我跟錢瑗在錢鍾書的病床邊,就一起商量好這件事,將來我們要是有錢了,就要捐助一個獎學金,這個獎學金就叫'好讀書'獎學金,不用我們個人的名字。'好讀書'獎學金的宗旨就是要鼓勵和幫助這些家境貧寒的學生。自強不息是'起',厚德載物是'止',這八個字很完美,清華的校訓也就是'好讀書'獎學金對得獎學生的期望」。
如今,「好讀書」獎學金已惠及千名清華學子,累積獎金超過2000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郭亦家是其中一位獲獎者,他在寄給給楊絳先生的致謝信中,描繪了自己的學習生活,"讀書,讓我每天都興奮不已,開闊了視野,結交了許多朋友……"
「讓真正愛讀書的孩子,有書讀」,楊絳先生生前最大的心願在一點點慢慢實現。身居陋室,卻心懷天下,楊絳先生的所做所言,履行著一名知識分子所肩負的使命與擔當。
熱點:哈佛何江走紅,中國夢下寒門出貴子
1、何江,男,1988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南田坪鄉停鍾村的一戶農民家中,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後去哈佛大學碩博連讀,哈佛大學生物系博士畢業生。20XX年5月26日,何江站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講臺上,作為哈佛研究生優秀畢業生代表,做《改變科技知識分布不均》主題發言。
2、20XX年5月30日上午,世代農民、家住壩塘鎮停鍾新村何必成、曾獻華夫婦家裡熱鬧非凡,縣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縣委書記譚小平,縣領導王湘雲,彭韜,鍾利仁以及縣委辦、政府辦、宣傳部、教育局、壩塘鎮、寧鄉一中等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一道來到他們家裡走訪慰問。四天前,他們的兒子,在美國留學的何江博士成為了走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臺的中國大陸第一人,也成為全中國最勵志的學習榜樣。因為兒子"一講成名",何必成、曾獻華夫婦深切地感受到了「知識改變命運」的意義。
觀點碰撞
1、從湖南長沙的寧鄉縣城走上哈佛畢業典禮演講臺,何江被許多人視為「寒門難出貴子」的反證。但他認為,社會流動的通道並未封死。何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天分,只不過,他很早就意識到了自己所在地方的局限性,並萌生了向更高處飛躍的巨大渴望。
南都:你如何看待「寒門難出貴子」這句話?
何江:我能理解這句話。可能大的城市裡教育資源相對集中,在偏遠地區沒那麼集中,這也是存在多年的問題。但對我來說,高考是讓我從鄉村走到城市,走到今天的一個途徑。我覺得社會的流動性還是有的,並不是說農村裡面的學生就不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方了。鄉村比較貧窮的家庭裡擁有的、能夠給孩子提供的教育資源的確要少很多。但我不覺得這是限制一個人成功的絕對因素。其實這句話背後隱含了一個意思,就是評判一個人的時候僅以成績為標準,但很多人可能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出色。一個更多元的評判標準,不應該由一次高考定了一個人的終生。
2、因為創造了大陸人在哈佛大學畢業演講的歷史,來自湖南農村的何江紅了。
他的成功勵志故事傳遍了幾乎中國的每一條大街小巷。俗話說,名師出高徒。人們認識到何江的優秀,是因為他雖然出身農村,卻能夠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在最高學府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然而人們所不知道的是,何江在哈佛的導師,更是真正的大師級傳奇式人物。在何江眼中,她就是他的偶像和榜樣。
這位導師就是享譽國內外、華人科學界著名的女天才--莊小威。她出生於中國,是位美籍華人,曾被譽為「中國科學界最接近諾貝爾獎」的人。她還是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聘教授,還創辦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莊小威實驗室。
3、「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兩會上談得最多的一段話,所以價值這個主題考生可放到時代大背景下立意,也可結合自身實際談自己的感受。每個存在的生命都有價值,承認生命的價值同時也是對生命的敬畏。比如社會的發展需要棟梁,也需要磚瓦、沙土;需要龐大的機體,也需要小的螺絲釘;需要將軍,也需要士兵;需要通曉物理的科學家,也需要揮鐮掄鎬的農民;因為社會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整體,需要各種不同材質的人共同來構建社會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