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技擊的三個階段
2025-08-03 01:20:08
有據可查的太極拳發展史,從產生到現在約有200年。它從實踐和理論上的完善與成熟是從清末楊祿禪進京傳拳,武禹襄、李亦畲著書立說開始的。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橫空出世,石破天驚,它打破了強強對抗的搏擊方式,獨闢蹊徑開拓了一條「四兩撥千斤」的技擊制敵新思路。從而誕生了一連串光耀中華武林的技擊大家,如楊祿禪、楊班侯、郝如真、陳發科等,向世人展示了太極拳迷人的魅力和風採。 如今,太極拳風靡海內外,練習者之眾不可與往昔同日而語,它深入我國及許多國家的各個階層,無論工農兵仕學商都不乏修練者。但是就技擊而言,能如昔日名師之功夫者聞所未聞。這不由得使人對太極拳技擊產生質疑,進而對宗師們的功夫表示懷疑,或者認為太極拳技術已經失傳。
誠然,對大師武功塗上一些神化色彩,不可避免,也無可厚非,太極拳不是、也不可能是天下無敵的神拳,然而它的精巧制敵術極富科學原理,的確極盡高妙。現談談我對太極拳技擊術的理解,關於太極拳技擊術,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招打人」。即用一定的招勢進行防守與攻擊,這是技擊的初級階段,比較容易掌握。如「搬攬捶」一式,防則「搬」而「攬」,攻則以捶擊之。本階段的技術談不上精妙,但沒有此項訓練,就不可能掌握更高級的技巧。
太極拳是站在弱者角度研究如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的。這就毫無疑問決定了太極拳一般不主動發動攻擊,即使出擊也是誘敵深入。也就是說,太極拳先防守後攻擊,先化解對手進攻而後制敵。所以套路中的拳勢總是先守後攻,攻守兼備。我們必須掌握每一勢的技擊含意,細心揣摩,不懈研習,逐漸得心應手,以至靈活應用。 比如武派太極拳吧,吳文翰先生在《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對每一拳勢的技擊含義都作了詳盡的闡述,下面以「單鞭」為例。
「單鞭」一式,外形僅為弓步和兩手在胸前前後輕輕分開,看似簡單,內容卻很豐富。
(1)對方揮拳身我胸、面部打來,我右臂上掤,順勢旋腕向右側捋化;同時,起左足蹬踢對方的前腿脛骨,隨即下踏對方腳面,左掌前擊其胸,上下俱到,使對方不易閃躲。
(2)對方用左掌擊我面頰,我右臂上掤,順勢化解;同時,左足插入對方襠中,左掌斜劈對方面頰,也可下按其胸向前發放。
(3)對方以右拳擊我胸部,我右手採住其腕,左小臂截堵其肘,順勢微向右捋,以空來勢,然後,右足進步插襠,左肘順其右臂向對方胸肋撞擊,也可以旋臂下壓其肘。
(4)對方如舒張右手向我面部抓來,我右掌速自下向上迎,用我的右掌拇指扣住對方拇指,然後身軀右旋,右掌內旋向右上擰轉,將對方右臂叼起,再身軀左旋,左小臂向其胸肋撞擊,將其擲出;也可進步管腿,左臂橫掤其胸,使其向我左前方跌出。
「單鞭」的技擊功用還有一些,大家可參閱《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
演練太極拳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神似從何而來?從實踐中來。每一拳勢都是前人在實踐中應用之所得,因此,我們必須弄清楚每一勢的具體操作過程,才能演化出它的精髓及其同一拳勢的不同風韻。
單勢練習很重要,有兩種方法。
(1)單人單勢練習法。如「懶扎衣」一勢。單獨練習時,左右交替,循環往復,認真體會,久而生功。
(2)單勢雙人練習法。兩個人一起研討,互相支招,實際體驗攻防技術及破解之法,以做到熟而生巧。例如「手揮琵琶式」。抓住對方一臂,體會鎖纏手腕,擰旋手臂而制敵的方式。
進行這兩種練習,同時不能忽視對套路的研習,三者互相補充,互相印證,同步提高。 本階段技擊方法與外家拳有些相似,但一定具備以下兩個特徵:
