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的景色描寫作文
2025-01-10 04:24:09
初春,似一位頑皮的小孩,又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查閱!
篇一:五臺山的景色描寫
五臺山,又稱清涼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國內首屈一指,名揚天下.五臺山的五座主峰,高度都在海拔3000米上下.五臺山頂氣魄宏大,頂天立地.五座臺頂環圍的腹地臺懷,寺廟林立,殿宇層疊,樓閣崢嶸,佛塔並寺.這裡,高山以古寺作幽雅的飾品,古寺憑高山添雄渾的氣韻.
盛夏,五臺山更是一派生機勃發,萬木爭榮的景象.松柏蒼翠,百草濃綠,野花鋪錦,莊禾籠青,牛驢騾馬在臺頂牧遊,群鳥在亭塔樓閣上空飛翔.臺懷腹地各具風採的寺廟建築,置於郁郁青青的五座臺頂下,宛若大翡翠盤裡聚著的寶珠.清晨,臺懷寺廟集群區東側的清水河,飄起一條白霧的長帶,向臺頂飄去;傍晚,站在臺懷寺主廟集群區,有時見臺北頂鴻門雲遮霧障,向山底壓來,有時又見孤霧飛升.特別出現在似雨非雨的天氣裡,真是"山色空濛雨亦奇",遊動的霧將牌樓的殿堂託起,紅圍牆在白霧中若隱若現.此刻美,就在那若有若無之中了.五臺山雄偉高大的山峰,多姿多彩的古建築群和那充滿佛地風情的美麗的畫卷,古往今來,不知吸引著多少文人墨客高僧來此遊覽觀賞和弘揚佛法.
篇二:五臺山的景色描寫
今年,我和媽媽去了河南焦作的雲臺山。雲臺山是一個很美的地方,處處生機盎然,雲霧繚繞,真可謂是一個世外桃源。
第一站我們去了譚瀑峽。譚瀑峽又名小寨溝,相傳為隋末農民起義英雄劉武周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安營紮寨之地。沿著曲折的山路上山,大約走到在山的三分之一處,有一塊壽桃石。它的外形很像一個桃子,在它的左邊有一個缺口,傳說是孫悟空在偷吃仙桃時咬了一口後扔下來所成。繼續向上爬,大約在五分之四處有一塊唐王試劍石:這是一塊長方形的石頭,被兩座小山夾在半山腰,在它中間有一條筆直的裂縫,關於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當年李世民兵敗被困在小寨溝,他手下的姬康便給了他一把寶劍,說如果李世民能把山腰上的石頭劈開,則統一天下有望;反之,則一事無成。後來李世民真的把它劈開了,於是便真的統一了天下。譚瀑峽還有許多這樣的地方,譬如龍鳳壁、蝴蝶石、點將臺等。
第二站,我們去了紅石峽。紅石峽又名溫泉浴,被世人稱「為中原第一景」。紅石峽中的崖牆是由四億多年前奧陶紀石灰巖構成的。蛇曲盤延,就像是大自然造就的一個「天然長城」。沿著陡峭的階梯向下走,有一塊含羞石:那是一塊龐大的石頭,終年只露出一角,就像是一位害羞的姑娘總是以一面來迎接往來的遊客。離含羞石不遠,有一塊巖石名曰「相吻石」。關於相吻石還有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呢。傳說,白龍王和黑龍王是死對頭,但白龍王的孫子和黑龍王的孫女卻相戀了,由於他們的祖父反對,它們便相吻著從天上落下,化成石頭。以示它們的決心。
第三站我們去了茱萸峰。想必大家都知道唐朝偉大的詩人王維吧,他就在登臨此峰時寫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絕句。茱萸峰因王維而遠近聞名,再加上奇美的自然風光,更是使千萬遊人流連忘返。
雲臺山的旅遊結束了,但這次旅遊卻讓我增長了見識,還讓我懂得了保護自然的重要性,真是受益匪淺啊!
