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瘟神
2024-12-12 03:51:09 2
五方瘟神又稱五福王爺、五福大帝、五方瘟神、五毒大神、五靈公或五靈官,本掌管瘟疫之瘟神,後被奉為民間的逐疫之神,也被福州人奉為鄉土守護神。這種「逐疫五神」類信仰對流行與閩南的王爺信仰也有相當的影響。而據說八家將則源於五福大帝的幕府神將。
五方瘟神是很早就有的信仰,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紀錄:「昔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內,有五力士現於凌空三五丈,身披五色袍,各執一物。一人執杓子並罐子;一人持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錘;一人執火壺。帝問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災福也?』張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上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名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如現之者,主國民有瘟疫之疾,此為天行時病也。』」
清代衙門,時常禁絕此類信仰,故善信往往又改稱為五顯靈官、五顯大帝等名,與馬天君信仰混合。臺灣日治時期,因西來庵事件,總督府查禁臺南西來庵神祇,信眾遂改稱五顯大帝等。
華南沿海先民每逢瘟疫流行,便祭祀瘟神,以求驅除瘟疫。清代中葉,臺南流行瘟疫,以福州人為主的官兵,便自原鄉福州白龍庵分靈五靈官前來,設置臺南白龍庵。因白龍庵多為福州軍人奉祀,人潮洶湧,不利於鄉民祭拜。泉漳士紳遂自臺南白龍庵迎請神位,另建臺南西來庵。
白龍庵為五福大帝出巡所需,於是組織了家將團,作為主神護衛。依目前所見,如首創家將團體的臺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與分衍西來庵吉聖堂都稱什家將,此一陣頭傳至嘉義地區後則多稱為八家將。
民間傳說
最早為福州一帶的地方保護神。這項傳說成為王爺信仰中「五瘟神系」的由來。所指五人為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和趙公明。相傳五士人為朋友,青樓曉唱,酒肆夜遊,因見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書示警而死,後人感念其捨身救人,建廟祀之,後經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也稱劉主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為「五靈公」,專為陽界驅除瘟疫,保境安民。一說,早期一村內,因張、鍾、劉、史、趙五個少年,發現了井水有毒,就以身試毒,均身殉死。民眾因而得知,一村保全,因這件大善行,因此玉帝封他們為五毒大神。
臺灣民間的傳說,與福州版本大同小異。說五人為泉州府五縣之秀才,瑞桐張元伯,螺陽鍾士秀,銀同趙公明(或作趙光明),武榮劉元達,清溪史文業。此五秀才赴閩都應舉人試,夜宿福州府南門外瘟神廟。夜半忽見金光閃耀,瘟神乘輿出,廟內鬼差大呼「三山城當難,本部堂奉上帝敕,來收劫數中人。」命水猴、水鳥、蛤蚌、鱸魚、水蛙五妖怪,在五井中投放瘟毒。五人意將此事告知鄉民,但恐他人認為是怪力亂神之說,乃決議犧牲自己,各投一井,並且留書以示警。五人成仁後,託夢告知鄉民原委,並說玉皇大帝因五人捨身之德,已封為「五福王爺」,主宰瘟疫,巡按天下,賞善罰惡。鄉民為報恩情,故建廟祭祀之。
1 2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