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登高感想作文
2025-01-16 22:57:10
命題作文,一般是指出題者給出一個既定的題目,要求應試者根據這個給定題目進行寫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登高有感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登高有感作文1】
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追求。因為,只有登高,你才能望見更多更遠的風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長更遠的思緒;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遠的價值。
盛唐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的高處看到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奇異風景,那種壯觀、大氣與往日頗有不同。那種新奇的體驗讓他興奮不已,讓他豪氣迸發,他的靈感和才情噴薄而出,留下了耐人尋味的千古名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如果沒有王之渙的登高,他能看到不同尋常的獨特風景嗎?如果沒有遠方獨特風景的洗滌,他的靈感和才情會被碰撞出如此璀璨絢麗的火花嗎?還會有王之渙的千古名句嗎?
如果說王之渙的登高還只是一種旅遊覽勝的行為的話,那麼陳子昂的登高則是一種追思懷古的態度。陳子昂滿懷失意的心思登上燕昭王為求士而築的金臺--幽州臺,想起燕昭王招攬天下賢人,燕國得以興盛的情形,留下了讓後人反覆吟誦,常常感慨唏噓的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有報國為民的遠大志向,他想登上生命的高臺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可惜時不遂人願,他雖屢上書言事,辭多直切,頗中世病,但很少被採用用。他雖曾隨武攸宜北徵契丹,但又因忤上而被降職。他的生命一直在低處徘徊。失意人生並沒有讓他低頭,也沒有讓他放棄對人生高遠理想的瞭望,所以他才會去登幽州臺。登幽州臺,他不是旅遊,也不是為了覽勝,而是為了借古抒懷,為了表明自己的一種人生態度--茫茫宇宙,天長地久,雖然自己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但在他冰冷的淚水中讓人們感受他那顆渴望被重用的心的溫度。
王之渙的登高望見了遠方美麗的風景,收穫了喜悅和感悟;陳子昂登高望見了遠去的賢君,留下了失落和哀傷;杜子美登高望見了滾滾長江,浩渺洞庭,灑下了千古悲憫的痛苦老淚。
杜子美的《登高》之所以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不只是因為杜老先生給我們展現出了秋天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景象,也是因為杜老先生給我們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感愴。杜老先生的登高不只是登高處、高山、高樓,而是讓自己的生命登上責任的高度,把一腔悲憫淋漓盡致得以呈現,是對國泰民安理想境界的追求。他一生都在踐行這樣的登高,終其一生努力追求「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治國救民理想。這他的《登嶽陽樓》的詩歌又一次得以體現。「親朋無一字」他沒有流淚,「老病有孤舟」他也沒有流淚,而益想到「戎馬關山北」的時候,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憫,只能「憑軒涕泗流」了。
一生都在攀登生命高度,一生都在遙望自己的理想,他是一個把國家百姓置於頭頂的詩人。可以說,他的生命因為登高有了讓人仰視的高度,他的詩歌因為望遠而有了沉鬱厚重美麗,他當之無愧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詩聖」。
王之渙、陳子昂、杜子美是一座座讓我們仰止的高山,我們也許永遠也登不上他們的高度,但我們可以經常遙望,可以一點一點靠近,給生命高遠的激勵和滋養,讓生命不斷茁壯成長。
【登高有感作文2】
率領千軍萬馬的曹操曾在戰火未熄之時,登高抒懷,放聲吟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深遠的佳句;心懷報國壯志的杜甫曾在面臨巍峨的泰山之時文思泉湧,揮筆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如此滿懷豪情的壯志;縱是安逸恬退如晏殊,也曾在月圓之夜登上高樓信口誦出「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般大氣開闊的境界……登高望遠,向上仰視青天,向下俯瞰萬物,豈不悠哉!人生路上也如此,須得登高望遠,奮力拼搏。
