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溢流切斷閥的製作方法
2024-01-18 07:24:15 3
專利名稱:一種溢流切斷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閥體,尤其是涉及一種溢流切斷閥。
背景技術:
車輛燃料箱上通常安裝有溢流切斷閥,具有以下作用1)車輛燃料箱注油時,通過溢流切斷閥使車輛燃料箱和大氣有一定的通道;而當車輛燃料箱注滿燃油後,溢流切斷閥會自動關閉,防止燃油從溢流切斷閥溢出。2)最後重要的是當燃料箱的位置突然變化(如車輛翻倒),溢流切斷閥會阻止燃油流出,如2011年9月14日公開的專利號為201120078737. 7的名稱為「一種溢流切斷閥」,其公開了閥體包括閥殼,閥殼底部安裝有閥底蓋,閥殼上端設置有進氣孔,閥殼內設置可在閥殼內上下浮動的閥浮芯,閥浮芯上設置有固定扣,固定扣上安裝有橡皮閥,閥浮芯與閥底蓋之間設置有彈簧。閥殼上端設置有圓盤 座,進氣孔設置在圓盤座的底座上,圓盤座內放置有不鏽鋼片,底座上表面設置有環繞在進氣孔上方的環形凸筋,環形凸筋上設置有至少一處缺口,不繡鋼片的上表面與圓盤座的最高端留有一段距離。在燃料箱正常注油或用油過程時,閥浮芯回落到閥底蓋,彈簧處於壓縮狀態,閥體內形成氣流通道,使燃料箱保持正常的氣壓。當燃料箱內燃油加滿時,閥浮芯在燃油的浮力作用下上浮,橡皮閥將進氣孔的下端堵住,可防止燃油從進氣孔向外流。當燃料箱傾倒時,閥浮芯處於傾斜狀態,當閥浮芯傾斜度達到某個角度(如90度),彈簧的彈力大於閥浮芯重力的彈簧方向分解力,彈簧將閥浮芯頂起,橡皮閥將進氣孔的下端堵住,可防止燃油從進氣孔向外流。通過對彈簧的彈力和閥浮芯質量的調整,可以控制閥浮芯被彈簧頂起的傾斜臨界點。進氣孔上放置有不繡鋼片,在燃料箱正常注油或用油時,通過缺口形成氣流通道。不繡鋼片的設置,既可以保證燃料箱內部與外界連通,使其保持在正常氣壓,還可以防止燃料箱內的燃油通過進氣孔過快揮發,避免使周圍環境產生燃油味。當燃料箱內的氣壓較高時,高氣壓會將不鏽鋼片衝開,使燃料箱內的氣體通過進氣口排出,以便使燃料箱快速恢復正常氣壓。該結構存在的問題是1、燃料箱與外部存在較大氣壓差時,由於通氣缺口和進氣孔所形成的氣流通道是固定不變的,不利於快速調節燃料箱內外壓差的平衡。2、通氣缺口與閥蓋之間的高度比較低,以及產品本身上端保壓結構的設計,在燃料箱晃動情況下,燃油溢出的機率比較高。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在燃料箱與外部存在較大負氣壓的情況下,能快速調節燃料箱內外壓差的溢流切斷閥。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溢流切斷閥,包括閥體和閥蓋,所述的閥蓋安裝在所述的閥體上,所述的閥體包括殼體、閥浮芯組件和保壓組件,所述的殼體內設置有隔離組件將殼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的隔離組件上設置有進氣通道,所述的閥浮芯組件設置在下腔內,所述保壓組件設置在上腔內,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保壓組件包括保壓塑料件、保壓薄橡皮、封蓋和第一復位彈簧,所述的封蓋固定在所述的殼體上,所述的保壓塑料件包括筒體和限位組件,所述的筒體的底板直徑大於筒身的外徑,筒體的底板中心設置有向下凸出的臺階,所述的限位組件設置在臺階中間,所述的限位組件向下伸入所述的進氣通道內,筒體的底板上設置有多個與筒體內腔相通的通氣孔,所述的保壓薄橡皮套在所述的限位組件上,限位組件上設置有垂直方向延伸的進氣槽,第一復位彈簧套在筒身外,第一復位彈簧位於封蓋與底板之間;所述的隔離組件上設置有環形座;保壓薄橡皮的外圍壓在環形座與底板之間,當油箱正常氣壓情況下,保壓薄橡皮的中心孔附近部位靠近臺階,油箱內部氣體通過保壓薄橡皮與臺階之間的微小間隙與外部氣體交換;當油箱內部存在較大負氣壓的情況下,保壓薄橡皮中心孔附近部位因外部氣壓作用下移,外部氣體通過進氣槽進入到油箱內,當油箱內部存在較大氣壓的情況下,保壓薄橡皮和保壓塑料件一起被內部氣壓衝離環形座,第一復位彈簧處於壓縮狀態。 