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之沉默的天使
2025-01-27 11:38:12
導語:在死亡與新生中間搭起一座橋梁,給絕望者以生的希望,讓破碎的生命得以延續。每天奔波在生死之間的李翠英,用真誠和愛心讓一個個生命重新找到了歸宿,她平凡的人生也因此煥發出別樣的美麗。
2014年3月26日這一天,是18歲的男孩小傑的葬禮。李翠英手捧一大束百合,早早就等候在陵園門口。見到李翠英,小傑媽媽的情緒依然很激動,一把奪過她手中的百合摔到地上:「我不要你的花,你還我的小傑。」李翠英低垂著頭,任憑小傑媽媽怎麼樣推搡、責怪,她都一聲不吭。旁邊的小傑爸爸忍住悲痛,勸說自己的妻子:「你就不要責怪人家小李了,那是小傑自己的意願。」李翠英抬起頭,對小傑爸爸說:「我沒事,讓阿姨罵罵我吧,這樣,我也好受些。」話未說完,她也是淚流滿面。
是呀,她也是女人,也是孩子的媽媽,她理解小傑媽媽的心情。想到那麼陽光、帥氣的一個小夥子,她的心裡也是揪心地疼。可是,一想到遙遠的地方,有3個生命因為小傑所捐獻的器官而被挽救,她又感到莫大的欣慰,所有的誤解和責罵對於她來說,都算不得什麼了。
沒錯,她是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正是在她的努力下,因患腦癌離世的小傑成功捐獻了一對角膜、兩個腎臟、一個肝臟,從而挽救了三個人的生命,讓兩個人重見光明,在這些獲得新生的人眼裡,李翠英是他們生命中的天使,是她給他們帶來了生的希望。
然而,天使卻不總是受歡迎的。作為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被捐獻者家屬誤解甚至責罵,對於李翠英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了。那天,在一名捐獻者的追悼會上,她被捐獻者的許多親友團團圍住,有人質問她:「你是不是賣器官的?你收了人家多少錢?」還有人在旁邊撇著嘴,一臉嘲諷:「年紀輕輕的,幹這麼缺德的事,不怕遭報應!」面對這樣的質疑,李翠英說自己已經習慣了。想想,至親奄奄一息,一個陌生人走上前,請你捐出親人的器官。換作是你,作何感想?將心比心,她理解家屬的心情。
長沙一個13歲的男孩因為溺水不幸死亡,在李翠英的協調下,男孩的父母捐獻了孩子的部分器官。然而事情過去以後,男孩的媽媽卻久久不能從悲傷中緩過勁來,經常打電話給李翠英。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每次接到電話,李翠英都耐心地勸慰、開導這個媽媽,從不曾有絲毫的厭煩。每到清明或者孩子的忌日,李翠英也總要抽出時間去看望孩子的父母,共同悼念孩子。
其實,做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要做好各種手續的辦理、協調工作,要與醫院溝通、請專家做評定,更要對悲痛萬分的家屬做好勸導,細緻入微地給他們以關懷,每個細節、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盡棄。每一次的捐獻手術,李翠英甚至比等候在外的家屬還緊張,她總是默默地祈禱手術越快越好,確保器官的質量。手術完畢,她也總是盡心盡力,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為死者料理後事。她會跑遍大街小巷,給亡者買合適的衣物,給等待出殯的捐獻者擦身、換衣,也從不拒絕家屬請她出席追悼會、掃墓的要求。
因為經常在醫院、陵園、殯儀館奔走,一次次經歷人世間生離死別的場面,李翠英的心理也一次次遭受創擊,有時她也會感到壓抑和悲傷。家人擔心她,勸她換一份工作。可是,每當她想要放棄的時候,她就會想到10歲的女孩曼麗。那時,李翠英在一家醫院的泌尿科做護士,曼麗是她的一個小病號。那是多麼討人喜歡的一個小姑娘啊,卻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小姑娘喜歡唱歌,只要身體稍微好點,便能聽到她快樂的歌聲。有時,看到陪她看病的媽媽一臉憂愁,她像一個小大人一樣安慰媽媽:「沒事,醫生說了,只要把我壞掉的腎換掉,我就會好的。」可是,可憐的小姑娘沒有來得及等到那一天便離開了人世。
曼麗的離開,深深觸動了李翠英。她知道,如果有合適的腎源,曼麗是可以活下去的。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她開始關注起人體器官捐獻,她這才發現,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人體器官捐獻的供需比是1:3,而我們國家是1:30,也就是說每年中國約有3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但真正實施移植手術的僅1萬例。想到有那麼多因為等不到合適的器官移植而絕望的眼睛,李翠英的心一陣陣地痛,她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做些什麼。恰好那時候國家正式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李翠英便以一名志願者的身份,滿懷熱情投入到了器官捐獻協調的工作,幾年時間,她協調或參與成功的捐獻案例已有80多例,救治器官衰竭患者數百名。
在死亡與新生中間搭起一座橋梁,給絕望者以生的希望,讓破碎的生命得以延續。每天奔波在生死之間的李翠英,用真誠和愛心讓一個個生命重新找到了歸宿,她平凡的人生也因此煥發出別樣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