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太極背絲扣的原理及練習方法 會的人越來越少了

2025-08-02 04:33:09

今天,也許我又犯了一個太極拳界的「大忌」,把太極拳的老家底也給抖摟出來了。背絲扣,這一古老的太極拳的練功方法,現在會的人越來越少,且不輕易示人或傳授,現在練習太極拳的很多人甚至都沒聽說過。一提起背絲扣,太極拳界的老人們總是諱莫如深,諱而不言,總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背絲扣,其實就是太極拳的一種重心移動的方法,「還是褲襠裡那點事」,即胯走前弧和上弧,用背絲扣來形容則非常形象和貼切。

太極背絲扣的原理

一背絲扣對身法的要求

背絲扣對身法的要求主要體現在襠部,即裹前襠開後襠,身體上身稍微前傾,前襠要內撐外裹,兩腳不但要絕對平行,而且腳尖還要微微內扣。這種身法有利於兩臀翻轉和練出襠勁。所謂「襠開一線」,指的是開後襠,即兩臀之間的這條溝,俗稱屁股溝,後襠開了之後,兩臀的翻轉才能靈活。這種身法是練習背絲扣所必須的,沒有這種身法,就練不出襠勁;沒有襠勁就練不出腰勁;沒有腰襠勁就談不上丹田。

這種身法,開始練時屁股後撅較多,原因是不這樣臀部翻轉就會更加困難,待腰臀胯拉伸開之後,翻轉越來越靈活時,屁股後撅會越來越小。這種屁股後撅與我們平常所說的撅屁股練拳是兩回事,因為這種身法腰部是放鬆的,後背是直的。通過這種方法的練習就會明白,練拳為什麼一定要從大圈開始,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丹田能轉動時外形上就沒圈了,即圈小外形上看不出來了而已。所以,陳溝老人說,功夫越深,身法越直,重心越低!

二重心移動的方法

背絲扣就是重心移動的一種方法,即通過胯走前弧或上弧,用腰臀的翻轉摺疊達到移動重心的目的:

①胯走前弧:兩腳為左右的平步,實腿一側的臀部由後向外向前翻轉,即所謂的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這種翻轉方法,不僅適用左右的平步,也適用前後的弓箭步,胯的運動軌跡也是睡∞字,連貫時兩胯各畫一個圓,似乎與胯走後下弧的運動軌跡不太一樣;不連貫時,走的也是太極圖的陰陽曲線。此方式練的是套腰勁,沒有腰勁翻臀則較為困難。

②胯走上弧:這種方法運用在前後的弓箭步,由後向上向前翻臀,胯的運動軌跡是由後向上向前的立圓,練的是花腰勁。「立如枰準,活似車輪」,前者指身法,後者就是形容這種胯走上弧的立圓,練好了可以連續發力。

無論是胯走前弧或上弧,都是通過腹股溝的擰裹和後抽,先將丹田貼緊實腿,再將實腿一側的臀部向後或向外調出去,通過腿腳蹬地和擰腰實現翻轉摺疊,左臀翻轉右臀不動,右臀翻轉左臀不動,這就是老拳譜所說的「一動一靜」、「一陰一陽」。所謂「兩腎交替抽換」,就是指的這種擰裹抽胯和臀部的翻轉,外動帶內動。

前後的弓箭步,重心移心的方式不是固定的,往往是以上兩種方式的混合運用,由後向前的發力,多採用胯走上弧。

註:胯走前弧和上弧,是較胯走後弧和下弧而言的,陳溝老人稱背絲扣還是為胯走後弧,因為翻轉時必須先向後,再往前或往上翻轉。

三背絲扣的優點與缺點

①重心移動速度快。它只須實腿一側的腰臀翻轉,即可將重心由一側移到另外一側,而另外一側在接住重心時,也正好將胯合住,又為下一次翻轉創造了條件。所謂沉左臀翻右臀,不是左臀故意要沉,而是右臀翻轉時左臀自然會沉,反之亦然,這是臀部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一翻一個圈,重心移動的速度當然會快。

②練好了可以連續發力。我曾經在陳家溝聽到過這麼一句話:不能連續發力的拳就不叫太極拳!背絲扣連續發力的原理,就是以實腿一側大轉子為支點,腰臀連續不停的翻轉,常見的就是由後向前的連續發力,即古拳譜所說的「腰如車輪」。

③出功夫要快。原理就是開始學拳,就直接通過腹股溝的擰裡和後抽,而實現腰臀胯的翻轉摺疊,外動帶內動,非常直接,出功夫當然就快啦。

④缺點:一是身法外形不好看,特別是剛開始練習的幾年時間裡,屁股不後撅,臀就翻不過來;二是開始時難練,必須先通過練習大圈將腰臀胯拉伸開,才能實現正常的翻轉。

據說,陳照丕老師當年回到家鄉陳溝教拳,老的拳架一點沒動,而只是將「練法」改了,後來遭到村裡老人的指責和質問:「你陳照丕將陳家拳改成什麼樣啦!」陳照丕老師並沒有當面回應村裡人的指責,而私下給人解釋說,溝裡人沒出過門,不了解外面的情況,現在學拳練拳的人與過去不一樣了,以前練拳是練武,現在練拳的絕大部分是健身。陳照丕老師當年忍辱負重,教出了以四大金剛為代表的一大批徒弟,為推廣陳氏太極拳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現在大家應該明白,當年陳照丕老師改的是什麼樣的「練法」,以及為什麼要改了吧!

