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路上的徵文範文
2025-02-05 06:33:18
我一直走在「追夢之路」上。在這裡,有許許多多的夢想伴我成長。小編收集了逐夢路上的徵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逐夢路上
夢想如花般絢麗繁華,飛舞在人生的林蔭小道上,迷離了多少年少的眼。
我始終追趕著夢想的腳步,他在我的面前走走停停,偶爾迷茫,便會遺忘,沒有一次碰觸
築夢的路上充滿了甜蜜和幸福,遍布荊棘與坎坷,他也不缺乏幾株嬌媚誘人的罌粟。只要一步走錯,便沒有絲毫退路。
在逐夢的路上,會有一片狹窄的岔路口,大路很寬,但不是終點。你要選擇,當你終於下定決心,才發現前方有更多這樣的地方,等待著你的選擇,你只能夠一直走下去。
夢想是一種神奇的東西,他無影無形,但左右著心智,帶來尋求刺激的同時,與會帶來克服困難的苦痛,他一次次磨礪著人的意志,更一次次打擊著人的心靈。
風在吹過心的時候,也在講頭腦變得清醒。這時,我發現,夢想並不是當初的那個夢想,他或多或少有著些許的改變,也許心中動搖時我只有一絲嫌隙,並不在意,卻讓時間悄悄的把他置換,偷偷的放上了一個紡製品,這個假貨沒有任何瑕疵,但他真的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夢想為何稱為夢想,因為他只在夢中才被允許想,在現實中想夢想,實現的機率那是奇蹟。夢想它區別於任何理想,不同於任何思想,甚至和臆想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夢想遙不可及,但人都傻傻的走在逐夢的路上,沒人能說這有什麼可笑,因為,沒了夢想的人是麻木的,只是一句行屍走肉,雖然有肉體,但是沒有靈魂,更沒有心。畢竟人不是只靠那點可靠的想法來找到活下去的動力嗎
希望和夢想在我看來都一樣,都是活下去的動力,自殺過的人那個不是絕望,又有哪個擁有夢想。只有一直追著夢,一直跟隨夢的腳步,才能存在。
我,奔跑在逐夢的路上,沒錯,是奔跑,是追逐,我還在路上。
第二篇:逐夢路上
我在通往夢想的路上走著,走著……
這條路很黑,我看不見一切。這條路很冷,我不停顫抖。每一步都那麼艱難。身上不知被什麼東西劃滿了口子,好痛,好痛,但這痛只屬於我,別人都不知道。
我迷茫了,找不到方向,我站在原地,心很孤獨,身上全是被什麼東西劃傷的口子,我知道一個口子代表一次失敗。眼睛好脹,我知道淚水快流下來了,我又把它逼了我去,我說過:「在追夢的路上,不能有淚。」我祈禱誰能幫我照亮前方的路……
我望著天空,我看不見一切,風狠狠的刮著……突然,天邊有東西亮了,是流星。我睜大眼睛。這是我好久沒看見的光,它是我的啟明燈嗎?我來不及欣賞那美麗的流星,忙看了我的前方……
「啊……不………」我撕心裂肺的叫了一聲,雙膝一軟,跪在了地上。我看清了,借著這流星的光看清了,我的前方是與天交接的荊刺,那麼高,那麼密。在在身後看不見我來時的腳印,只是一片與天交接的荊刺。我撫摩著我身上被荊刺劃傷的口子,淚水終於流下來了。一滴,一滴。滴落在腳上的傷口上,這就是傷口上摸鹽吧……
「進不了了,回不去了我被荊刺包圍了……」我語無倫次的說著。原來我走了這麼久,竟是在一片荊刺裡穿梭。我不敢動了,上帝是不是對我太不公平了,為什麼會是這樣……
流星來了,又走了。我跪下了,又站起來了。不為別的。只是不甘心。我付出的不比別人少。我要向上帝宣戰,憑什麼我的追夢道路那麼難……
每走一步,我在心裡默念一句「我在追夢的路上,期盼來的流星為我照亮了一片荊刺……」「失敗後的淚水不過是在傷口上摸鹽,會讓我更痛……」
我一個人在追夢的路上走著,走著……
第三篇:逐夢路上
我一直走在「追夢之路」上。在這裡,有許許多多的夢想伴我成長。
上學前班的時候,我喜歡上了玩具槍,用媽媽的話說就是:「我玩過的槍比我吃過的飯都多。」有一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了《我是特種兵》的電視劇,就立下了第一個夢想——當一名特種兵。當時我還很天真,竟把這個夢想當成了真,便每天穿著迷彩服,臉上畫一條條黑綠相間的道,懷裡抱著「湯姆森衝鋒鎗」,兜裡還踹著一把手槍,包裡裝著兩塊磚頭,學著電視裡的樣子,負重五公裡越野。可是別說五公裡了,剛跑幾步就累得倒在地上了,半天起不來。過了很久我才明白當特種兵不是臉上畫幾條道,穿著迷彩服就可以。我感到很慚愧。
