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聊齋鬼故事之崔秀才

2024-08-12 19:01:12 1

    清朝的時候,把今天的遼寧瀋陽管叫奉天。德行學問很好的劉公,就是奉天人。
    在劉公還沒有發達顯耀的時候,他也是當地大戶人家的後人。
    說到劉公年少的時候,真是倜儻不羈,喜交賓客,時常大手揮霍,也毫不吝惜,他家時常都有人去造訪,車馬不停,門庭若市,路過他家門口的人,都十分羨慕他家的家勢,感嘆道,即使是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當年接納賓客的興盛也不過如此吧!
    有一天,有一個叫崔元素的人,投上簡帖,要拜見劉公,劉公看了他的簡帖,接見了他,詢問他的邦族,崔元素就說:「我是山東臨朐的一個秀才,在此地遊歷已有二十年了,近來聽說劉公,您喜歡接納賓客,因此特意來做食客。」
    劉公心裡十分高興,道:「東漢時期的名士孔融有『座上客上滿,樽中酒不空』之說,我只不過羨慕古人的風範罷了。
    此後,崔秀才就時時造訪劉公,劉公也時常接濟他一些薪水。崔秀才大概就是十多天這樣來一次,來了,必定會向劉公借貸財物。久了,家裡的人見崔秀才到來,都很討厭他,很瞧不起他,只有劉公並不覺得繁瑣,每次都滿足他的要求。就這樣,過了兩年多。
    接著,劉公家裡接連遭到變故,家產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又過了三年,變得一貧如洗,和一般人家沒有區別了。又加上屢次考試,都沒有考取。那些親戚故交,都對他白眼相向,漸漸地到他家來問訊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婢女奴僕等也逃散而去,有的還故意在家裡犯錯,然後一個接一個地請求離去,最後,家裡只剩下一個老僕人了。家裡面的人,也只剩下妻子和一個女兒一個兒子了。
    寒冬臘月,準備過年了,家裡只有一些禦寒的蓑衣,往日用來蒸煮食物的炊具都沾滿了灰塵,這年真是無法過下去了。
    劉公的女兒,從小讀書認字,也會吟詩,見著家裡的境況,便自我戲謔地吟道:
    「悶殺連朝雨雪天,教人何處覓黃棉。
    歲除不比逢寒時,底事廚中也禁菸。」
    劉公聽見了,也只得苦笑著道:
    「今年猶戴昔年天,昔日輕裘今破棉。
    寄語東風休報信,春來無力除廚煙。」
    他的妻子聽了,心裡不覺有些氣惱起來,看著劉公道:「往日那些良朋密友,想我們富有的時候,對他們可是有求必應,因我家獲利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現今,接近年歲了,吃的穿的都還沒有著落,還不想想辦法,還和兒輩,在那裡吟詩推敲,也不覺得出醜。難道是想硬著活活而死,便預先唱起了輓歌嗎?」
    劉公道:「實在沒辦法,難道叫我去做賊嗎?」
    妻子道:「做賊也得,只怕你沒那個本事!順城門外的朱知縣,他落魄的時候,和你是莫逆之交,他一天沒有你的相助,都沒有法子。現今聽說他因為在家守孝,做了幾年的官,也有一些積蓄了,為何不寫一封信給他,向他求助呢,或許也可以解當下的燃眉之急啊!」
    劉公道:「哎呀,不是你說,我差點忘記了。他總不能忘了舊日的恩情了吧!」便立即寫了一封書信,叫老僕人送去,一家人就在家等著了。