所述的限位組件由多個帶擋塊的支撐片組成,多個支撐片相互間隔且呈環形分布,進氣槽為兩個支撐片之間的間隙,所述的支撐片的外表面設置有縱向凸筋,保壓薄橡皮中心孔與縱向凸筋配合。保壓薄橡皮中心孔附近部位在擋塊與臺階之間移動,保壓薄橡皮中心孔與縱向凸筋配合,保壓薄橡皮中心孔附近部位移動時,摩擦力比較小。所述的多個通氣孔環形分布在臺階的外圍。外部氣壓通過通氣孔後,再經過進氣槽進入到油箱內。殼體底部安裝有閥底蓋,閥浮芯組件包括浮芯和橡皮閥,所述的浮芯與閥底蓋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橡皮閥通過固定扣安裝在浮芯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在正常加油時,油箱內部氣體通過保壓薄橡皮與臺階之間的微小間隙與外部氣體交換。當油箱內部存在較大氣壓情況下,內部氣壓使得保壓薄橡皮和保壓塑料件一起上移,此時第一復位彈簧處於壓縮狀態,保壓薄橡皮離開環形座,內部氣體出氣比較快。當油箱內部存在較大負氣壓情況下,保壓薄橡皮中心孔附近部位因外部氣壓作用下移,外部氣體通過進氣槽進入到油箱內,外部氣壓越大,保壓薄橡皮中心孔附近部位下移幅度越大,進氣槽的長度越大,進氣越快,可快速調節燃料箱內外壓差的平衡。因安裝保壓組件的需要,上腔的高度增大,在燃料箱晃動情況下,燃油溢出的機率大大減少。
圖I為本實用新型在內部負氣壓情況下的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在正常氣壓情況下的示意圖;圖3為圖2中A處放大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保壓組件結構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保壓組件剖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保壓組件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一種溢流切斷閥,包括閥體和閥蓋1,閥蓋I安裝在閥體上,閥體包括殼體2、閥浮芯組件和保壓組件,殼體2內設置有隔離組件3將殼體分隔成上腔4和下腔5,隔離組件3上設置有進氣通道6,閥浮芯組件設置在下腔5內,保壓組件設置在上腔4內,保壓組件包括保壓塑料件7、保壓薄橡皮8、封蓋9和第一復位彈簧10,封蓋9固定在殼體2上,保壓塑料件7包括筒體71和限位組件72,筒體71的底板直徑大於筒身711的外徑,筒體71的底板712中心設置有向下凸出的臺階73,限位組件72設置在臺階73中間,限位組件72向下伸入進氣通道6內,筒體71的底板712上設置有多個與筒體71內腔相通的通氣孔74,保壓薄橡皮8套在限位組件72上,限位組件72上設置有垂直方向延伸的進氣槽713, 第一復位彈簧10套在筒身711外,第一復位彈簧10位於封蓋9與底板712之間;隔離組件3上設置有環形座11 ;保壓薄橡皮8的外圍壓在環形座11與底板712之間,當油箱正常氣壓情況下,保壓薄橡皮8的中心孔附近部位靠近臺階73,油箱內部氣體通過保壓薄橡皮8與臺階73之間的微小間隙12與外部氣體交換;當油箱內部存在較大負氣壓的情況下,保壓薄橡皮8中心孔附近部位因外部氣壓作用下移,外部氣體通過進氣槽713進入到油箱內。當油箱內部存在較大氣壓的情況下,保壓薄橡皮8和保壓塑料件7 —起被內部氣壓衝離環形座11,第一復位彈簧10處於壓縮狀態限位組件72由多個帶擋塊721的支撐片722組成,多個支撐片722相互間隔且呈環形分布,進氣槽713為兩個支撐片722之間的間隙,支撐片722的外表面設置有縱向凸筋723,保壓薄橡皮8中心孔與縱向凸筋723配合。多個通氣孔74環形分布在臺階73的外圍。殼體2底部安裝有閥底蓋13,閥浮芯組件包括浮芯14和橡皮閥15,浮芯14與閥底蓋13之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16,橡皮閥15通過固定扣17安裝在浮芯14上。
