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走架的六大誤區 你在這些誤區內嗎?
2025-05-03 22:44:24
太極拳的走架太極拳動作的重點之一,但是有很多人在太極拳的走架上存在許多錯誤,以致太極拳動作不夠標準,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太極拳走架出現的誤區,一起去看看吧。
一、誤將扭腰、扭肩當活潑
太極拳《十六關要論》中有「活潑在腰」之句。但練太極拳必須「立身中正」,要「肩胯相合」,所以身體的轉動只能轉動胯才能保證中正和肩胯相合。如果轉動腰和肩,必然導致身體扭曲,肩、胯不合,推手時則成背勢而必被人打出。所謂「活潑在腰」,實指兩胯的轉動必須靈活。然而,有不少練拳者往往扭腰、扭肩。或則肩、腰、胯一齊扭動,以示活潑。
二、誤將彎腰俯身當寓直
練吳式太極拳,弓步手掌往前時,上身雖稍稍前傾,但頭頂百會穴要和尾閭以及後腳跟成一條直線,這是斜中寓直。
然而,有些人演練吳式拳架,上身過於前傾,成了彎腰俯身,且左右晃動,高低起伏,身如遊龍,以求姿態優美,還自稱這是吳式斜中寓直的特點。其實這完全違背了太極拳「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的要求。上身的高低起伏,左右晃動,必然導致上身著力,力浮於上。
三、誤將裝腔作勢當精神
武禹襄《行功心解》中有:「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精神應怎樣提起呢?有些人在練拳架時,每一式的起動,先上身略前傾,隨即身子往後一仰,往上一提,再作勢一下,然後接做下式的動作,似乎把身把頭一提作一下勢,就把精神提起來了。殊不知練太極拳架,要求自起式直至收勢,式式連貫,綿綿不斷,一氣呵成。如果每式起動,都作勢一番,必定是勁斷、意斷、神斷。如果成為習慣,與人推手時每推一下都先作勢一番,無異告訴對方「我來了」,能將人推出麼?作勢者可能還忘掉了「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之句。
四、誤將力出肩背當貫串
武禹襄拳論中有:「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又雲:「由腳、而腿、而腰」。有些人認為在練拳時,先腳一蹬,次腰一扭,然後肩往前扭,臂往前伸,一節一節的由下而上的逐節用力,認為這就是「由腳而腿而腰」 、「形於手」、「節節貫串」。實際上最後的發力點仍來自肩、背部,仍是力浮於上的無根之木。練拳者完全沒有理解必須「周身俱要輕靈」,必須「完整一氣」以及「整勁」的正確含義。
五、誤將手舞足蹈當相隨
練太極拳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周身一家,五下相隨」。意思就是要求所有動作,必須勁由足起,以足帶動兩胯,由胯帶動身體,帶動兩臂、兩手,必須同時起動、同步運轉,同時到位的周身一家,才能形成整勁。然而不少練拳者,手動、身動、腰動、胯動、足動、各動各的,互不相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當然就練不出太極拳運勁、發勁的整勁來。
六、誤將又頂又抗當勁
太極拳家在與人搭手時,接觸處有一種極其輕微的粘著力,這種粘著力的強度可始終保持不變,對方進則退,對方退則隨,按之則下,抬之即起,猶如彈簧一般,術語謂之「掤勁」,或謂之「彈簧勁」,實際上是沾連粘隨四勁的聯合應用。運用這種勁可以使對方落空失勢或被迫跌出。
然而,有些人推手與人一搭手,死死地用力頂住,生怕對方之手近身,「拒敵於國門之外」,聲稱這就是「掤勁」。其實這種「掤勁」不堪一擊,稍具懂勁能力者即可將其拋出丈外。原因是手上用拙力,肩、背部早已僵硬,且力浮於上,成了無根之木。
看過了太極拳走架的誤區之後,相信練太極拳的朋友們對太極拳的走架有了更深的認識,不知道大家在太極拳走架時有沒有陷入這些誤區呢?太極拳需要細心揣摩,實踐體會,終有一天能夠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