    等到日暮時分,老僕人空著手回來了,剛一進家門,就破口罵道:「這種喪盡天良的人,不必和他來往了。開始看門人說出去了不在家,我就不相信。果然,不一會就看見他送著一個客人出來,看見了我,兩隻眼睛白眼轉動了幾下,勉強把書信接了進去。我在外面等著,等了老半天,也不見有個回音,再三催促看門人,才傳話出來說什麼事情繁忙,來不及回復,最後又說,現在他家主人凡事都需要錢,囊中分文沒有,正愁著沒有地方借貸,實在不能接濟我們。像這種人,還和他來往,還有什麼名節。」
    劉公在家等了一天,滿以為定會如自己所願,能從朱家那裡得到幫助,現在忽然聽老僕人如此說,不禁心寒氣惱。
    妻子苦笑著道:「莫逆之交,不能依恃,然而總角玩伴,也不是泛泛之交,城北的楊君,不是和你一起長大的嗎?」
    劉公也覺得楊君與自己是髮小,很玩得來,也只能試一試了,於是又寫了一封書信,第二天,叫老僕人帶去,向他尋求幫助。
    沒想到,楊君還是推辭,說自己生意慘澹,本利都虧損了,口袋裡實在沒有錢。
    劉公得到了回復,拍著大腿感嘆道:「表面上口頭上的朋友,他們見我們落到這地步,不肯相助,也不覺得奇怪。唉,明白患難相助的人,只有是道義之交了。」於是挑燈在燈下又寫了一封書札,把自己的困境,和自己所遭到的冷遇都傾吐出來。
    第二天,又叫老僕人,把書札送到南城的靳公子處。靳家世代都是富貴之家,他家的田園遍布城外各處,劉公家和他家是世交,並且兩家還是親戚。
    以前,靳公子和劉公交往,每次他們坐在一起探討道義,都是不知倦怠,夜以繼日,談論的都是一些有關忠義大節的話,談論一些為人處世的大道理,相互探討,相互交換看法,那交情,真如同胞兄弟一樣,兩人都認為他們的交往,不隨俗流,是古代聖人的道義之交。
    可是,靳公子讀了劉公的書札之後,立即就答覆:「自己的知己有求,該當答應,只是,奈何心與力違,我也沒有什麼辦法啊!請君勉勵為人,做一個崇尚志氣之人,不要自暴自棄,又憂慮什麼貧賤的呢!況且上天生了劉君,必不會是一個庸碌之輩,暫且處於困境,需堅韌等待,他日必定會大富大貴。如我一般講求意氣的人,在這危急的時候,竟然坐視好友有難,而無法相助,心裡實在感到慚愧,這種苦處也知己之人才能諒解了,望劉君能體諒我的難處。」
    劉公得到靳公子的回書,既憤恨,又絕望,把回書擲在地上,道:「嗬嗬……平日與我說什麼披肝瀝膽,說什麼道德,先進急切需要相助的時候,卻捨不得破廢一文,反而與這些表面之辭,來勸勉我。所謂的道義之交,也是這樣的嗎?」
    老僕人見主人如此,也感慨,安慰著說道:「公子平日結交了那麼多朋友,我看未能交到一個真正的君子。倒是親戚之中,也不缺少富貴之人,既然已到了這地步,何不再拼著顏面不要,和他們通融一下?」
    劉公感嘆道:「五倫之中,朋友也是其中之一,尚且如此,無人肯相助,那些親戚,又有什麼指望呢?」
    劉公說完,聽到門外有踏踏的走路聲,老僕人出去看,然後進去報告:「是崔秀才來了。」
    妻子在一旁,說道:「呸!他來做什麼,我們家已如此潦倒,難道還想來搜刮不成!」劉公道:「不是這樣。這真是空谷足音啊!」便出去迎接崔秀秀。
    崔秀才進了門,看著劉公家四壁蕭條的樣子,道:「我看劉君不是餓死之相,為何如此貧寒呢?往日的繁華,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呢,現今的蕭索,又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呢?」
