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10 23:18:57 2
專利名稱:一種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屬於角度傳感器檢測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傾斜角傳感器是廣泛應用於測量各種大型設備的縱向傾斜和橫向傾斜的角度傳感器,按使用方式通常分為靜態型和動態型兩種類型。靜態使用的傾斜角傳感器一般用重力擺(固體或液體)建立水平基準,實現傾斜角的測量;動態使用的傾斜角傳感器一般用加速度計建立水平基準,實現傾斜角的測量。但安裝在設備上的傾斜角傳感器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受環境等各種應力的作用,經常出現角度測量誤差大的現象,所得的不準確測量值對設備的縱向傾斜或橫向傾斜角度的修正量造成直接影響,進而使整個設備的姿態修正值的準確性受到影響。因此,亟需研究開發出一種傾斜角傳感器的校準裝置,以便對其準確度進行及時檢測,從而有效避免測量出現較大誤差,並進一步使相關被測設備的姿態修正 值的準確性得到有效保證。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能夠對傾斜角傳感器的準確度進行檢測,從而有效避免其測量出現較大誤差,進而為相關被測設備的姿態修正值等與傾斜角有關的設置的準確度提供保障。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是一種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包括相互連接的校準平臺和控制系統,所述校準平臺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相互連接的支撐裝置、減震裝置和調平裝置、驅動裝置、測試臺板和基準傳感器;所述驅動裝置和所述基準傳感器分別與所述控制系統相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支撐裝置包括支撐座和設置在支撐座上方的支撐板;所述減震裝置設置在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之間並與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相連接;所述調平裝置設置在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之間並與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相連接;所述支撐板上方的一側設置有基座,所述支撐板上方的另一側設置有傳動支架;在所述基座上設置有依次相互連接的基準傳感器和橋架;在所述橋架上設置有測試臺板,在所述橋架的下部設置有主軸;在所述測試臺板上設置有定位柱;在所述主軸上沿著與所述基準傳感器相對的方向依次設置有減速器、步進電機和手柄組件,所述驅動裝置包括所述減速器、所述步進電機和所述手柄組件;所述傳動支架設置在所述減速器的下方,並支撐所述減速器。進一步地,所述減震裝置包括四個減震器,所述四個減震器設置在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之間並分別與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相連接;所述四個減震器對稱設置,所述四個減震器的空間連線成方形。進一步地,所述調平裝置有三組,所述三組調平裝置設置在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之間並分別與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相連接。[0008]所述調平裝置中的兩組調平裝置對稱設置在所述支撐座的一側,餘下的一組調平裝置設置在所述支撐座的另一側;所述三組調平裝置的空間連線呈三角形。進一步地,所述定位柱有四個,所述四個定位柱在所述測試臺板上對稱設置,所述四個定位柱的空間連線成方形。進一步地,所述手柄組件包括由外到內依次相連接的手柄、手輪和手柄座。應用本實用新型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進行傾斜角傳感器的檢測時,首先,通過調平裝置進行調平,然後,將待測傾斜角傳感器置於所述測試臺板上固定,通過所述控制系統調整所述測試臺板的傾斜角,所述待測傾斜角傳感器和所述基準傳感器分別對所述測試臺板的傾斜角進行多次測量並將測量值傳送給所述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對兩者的測量值進行比較,從而校準待測傾斜角傳感器的準確度。 本實用新型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中,所述減速器的設置,能夠利於控制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上的測試臺板以很小的角度進行旋轉;所述減速器直接與步進電機齒合成一個部件固定,實現了大減速比結構與步進電機一體化,進而利於實現對所述測試臺板的精確定位;所述定位柱的設置,使待檢傳感器能夠在所述測試臺板上穩固放置;所述手柄組件的設置使測試臺板的傾斜角調節更加方便;所述減震裝置的設置能夠防振、防衝擊,從而為校準提供穩定性保障,充分避免振動幹擾的影響。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操作便捷,實現對傾斜角傳感器的高準確度檢測,從而有效避免其測量出現較大誤差,進而為相關被測設備的姿態修正值等與傾斜角有關的設置的準確度提供保障,並且,抗幹擾效果良好,校準穩定性高,準確度高,適合推廣應用。
圖I為本實用新型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的校準平臺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所示1_支撐座;2_支撐板;3_減震器;4_調平裝置;5-基座;6-橋架; 測試臺板;8_定位柱;9-主軸;10_傳動支架;11-步進電機;12_減速器;13_手柄組件;
