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第57個民族 穿青族的詳細資料
2025-05-07 13:47:25
小時候我們就會唱:56個名族56支花。不過在2014年的時候,這首歌應該要改一下歌詞了:57個名族57支花,一個叫穿青族的少數民族正式被國家確認,穿青族一般生活在貴州省西部的畢節地區等地區,下面讓小編來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穿青族簡介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叫「裡民子」,也叫「羨民」或「縣民」,後期叫「穿青」。也叫青族、川青族,是一個主要分布在貴州黔西北地區,人員相對集中的少數民族。由於多次考察所遺留的疑問,穿青族暫不在我國56個民族中,其身份證上所注民族為「穿青人」。穿青人現分布於貴州省西部的畢節地區、安順市、六盤水市、黔西南、黔南五個地區、州、市所屬二十多個縣,人數約六十七萬人(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
穿青族的歷史
是明朝漢族徵南將士與當地土族的後代,「因而自認和當地漢人有區別,傳統服飾尚青色,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解放後,穿青人要求承認其為少數民族。例如貴州的穿青、廣西的六甲等。」
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譜、墓碑記載和傳說中,他們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其淵源存在諸多爭議,近年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研究。
身份的確認
2014年05月07日,四川省眉山市,丹稜縣楊場派出所民警將蓋好章的戶口簿及身份證發放給郭丹。日前,貴州納雍縣沙包鄉大寨村居民郭丹與四川眉山丹稜縣楊場鎮黃廟村居民羅超結婚,準備落戶夫家。3月21日,楊場派出所戶籍民警卻被難住了:郭丹持有的《戶口遷移證》和《居民身份證》顯示民族為「穿青人」,可是民警在《常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統》中找遍了所有民族選項,卻沒有「穿青人」。
資料顯示,從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確認民族成份開始,穿青人這個是否屬於漢族身份的問題,一直都存在於被承認和被否認之間。5月5日上午,嫁到丹稜縣楊場鎮黃廟村4組的穿青人郭丹欣喜若狂,對著電話連聲道謝。原來,她接到了楊場鎮派出所民警的電話,期待已久的身份證馬上可以拿到手了,而且「穿青人」三個字終於寫在了身份證的民族一欄裡。
有多少穿青人
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穿青人人口數量約六十七萬人,其中,畢節市的織金、納雍兩縣在當時已分別超過二十萬。從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開始,穿青人就開始就自己的民族歸屬而努力,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且他們的民俗與傳統也確實與漢族有別。
穿青人的習俗
穿青人在節日、婚姻、喪葬等方面的習俗多數與周圍民族不同。大多數集中於織金縣和納雍縣,另一些生活在大方縣、水城縣、關嶺縣、清鎮市、普定縣、六枝(特區)縣。
打磨磨秋:也叫打丁字秋,在村旁草壩上立四尺多高的一根樹樁,樁橫頂一根六尺木棒,樁棒接觸處能轉動,玩時橫棒兩端各一人,腳尖點地而轉,越轉越快,樂趣甚濃。
滾龍秋:也叫車秋,在場內立一丈多高的兩根木棒,一根棒橫連接中部,另一梯狀架穿其心而轉。玩時架上兩端各一人,坐好扶穩,上下翻轉,好像盛開蓮花,驚險有趣。
高秋:也叫鞦韆,在高架或樹上掛兩根繩系一橫板,人踏板扶繩,越浪越高,如輕燕穿雲。解放前人們迷信,認為命不好((不生男孩)的人家,夫妻可去同浪高秋,並用鞦韆架木作床枋,便可生男孩。
滾罈子:大人小孩均可作玩,尤以小孩上山放牛在草地上嬉玩為多。其形式為二人背靠背坐下,各自雙手抱緊雙膝,而後一向左、一向右互相讓過往後翻滾,將抱緊的雙膝相對翻起朝天一左一右讓過,在不同的方位復原靠背坐式,又繼續翻滾,誰的手散了,或者朝天的腳碰住對方而翻不過去,誰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