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坐騎四不像 現實生活中其實是有的
2025-05-07 14:15:29
姜子牙是封神榜裡面重要的人物之一,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個故事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其實姜子牙還有一個東西也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他的坐騎四不像,它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因而得名四不像,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有類似姜子牙坐騎的動物存在的,來聽聽小編的介紹。
姜子牙的四不像
《封神榜》裡的武王伐紂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他能成功可以說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太公姜子牙。姜子牙統帥三軍大破商軍,為周朝的建立了汗馬功勞。而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春秋戰國以前,戰車是軍隊常用的代步與交戰工具。而作為三軍統帥姜子牙在戰場上也應該乘坐的是戰車。但是,在傳說中,他的坐騎卻是「四不像」。
四不像的現實原型
麋鹿原產於中國,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性好合群,善遊泳,喜歡以嫩草和水生植物為食。3000多年前的周朝,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人工馴養。漢朝末年,因棲息地的喪失與捕獵的增加,麋鹿近乎絕種。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麋鹿在中國消失。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
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鏽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
史書記載的四不像
麋鹿長相特殊古書也有記載:清·西清 《黑龍江外紀》卷八:四不像,亦鹿類。俄倫春役之如牛馬,有事哨之則來,舐以鹽則去,部人賴之,不殺也。國語謂之「俄倫布呼」,而《異域錄》稱之為角鹿。嘗見《清文匯書》云:四不像,牝、牡皆有角。則稱角鹿不為無本。土人飼以石花,即苔也。
據科學家從出土的化石考證,「四不像」麋鹿曾經普遍散布於我國的華北和中原的沼澤低洼地域,而到了明清時期,開端從野外絕滅而成為一種園林動物,最後一群「四不像」被保存在北京城南6裡之外的「南海子」皇家獵苑中,到了清朝末年僅剩120隻。
麋鹿為什麼長得像四不像
大多數鹿類動物,比如馬鹿、狍子都棲息在山林之中,而麋鹿是一種典型的溼地鹿類,潮溼、泥濘、蚊蟲滋生的沼澤才是它們的生存家園。正因如此,麋鹿的許多生存需求與其他鹿類有所不同。
對於麋鹿而言,飲水和採食水草的時候很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它們將嘴巴探入水面以下,眼睛還要留意周圍潛藏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具備一張似馬非馬的「大長臉」能夠有效提高安全係數。麋鹿的臉又長又瘦,眼睛和嘴巴相距很遠,即便口鼻已浸入水中,眼睛依舊能觀察岸上的風吹草動。
在湖泊、河流的岸邊,常長有蘆葦之類茂密的水生植物,形成了麋鹿的天然隱蔽所。麋鹿的鹿角形態獨特,穿行在蘆葦叢中也不容易被勾住、纏住,這使麋鹿能夠自在地躲藏和活動。麋角的形態有何特殊?大多數鹿類的角,其主幹上的枝杈都伸向前方,而麋鹿的角,其主幹上的枝杈都伸向後方。麋鹿雖有鹿角,其形態卻和其他鹿類大相逕庭。
行走在鬆軟的沼澤地上,暢遊在湖泊和河流之中,如果麋鹿擁有四隻像馬蹄一樣緊湊、密實的蹄子很可能會「泥足深陷」。所幸,麋鹿的腳掌寬大如牛,四個腳趾之間叉開很大,增加了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使它們在泥濘的灘涂上也能行走自如。麋鹿的前兩個腳趾之間還長有一層肉膜,作用類似於鴨子的腳蹼,能夠加快其遊泳的速度。
溼地潮溼的環境是蚊蠅滋生的理想溫床。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如果沒有驅趕蚊蟲的有效手段,很可能會染上傳染病,造成傷口感染,甚至導致死亡。麋鹿擁有一條像驢尾一般修長的尾巴,算上尾巴末端的一撮尾毛,全長可達70釐米,是已知的鹿類動物中最長的尾巴。這條長尾巴靈活有力,揮動頻繁,是麋鹿驅趕蚊蠅的重要工具。
說道這裡,我們已經不難看出,麋鹿幾種「似是而非」的體貌特徵能夠很好地適應溼地的自然環境,對麋鹿生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