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器的支撐臂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11 14:23:47 1
專利名稱:顯示器的支撐臂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顯示器,尤其涉及一種可提高整體結構穩固性的顯示器的支撐臂裝置。
背景技術:
如
圖1、2、3所示,為本申請人在先申請的第01258819.9號「改進的顯示器支撐臂」新型專利,其是由一底座10、頂座2-、懸壁30、連杆40與一彈簧50構成;其中,底座10與頂座20分別以第一軸心31、第二軸心32、第三軸心34、第四軸心42而與懸臂30、連杆40銜接形成一支撐臂;該底座10的兩側壁接近後側緣橫跨設有一止擋杆11;該連杆40的兩側壁下端後緣各形成一以軸孔41為圓心的圓弧邊44,該連杆40兩側壁下端所設的軸孔41孔徑大於穿置於其中的第四軸心42軸徑;該止擋杆11的位置高於第四軸心42;藉此,當連杆40不動作時(請同時參閱圖2、3所示),由於連杆40受液晶顯示器60的重力作用而呈下垂狀態,同時由於此時連杆40的軸孔41圓心至圓弧邊44的距離大於第四軸心42的圓心至圓弧邊44的距離,故連杆40兩側壁下端後緣所設的圓弧邊44與止擋杆11產生卡抵作用,而使懸臂30得到一支撐力,進而可用以支撐裝設於頂座20的銜接座22上的液晶顯示器60。再者,由於連杆40兩側壁下端所設的軸孔41孔徑大於穿置於其中的第四軸心42軸徑,亦即軸孔41與第四軸心42間具有一可位移的空間,因此當將連杆40往上移時(請同時參閱圖4、5所示),連杆40兩側壁下端後緣所設的圓弧邊44即與止擋杆11脫離原先相互卡抵的作用,此時即可順利的移動懸臂30及連杆40,進而可調整液晶顯示器60的高、低位置。
前述第01258819.9號「改進的顯示器支撐臂」新型專利的構造,雖然可達到其預期目的,而提供一種構造更為精簡,以降低製造成本,且使用更為方便的顯示器支撐臂構造;然而,由於其構造中並無可用以鎖定構造的設計,因此當液晶顯示器60的仰角向上調整成較大角度時,亦即螢幕朝上接近成水平狀時(如圖4所示),液晶顯示器60的重量會產生一如同往上拉引連杆40的力量,使連杆40兩側壁下端後緣所設的圓弧邊44與止擋杆11脫離原先相互卡抵的作用(如圖5所示),而使懸臂30失去支撐作用,進而產生液晶顯示器60往下掉的缺點。又,由於連杆40兩側壁下端所設的軸孔41孔徑大於穿置於其中的第四軸心42軸徑,因此軸孔41與第四軸心42間會形成一可位移的間隙,以致影響支撐臂整體結構的穩固性。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前述第01258819.9號專利存在的支撐臂整體結構不穩固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顯示器的支撐臂裝置,其可提高整體結構的穩固性。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顯示器的支撐臂裝置,包括一底座、懸臂、連杆與一彈簧;所述底座兩側壁接近後側緣橫跨一止擋杆,底部結合一夾持座(或其他型式的定位座);所述頂座上端依序設有一轉向接頭與一供液晶顯示器固定組設的銜接座;所述懸臂兩側壁下端橫跨一第一軸心而組設於底座的兩側壁上,懸臂的下端與底座間藉助第一軸心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懸臂的兩側壁上端亦橫跨一第二軸心而與頂座相互組設,懸壁的上端與頂座間則藉助第二軸心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懸臂的兩側上端各設有一相對應的弧形槽孔,該弧形槽孔藉助第三軸心的穿置而橫跨設於頂座上的兩側壁上;所述連杆兩側壁下端各設有一相對應的軸孔,藉助直徑小於軸孔的第四軸心橫跨組設於底座的兩側壁上,使連杆的下端與底座間藉助第四軸心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軸孔的孔徑大於第四軸心的軸徑,使軸孔與第四軸心間具有一可位移的間隙空間;連杆的兩側壁下端各設有一相對應的弧形槽孔,該弧形槽孔供第一軸心穿過;連杆的兩側壁下端後緣各形成一以軸孔為圓心的圓弧邊;連杆的兩側壁上端藉助第三軸心的穿置而設於頂座的兩側壁上,使連杆的兩側壁上端與頂座間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所述彈簧為一卷繞式彈簧而套設於第一軸心上,該彈簧的一端頂設於連杆上,另一端頂設於第四軸心上,使連杆具有一適當的往上作用力;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軸心的一端形成一直徑略小的螺杆,螺杆與第三軸心的交界形成一高底位差的止擋壁,止擋壁上墊設一面積較大的墊片,螺杆的外端旋鎖一鎖合杆;還包括一制動杆,該制動杆上端設有一螺孔供套設於螺杆上,軸孔的孔徑大於螺杆的杆徑,軸孔與螺杆間具有一可位移的間隙空間,該間隙空間至少等於軸孔與第四軸心間的間隙空間,制動杆的下端設有一軸孔,軸孔的孔徑略大於第四軸心軸徑,使制動杆的軸孔套設於第四軸心並依位轉動;第三軸心穿置橫跨於頂座、懸臂及連杆的兩側壁時,該制動杆被夾設於墊片與連杆之間,藉助鎖合杆的將頂座、懸臂及連杆的側壁緊密夾持定位,並將制動杆緊密夾持於墊片與連杆之間。
