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聯合收穫機的後橋橋梁總成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04:45:44 2

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於聯合收穫機的後橋橋梁總成。
背景技術:
目前輪式農業機械基本採用前輪驅動,後輪轉向的行走方式,整車重量基本由前輪承擔,後輪連結轉向橋,由液壓油缸驅動,僅僅實現轉向功能。現在農業機械向智能化、大型化發展,所需驅動力、承重能力增加,目前的轉向橋已不能滿足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聯合收穫機的後橋橋梁總成,該裝置加強了轉向節與輪轂的連結機構,加強了轉向驅動力的承載能力,同時增加承重能力。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於聯合收穫機的後橋橋梁總成,包括轉向橋梁、轉向橫拉杆、左轉向臂、右轉向臂、左轉向座、右轉向座、左轉向節、右轉向節、左輪轂機構、右輪轂機構;轉向橋梁的兩端分別與左轉向座、右轉向座通過法蘭連接,左轉向座、右轉向座分別通過轉軸與左轉向節、右轉向節連接,左轉向節、右轉向節分別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上轉軸、左轉向節下轉軸和右轉向節上轉軸、右轉向節下轉軸連接,左輪轂機構、右輪轂機構位於轉向橋梁的兩個端部,且左轉向節、右轉向節通過軸承分別套裝在左輪轂機構、右輪轂機構的連接軸上,左輪轂機構、左轉向節、左轉向座、轉向橋梁、右轉向座、右轉向節、右輪轂機構從左到右依次設置,轉向橫拉杆的兩端分別與左轉向臂、右轉向臂通過主銷鉸接,左轉向臂、右轉向臂分別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右轉向節連接,右轉向臂關於右轉向節豎直對稱的位置設有轉向臂,轉向臂通過連接件與右轉向節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左輪轂機構包括法蘭連接盤Ⅱ和固定設置法蘭連接盤Ⅱ端面上的連接軸Ⅱ,法蘭連接盤Ⅱ與左輪轂連接,左轉向節1通過軸承Ⅲ和軸承Ⅳ兩個軸承套裝連接軸Ⅱ上,在左轉向節1的外側對稱設有兩個定位凹槽,設置在左轉向座上的左轉向節上轉軸、左轉向節下轉軸配合安裝在左轉向節的兩個定位凹槽內。右輪轂機構與左輪轂機構具有相對稱的結構,包括法蘭連接盤Ⅰ和固定設置法蘭連接盤Ⅰ端面上的連接軸Ⅰ,法蘭連接盤Ⅰ與右輪轂連接,右轉向節通過軸承Ⅰ和軸承Ⅱ兩個軸承套裝連接軸Ⅰ上,在右轉向節的外側對稱設有兩個定位凹槽,設置在右轉向座上的右轉向節上轉軸、右轉向節下轉軸配合安裝在右轉向節的兩個定位凹槽內。進一步的,所述的左轉向座包括一連接板Ⅱ和平行設置在連接板Ⅱ上的兩個卡板,其中一個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上轉軸連接,另一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下轉軸連接,右轉向座與左轉向座具有相對稱的結構,包括一連接板Ⅰ和平行設置在連接板Ⅰ上的兩個卡板,其中一個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右轉向節上轉軸連接,另一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右轉向節下轉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左轉向節上轉軸、左轉向節下轉軸和右轉向節上轉軸、右轉向節下轉軸,相對轉向橋梁具有內傾角。
進一步的,所述轉向橋梁中部固定有銅套。
進一步的,轉向橋梁上還設有轉向油缸支撐板,轉向油缸支撐板位於銅套和轉向臂間。
進一步的,轉向橋梁上還設有轉向油缸,轉向油缸位於轉向油缸支撐板和轉向臂之間。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設置雙軸承:軸承Ⅰ、軸承Ⅱ和軸承Ⅲ、軸承Ⅳ加強了轉向節與輪轂間的連結,左輪轂機構包括法蘭連接盤Ⅱ和固定設置法蘭連接盤Ⅱ端面上的連接軸Ⅱ,法蘭連接盤Ⅱ與左輪轂連接,左轉向節通過軸承Ⅲ、軸承Ⅳ兩個軸承套裝連接軸Ⅱ上,右輪轂機構與左輪轂機構具有相對稱的結構,包括法蘭連接盤Ⅰ和固定設置法蘭連接盤Ⅰ端面上的連接軸Ⅰ,法蘭連接盤Ⅰ與右輪轂連接,右轉向節通過軸承Ⅰ、軸承Ⅱ兩個軸承套裝連接軸Ⅰ上,加強了轉向驅動力的承載能力,雙列軸承除了可以承受徑向負荷外,還可以承受作用在兩個方向的軸向負荷,增加承重能力;