上了一年級,我逐漸打消了當特種兵的念頭,而又從書上了解到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為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於是我又立下了第二個夢想:當一名科學家。我不在那麼天真,告誡自己要腳踏實地。我總是讀科學家的事例,凡事總愛問為什麼。我本以為我能夠承受這個夢想的「負擔」,但是,我又錯了:當我理解到愛迪生製作電燈時先後實驗了1000多種實驗時,我又犯傻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又這樣的耐心與毅力。就這樣,第二個夢想又被我給慢慢忽略了。
轉眼間到了三、四年級,我在青少年活動中心報了「閱讀與寫作」的二課班,我又發現我喜歡上了作文。我不僅作文寫得越來越好,還取得了小小的成績。於是,我又立下了第三個夢想——當一名作家,像葉聖陶、老舍一樣的作家。
我一定不會後悔了!在這一條「追夢之路」上,我可能會不斷的碰釘子、摔跟頭,但是我不怕,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我一定不會再走上別的「岔路口」了。
我的「追夢之路」不會斷,現在,我只要一個夢想伴我成長。
第四篇:逐夢路上
20xx年7月,第四輪「逐夢他鄉重慶人」廣州福建報導組輾轉粵閩六個城市,經受住颱風與高溫的輪番考驗後,順利完成對十位精彩人物的採訪。作為採訪團隊成員,我時常想,參與這一場規模空前的媒體行動,收穫的不能只是在別人的逐夢路上開闊眼界,應該還有對記者自身的觀照。
「我在重慶的時光只有一年多。當時八九歲,只因我母親是重慶巴縣人,『八一三』日本鬼子佔領了上海,我們才舉家回重慶逃難的。」耄耋之年的女指揮家鄭小瑛在採訪前給我發來了一封長信,講述她為什麼把重慶視為第二故鄉。「為了躲避日機的轟炸,我們一家住在南山老君洞半山坡上的鎮江亭裡。鎮江亭的二樓住著抗戰七君子之一史良,來往的都是沈鈞儒這樣的民主進步人士,當然會對幼年的我留下愛國的印象,也為我後來的人生道路指示了方向。」
當我們面對面訪談時,說到重慶,老人激動不已。「我與重慶的感情離不開我媽媽。在當時她是『放小腳』的先鋒,是家族中衝破穆斯林不允許子女與『外教人』通婚家規的第一人,還是現代女子體育的第一代教師。我遺傳了她骨子裡與生俱來的重慶性格,做事只會勇往直前。所以我經常說,我就是一個地道的重慶人!」
重慶的童年記憶,在鄭小瑛的心裡勾勒出家與國的輪廓。逐夢路上,她成為新中國第一位交響樂女指揮家。
農民工楊賢洪製作的國防武器模型氣勢磅礴,我們嘆為觀止。他說,「反正一看到這些軍事方面的武器,就特別愛好,無可救藥,就是喜歡它!」
或許在有些人看來,農民工本身的收入就不高,還花精力和財力去做武器模型、宣傳國防教育,實在無法理解。然而二十年不遺餘力地走來,他不僅做出了名堂,也終究獲得了人們的肯定。
「當初在你最艱難、連妻子都不理解你的時候,你靠什麼堅持下來?」我問。
「我十歲生日的時候,父親給我的生日禮物是個小筆記本。他在裡面寫了這樣一句話,『賢洪吾兒,希望你做暴風雨中的雄鷹,不願你做溫室中的弱苗。希望你像柳樹那樣,插到哪裡都能活。』幾十年過去了,筆記本早已不見,但是這句話卻刻在我心裡了。」
後來我發現,大多數逐夢者都是如此:在自己逐夢之前,內心深處的一些細節,已經註定了日後的成功。
楊賢洪當然也不例外。
帶著大量的採訪素材,我們回到重慶。二十天裡,十個精彩故事給我們帶來的頭腦風暴,其強度並不亞於採訪途中遭遇的颱風。和搭檔寫稿編片至深夜,那些精彩片段重又浮現眼前,他們的逐夢經歷讓我大呼過癮。這種體驗無比美好,是記者收穫的一筆特殊的財富。那些逐夢他鄉的重慶人,那些令人感動的、敬佩的、難忘的面孔在我的鏡頭裡,表達的並非豪言壯語,而是在各自人生道路上保持初心、不斷前行的品質。
天亮後又有新的採訪,前路是否遙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