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書籍《麥田裡的老師》有感500字
2023-10-13 22:20:45 1
李崇建老師透過《麥田裡的老師》一書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麥田裡的老師》有感範文,歡迎參考。
讀《麥田裡的老師》有感1:
做麥田裡的捕手,守在麥田裡、懸崖邊,攔住那些要衝向懸崖的孩子,這應該是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應承擔的責任。但現實的狀況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孩子正是在家長或者教師的逼迫下,走向懸崖的。
家長和教師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就是如何教出「好」小孩?在崇建老師看來,這不可能有標準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定義的「好」都不一樣。但崇建老師始終相信,無論孩子作什麼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成功,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家長、教師對他們的期望一致,所以家長和教師理所當然應和他們攜手並進。
崇建老師似乎有一種能力,能自在地與學生建立起關係,再逐步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通過這本書可以知道,其實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是可以具備這種能力的。崇建老師這種能力的獲得,與「薩提爾模式」研習課程的學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薩提亞模式」特別重視第五種應對姿態——一致性的姿態的運用。這種姿態在應對上能夠同時關注自己、他人和情境。其目的並不是去改變別人,而是真誠地表達自己。李崇建認為,當教育者懂得更真誠地表達自我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更清晰容易了。
一致性的應對姿態是需要不斷地訓練的。家長或教師在遇到衝突事件時,要做到不被自己的情緒所綁架,通過深呼吸試著和自己的內在渴望相聯結,用平穩的聲音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用「正向好奇」來探索孩子的問題,以便孩子能不抗拒地逐漸揭露自己,從而找到問題的關鍵。在這方面,李崇建顯然是薩提爾理論活學活用的高手。
讀《麥田裡的老師》有感2:
《麥田裡的老師》由李崇建所著。這本書沒有高深、枯燥的教育理論,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教育故事引人入勝,很多教育故事人物好像就在我們的身邊,但李李崇建老師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李李崇建老師的每一個教育故事都像電影一樣出現在我的眼前。一寫起作文就像爛泥趴在桌上的小六男孩,後來不但受邀寫書評,文章還刊登於教材。愛開黃腔、惡作劇,國二時連百位數乘法都不會、幾乎被退學的孩子,卻成為擁有獨當一面的領導者能力,以及熱烈追求夢想的上進青年(2011年參與歐洲與亞洲的樂團公演)。讓全校老師都頭疼的叛逆狂飆少年,之後卻在美國專門幫樂團製作音樂。每天用45%以上力量對抗母親的女孩,短短一個月,與母親的關係有最驚人的轉變。這些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但他們都遇上阿建老師。從彷徨的年少走來,阿建老師感受父親對他從不放棄的愛,但除了愛,有沒有其他方式,能讓大人與孩子有更和諧的關係?他發現,大人的內在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係的根本源頭。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心,明了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整,那麼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麥田裡的老師》是一本跳脫出傳統教育、結合諮商與教養的書,它的許多想法,例如「正向好奇」的態度、真正的「接納」,以及大人請記得給自己一份鼓勵等,都令人激賞。而書裡一則則動人的真實故事,更帶著極大的震撼力量,席捲著心。
李崇建作為一個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為了餬口,維生選擇了從事教育工作,但是他堅持不斷學習,自我成長,將教育工作做得如此精彩,他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對薩提爾模式轉化過來的技巧,在師生互動及班級管理中的使用之精彩演繹,給我帶來的啟發與思考,既深且遠。「做麥田裡的捕手,守在麥田裡、懸崖邊,攔住那些要衝向懸崖的孩子,這應該是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應承擔的責任。但現實的狀況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孩子正是在家長或者教師的逼迫下,走向懸崖的。」李李崇建老師透過《麥田裡的老師》一書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內在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係的根本源頭。當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心,明了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整,那麼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如何才是真正的愛?值得我們深思。正如我們愛孩子,我們真心期望他們在學校學習快樂、學有所成,將來生活幸福,能自立自強於社會。但,僅僅有這樣一份真誠的愛心、這樣一份期待就足夠了嗎?教育沒有捷徑,也沒有標準答案。但阿建老師說「無論孩子做什麼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的。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是一致的,那我們理所當然要和他們攜手共進。」山毛櫸、柚子、昆布、茉莉,這些聰明的孩子,或調皮搗蛋,或抑鬱寡歡,甚至有自傷行為,問題多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與家長關係非常緊張,都不愛念書,都沒有勇氣去好好愛自己。他們有幸遇上阿建老師,找到了面對問題,改變自己的勇氣,走向了自愛、自強的人生之路。從閱讀中,我很佩服李崇建老師對於學生問題的了解、包容和豁達。李崇建老師的包容與豁達,或許正應了那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想曾經學生在不被我們了解的情況下,被責備,被處罰,這給學生留下了多少痛苦和心靈的創傷,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確實要有更多的了解和愛的藝術,才能正確引導和教育。特別是我們的特殊學生更需要這樣的愛與智慧。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當遇到問題時,如果一再重複相同的應對方式,卻未覺察自己的生命歷程,未靜下心來重新思索問題,只是被慣性應對帶著走,問題就永遠是問題,很難找到解決的方案。」書中大量真實而又感人的案例給我們講述一個個教育故事,其所提出的建議中肯可行,充滿著教育的智慧,從心理學的角度處理每一件事,對待每一個學生,富於實踐性,帶給我無限的思考。
所以說,教育是一種藝術,一種需用心去雕琢的藝術。
讀《麥田裡的老師》有感3:
這本書講的很真實、具體,對書中的很多地方都有同感。
「無論孩子作什麼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成功,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我們期望的一致,於是我理所當然和他們攜手並進。」相信每個學生,相信他們都能取得進步。學生的起點不同,但只要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要加以肯定,要表揚和鼓勵。表揚和鼓勵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利用每個孩子都想成功的心理,有效地加以引導和教育,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文化不過是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我們建立了什麼樣的文化?傳遞給孩子什麼樣的習慣和價值觀。」在教學中,除了智育的培養,更要重視信仰、價值、道德、習慣、教養、原則、思想的培養。讓學生成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使他們敢於為夢想而努力,是他們學習更具有主動性。
「接納的感覺帶著一種愛與力量,一種寧靜淡定的感受。」對於學生的現狀,不要只是指責,更要接納。「愛」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者的心中要充滿愛,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自主空間。重視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了解學生,走進學生,與學生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