登高是一種動力,給予我們奮鬥的力量。我國清代重臣曾國蕃曾題詩曰:「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從他對自己的這首勸勉詩當中,我們也可窺得一二啟迪。正因為心有高山,他才在少年時就寒窗苦讀十二載,三更起五更眠,志存高遠。正因為他心有高山,他才在宦海裡沉伏跌宕四十年,依然胸有萬壑,屹立不倒。他的登高望遠,是站在低處卻心懷高遠奮鬥不懈,站在高處仍眼光睥睨天下。
登高更是一種姿態,一種態度,給予我們蔑視困難的信心。屈原背負著他的抱負,惦念著他的「美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蘇武牧羊於漫漫黃沙中,保持積極的心態及高尚的愛國情操,「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陶淵明不為五鬥米向鄉裡小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他們心中都以一種高貴的姿態向世人展示了信念的高遠和生命的高度。
試想就算才高八鬥,卻如劉伶般未有所為流連山水,卻如阮籍般整日醉酒乘車敗興,生命的海拔又有幾何?人生的遠足又何來精彩?想想青蓮居士當他有將一腔熱血報效國家的機會時,他興奮激動,「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若身處逆境,前途迷茫,他並不失落彷徨,而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的登高望遠,是順利之時更認真,更努力,坎坷之時不拋棄、不放棄。
張中行大師也曾說過:「人生唯有攀登直上,俯覽無餘,方可謂大視野、大境界」。而在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中,畏難而下者,自暴自棄者卻有不少,面對一次偶爾的失敗就無法承受,涕淚滿面。君不聞「男兒不展風之志,空負天生八尺軀」;人也常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挫折是暫時的,只要有站得高才能見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波瀾壯闊的憧憬,只要有站得高才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愛胸懷,只要有站得高才會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裡」的自信,只要有站得高才會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言壯志,就可能迎來美好的明天。
人的生命,就好比滄海中之一粟,萬物中之一葉。然而漫漫長路,總有險灘,總有荊棘,只有登高望遠,才能處在喜悲之外,才能淡看江湖風雨,只有登高望遠,才能攀登道德、學識、事業的高峰,從容不迫地向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高峰發起挑戰。總有一日,你會在頂峰俯視來路,驀然回首曾經的歧途無畏,如今已心香綿長。
【登高有感作文3】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這句詩詞當時在課堂上讀起來時,就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想必我們都攀登過香山,或是站在一定的高度遠望,去感受自然的美以及城市的宏偉壯麗。登高望遠,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那麼攀登到高處的過程卻夾帶著艱難險阻。
遠在貧困地區生活的孩子,他們每天都要長途跋涉到幾裡甚至十幾裡路外的學校去讀書,去獲取知識。翻山越嶺,不畏艱苦。當他們站在山頭上住腳遠望,為了自己能走出大山的夢想,為了能站在更高的「山峰」上,孩子們仍然堅持著行走在泥濘的攀登道路上,只為站在城市的高樓大廈遠望。
一個高度可以讓我們看清世間萬物。登山峰,體味身臨其境的快意。攀登到人生高度,將是一種精神力量使我們奮勇前進。人生旅途中,我們跨過每一道坎坷,取得勝利時,也可以說站在了自己的人生高度。登高望遠,我們望見的是自己曾經進取時的情景,灑下汗水,播種希望,收穫了豐碩的果實。這是一種精神高度。
詩句「一覽眾山小」,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眾覽群山的意境;名言「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我們可以在靜坐片刻回味人生路。無論站在哪座山峰,最高點總是我們自己,因而,每一個人都需要付出努力靠近自己的高度,有一種超凡脫俗的信念,有一句永不言敗的誓言。
也許奮鬥、拼搏之後,我們望見一切景物並沒有想像中的宏偉,並沒有想像中的震撼。但我們經歷了登高望遠的過程,也站在了一個高度上,映入眼帘的同樣是一幅不可替代的畫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有遠大的志向,我們就可登高望遠--攀登人生高度,眺望無邊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