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魯迅作文700字
2025-02-13 08:06:25
我敬重叱吒風雲的英雄,辭鋒如劍的哲人,也敬重高瞻遠矚的領導人,風流倜儻的詩聖。但,最敬重的,還是民主戰士,學者——-魯迅。小編收集了我心目中的魯迅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我心目中的魯迅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1936年10月19日於上海逝世。17歲時魯迅考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之後,他舉債讀書,到日本留學。1904年,魯迅如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後來因受一步侮辱中國人的日本影片的刺激,他放棄學醫,改為從事文學活動。1909年魯迅回國,先後在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教育部任職。1989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步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此後,又連續發表了小說《孔乙己》、《藥》、《風波》、《阿Q正傳》、《祝福》等,更深入的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這些作品都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之作,他塑造的主人公阿Q是一副令人心酸的奴權形象,可以長久提醒每個中國人。
在動蕩的社會中,他依然用自己「匕首」「投槍」式的筆,與反動政府作不屈的鬥爭。激勵著中國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科學自強的理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魯迅到上海,人堅持用筆戰鬥,以雜文為武器,猛烈抨擊封建社會的黑暗勢力,批評國民黨的各項反動政策。魯迅是現代中國人精神的象徵,同時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了不起的榜樣。
在魯迅小時侯還有一個故事:魯迅小時候邊上學幫家裡做些家務活,特別是魯迅的父親生病以後,魯迅天天要先到藥店去給父親買藥,再去上學。有一次,因為藥買遲了,上學也遲了,教書的先生用戒尺打了魯迅。從此,魯迅便在課桌的右下角刻了一個「早」字,意思是每天要提早去藥店買藥,還要第一個去學堂念書。就這樣,他在也沒有挨過先生的戒尺。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我所敬佩的作家——魯迅。
第二篇:我心目中的魯迅
我國有這樣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髮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鬍鬚成一個隸書的「一」字……他,就是魯迅。
以前我並不了解魯迅,只是時常從大人們口中聽起而已。說到魯迅,我知道他是一位大文豪,並沒有深入的了解。這個學期通過一組課文的學習,我才真正走近魯迅,了解魯迅。
讀著《少年閏土》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個魯迅:他的家景良好,但卻處在一個黑暗的封建社會,只能被關在高牆大院之內,對所處環境感到深深的不滿,因而羨慕見多識廣的閏土,喜愛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
讀著《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個魯迅:他很忙,他日理萬機,但又能從百忙之中抽空出來給侄女翻譯童話書,詢問侄女的學習情況並教導她讀書、學習要認認真真,不能馬虎。魯迅先生很幽默、樂觀,積極的與反動勢力作鬥爭。他還很關心勞苦大眾,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
讀著《一面》讓我看到了這樣一個魯迅:他關心進步青年,憂國憂民。他很累,他的健康已讓完全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吞噬了,他把一生的時光交給了我們的民族,他真是一位越老越堅強的戰士!
讀著《有的人》讓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個魯迅:他雖然已離開了人世,但精神卻永遠留在別人的心中。他愛憎分明:憎惡反動派,卻對吃不飽穿不暖的勞苦大眾傾囊相助,給予關心。「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他的真實寫照。
經過本組課文的學習,魯迅在我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個勤勉的,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人。他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甘願做人民的公僕。
經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讓我了解了魯迅。我想,我也要好好學習,發揚魯迅的精神:關心別人,節約時間,多看書,多動筆,為國家作出貢獻,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第四篇:我心目中的魯迅
在我,一個十六歲的高一學生看來:魯迅,是永遠也不可走近的。
魯迅,是不可走近的,因為他是寂寞的:從小康家庭而墜入困頓,在每天店鋪和藥店的循環往復之間看清世態炎涼;從紹興到南京學洋務,在奚落和排斥中與親人分離;從中國到日本致力醫術,在外人的歧視中發現國人的麻木不仁;從彷徨到吶喊,在萬難被毀的鐵屋中大嚷挽救將從昏睡入死的民族……誰能在如此特殊的年代有著如此特殊的經歷?在我認識的人中想來也只有魯迅了吧。
魯迅,是不可走近的,因為他是寂寞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面對政府的「圍剿」和迫害,面對「御用文人」的誹謗和風刺,面對廣大人民的的麻木愚昧,「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是向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成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對敵人順手一擊的諷刺,現在看來更像是驅除寂寞的苦藥。
魯迅,是不可走近的,因為他是寂寞的:生在近代,卻無時無刻不警示著一代一代的後人。讀過魯迅的作品,個個醜陋的中國人:奴性、面子觀念、看客心態、麻木、卑劣、自私、狹隘、保守、愚昧等等都揭露無遺,即便是現在,我們的身上仍殘留著它們的種子,行走在社會上仍處處可見。魯迅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審視著當時甚至現今的社會,對醜惡,陋習,弊病進行著無情的揭露批判,多麼深刻,卻又多麼寂寞。
在我,一個十六歲的高一學生看來,魯迅,是永遠也不可走近卻又必須走近的。魯迅把自己投入到了黑暗窒息的深淵中,發出刺眼的光亮,為後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走近魯迅,便是走進他內心深處的寂寞——包含著勇氣、熱忱、客觀、嚴謹的寂寞。
評語:逆向思維的高度截入,新穎,若輔以作品的分析論證其高遠,則更能支撐「不可走近」的立意了。
第五篇:我心目中的魯迅
我敬重叱吒風雲的英雄,辭鋒如劍的哲人,也敬重高瞻遠矚的領導人,風流倜儻的詩聖。但,最敬重的,還是民主戰士,學者——-魯迅。
魯迅,他身上鑄著民族的靈魂,繫著國家的安危。在那樣一個殖民侵略的年代裡,身生異國他鄉的留學生——-魯迅,完全可以不顧世事,生活在另一個世外桃源,可他沒有。他被人民所受到的壓迫激怒了,他被除數祖國母親的期盼喚回了,他拿起手中的筆,「怒向刀叢」。他以他不朽的意志,頑強的拼搏,愛國的熱忱感動了人民,喚起了人民心底最深沉的愛國意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就像他傑出的文學成就一樣,在人類的文明史上,閃爍著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輝。
毛澤東主席曾說過:「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折空前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魯迅先生自己也已做到「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還敬重魯迅的高潔。魯迅面對四面八方的黑暗社會,他從不屈服,他是「仿徨」在黑暗中忍不住要「吶喊」的勇士,他自以為雪,「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神」。他筆下的雪,是漫漫長夜的一絲微光,是出汙泥而不染的蓮,顯得孤傲,高潔。恰如魯迅其人。
我敬重魯迅的幽默。《阿Q正傳》中借著呆笨阿Q的「精神勝利法」,刻畫那可笑無知的農民;《狂人日記》對「吃人者」進行入木三分的描畫;《高老天子》中對不學無術的主人公上歷史課的描寫也讓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絕。
我敬重魯迅的堅韌。面對「明輩成新鬼」的事實,他毫不退縮,更要向敵人討還血債,他敢於面對人生,他愛國愛的忘我,恨敵恨的深切,誰能不敬重他?
魯迅是一面旗幟,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是做人的標杆,是文學語言的創造者、設計者,是中華幾千年來的典範,是一顆永不隕落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