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借師助剿,唐朝跟清朝有什麼不一樣?
2023-04-01 14:13:27 2
在中國歷史上,確實發生過內戰中其中一方引入外藩勢力最終逆轉戰爭結果的情況,比如唐朝借回紇勢力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洛陽;石敬瑭引契丹勢力助戰,擊敗後唐;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消滅李自成;清朝引入洋槍隊擊敗太平天國等。
在這些借師助剿的案例中,很多成為經典,很多卻一地雞毛,比如唐朝借師回紇對比吳三桂借師清軍。
那麼,為什麼唐朝取得成功而吳三桂卻遺臭萬年了?靜夜史認為有以下的不同導致了不一樣的結果:
1、主借身份不同:唐朝是國家元首,而吳三桂是邊將臣子
755年,一場安史之亂打破了盛唐氣象,整個北方陷入戰火之中,因為承平日久,唐朝北方邊境空虛,面對驍勇的安祿山史思明集團,唐軍無力抵擋,加上玄宗錯誤的決策,很快洛陽淪陷,緊接著是潼關、長安!
玄宗倉皇出逃四川,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即位,這就是唐肅宗。此時,想要徹底消滅安史叛軍,就要先收復兩京,即長安和洛陽,這樣也可以提振唐軍的士氣,所以唐朝向回紇借兵收復兩京。
757年,唐肅宗李亨向回紇英武可汗借兵,因為唐朝和回紇的關係一直不錯,唐朝皇帝和回紇可汗的關係為兄弟關係,這種國家元首之間的借兵更多的是國與國之間的一場交易。
而吳三桂不同,此時的明朝已經滅亡,吳三桂及5萬吳軍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島,雖然明朝滅亡了,但是吳三桂不具備成為天下共主,因此吳三桂始終是一個臣子的身份,在地位上就比多爾袞、李自成等低一個層次。
在當時的情況下,吳三桂更應該是一個軍閥,一個沒有主人的軍閥。在多爾袞眼中,吳三桂更像是一隻喪家之犬,沒有和自己平起平坐談交易的資格。這樣的人,是不會得到多爾袞尊重的,把他當槍使還差不多!
2、借師目的不同:唐朝為收復國土,而吳三桂為衝冠一怒
在唐朝面臨兵力不足的問題時想到了回紇,唐肅宗的目的就是收復兩京和周邊的國土,這讓唐朝的形象無比高大。
本來唐朝也是可以不用借兵回紇的,但是在當時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唐軍要和叛軍進行漫長的持久戰,毫無疑問,這造成的傷害更大。
當然,兵不能白借,幫不能白幫。為了回報回紇,唐朝答應收復長安後,「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不過在收復長安後,唐軍將劫掠目標改為洛陽。《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記載:「初,收西京,回紇欲入城劫掠,廣平王固止之。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財物不可勝計」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記載:「耆老以繒錦萬匹賂回紇,止不剽」。
所以,為了收復國土,唐朝和回紇做了交易。在損失大量財務的基礎上實現了光復首都的目標。
而吳三桂就有點私仇的意味了。因為李自成集團的「追餉」,吳家被李自成敲詐勒索,這還不算,為了逼迫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將吳江老小全給綁了,這讓吳三桂十分憤怒,而在得到吳三桂不投降的消息後,李自成集團殺掉了吳三桂家人,並大舉進攻山海關,逼著吳三桂投降多爾袞。
在吳三桂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從這裡可以看出,為了借兵消滅李自成,吳三桂自作主張割讓土地。自古以來土地就是比命還要重要的東西,比如「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隨便尺寸於人」。
也許吳三桂只是哄哄多爾袞,但是這種行徑著實令人不齒,和唐朝奉獻財務的做法形成了反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消滅李自成是為私仇,吳三桂也沒有提什麼恢復大明社稷的話。這和唐朝借兵回紇又是兩碼事!
3、被借主體不同:回紇為部落聯盟,而清朝為封建制政權
唐朝時期的回紇,長期是唐朝的藩屬,到唐朝安史之亂的國難時期,也不過和唐朝結為兄弟,自始至終都沒有僭越到唐朝之上。
一直以來,回紇都是部落制的政權,因為沒有完成封建化的改革,回紇不具備南下中原和唐朝爭奪中原統治權的能力和想法。
而清朝不同,從努爾哈赤開始,清朝就一直在為消滅明朝而努力,在皇太極時期,清朝終於完成封建化進程。這意味著清朝和明朝一樣,在制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1644年,明朝滅亡,藉助吳三桂主動投降的契機,多爾袞果斷出擊,反客為主,迅速完成了入主中原的所有工作。
因為準備充分,且覬覦已久,因此清朝的策略成熟而高效,本來和清朝合作的吳三桂瞬間成了清朝的新員工。而被耍的吳三桂沒有辦法,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所以,吳三桂偷雞不成蝕把米的行為,註定是要遺臭萬年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