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名人孝道的作文素材
2025-02-05 11:09:08
名人遵循孝道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看看下面的事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史學大師傅斯年的孝順故事】
史學大師傅斯年,對母親及其孝順。七七事變後,傅斯年委託一位辦事員去接母親和侄兒。侄兒接來了,當聽聞母親沒能逃出來,傅大怒,當場打了侄兒幾個耳光。隨後,他千方百計將已過古稀之年的母親,從安徽接到重慶。每言及母親逃難之事,傅總懷歉疚之情,他曾對同事說:「老母親能平安至後方,否則將何以面對祖先?」
【佛學大師李叔同的孝順故事】
佛學大師李叔同,與母親的感情很好,對母親至孝至順。母親離世時,李正外出為母親預置壽木,不在母親身畔,他終生引以為憾。他曾多次對友人說:「母親不在的時候,我正在買棺木,沒有親送。我回來,已經不在了!」母親去世後,他萬分悲痛,改名李哀,號哀公,屏謝餘物,閉門守哀,感嘆「幸福時期已過」。
出家後,李斬斷一切塵世情緣,惟獨對母親的感情難以割捨。他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一文中說,1918年正月十五他皈依佛門,「二月初那天,是我母親的忌日,於是我先兩天就到虎跑去,在那邊誦了三天的《地藏經》,為我的母親回向。」此後每逢亡母重要的冥誕,他便書寫《地藏經》,以此功德,回向亡母。
【著名文學家魯迅的孝順故事】
魯迅從小到大都擁有一顆孝心。少年時,作為長子的魯迅,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主動地承擔起典當舊物和為父親請醫買藥等雜務。母親六十大壽時,魯迅先寄回60元錢,給母親過生日,在生日將臨時,又特意從北京趕回紹興,為母親祝壽。為了讓母親愉快,魯迅特邀請演員來家裡唱戲。這一天,全家熱鬧非凡,也是魯迅母親最欣慰的一天。
後來,魯迅在北京西城八道灣購置了一套住房,購房當年,魯迅就親自返回紹興,把母親和全部家屬接到了北京。母親愛吃火腿,魯迅在上海時,經常寄火腿給母親吃。母親愛讀言情小說,魯迅多次購買張恨水、程瞻廬的小說寄給母親看。
【國學大師黃侃的孝順故事】
國學大師黃侃,雖放浪形骸,卻奉母至孝。黃侃自幼喪父,由生母和慈母將他撫養長大。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黃侃回到家照顧了六個月,母親就去世了。黃侃大慟,吐血不止。當時,清政府嚴捕革命黨人,黃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請好友蘇曼殊畫了一幅《夢謁母墳圖》,這幅畫成為他的隨身寶物,一刻不離。
對慈母田氏,黃侃也是非常孝順。他在京鄂間千裡來來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隨身攜帶一口棺材。這口棺材是其父黃雲鶴留給慈母的,本為黃父當年準備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給了慈母。慈母去世後,黃侃悲痛欲絕,按照古禮服喪。以後,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黃侃必率全家設供祭祀,傷慟不已。
【百裡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裡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