14-基準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一種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包括相互連接的校準平臺和控制系統(圖中未示),所述校準平臺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相互連接的支撐裝置、減震裝置和調平裝置4、驅動裝置、測試臺板7和基準傳感器14 ;所述驅動裝置和基準傳感器14分別與所述控制系統相連接;其中,所述支撐裝置包括支撐座I和設置在支撐座I上方的支撐板2 ;所述減震裝置設置在支撐座I和支撐板2之間並與支撐座I和支撐板2相連接;調平裝置4設置在支撐座I和支撐板2之間並與支撐座I和支撐板2相連接;支撐板2上方的一側設置有基座5,支撐板2上方的另一側設置有傳動支架10 ;在基座5上設置有依次相互連接的基準傳感器14和橋架6 ;在橋架6上設置有測試臺板7,在橋架6的下部設置有主軸9 ;在測試臺板7上設置有定位柱8 ;所述驅動裝置包括減速器12、步進電機11和手柄組件13,在主軸9上沿著與基準傳感器14相對的方向依次設置有減速器12、步進電機11和手柄組件13 ;傳動支架10設置在減速器12的下方,並支撐減速器12 ;所述減震裝置包括四個減震器3,四個減震器3均設置在支撐座I和支撐板2之間並分別與支撐座I和支撐板2相連接;調平裝置4有三組,三組調平裝置4均設置在支撐座I和支撐板2之間並分別與支撐座I和支撐板2相連接。上述實施例中四個減震器3對稱設置,四個減震器3的空間連線成方形;三組調平裝置4中有兩組調平裝置4對稱設置在支撐座I的一側,餘下的一組調平裝置4設置在所述支撐座I的另一側;三組調平裝置4的空間連線呈三角形;定位柱8有四個,四個定位柱8在測試臺板7上對稱設置,四個定位柱8的空間連 線成方形;手柄組件13包括由外到內依次相連接的手柄(圖中未示)、手輪(圖中未示)和手柄座(圖中未示)。應用本實用新型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進行傾斜角傳感器的校準時,首先,通過調平裝置4進行調平,然後,將待測傾斜角傳感器置於測試臺板7上通過定位柱8固定,通過所述控制系統調整測試臺板7的傾斜角,所述待測傾斜角傳感器和基準傳感器14分別對測試臺板7的傾斜角進行多次測量並將測量值傳送給所述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對兩者的測量值進行比較,從而校準待測傾斜角傳感器的準確度。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限於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任何對本實用新型實質性內容進行的變型、改進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相互連接的校準平臺和控制系統,所述校準平臺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相互連接的支撐裝置、減震裝置和調平裝置、驅動裝置、測試臺板和基準傳感器;所述驅動裝置和所述基準傳感器分別與所述控制系統相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裝置包括支撐座和設置在支撐座上方的支撐板; 所述減震裝置設置在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之間並與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相連接; 所述調平裝置設置在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之間並與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相連接; 所述支撐板上方的一側設置有基座,所述支撐板上方的另一側設置有傳動支架; 在所述基座上設置有依次相互連接的基準傳感器和橋架; 在所述橋架上設置有測試臺板,在所述橋架的下部設置有主軸; 在所述測試臺板上設置有定位柱; 在所述主軸上沿著與所述基準傳感器相對的方向依次設置有減速器、步進電機和手柄組件,所述驅動裝置包括所述減速器、所述步進電機和所述手柄組件; 所述傳動支架設置在所述減速器的下方,並支撐所述減速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減震裝置包括四個減震器,所述四個減震器設置在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之間並分別與所述支撐座和所述支撐板相連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四個減震器對稱設置,所述四個減震器的空間連線成方形。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調平裝置有三組。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三組調平裝置中的兩組調平裝置對稱設置在所述支撐座的一側,另一組調平裝置設置在所述支撐座的另一側;所述三組調平裝置的空間連線呈三角形。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柱有四個,所述四個定位柱在所述測試臺板上對稱設置,所述四個定位柱的空間連線成方形。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手柄組件包括由外到內依次相連接的手柄、手輪和手柄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傾斜角傳感器校準裝置,屬於角度傳感器檢測設備技術領域,包括相互連接的校準平臺和控制系統,所述校準平臺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相互連接的支撐裝置、減震裝置和調平裝置、驅動裝置、測試臺板和基準傳感器;所述驅動裝置和所述基準傳感器分別與所述控制系統相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便捷,實現對傾斜角傳感器的高準確度檢測,從而有效避免其測量出現較大誤差,進而為相關被測設備的姿態修正值等與傾斜角有關的設置的準確度提供保障,並且,抗幹擾效果良好,校準穩定性高,準確度高,適合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G01C25/00GK202614241SQ20122017284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0日
發明者樊玉富, 果玉良, 鄧啟斌, 馬瑞恆, 李敬魁, 楊海奎, 李執力, 傅鵬程, 白光清, 許屹暉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63961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