篇三:五臺山的景色描寫
記得初到五臺山,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柔與剛的結合,也就如此,我從心底裡熱愛著它。
初春,似一位頑皮的小孩,又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呵呵,這兒摘一朵紅花,那兒摘一朵藍花,興致勃勃地奔向大地母親,為她裝飾,為她擷上最幸福的花朵;又好像突然間明白了什麼,安靜地張望著大地,還時不時柔情的打扮著自己。
盛夏,耳邊傳來的是幽幽的山谷鳥語。鳥兒們快樂地飛翔在五臺山的腰間,樂得她合不攏嘴。她們仿佛在說:「臺山姐姐給我們跳支舞吧!」臺山紅著臉說:「那你們可要給我伴舞哦!」
好一座柔情的五臺山,大家可別忘了它可是剛柔並濟的哦!
後秋,滿山的楓樹為臺山披上了黃金的衣裳,他回顧著那段紅色的歷史,不禁落淚了,「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些殘酷的腥殺場面她都經歷了,能不這樣嗎?但她還是挺過來了,堅強地為人類展示著自己那永不凋謝的靈魂,它正豪邁地邁入世界。
初冬,臺山披上了厚厚的白棉襖,熟睡著。時不時睜開惺忪的眼睛,張望著大地,然後又欣然入睡……
曾經,武松大鬧五臺山,那場面五臺山一定看著,就這樣,歷史鑄就了一個英雄……
這就是他的剛強。審遺的成功讓我更加熱愛它了,去欣賞它,發現它,它也向全世界展示著自己,它的千古歷史,也將永遠被載入史冊
五臺山,請允許我為您吟唱一首贊詩,發自內心的高歌:
雄鷹展翅翱翔
偉業從此發揚
五臺雄雄崛起
山顯不敗之毅
篇四:五臺山的景色描寫
今年暑假,我和爺爺奶奶去了五臺山。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聖地之一,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我們住在臺懷鎮的賓館裡。
早晨,我們去了黛螺頂。黛螺頂在臺懷針中心的寺廟集群區。被臺內五峰緊緊懷抱。黛螺頂、菩薩頂、壽寧壽、靈應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頂上坐落,與腹地巍然高聳的白塔相呼應。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聳起一座小山,山頂寺宇圍在樹木之中,常有煙霧繚繞。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才稱山頂寺宇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它建於明成化年間,明萬曆年間與清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重修和補修。
第二天,我們去了顯通寺、菩薩頂和塔院寺。顯通寺是五臺山的首剎,它始建成於東漢永平十一年,距今一千九百七二餘年,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座寺市廟。
菩薩頂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稱大文殊院。明永樂初年改建成易名大文殊寺,俗稱菩薩頂,明萬曆年間重修。菩薩頂佔地九千一百平方米,有殿堂一百一十多間,布局緊湊而有變化,大寺院中又分幾處小院落。
塔院寺為大華嚴寺閣院,明永樂五的修大塔始建寺,寺宇居高臨下,從大牌樓上山門步步登高。天王殿、大慈延壽殿、藏經樓雄居大白塔前後。左伽蘭、右祖師分建成二側。寺內有山海樓、文殊塔、轉龍藏、佛足碑和清帝玄燁、轉龍藏、佛足碑和清帝玄燁、弘曆留下的古蹟。1948年3月22日在西北戰場人民解放軍轉入進攻形式後,等中央領導人從延安出發,東渡黃河、垮躍同蒲、穿鴻門巖、登五臺山,上長城嶺、過龍泉關、駐西板坡,指揮布置了「三大」戰役,徹底打垮了蔣家王朝,取得了全面勝利。
在方丈院住宿一晚,留下了光輝足跡。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
我愛五臺山的風光,我愛五臺山這座聞名遐邇的佛教聖地。
[五臺山的景色描寫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