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規則初中作文
2025-02-10 10:44:09
面對規則,弱者服從它,強者利用甚至創造它。小編為大家帶來了面對規則的作文,僅供參考。
第一篇:面對規則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有了規則,遵守規則,人們才能和諧有序地生活。我們說遵守規則容易,可實施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當你面對很大的誘惑的時候,我們時常猶豫了或不能遵守規則。
有個星期四的下午體育課時,我和夥伴們一起玩遊戲,當我玩得滿頭大汗的時候,我脫下外套向教室走去。突然,我停下了腳步,好象看到了什麼似的,我把目光投向了草叢走了過去,我發現草叢裡有一個嶄新的排球。我放下衣服,把球撿了起來,順手拍了拍球,這球真的很不錯。等我把衣服放回了教室,我看了看球,心想「等一下把這球帶去和夥伴們玩一會吧!」這時理智像箭一樣打破了我這個貪婪的想法,「別人的東西我怎麼能用呢?這和偷有什麼區別?」這時,我拿起球走向大隊部。在我上樓梯時,左腳還沒邁出去,右腳就把我絆住了,我停了下來。我的腦海裡隱隱約約地冒出一個強烈又奇怪的想法:「拿這個球和夥伴們玩一會吧!好久都沒玩過了,這次一定很爽,等一下交過來也是一樣的。」「不行!撿了別人的東西就得還,否則你對不起你胸前的紅領巾!」我腦子裡不停地想著,最終理智佔了上風。我邁著猶豫的腳步朝著大隊部門口走去,我敲門的時候,心裡還在猶豫不決著,一個聲音在鼓勵著我:「去敲吧,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拾金不昧的好孩子,我腦中一片空白,閉上眼睛敲了敲門,一位老師走了出來,我說我撿了一個排球,交到這…這位老師表揚了我。
在這件小事上,我知道了做人要有規則,我為自己戰勝了誘惑而高興!
第二篇:面對規則
一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到英語老師曾經說過:「如果你不能改變規則,那就先掌握規則,積攢實力,將來做制定規則的人。」這句話一直被我銘記,不能改變規則,那就創造規則。
俗話說:「沒有規則不成方圓。」這是老師的至理名言。所以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遵守老師們所制定的規則,現在的老師評判好學生和壞學生的標準,就成了他們遵不遵守規則。這些學生可以看做第一種人——尊不遵守規則的人。
當然,如果所有人只是一味的遵守規則,而不知變通,那麼這個世界將少掉很多樂趣。我們還應當適時地利用規則,這樣,才能闖出一片新天地。這就出現了第二種人——利用規則的人。
讀到這裡,有人不禁要問了,遵守規則也好,利用規則也好,都是建立在有規則的基礎上的,那麼,規則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其實,這世上本沒有規則,那些所謂的規則,只是多年以來的民風民俗衍生而來的。於是乎,便有「好事者」將它們整理起來,制定成了規則。相對於前兩種人,這創造規則的人又不一樣了。前兩種人,前者是被動的接受規則,後者是較積極的利用規則,殊不知,能夠創造規則的人,才是生活的強者。
封建王朝時期,那些君主就是創造規則的人,首先不說他創造的規則對百姓有利與否,但有資格、有能力制定規則的人,其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也值得讓我們尊敬。
面對規則,弱者服從它,強者利用甚至創造它。面對規則,我們首先應當服從它,再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利用它,甚至創造出全新的規則,爭做生活的強者!