2.設置左轉向節、右轉向節分別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上轉軸、左轉向節下轉軸和右轉向節上轉軸、右轉向節下轉軸連結,在左轉向節的外側對稱設有兩個定位凹槽,設置在左轉向座上的左轉向節上轉軸、左轉向節下轉軸配合安裝在左轉向節的兩個定位凹槽內,左轉向座包括一連接板Ⅱ和平行設置在連接板Ⅱ上的兩個卡板,其中一個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上轉軸連接,另一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下轉軸連接,在右轉向節的外側對稱設有兩個定位凹槽,設置在右轉向座上的右轉向節上轉軸、右轉向節下轉軸配合安裝在右轉向節的兩個定位凹槽內,右轉向座與左轉向座具有相對稱的結構,包括一連接板Ⅰ和平行設置在連接板Ⅰ上的兩個卡板,其中一個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右轉向節上轉軸連接,另一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右轉向節下轉軸連接,左轉向節、右轉向節可以通過左轉向節上轉軸、左轉向節下轉軸和右轉向節上轉軸、右轉向節下轉軸實現相對於左轉向座、右轉向座的水平轉動;
3.左轉向臂、右轉向臂分別通過連接件可拆卸的與左轉向節、右轉向節連結,拆卸方便,便於通用化,轉向時,轉向油缸推動轉向臂,轉向臂推動右轉向節水平轉動,右轉向節帶動右輪轂機構水平轉動,同時右轉向節通過右轉向臂拉動轉向橫拉杆,轉向橫拉杆帶動左轉向臂、左轉向節轉動、左轉向節帶動左輪轂機構水平轉動,實現轉向,起到轉向後橋的作用;
4.通過將車架連結後橋的支點降低,方便了連結車架和後橋加強裝置,增加承重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1、左轉向節,2、左轉向座,3、轉向橋梁,4、轉向油缸支撐板 ,5、轉向臂,6、右轉向節,7、右轉向臂,8、右轉向座, 9、轉向橫拉杆,10、銅套,11、左轉向臂,12、左轉向節上轉軸,13、右轉向節上轉軸,14、右輪轂機構,15、油杯Ⅰ,16、右轉向節下轉軸,17、左轉向節下轉軸,18、左輪轂機構,19、油杯Ⅱ,20、軸承Ⅲ,21、軸承Ⅳ,22、軸承Ⅰ,23、軸承Ⅱ。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加以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不限於下述的實施例。
液壓後橋橋梁總成,包括轉向橋梁3、轉向橫拉杆9、左轉向臂11、右轉向臂7、左轉向座2、右轉向座8、左轉向節1、右轉向節6、左輪轂機構18、右輪轂機構14;轉向橋梁3的兩端分別與左轉向座2、右轉向座8通過法蘭連接,左轉向座2、右轉向座8分別通過轉軸與左轉向節1、右轉向節6連接,左轉向節1、右轉向節6分別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上轉軸12、左轉向節下轉軸17和右轉向節上轉軸13、右轉向節下轉軸16連接,左輪轂機構18、右輪轂機構14位於轉向橋梁3的兩個端部,且左轉向節1、右轉向節6通過軸承分別套裝在左輪轂機構18、右輪轂機構14的連接軸上,左輪轂機構18、左轉向節1、左轉向座2、轉向橋梁3、右轉向座8、右轉向節6、右輪轂機構14從左到右依次設置,轉向橫拉杆9的兩端分別與左轉向臂11、右轉向臂7通過主銷鉸接,左轉向臂11、右轉向臂7分別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1、右轉向節6連接,右轉向臂7關於右轉向節6豎直對稱的位置設有轉向臂5,轉向臂5通過連接件與右轉向節6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左輪轂機構18包括法蘭連接盤Ⅱ和固定設置法蘭連接盤Ⅱ端面上的連接軸Ⅱ,法蘭連接盤Ⅱ與左輪轂連接,左轉向節1通過軸承Ⅲ20和軸承Ⅳ21兩個軸承套裝連接軸Ⅱ上,在左轉向節1的外側對稱設有兩個定位凹槽,設置在左轉向座2上的左轉向節上轉軸12、左轉向節下轉軸17配合安裝在左轉向節1的兩個定位凹槽內。右輪轂機構14與左輪轂機構18具有相對稱的結構,包括法蘭連接盤Ⅰ和固定設置法蘭連接盤Ⅰ端面上的連接軸Ⅰ,法蘭連接盤Ⅰ與右輪轂連接,右轉向節6通過軸承Ⅰ22和軸承Ⅱ23兩個軸承套裝連接軸Ⅰ上,在右轉向節6的外側對稱設有兩個定位凹槽,設置在右轉向座8上的右轉向節上轉軸13、右轉向節下轉軸16配合安裝在右轉向節6的兩個定位凹槽內。