權利要求1.一種溢流切斷閥,包括閥體和閥蓋,所述的閥蓋安裝在所述的閥體上,所述的閥體包括殼體、閥浮芯組件和保壓組件,所述的殼體內設置有隔離組件將殼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的隔離組件上設置有進氣通道,所述的閥浮芯組件設置在下腔內,所述保壓組件設置在上腔內,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保壓組件包括保壓塑料件、保壓薄橡皮、封蓋和第一復位彈簧,所述的封蓋固定在所述的殼體上, 所述的保壓塑料件包括筒體和限位組件,所述的筒體的底板直徑大於筒身的外徑,筒體的底板中心設置有向下凸出的臺階,所述的限位組件設置在臺階中間,所述的限位組件向下伸入所述的進氣通道內,筒體的底板上設置有多個與筒體內腔相通的通氣孔,所述的保壓薄橡皮套在所述的限位組件上,限位組件上設置有垂直方向延伸的進氣槽, 第一復位彈簧套在筒身外,第一復位彈簧位於封蓋與底板之間;所述的隔離組件上設置有環形座; 保壓薄橡皮的外圍壓在環形座與底板之間,當油箱正常氣壓情況下,保壓薄橡皮的中心孔附近部位靠近臺階,油箱內部氣體通過保壓薄橡皮與臺階之間的微小間隙與外部氣體交換;當油箱內部存在較大負氣壓的情況下,保壓薄橡皮中心孔附近部位因外部氣壓作用下移,外部氣體通過進氣槽進入到油箱內;當油箱內部存在較大氣壓的情況下,保壓薄橡皮和保壓塑料件一起被內部氣壓衝離環形座,第一復位彈簧處於壓縮狀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溢流切斷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限位組件由多個帶擋塊的支撐片組成,多個支撐片相互間隔且呈環形分布,所述的進氣槽為兩個支撐片之間的間隙,所述的支撐片的外表面設置有縱向凸筋,保壓薄橡皮中心孔與縱向凸筋配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溢流切斷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多個通氣孔環形分布在臺階的外圍。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溢流切斷閥,其特徵在於殼體底部安裝有閥底蓋,閥浮芯組件包括浮芯和橡皮閥,所述的浮芯與閥底蓋之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橡皮閥通過固定扣安裝在浮芯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溢流切斷閥,保壓薄橡皮的外圍壓在環形座與底板之間,當油箱正常氣壓情況下,保壓薄橡皮的中心孔附近部位靠近臺階,油箱內部氣體通過保壓薄橡皮與臺階之間的微小間隙與外部交換;當油箱內部存在較大負氣壓的情況下,保壓薄橡皮中心孔附近部位因外部氣壓作用下移,外部氣體通過進氣槽進入到油箱內,其優點是可快速調節燃料箱內外壓差的平衡,油箱在晃動時,大大減少溢出燃油的機率。
文檔編號F16K17/19GK202659998SQ20122032101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日
發明者孫達立 申請人:孫達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