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書》讀後感:路就是書路外無書
2023-10-13 21:31:34 2
餘秋雨先生常說:「路就是書,路外無書。在《山河之書》中,餘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餘秋雨的《山河之書》多以景物為題名,但是他不同於以往散文只關注景物的自然現象,多以個人的感情抒發和自我表現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現象,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後所沉澱的文化內涵上。正如作者所說的:「我發現我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較深腳印所在,說明我的心底的山水,並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就與以前或偏重於時代精神的激揚,或沉迷於個人感性生活的抒發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風貌,開闢了中國當代散文的新的藝術空間。尋找隱藏於山水古蹟的文化意蘊作者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以獨特的視角去看待中國的山水風古蹟,更加人道主義,更加深刻、透徹。《都江堰》中,作者認為,都江堰比長城要偉大得多,長城是雄偉的,但更多的是排場,背後是讓人驚悸的殘暴。而都江堰是質樸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潤和灌溉了中華民族。「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作者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掩蓋歷史的創痛和醜惡,指出了長城背後的殘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實用與貢獻。
從文章的題目中便可見一斑。譬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峽》」等,眾所周知,這些著名景點作為一種人文構建,既可以使人從視覺的角度來感受其宏偉、高大之美,也可以使人從文化的角度來感受到洪厚、莊嚴之美。這些人文景觀以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實用性為世人所矚目,它們是獨具特色的景觀,同時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種豪放的雄偉、是一種奔騰的力量。他們可因其「大」而振奮人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激發民族的自豪感。
餘秋雨的散文是情與景的交融,靈與肉的碰撞,而使得藝術審美者在體味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的同時,也會明顯的受到他思想的浸潤與牽制,你會一起和他感同身受到好與惡、榮與辱,血與淚的情感宣洩,這是一種共鳴現象,這期間除了傾聽到作者的痛苦,激蕩、欣喜的心聲之外,也會產生一種強烈的震蕩感。而這些情感的波動也正源於對崇高的體驗。這是美的升華。在《道士塔》中,我們一方面為道士王圓篆因愚昧和貪婪而使莫高窟中的經文、錦帛流失海外而對其切齒。一方面又因清朝官吏只注重貪圖個人享受而對莫高窟不管不顧、聽之任知,而對其痛恨有加。直面歷史百感交集,然而在痛定思痛後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被空前強化了,崇高的歷史使命感襲上心頭,以至於使藝術的審美者臉紅心跳、熱血沸騰,這時在其意識形態當中個人的得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升騰了民族大義、民族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