本實用新型藉由鎖緊鎖合杆可將頂座、懸臂及連杆的側壁緊密的夾持定位,並可將制動杆緊密夾持於墊片與連杆間,進而防止液晶顯示器的仰角在調整成水平狀時使懸臂失去支撐作用,並可提高支撐臂整體結構的穩固性。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第01258819.9號「改進的顯示器支撐臂」專利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2是第01258819.9號「改進的顯示器支撐臂」專利的剖面圖。
圖3是圖2所示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4是第01258819.9號「改進的顯示器支撐臂」專利的動作示意圖。
圖5是圖4所示B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
圖8是圖7所示I-I線的剖面圖。
圖9是圖7所示II-II線的剖面圖。
圖中標號說明現有技術部分10底座11止擋杆 12軸13夾持座20頂座21轉向接頭22銜接座30懸臂31第一軸心32第二軸心33弧形槽孔34第三軸心40連杆41軸孔42第四軸心43弧形槽孔44圓弧邊50彈簧
60液晶顯示器本實用新型部分100底座110止擋杆 120軸130夾持座200頂座210轉向接頭220銜接座300懸臂310第一軸心320第二軸心330弧形槽孔340第三軸心341螺杆342止擋壁343墊片344鎖合杆400連杆410軸孔420第四軸心430弧形槽孔440圓弧邊500彈簧600液晶顯示器700制動杆710軸孔720軸孔具體實施方式
請配合圖6至圖9所示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是由一底座100、頂座200、懸臂300、連杆400與一彈簧500構成;其中底座100(請同時參閱圖7所示),為一ㄩ字形座體,其兩側壁接近後側緣橫跨設有一止擋杆110;底座100的底面以一軸120結合一夾持座130,藉由夾持座130可將整個顯示器支撐臂夾持固定於桌緣,底座100可藉助軸120旋轉;該夾持座130亦可為其他形式的定位座。
頂座200(請同時參閱圖7所示),為一冂字形座體,其上端依序設有一轉向接頭210與一可供液晶顯示器600固定組設的銜接座220。
懸臂300(請同時參閱圖7所示),為一截面呈冂字形的杆體,其兩側壁下端橫跨一第一軸心310而組設於底座100的兩側壁上,令懸臂300的下端與底座100間藉助第一軸心310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而懸臂300的兩側壁上端亦橫跨一第二軸心320而與頂座200相互組設,懸臂300的上端與頂座200間亦藉助第二軸心320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懸臂300的兩側上端各設有一相對應的弧形槽孔330,該弧形槽孔330藉助一第三軸心340的穿置而橫跨設於頂座200上的兩側壁。
連杆400(請同時參閱圖7所示),為一截面呈ㄩ字形的杆體,其兩側壁下端各設有一相對應的軸孔410,藉助一直徑小於軸孔410的第四軸心420橫跨組設於底座100的兩側壁上,並使連杆400的下端與底座100間藉助第四軸心420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且軸孔410的孔徑因大於第四軸心420的軸徑,使軸孔410與第四軸心420間具有一可位移的間隙空間;連杆400的兩側壁下端各設有一相對應的弧形槽孔430,該弧形槽孔430恰可供第一軸心310穿越,連杆400的兩側壁下端後緣各形成一以軸孔410為圓心的圓弧邊440;連杆400的兩側壁上端亦藉助第三軸心340的穿置而設於頂座200上的兩側壁上,並使連杆400的兩側壁上端與頂座200間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
彈簧500(請同時參閱圖7所示)為一卷繞式彈簧而套設於第一軸心310上,該彈簧500的一端頂設於連杆400上,而另一端頂設於第四軸心420上,使連杆400具有一適當的往上作用力。