    劉公不覺嘆了口氣。
    崔秀才又接著說道:「青松的也要凋零,木槿早上開放,晚上就不存在了,還有一個像我崔元素一樣,肯上門拜訪的嗎?」
    劉公道:「往日自認為結交了幾位朋友兄弟,能有幾個終身的朋友,患難相助,不會因為貧困而改變,沒想到翻覆如此,我實在不敢再妄談什麼交遊了。」
    崔秀才道:「也不是這樣說,廉將軍被罷免了官,他的門客都離去了,翟廷尉恢復了官職,他的那些朋友都又回來了,人情如此啊,劉君你自己不騰達,又有什麼好埋怨的呢!智者能明白眼下該幹什麼事,劉君看,當務之急,該怎麼辦呢?」
    劉公道:「還能怎樣,只能束手待斃了。」崔秀才笑著道:「怎麼能如此說。我聽說背負著重物走了很遠的路,忍受不了,不選擇地方,也要放下來休息,家境貧困,無法生活,也不計較俸祿多少,也要想辦法做些事。為何不投筆從戎,到軍中去做事,還可以獲得幾鬥米,來供養家裡,難道不比拿著碗去向人家乞討,受那些守財奴的譏笑強嗎?」
    劉公道:「平日不曾處於別人之下,只怕我到軍中去,要受到別人的折辱。」
    崔秀才道:「那你可以出去為別人寫寫文書,夫人在家裡做些針線活,也可以免除凍餒之苦啊。」
    劉公道:「如此受別人拘束,就像軍中的馬一樣,我向來都不願如此,受人拘束。」
    崔秀才又道:「囤積稀有貨物,看好時機出手,可以牟取暴利。貪圖眼前小利的商人,只能賺到十分之三的利,要是放眼長遠,就能賺到十分之五的利,為何不去做做生意?」
    劉公道:「這種一分一毫也要算計,錙銖必較的事,我向來都不屑於心,怎麼好叫我去做呢?」
    崔秀才道:「這樣,想劉君心裡的志向,想要揚眉吐氣,那就非做官不可了。想要做官,必須進士登第,想要進士及第,就得整理舊業,認真攻讀,要想攻讀,又必須先有燈火錢。我看眼下,你很難辦得到。我現在有八十吊錢,可以先送來助你。」
    劉公道:「你也不富裕,我怎麼忍心牽累你呢?」
    崔秀才道:「人家丟棄的東西,我就收起來,人家想要了,我就給他,這有什麼好推辭的呢!」於是,就和劉公辭別而去了。
    沒過多久,崔秀才就駕著一輛車,帶著八十吊錢來了。劉公十分感激,想準備一餐飯食,來款待他,可是崔秀才把錢送給他就走了。
    過了幾天,崔秀才又提著一個囊袋到來,說道:「你致力於學業了嗎?」劉公道:「新年臨近了,有些事要忙。」
    崔秀才道:「我想八十吊錢,還不夠你省吃儉用的費用,我還儲備了一袋的金子,幫你過上小康生活。」就把袋子扔在炕上,就出門去,劉公立即挽留,也留他不住。
    劉公回屋打開口袋,裡面全是金光燦燦的金子,一家人看著,也感到十分驚訝,劉公權量了一下,竟然有三百兩之多。
    劉公依賴崔秀才的資助,過上了安穩的生活。崔秀才從走了之後,也沒有來過,劉公也不知道他居住在哪裡,只是在心裡銘記著,對他十分感激而已。
    劉公就拿出錢來,買了一處新宅,把以前的家產贖回來,又在新宅之中,掘得兩壇白銀,於是又變成了富有之家。
    原先那些散去的僕人,又都陸陸續續地回來,千方百計地攀附劉家,以求得被重新錄用。親戚朋友也漸漸地來弔問,一年之間,又和原先一樣繁華起來。劉公也不再像原先一樣,廣收賓客,喜歡交遊,只呆在家裡,用功讀書,當年就考中了進士,獲得了顯耀的官位,到他家去賀喜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又正好碰到了劉公過生日,便派人到處去,凡是親戚故友中,貧困落魄的人,也都把他們叫去。