進一步的,所述的左轉向座2包括一連接板Ⅱ和平行設置在連接板Ⅱ上的兩個卡板,其中一個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上轉軸12連接,另一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下轉軸17連接,右轉向座8與左轉向座2具有相對稱的結構,包括一連接板Ⅰ和平行設置在連接板Ⅰ上的兩個卡板,其中一個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右轉向節上轉軸13連接,另一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右轉向節下轉軸16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左轉向節上轉軸12、左轉向節下轉軸17和右轉向節上轉軸13、右轉向節下轉軸16,相對轉向橋梁具有內傾角。
進一步的,所述轉向橋梁3中部固定有銅套10。
進一步的,轉向橋梁3上還設有轉向油缸支撐板4,轉向油缸支撐板4位於銅套10和轉向臂5間。
進一步的,轉向橋梁3上還設有轉向油缸,轉向油缸位於轉向油缸支撐板4和轉向臂5之間。
下面結合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轉向橋梁3的左端通過法蘭與左轉向座2連接,左轉向座2通過左轉向節上轉軸12和左轉向節下轉軸17與左轉向節1連接,左轉向節1通過軸承Ⅲ20和軸承Ⅳ21兩個軸承套裝在左輪轂機構18的連接軸Ⅱ上,左輪轂機構18位於轉向橋梁3最左端的端部,左輪轂機構18包括法蘭連接盤Ⅱ和固定設置法蘭連接盤Ⅱ端面上的連接軸Ⅱ,法蘭連接盤Ⅱ與左輪轂連接,左轉向節1通過軸承Ⅲ20和軸承Ⅳ21兩個軸承套裝連接軸Ⅱ上,在左轉向節1的外側對稱設有兩個定位凹槽,設置在左轉向座2上的左轉向節上轉軸12、左轉向節下轉軸17配合安裝在左轉向節1的兩個定位凹槽內,左轉向座2包括一連接板Ⅱ和平行設置在連接板Ⅱ上的兩個卡板,其中一個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上轉軸12連接,另一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下轉軸17連接;轉向橋梁3的右端右轉向座8通過法蘭連接,右轉向座8通過右轉向節上轉軸13和右轉向節下轉軸16與右轉向節6連接,右轉向節6通過軸承Ⅰ22和軸承Ⅱ23兩個軸承套裝在右輪轂機構14的連接軸Ⅰ上,右輪轂機構14位於轉向橋梁3最右端的端部,右輪轂機構14與左輪轂機構18具有相對稱的結構,包括法蘭連接盤Ⅰ和固定設置法蘭連接盤Ⅰ端面上的連接軸Ⅰ,法蘭連接盤Ⅰ與右輪轂連接,右轉向節6通過軸承Ⅰ22和軸承Ⅱ23兩個軸承套裝連接軸Ⅰ上,在右轉向節6的外側對稱設有兩個定位凹槽,設置在右轉向座8上的右轉向節上轉軸13、右轉向節下轉軸16配合安裝在右轉向節6的兩個定位凹槽內,右轉向座8與左轉向座2具有相對稱的結構,包括一連接板Ⅰ和平行設置在連接板Ⅰ上的兩個卡板,其中一個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右轉向節上轉軸13連接,另一卡板通過連接件與右轉向節下轉軸16連接;轉向橫拉杆9的兩端分別與左轉向臂11、右轉向臂7通過主銷鉸接,左轉向臂11、右轉向臂7分別通過連接件與左轉向節1、右轉向節6連接,右轉向臂7關於右轉向節6豎直對稱的位置設有轉向臂5,轉向臂5通過連接件與右轉向節6連接;進一步的,左轉向節上轉軸12、左轉向節下轉軸17和右轉向節上轉軸13、右轉向節下轉軸16,相對轉向橋梁具有內傾角;進一步的,所述轉向橋梁3中部固定有銅套10;進一步的,轉向橋梁3上還設有轉向油缸支撐板4,轉向油缸支撐板4位於銅套10和轉向臂5間;進一步的,轉向橋梁3上還設有轉向油缸,轉向油缸位於轉向油缸支撐板4和轉向臂5之間;左輪轂機構18、右輪轂機構14還設有給軸承Ⅰ、軸承Ⅱ和軸承Ⅲ、軸承Ⅳ提供油的油杯Ⅱ19、油杯Ⅰ15,油杯Ⅱ19、油杯Ⅰ15分別通過油道給軸承Ⅰ、軸承Ⅱ和軸承Ⅲ、軸承Ⅳ提供油。
作業流程:
在轉向時,轉向油缸推動轉向臂5,轉向臂5推動右轉向節6水平轉動,右轉向節6帶動右輪轂機構14水平轉動,同時右轉向節6通過右轉向臂7拉動轉向橫拉杆9,轉向橫拉杆9帶動左轉向臂11、左轉向臂11帶動左轉向節1轉動,左轉向節1帶動左輪轂機構18水平轉動,實現轉向,起到轉向後橋的作用。
本方案未詳述技術為現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