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絨面平整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30 11:43:27 3
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面料的織造和加工機械,特別涉及一種面料絨面平整裝置。
背景技術:
起絨針織物(英文:interlock fabric)表面起絨,具有絨層或毛茸外觀的針織物。亦稱作剪絨,有經起絨和緯起絨兩種,經起絨由絨經織成毛圈經割斷後形成聳立在織物表面的絨毛;緯起絨是將部分絨緯的浮長割斷後形成絨毛。通常工業上使用表面帶有大量針的起絨器實現起絨。進一步的加工是將起絨後的面料進行適當的碾壓,從而令絨面顯得更為挺括和整齊。
由於起絨是針對已經紡織完畢的半成品或者成品面料,面料材料本身較為鬆軟,不同的面料的起絨量和面料的厚度大小不一,因此對於起絨面料的平整機械而言,需要在每一種起絨面料進行平整前對設備進行調整。為了能夠進一步地控制面料和起絨設備(通常為起絨輥筒)之間的壓力,會設置一個引導輥筒來對面料進行引導,引導輥筒會設置在面料進入和離開起絨設備的兩端,利用引導輥筒之間的控制來改善起絨的質量。但現有設備的問題是,引導輥筒對於面料的控制不易,容易造成面料局部起絨過量的問題,在紡織一些高檔的面料時,往往導致較高的次品率。
由於現有設備在起絨質量上存在缺陷,因此需要對現有的設備進行進一步的改造。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在起絨質量的控制上存在缺陷的缺點,提供了一種面料絨面平整裝置。本裝置可以在保持現有的起絨裝置的大致結構不變的基礎上進行改裝,改裝成本小。此外還可以有效改善起絨不均勻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可採取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面料絨面平整裝置,包括主體支架、旋轉輥筒、設置在旋轉滾筒上的多個起絨輥筒以及設置在旋轉輥筒一側的第一引導輥筒;
還包括設置於所述旋轉輥筒和第一引導輥筒之間的第二引導輥筒。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導滾筒的直徑小於第一引導輥筒的直徑。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導輥筒的垂直高度高於所述第一引導輥筒的垂直高度。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導輥筒的表面覆蓋有增加摩擦力的防滑層。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導輥筒固定連接於所述主體支架上。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導輥筒距離所述起絨輥筒的表面的距離小於距離所述第一引導輥筒的表面的距離。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導輥筒的長度大於所述第一引導輥筒。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可選的方案,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第二引導輥筒的長度大於所述旋轉輥筒。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的顯著技術效果:
能夠較好地改善面料受力均勻導致的起絨不均勻,起絨量不容易穩定控制的問題,能夠有效提高起絨面料的品質和質量。
進一步地,改裝容易,可以在現有的起絨裝置上進行改裝,成本低,也可以另行組裝新的起絨機械,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面料絨面平整裝置的由旋轉輥筒的軸向方向進行觀察的大致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面料絨面平整裝置,包括主體支架100、旋轉輥筒101、設置在旋轉輥筒101上的多個起絨輥筒200以及設置在旋轉輥筒101一側的引導輥筒;面料在經過起絨輥筒200後,利用起絨輥筒200上設置的排列的針狀結構,部分地割裂面料內的纖維,從而達到起絨的作用。本裝置的關鍵在於對於面料的引導,有助於控制面料的起絨的均勻程度和起絨量,為此,還包括設置於所述旋轉輥筒101和引導輥筒之間的第二引導輥筒400,第二引導輥筒400可以進一步緩衝面料和第一引導輥筒300之間的受力,有助於穩定起絨量。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導輥筒400還可以包括以下的技術特徵,以下技術特徵可以單獨或者和進行任意組合。上述輥筒均為平列排列,因此裝置的其它視圖可以省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導滾筒的直徑小於第一引導輥筒300的直徑。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導輥筒400的垂直高度高於所述第一引導輥筒300的垂直高度。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導輥筒400的表面覆蓋有增加摩擦力的防滑層。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導輥筒400固定連接於所述主體支架100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導輥筒400距離所述起絨輥筒200的表面的距離小於距離所述第一引導輥筒300的表面的距離。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導輥筒400的長度大於所述第一引導輥筒300。
進一步地,第二引導輥筒400的長度大於所述旋轉輥筒101。
總之,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涵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