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魯迅的作文1500字
2025-02-11 12:33:09 3
魯迅童年的曲折讓他體會到世間的冷酷,但他的文字使很多人警醒,小編收集了關於魯迅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在魯迅的影響下
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並不陌生。相信大家在度過朝花夕拾後,更是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大家知道他為什麼會成為一個批判家呢?
我覺得更多的還是他的童年對他的影響。
魯迅出身清朝官吏世家,祖父是清朝的官員,但祖父為了幫助他的父親通過考試,作弊不料被發現,從此入獄,因每年為了保住祖父的姓名為官員大量送錢,家庭也漸漸衰落。從魯迅小的時候,父親和母親留給他了很少的(幾乎沒有)的美好的回憶。其實13歲之前的他,還是一個生活十分好的少爺。但,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會為推翻這黑暗的世界兒努力。從五猖會中,「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的背後。」從這一股中,我體會到魯迅的父親在他心目中是一個威嚴﹑管教嚴厲的人,還有從父親的病中,「我有時竟至於電光一閃地想道『還是快一點喘晚了罷』覺得思想不該,就是犯了罪」,從這句話中,也體會到了魯迅的父親並沒有給魯迅的童年增添快樂。提到魯迅的母親,我們在講座中得知,小的時後,魯迅說過:「母親像溼棉襖,脫了覺得冷,穿著覺得也冷。」小時候的魯迅在父親死後,畢竟還是有些依賴母親,但自從「母親娶妻」事件後,魯迅就不再思念母親。魯迅從小就不寄情與父母,那麼是誰給他的影響呢?當,是阿長。從《阿長與山海經》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阿長是個真誠,善良的人。還有衍太太,因為魯迅的父親和母親(在後面)並沒有給魯迅留下美好的回憶,所以魯迅也並沒有在朝花夕拾過多的提到他的父親和母親。不過衍太太是個虛偽的人。
從魯迅的祖父入獄這件事和五猖會中父親讓他被《鑑略》,體現出了封建教育的殘酷和對兒童天性的壓迫,從阿長身上,魯迅感受到封建習俗的腐敗,從父親的病種,體現出了當時醫道的不合法,昏庸,從他小時候就認清了事態的冷酷,飽受世間的冷暖,也由此延伸出了魯迅後來學醫和棄醫從文的決定。不過從他的童年也體會到了人性的善良,真誠,也擁有和幾個好朋友(閏土)那裡得到的美好回憶。
另外一個影響他的是他的老師。從很小的時候,魯迅就和周玉田老人學習《鑑略》,他從周雨田老人那裡看到了許多書籍,但卻也並沒有被一些古典思想所禁錮。7歲就進入三味書屋學習,那是的魯迅不僅聰明,而且勤奮。在三味書屋學習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早晨要去給生病的父親買藥,上學遲到了。老師批評了他,他很後悔自己的遲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個「早」字,用來警誡自己,從此以後他就再也沒遲到過。一直到晚年,魯迅還清楚地記得這件事,並且在一次閒談中告訴自己的親人,還有魯迅的課本上全都是紅圈圈,就是老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認為寫得好的。這是由於他思維敏捷,學習勤奮,讀書多的緣故。也同時生動地表現了魯迅自幼嚴格要求自己和認真學習的精神。從講座中,我知道三味書屋的主人壽鏡吾先生是十分器重他的,也以至於在多年以後,魯迅一直與他來信,此外,他也在這6年的學習中督導了許多的書,並沒有受到禁錮。次外,他還在他的祖父幫助下學習過。從18歲起,魯迅就到南京水師學堂學習。當然,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就是去日本留學,棄醫從文的決定了。藤野先生對他的關懷,讓他結交了一位沒有民族偏見,真誠的老師,但也從《藤野先生》中看電影,匿名信中,讓他覺得對思想的治療比對身體的治療更加有效,便棄醫從文。
再之就是魯迅童年時候的朋友,比如從我們學過的課文少年閏土中了解到魯迅從小和閏土很好,但無奈封建等級制度嚴重,我從老師的講解中了解到魯迅長大後再次見到了一次閏土,當時閏土就已經叫他少爺了,所以顯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的制度。魯迅從小生活在百草園,那裡是他最自由的地方,百草園的生活雖然他想想中很苦,但也是度過了6年的時間。