背絲扣練習方法

①前後弓箭步的練習。

②臀部及尾閭的順逆劃圓。順時針練的是左胯,逆時針練的是右胯。這種順逆劃圓,一方面是拉伸腰胯臀,另一方面練的是骶骨,可使骶骨力量越來越強。

開始練習翻臀是比較困難的,可以分為兩步走:第一步先將臀部蕩起來,拉伸腰胯臀各部位的筋骨和肌肉,這種方式又稱蕩胯。第二步擰裹腹股溝,通過腹股溝的擰裹先將臀部調出去,然後再通過擰腰和蹬地實現翻轉。

③擰裹腹股溝的練習。

④胯走上弧的練習。

⑤連貫動作練習。

太極拳的練習一定要循序漸進,先有襠勁,後有腰勁,然後有丹田。通過實際練習,大家可以深刻體悟到王宗嶽所說的「腰」指的是什麼部位,「隙」指的是什麼部位,為什麼「命意源頭在腰隙」?為什麼有了問題要在「腰腿」裡求解!

註:這部分動作的練習,用文字很難描述清楚,寫出來肯定又臭又長,既使自己認為說清楚了,但大家也未必能夠理解,所以還是看視頻為好,簡單明了。

五幾點思考

①背絲扣,是太極拳傳承幾百年來傳統的練功方法,而現今懂的人越來越少,且秘不外傳,確有失傳的危險!太極拳的傳承與推廣應該雙軌制,並行推進。我們每個習練太極拳的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將這種古老的練功方法傳承下去和發揚光大!

②通過背絲扣的練習,對老的拳譜拳理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如「一陰一陽」,「一實一虛」,「一動一靜」,什麼是太極拳的「圈」等等。如果用現在的練法和認知,去解釋老的拳譜和拳理,難免只停留在字面或外形上,有的甚至南轅北轍,就象今人對「命意源頭在腰隙」中的「腰隙」,陳氏太極拳的「泛臀」等,解釋的五花八門,不是字面和外形上的生搬硬套,就是自己憑空臆想。

③跟過陳輝老師學過拳的都知道,陳輝老師的發力很脆,看他發力就是一種欣賞和享受。如果仔細觀察他發力時的下盤,就會發現有的胯走後弧或前弧,有的胯走下弧或上弧,總是順勢而發和自然而然,如後肩靠、青龍出水、護心拳等用的就是背絲扣。陳輝老師並不熟悉背絲扣的練習方法,這就說明只要練到一定的層次,腰臀胯翻轉摺疊很靈活時,無論那種練法,最後都是殊途同歸。

④背絲扣的練習方法,對現今的健身人群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可以將腰臀胯拉開練活,在健身的基礎上,還可練出一定的功夫。這種練法對健身人群最大的意義在於,絕對不會因練太極拳而損傷膝蓋。其原理是:身法要求你的兩腳不但不能向外撇,還要向裡扣;翻臀時腿上都是一陰一陽的麻花勁,即臀向外翻,膝蓋向裡擰。

⑤此文所講的背絲扣,比較適合練功夫的年輕人,而上文《「丹田內轉」的練習步驟和方法》,則適合廣大的健身群體。無論哪一種方法,都是初級階段的練法,沒有優劣之分,都是圍繞著同一個目的:將腰臀胯練活練好,實現「丹田內轉」。從此可以看出,太極拳並不神秘和玄虛,習練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和身體條件,選擇不同的練習方法,在懂拳老師的指導下,只要肯下功夫,不但可以健身還可以練出一定的「東西」。

本人接觸背絲扣的時間較短,僅僅是知道點皮毛而已,體悟非常浮淺,望深諳此道的老師們批評指正!同時希望這些老師們摒棄保守,廣泛傳授,使更多的人學習和掌握此種練習方法,使之代代相傳。

同类文章

穴位圖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

手太陰肺經 經絡知識1、穴位圖: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11穴,圖1)2、經脈循環: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迴繞胃口過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沿上臂內側下行,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經肘窩入寸口,沿魚際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

穴位圖手陽明大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   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共20穴,圖1)2、經脈循行:起於食指末端(商陽),沿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一、二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穴位圖足陽明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45穴,圖1)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內

穴位圖足太陰脾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21穴,圖1)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箕門 →衝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圖1 足太陰脾經穴位圖                                      

穴位圖手少陰心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圖2 手少陰心經脈循行圖2、經脈循行: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過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支脈:挾咽喉上行,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

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太陽小腸經(共19穴,圖1)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穀→養老→支正→小海→肩貞→需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繆→聽宮        圖1 手太陽小腸經脈穴位圖                             圖2 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及穴位示意圖2、

穴位圖足太陽膀胱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共67穴,圖1)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劂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 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繆→次繆→中繆→下繆→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

穴位圖 足少陰腎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     圖1 足少陰腎經穴位圖                         圖2 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示意圖2、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向上行於腿肚內側,經股內後緣,通過脊住(長強)屬於腎臟,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

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厥陰心包經(共9穴,圖1)天池 →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 勞宮 →中衝              圖1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圖2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圖 2、經脈循行: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經絡知識

1、穴位圖:手少陽三焦經(共23穴,圖1)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繆→絲竹空                         圖1    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2、經脈循行:起於無名指末端(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