   1 2 下一頁 尾頁
同类文章
鬼火鳴冤

鬼火鳴冤

    清嘉慶年間建安縣靠山莊有個叫張發的人,生得高大又性情暴躁。這年初冬的一天,張發與一個叫王全的人發生口角,三兩個回合便把王全打倒在地,王全當場氣絕身亡。在場的人急忙報告了地保,地保將張發綁縛命人看管。當時天色已晚,地保又派了兩名鄉丁看守屍體.然後親自去縣衙報案。    第二天上午,知縣

懶鬼告狀

    魯西南某地有個叫張三的懶人,冬怕雪夏怕熱,秋有蚊蟲春太溼。讓他出門幹活,他就從額角頭一直疼到腳趾頭。說來也難怪,張三的父母中年得子,溺愛嬌寵,寵得兒子三歲懶學坐,五歲懶學走,到如今只曉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日月如梭,轉眼張三在父母的羽翼下長到了二十五歲,而張三的父母終年勞累,

聊齋故事:義母

    新昌縣有個向陽村,村裡住著一對母子,兒子名叫劉廣,母親姓覃。    這天天才亮,十三歲的劉廣還在睡覺,母親覃氏就把他叫了起來,塞了把柴刀給劉廣,說是已經替劉廣在學堂請好假了,讓他去山上砍柴。    劉廣揉了揉眼睛,奇怪道:「我前兩天才去砍了柴,家裡就沒有柴燒了嗎?」    「只怕過幾天要下雨

聊齋故事:夢奸

    馬三是新橋村才上任的更夫。    開始馬三怎麼都不肯答應做更夫。    村長好話都說盡了,還答應每個月多給馬三兩百個銅板,馬三才勉強答應了下來。    馬三二十歲,爹娘都去世了,還沒娶媳婦,膽子非常大,經常半夜到有錢人家的墳頭去偷祭品吃,可以說是最適合做更夫的人。    馬三不肯做更夫,是因

時醫

    清雍正年間,浙江嘉興有一個叫魏江的大夫,平日走街串巷四處行醫,醫術也還馬馬虎虎說得過去,象頭痛風寒之類的小病吃了他的藥時而頗有靈驗,不僅如此,他在家中還開有一個藥房,如此看病抓藥都很方便。當時嘉興府的知府有一個芳齡十二的寶貝女兒,偶因受涼染了風寒,請了幾個大夫都不見效。因為府上有個小

民間山野怪談之水精

    據唐《傳奇》記載,唐德宗貞元年間,有個叫周邯的士子,他生性豪放豁達,交友甚廣。    一日,周邯見一彝人牽著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在集市上販賣,便上前詢問。彝人說少年水性極佳,踏浪而行如履平地,潛入水中一天都不用浮出換氣,四川的河流、湖泊、深潭都被他潛了個遍,只因父母雙亡,家貧如洗,這才

民間山野怪談之半邊塔

    相傳,坐落在江西東北部的尚和村,原本是豐饒的魚米之鄉,可到了萬曆年間,卻頻生怪事,一到晚上,村子就被愁雲慘霧籠罩,時常妖風四起,飛沙走石,動不動就有百姓和過往客商神秘失蹤。    一時流言四起,民生凋敝。裡長看在眼裡,急在心頭,請官府來調查,也調查不出什麼結果,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民間志怪故事之雞異

    故事發生在清朝光緒年間。    江西的一個地方發生了一場特大瘟疫,有一個村莊中的人口死去大半,活著的人跑得動的都逃命去了。嶽老漢一家祖孫三代12口人死去10口,僅剩下嶽老漢和一個8歲大的孫女小玉。嶽老漢已經一大把年紀了,經不起折騰,就和孫女小玉留在村裡住了下來。昔日一個人口鼎盛的大村

三連墳

    天門和京山交界的地方,有個灣子叫三連墳灣。在灣子的東頭,有座三個墳包連在一起的墳墓。每年的清明,全灣的人都要到這座三連墳前燒紙拜祭,據說這個習俗在當地已延續了好幾十年。關於三連墳的來歷,在那一帶曾流傳著一個悲壯的故事。    20世紀20年代,竟陵龐家灣有個姓龐的漢子,是遠近聞名的殺

奪命翡翠壺

    陳州有個鐵匠叫徐鐵崖,這年他突染重病,自知生命將盡,這天,他便把兒子徐小茂叫到床前,指著床頭,顫巍巍地說:「酒罈下有個木匣,把它取出來。」徐小茂很納悶,他長到30歲,還是第一次聽說酒罈下面藏有東西。他疑惑著拿來一把鐵鏟,移開酒罈,開始挖掘起來。挖了一會兒,徐小茂就愣住了,只見一塊紅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