第三篇:面對規則
我們一生要面對許多,面對選擇、面對規則、面對……選擇人生之多可以達到頂峰,規則恰巧就在半山腰,為我們導航引路!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我的家如一個鳥巢,平凡而又溫暖,一家人破釜沉舟(有點誇張),才築成今天的家。從住進新家第一天起,媽媽便約法三章,其中的「三不做」和「三要做」,在家裡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三不做」:不吵架、不偷懶、不破壞;「三要做」:飯後做到收碗洗碗、每天掃地拖地、節假日全家進行大掃除,整理被子與衣服。
愛它,就要保護它!在我12周歲生日的那一天,很多親朋好友來我家做客,那天吃過蛋糕,很多大人們《包括我爸我媽》都去上班了,家中只剩下我們幾個孩子了,我們瘋狂的玩鬧著,蛋糕在我們臉上,永遠吃不到嘴裡,沙發、地上到處都是汙跡斑斑,雪白的牆上有十多個手掌印,爸爸最疼愛的花也都個個拔土而出,院子裡到處都是泥土,電視、電腦都已經「歸其他人所有」,電視的音量開到了最大,電腦打鍵盤的聲音「噼嚦啪啦」,家裡這個時候相當的「漂亮」,最後累得實在不行,便躺在床上欣賞自已的「傑作」,可就在我洋洋得意時,突然想到了,這違反了家裡的規定,萬一,爸爸媽媽提前回來,我豈不是死定了,於是我便招乎小夥伴打掃房間,我們分工合作,一直幹到晚上,才全部完成,累得我們大氣都喘不過來,有了這次教訓,我再也不敢在家裡瘋玩了。
「三要做「之好事成雙。我每一天都幹著自已在家裡所要做的事,媽媽還誇我能幹,一次學校大掃除,我們分配完工作,便開始動手幹起來,由於我幹的又快又好。老師還誇我了呢!這真是家裡練好,外面的活兒都不怕,真乃好事成雙。
面對規則,是積極還是消極逃避,我懂了,規則是需要每個人去遵守的,而不是去違背,去打破的。
面對規則使我更加懂得做了錯事,要敢於承擔。
第四篇:面對規則
有兩種人永遠都在原地踏步,一種是不按規則辦事的人,另一種是只按規則辦事的人。而成功的人,這兩種都不是
1853年,後來鼎鼎大名的卡內基當時剛滿18歲,還是一個無名小卒。就在這一年,他交上了好運,被賓夕法尼亞州鐵路公司西部分局局長斯考特看上了,他被斯考特聘請去當他的秘書兼私人電報員。
這一年的一個假日,斯考特局長外出度假。沒有休假的卡內基正在值班,忽然收到一份緊急電報,大意是說附近鐵路上有一列火車偏離了軌道,為了防止發生碰撞事故,要求緊急調度各班列車改換軌道。調度列車的權力只有斯考特局長才能行使,於是卡內基立即聯繫斯考特。很巧的是,卡內基怎麼也聯繫不上這位局長大人。這可不是能夠等的事,但是按照當時鐵路公司的內部規定,任何人擅自冒用上級名義發電報,都必須受到立即撤職的處分。怎麼辦?思索再三,卡內基橫下一條心,冒充斯考特局長的名義下達了列車調度命令。
休假一結束,斯考特局長就準時來上班了。卡內基戰戰兢兢地走進局長辦公室,向斯考特報告了這件事。斯考特先是一愣,接著用極為凌厲的眼神使勁看著卡內基,過了好一會兒,才換了另一種眼神,說道:「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是永遠都在原地踏步的,一種是不按規則辦事的人,另一種是只按規則辦事的人。而你,這兩種都不是!」斯考特沒有因為卡內基這一次的擅權行為懲罰他,相反,從此重點栽培他,推動卡內基一步步走向輝煌。
距此近90年前,同樣是在美國,哈佛大學上演了一個情節大致類似結果卻截然不同的故事。
1764年,哈佛大學圖書館發生了一場大火,哈佛大學創始人哈佛牧師捐贈給圖書館的數百本珍貴圖書在這場大火中被燒毀,只有一本書倖免於難——由於在火災發生之前恰好有一名學生將其中的一冊書帶出圖書館,拿回宿舍去看了,從而這本書成了哈佛牧師所捐贈圖書極為寶貴的孤本。火災發生第二天,這名學生得知圖書館圖書受損情況,出於自覺,他迅速趕到圖書館,將那本書還給了學校。
校長得知這一情況後迅速召開校務會議,研究決定:第一,鑑於該學生保留了這本極其珍貴的書,對其提出高度表揚;第二,由於當時的哈佛大學校規之一是:學生在學校圖書館借閱圖書,只能於圖書館內部閱覽,禁止帶出。因此,鑑於該學生違反了校規,對其給予開除處理。校長的理由是,讓校規來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讓道德來看守哈佛更安全、更有效。
這位校長就是哈佛大學歷史上擔任校長時間長度排名第二的愛德華郝萊歐克。他曾有過一句名言:「如果誰想遭貶損或是讓煩惱纏身,那就讓他做哈佛校長。」從處理學生還書這件事來看,他本人的行為確實符合他的言論。
斯考特與郝萊歐克,面對規則的選擇截然不同,卻同樣都留下了一段佳話。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永遠都在原地踏步,一種是不按規則辦事的人,另一種是只按規則辦事的人。而他們,這兩種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