以上的構造與第01258819.9號「改進的顯示器支撐臂」新型專利的構造相同,且非為本實用新型的特徵所在,故不再進一步贅述。本實用新型為達到其創作目的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及其構造特徵在於該第三軸心340的一端形成一直徑略小的螺杆341,並使螺杆341與第三軸心340的交界形成一高低位差的止擋臂342,止擋臂342上墊設有一面積較大墊片343,螺杆341的外端旋鎖設有一鎖合杆344;又,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制動杆700(請同時參閱圖6、7所示),該制動杆700上端設有一軸孔710可套設於螺杆341上,軸孔710的孔徑大於螺杆341的杆徑,令軸孔710與螺杆341間具有一可位移的間隙空間(請同時參閱圖8所示),且該間隙空間至少等於軸孔410與第四軸心420間的可位移間隙空間,而制動杆700的下端設有一軸孔720,軸孔720的孔徑略大於第四軸心420軸徑(請同時參閱圖9所示),使制動杆700的軸孔720恰可套設於第四軸心420上,並依位移動。藉此,當第三軸心340在穿置橫跨設於頂座200、懸臂300及連杆400的兩側壁時,該制動杆700被夾設於墊片343與連杆400之間,而藉助鎖緊鎖合杆344可將頂座200、懸臂300及連杆400的側壁緊密的夾持定位,並可將制動杆700緊密夾持於墊片343與連杆400之間。
當鎖合杆344處於松釋狀態時,由於軸孔710、螺杆341間與軸孔410、第四軸心420間各具有一同樣的可位移的間隙空間,因此制動杆700並不具有任何作用,亦即本實用新型與第01258819.9號「改進的顯示器支撐臂」新型專利同樣可方便的調整液晶顯示器600的高、低位置。當鎖合杆344處於鎖緊狀態時,其除了可將頂座200、懸臂300及連杆400緊密夾持定位,以防止液晶顯示器600的仰角向上調整成較大角度時使懸臂300失去支撐作用,進而避免液晶顯示器600往下掉的情況外,且由於制動杆700的上端被緊密夾持定位於墊片343與連杆400之間,因此可使制動杆700如同固定狀牽拉於第三軸心340與第四軸心420間,而能夠防止第四軸心420與軸孔410間因具有一可移位的間隙空間,而造成支撐臂幌動,從而提高支撐臂整體結構的穩固性。
從以上所述及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可知,本實用新型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及其構造,確可達到其創作的目的,具有實用性與進步性,且確未曾有過,符合新型專利要件,故依法提出申請。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顯示器的支撐臂裝置,包括一底座、懸臂、連杆與一彈簧;所述底座兩側壁接近後側緣橫跨一止擋杆,底部結合一夾持座或定位座;所述頂座上端依序設有一轉向接頭與一供液晶顯示器固定組設的銜接座;所述懸臂兩側壁下端橫跨一第一軸心而組設於底座的兩側壁上,懸臂的下端與底座間藉助第一軸心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懸臂的兩側壁上端亦橫跨一第二軸心而與頂座相互組設,懸壁的上端與頂座間則藉助第二軸心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懸臂的兩側上端各設有一相對應的弧形槽孔,該弧形槽孔藉助第三軸心的穿置而橫跨設於頂座上的兩側壁上;所述連杆兩側壁下端各設有一相對應的軸孔,藉助直徑小於軸孔的第四軸心橫跨組設於底座的兩側壁上,使連杆的下端與底座間藉助第四軸心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軸孔的孔徑大於第四軸心的軸徑,使軸孔與第四軸心間具有一可位移的間隙空間;連杆的兩側壁下端各設有一相對應的弧形槽孔,該弧形槽孔供第一軸心穿過;連杆的兩側壁下端後緣各形成一以軸孔為圓心的圓弧邊;連杆的兩側壁上端藉助第三軸心的穿置而設於頂座的兩側壁上,使連杆的兩側壁上端與頂座間形成一可轉動的關節;所述彈簧為一卷繞式彈簧而套設於第一軸心上,該彈簧的一端頂設於連杆上,另一端頂設於第四軸心上;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軸心的一端形成一直徑略小的螺杆,螺杆與第三軸心的交界形成一高底位差的止擋壁,止擋壁上墊設一面積較大的墊片,螺杆的外端旋鎖一鎖合杆;還包括一制動杆,該制動杆上端設有一螺孔供套設於螺杆上,軸孔的孔徑大於螺杆的杆徑,軸孔與螺杆間具有一可位移的間隙空間,該間隙空間至少等於軸孔與第四軸心間的間隙空間,制動杆的下端設有一軸孔,軸孔的孔徑略大於第四軸心軸徑,使制動杆的軸孔套設於第四軸心。
專利摘要一種顯示器的支撐臂裝置,包括底座、懸臂、連杆與彈簧;底座兩側壁接近後側緣橫跨一止擋杆,底部結合一夾持座或定位座;頂座上端依序設有一轉向接頭與一供液晶顯示器固定組設的銜接座;懸臂兩側壁下端橫跨一第一軸心而組設於底座兩側壁上;連杆的兩側壁上端藉助第三軸心的穿置而設於頂座的兩側壁上;彈簧一端頂設於連杆上,另一端頂設於第四軸心上;還包括一制動杆,該制動杆上端設有一螺孔供套設於螺杆上,軸孔的孔徑大於螺杆的杆徑,軸孔與螺杆間具有一可位移的間隙空間,該間隙空間至少等於軸孔與第四軸心間的間隙空間,制動杆的下端設有一軸孔,軸孔的孔徑略大於第四軸心軸徑,使制動杆的軸孔套設於第四軸心。其可提高整體結構穩固性。
文檔編號G12B9/08GK2620917SQ0324489
公開日2004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9日 優先權日2003年4月9日
發明者黃明華 申請人:黃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