(1)保持太極拳特有的身法準則。仍以武派太極拳為例,其身法要領為:提頂吊襠,松肩沉肘,涵胸拔背、裹襠護肫、騰挪閃戰、氣沉丹田、尾閭正中,虛實分清十三條。
(2)必須符合太極拳技術原理。曲線制敵,先走化而後出擊制勝。切不可以剛對剛,以強對強。
第二階段是「以勁制人」。這是技擊的高級層次。
初聽這個概念似乎有些茫然,怎樣「以勁制人」?什麼是勁?「勁」是用力的過程,但又不同於我們所說的力。儘管用任何形式的攻擊或化解攻擊的方法都必須用力。力,方向明確,稜角分明。而所謂的「勁」則圓活渾厚,無有稜角,方向隨時發生變化,是一種特殊的用力方式。以勁制人,首先是打掉對方之來勁或來力,然後還人以勁而制人。 太極拳出擊的前提是與對方接觸並讓對方先發起進攻,是建立在粘連黏隨不丟不頂基礎上的以巧制敵。它必須克服先天遇力而頂或躲閃的行為習慣,使隨意機能變為遇力既不丟又不頂。悉心感應彼勁進攻線路,以挫動攻擊勢頭,斷其勁根,一擊中的,此為「以勁制人」。
習練的方式通常為推手,即用固定的程式化動作進行演練體會。雙方交替給對方「餵勁」,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給對方以勁,使之學習聽勁、化勁、打勁,久而久之,功夫自會加身。 練習的方式還有散推即自由推手,符合基本身法要領的無固定程式的推手。無論用什麼方式都必須遵循這樣的原則:先吞化來勁,而後吐放出去(發勁)。欲進先退,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總之一句話為欲吐先吞,此所謂太極拳之「吞吐之道」。此時,用什麼招法去迎接對手的挑戰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捨己從人」,不安排自己如何打擊對手,而是先探準對手的進攻意圖後,化而後發,使用什麼招法都是隨人隨勢而定的,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嚴格地講,「以勁打人」無非是「以招打人」的延續,是第一階段提高,是將「以招打人」的範圍、線路縮小、縮短而已。無非是保持自己身法正確,保持自身中正圓滿的平衡狀態,設法以隱蔽的手段使對方失衡而作出快速還擊。
總之,如果沒有對太極拳理論的融會貫通,如果沒有對太極拳拳勢的得心應手,如果沒有對的巧而用之,就很難達到「以勁制人」這個層次。假如達到了這個高度,必將體會到精微巧妙的打人技巧。
第三階段是「發人於無形」,這是最上乘的太極功夫,是第二階段的升華。只有順利跨越前兩個階段才有可能進入這個層次。
武派太極拳歷史上能企及此高度者,當數第三代郝如真先生了。他的身上許多部位都能令人難以置信地發放制敵。形意、八卦名家孫祿堂臣服於他便是最有力的明證。
我不知道當代是否有人胸懷此技,從理論上推斷可以練出這種功夫。《十三勢行工歌訣》說道「工用無息法自休」,正是對這個層次的概述。當此時,不存在任何打擊對手的招法。只有方法的存在,只有不變的吞吐之道。彼挨我何處,何處就吞化來勢,吐放出去,吞吐在於內勁的潛轉,外形上地變化極其細微,身形微顫,對手已然應聲而出了,這決不是神化。
設想一下,對方進攻與我的接觸點,便是我挫動彼勁的勁點。彼勁挫開,其根自斷,則此點又成為我還擊的最便捷的支點,接、化、發三點合一,轉化只在瞬間,妙不可言,如此豈非發放於人於無形乎? 這種功夫,說得容易,要想掌握難乎其難,沒有正確方法地步步深入,沒有長期不懈地艱苦修練,沒有觸類旁通的超人悟性,很難達到這個水平。
太極拳雖不是神拳,但也不是只供表演的花拳繡腿。它是一門力學技巧與力學藝術。我們必須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必須具有為藝術而孜孜以求的意志,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修養,那麼,就沒有理由攀登不上太極拳技藝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