魯迅童年的曲折讓他體會到世間的冷酷,但他的文字使很多人警醒,也是近代影響十分大的一位人物。令大家從夢中醒了過來,我們也從魯迅的身上看到了當時清政府的腐敗,也造就了魯迅這樣的人。他的事跡永不會磨滅,而他也是永遠的「民族魂」。
第二篇:我眼中的魯迅
對我影響最大且最崇敬的人,魯迅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人之一。我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恰恰相反,作為現代中國人我深深的引以為自豪。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
先生一生熱愛祖國母親,面對外辱「沒有絲毫奴顏媚骨」(毛澤東語),傾其一生的精力為民族的覺悟和精神的改造奮鬥打拼;或「鬱郁獨行」如「過客」(《野草/過客》),或「荷戟彷徨」如「鬥士」(《彷徨/卷首詩》);先生執著自己的理想,直面慘澹的人生,在依稀微茫的血色中而奮然前行(《紀念劉和珍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擲地做金石聲的自白,即使是在今天,又有哪一個具備起碼良知的國人不為之動容?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非常堅強勇敢的人。
他像馬克思一樣的把普羅米修斯當著自己的道德偶像,寧願冒著巨大的個人危難,而「盜天火給人間」;先生在「風雨如磐」的「故園」,像一棵獨立支持的大樹,並不在乎腹背的受敵;面對著無邊的黑暗,和做著各種鬼臉的妖魔,他的回答就是用他的一支「金不換」,一再地「舉起了投槍」還有「匕首」(《野草》)。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高尚的人。先生反抗著,並且肩負著廣博的社會和人生的責任--他「肩著黑暗的閘門」,放青年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墳》);心胸裝著對每一位「弱者和幼小者」的博愛,包括對家人,對「黃包車夫」,和對每一個到書店裡購買他的書的讀者--他寫到:每一塊帶著讀者「體溫的銅板」,都像「烙鐵一樣灸燙著」自己的心(《且介亭雜文》)。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先生沒有很高且完全的學歷,也不是學文史哲的科班出身,但是他卻成為一代文學巨匠思想泰鬥;靠的就是勤奮和努力--他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天才,只不過把別人「喝咖啡聊天的時間」都用來讀與寫罷了。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嚴格要求的人。先生沒有私敵,對自己的敵手嚴厲,至死奉行「一個也不寬恕」的政策;但對自己也非常嚴格。他說「解剖自己嚴於解剖別人」。他敢於在文章中說出自己皮袍裹著的「小」字,虛心向「引車賣漿者流」認輸,敢於懺悔並「幡然自新」(《一件小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先生一生恪守的座右銘。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真實不假的人。
先生敢怒、敢愛、敢恨、敢罵、敢笑。不做欺心之事:不棄對前妻朱安的道義責任,更愛紅顏知己許廣平;呵護小弟周建人有加,而對不肖的二弟周作人強忍決裂之痛;既敢於理性的分析和呼籲社會對於婦女解放的關注(貫穿于于早期的大量文字),又大膽地感性地指出個別女人的邪惡(見於晚期的雜文《阿金》),修正自己對於女性的偏頗的看法;既痛斥作威作福的「洋大人」和「假洋鬼子」、「西崽」,也真摯地感念跨洋的老師藤野先生的恩情。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善於創新和繼承的人。
雜文文體在他手中再生;小說史經他親手開創;故事新編由他立體;短篇小說從斯得以成熟;散文詩體為他所立法;魯迅的書法也是一絕。「曠世文章屬阿q」(郭沫若語)。實踐已經證明:先生是我們偉大民族新文化的創造者和舊文化的繼承者。他的十六卷集的創作,和十卷集的翻譯,以及他的浩瀚的手稿擋案,是我們民族二十世紀文化和思想的百科全書,也是我們後人永遠探索的不盡的寶藏。「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魯迅的道德文章是我們民族的精魂,後世師法的高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