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的學習要領及修煉中最常見的錯誤
2025-08-03 07:31:08
經過了一百多年時間的發展太極拳的流派眾多,百家齊放,孫式太極拳也是一支很多優秀的拳法。隨著現代人越來越多的開始練習太極拳,對於新手來說很多都不了解,比如在練習孫式太極拳應該注意頭、胸、肩、肘、手、腰等要求,還有新手在修煉的時候常常最容易壞的錯誤,如錯誤理解孫式太極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極為一的概念、對氣的錯誤認識、用「神」不當、推手在太極拳修為中的作用和意義等,下面太極拳小編就詳細的為你解答這些問題。
孫式太極拳的學習要領
1.頭
頭要上頂,但不可用力。下頦自然收斂,頭項正直,精神貫注。全身鬆開,頂、蹬、伸、縮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虛靈。即所謂虛靈頂勁。
2.口
口要虛合,舌頂上顎,用鼻呼吸。
3.胸
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則氣沉丹田。胸挺則氣湧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漂浮,為拳家所忌。胸含則氣貼於背,力由脊發是為真力。以上即所謂含胸拔背。
4.肩
兩肩務要鬆開,下垂。切忌聳肩,否則氣湧於上。
5.肘
兩肘要向下松垂,兩臂自然彎曲。即所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之意。
6.手
五指張開,塌腕,虎口略圓,手心略內含,如抓抱一圓球之狀。
7.腰
腰必須塌住。因腰是全身動作之樞,力量之源。人之旋轉、進退、虛實變化全靠腰勁貫串。
8.腿
兩腿彎曲,務必分清虛實,即身體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體重心移於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反之,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分清虛實為太極拳之要義,運動起來轉動輕靈。否則邁步重滯,易為人所牽動。
9.呼吸
所謂氣沉丹田(臍下三寸處),就是指深長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醫氣,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
10.意與力
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極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鬆開,不使分毫拙力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要求極柔軟而極堅剛,極沉重而極靈活。意到力到,運用自如。倘用拙力則遲滯不靈。力浮於外就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何謂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蓋因意之所至氣即至,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經絡,無時停滯。久練則真正內勁即可產生。
11.動與靜
氣功的靜坐是靜中求動,拳術是動中求靜。練拳時心要靜,精神集中,動作才能圓活。
孫式太極拳修為中常見的錯誤
1.錯誤理解孫式太極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極為一的概念。
將孫式太極拳走成一手形意、一手八卦、一手太極,時剛、時柔、時快、時慢的樣子,這是非常錯誤的練法。孫式太極拳是融合了八卦拳動靜合一的本質和形意拳一觸即發之本能,但無形意、八卦之外形,更不能以形意、八卦的練法和勁意來練孫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走出的勁意是陰陽互濟的太極勁,其外形要極盡鬆柔連順之致。孫式太極拳各式的承接變化中孕育著形意、八卦的內涵而不是其外表,此點尤須習者注意。
2.錯誤理解孫式太極拳套路的含義。
孫式太極拳套路的含義有兩個方面,其一是開發內勁,其二是蘊寓各種技擊狀況的母式。也就是說孫式太極拳中每一手都不是技擊的固定招式,而是能夠演化為技擊中千法萬法之總機關。常見一些習孫式太極拳者將拳中的一些動作當做技擊招式來練習,這是非常錯誤和有害的練法。太極拳追求的是習者自身的協調穩態,故能產生以有法而御無法的技擊之效。此點習者當用心體悟之。
3.錯誤理解推手在太極拳修為中的作用和意義。
推手的意義,是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這樣一種形式,來進一步完善自身的協調穩定的能力,使身體內外中和的程度得以深化。因此,推手不是要把別人推倒,撲人於丈外,而是要在推手中尋求體會如何使自己不失穩、不倒的道理和方法。
隨著各自協調穩定能力的提高,互相作用的劇烈程度也可隨之加強。太極拳技擊是一個由定步推手、動步推手、四隅推手、大捋再至技擊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練推手就想著如何把別人放倒,就是極端錯誤的練法。這種練法也將造成使推手和盤架相脫節,使自己永遠站在太極拳之門外。太極拳講究力從人借。撲人丈外也好,數丈外也好,都不是發人者的主觀意識,而是被放出者自己造成的結果。此點尤須習者深悟。
4.對氣的錯誤認識。
常見習太極拳者相互問有無氣感。有,則洋洋自得,以為已進乎太極拳之三味。沒有,則內心焦急,或於行拳中腹內鼓氣,或口中噓氣,皆大謬也。真氣,非我們日常所呼吸之氣,乃是拳架盤走正確後,習者身體內外相合,由此在習者體內產生的一股能量流,給人的感覺與氣相仿,故以「氣」字表達之。
心越靜,則此氣越為充盈。若有心御氣,則氣反奔騰,即紊亂也。故氣感也罷,麻感也罷,脹感也罷,相吸之感也罷,皆屬皮毛之相也,不可過分追求,應聽之任之,以靜心求中和為要。否則將本末倒置,甚至走火入魔。
5.用「神」不當。
練太極拳貴在神聚,精神高度集中,不使之散亂。故神要內守,或食指梢,或身體其他某一處,總之,要與拳式之運作相合。常見初習太極拳者用「神」不當,或精神散亂,左顧右盼,或精神張揚宣洩於外,此皆謬也。精神散亂,必神氣不能相合,內勁無望矣。精神外張,久則自靡,更無從得以內勁。故須精神內守,含而不露,養神於一。
6.不明內勁。
何謂內勁?神氣合一而已。隨著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神、氣耦合愈為協同、有序,內勁漸純。故內勁是習者身心有序協調達致中和時,機體產生的一種潛能。常見習拳者或從腹中求之,或從腰中求之,或從胸中求之,或哼或哈皆不得其所。內勁無聲、無嗅,無形無跡,無一定之處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氣合一,方可得之。鼓動小腹、抖動腰身、掄肩縱胯皆可謂之發力,然皆非內力也。 7.或散或僵。
散、僵二者,為初習太極拳者之通病。散則周身不整,病根全在頂項未能豎起、腰胯未得下塌、肩胯之根未能抽住之故。頭頂與尾椎骨之根未能互逆相撐,身軀自然不整。肩胯之根未能抽住,四肢與身軀必不能相合。故此為散之病源也。僵則轉換不靈,病根全在足胯上。兩足未分清虛實,必然移動不靈。兩胯未能鬆開,必然上下難隨、虛實難換。故此為僵之病源也。所以豎項塌腰抽住肩胯之根與足分虛實兩胯鬆開為去此二病之良方。
8.不合於步。
孫式太極拳為活步太極拳,要求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故難度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跟步的時機要掌握得準確,確非易事。常見初習孫式太極拳者不是跟步跟得較遲,使跟步演成拉步,就是跟步跟得較急,於是身體有前仰後俯之勢。要克服此種毛病,關鍵是要在跟步中求以中和。
即當邁步後身體重心前移,將及而未及前腳之腳跟時,跟步,同時由腰胯牽帶身體有向後移動之勢,前腳回搓(回蹬),後足亦即落地,重心即落於後足上。此時身體由腰、胯處分為二節,前後互逆,故能動中有靜,重心不失於中,所謂順中用逆。退步時亦如此,全在足胯相合,虛實分清。故順中用逆以求中和,為走架中身體與足相合之訣竅。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在修煉孫式太極拳的一些要領及在修煉中最容易出現的錯誤,避免在練習太極拳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希望每一位拳友都能身體健康,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