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鄉愁優秀作文
2025-01-23 07:41:09
導語:鄉愁,是一種美好的感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思鄉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篇一:那份鄉愁
老捨去過巴黎,住過倫敦,可心裡一直念叨著的,還是北京。說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莊重;說人家的城市喧鬧,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讀者看著看著便要笑了:「好個明顯的地域情結嘛!
可誰不知道,老人這份固執的喜愛,不留情面的批評,全是因為他深愛著他從小生長的地方——北京啊。
長著紅酸棗的老城牆,可以面向著快樂的坐上一整天的積水潭,溫和的香片茶,胡同裡各房子的院子和樹,牽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菜果子等,老人都深深的愛著。
也許每個人都有這樣一份深深的、濃濃扯不斷的情感牽繫,就著這種牽繫,便含著笑含著淚縱容了自己那份偏執的喜愛。
老人如是。「言語是不夠表達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以至於「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隻有說不出而已」。
我們所熟悉的地方,山不巍峨卻是連綿不斷的,水不秀麗卻是悠悠的,花不紅草不綠卻是芬芳蔥鬱的。即便不深愛卻也割捨不了熱愛的情懷。
校園裡幽幽的花香,課間同學傳來的字條,作業本上老師批改的痕跡,還有畢業冊上祝福的話語;母親熬的粥,小妹妹紮起的辮子,拴在門口的西洋狗,還有村子裡的那條水溝……這一切我們享之坦然並心存感激,即便將來遠去,在他鄉也能滿心驕傲的懷念。一種叫鄉愁的心情在回憶中也就可以淋淋灑灑地悽涼、惦懷一陣了。
許多的美好,並不是我們看不見並不是我們不想讚美,只因它們藏在內心最深處未激蕩起漣漪,也就不會澎湃過分眷戀的情緒了。
老舍可以打開窗戶扯起嗓子,說「我真愛北平」。
我就不行了。
我是一時之間被老舍的情感同化了。我沒有文學大師那樣的筆功,把愛雀躍白紙黑字之上,我沒有背井離鄉得可以隨時鄉愁一把,所以也只能在夢裡試著走出現在生活著的圈子,然後在另一個角落點燃思鄉之情。
其實我是渴望外面的世界的,縱然不會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也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間。
鄉愁,是一種美好的感覺。
篇二:那份鄉愁
小時候,家鄉在我心裡並不重要,只是習慣和熟悉。它或許還沒有一顆糖、一件新衣服能令我欣喜萬分,而鄉愁就更加是平平淡淡,無從說起;長大後,漸漸遠離兒時熟悉的地方,喜愛的味道,才覺鄉愁顯得越來越深沉與厚重。
我記得我第一次離開家鄉,是考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心裡只有開心和興奮,還沒有一點點的不舍和惆悵。但當我從西南山城來到這北方平原,度過了幾個月的開學興奮期後,我發現自己開始越來越多的把家鄉掛在嘴邊。在學校食堂吃飯,早上總是饅頭稀飯,晚上總是大蔥白菜,顏色總是清清爽爽,而味道總讓我覺得平平淡淡。這時我老想起家鄉的小面、擔擔麵、牛肉麵;想起媽媽做的麻婆豆腐、回鍋肉;想起街邊小巷,色香味誘人的辣滾滾的火鍋、麻辣燙。我就會拉著一幫同學跟他們講,講起從我家拐過幾個街口有一家最好吃的小麵館,它的門店非常小,在一幢很老式的建築底層,顯得非常有年代感,但味道卻是讓人無話可說。我還會跟他們講起,我家鄉很有名的洞洞火鍋,每次我都會很自豪地跟他們說:「在抗戰時期留下來的防空洞裡吃火鍋,你們肯定不知道是什麼感覺!」
那時候,我的鄉愁就全混在一頓頓想念的味道裡,混在一次次跟同學們談起的話語裡。
我也記得第二次真真正正、切切實實地離開家鄉,不像我離家讀書時,每次過節、放假我都會回家,仍然能到那家最好吃的麵館,擠著吃一碗麵;仍然能坐在家裡吃一頓媽媽做的麻婆豆腐、回鍋肉;仍然去那家有名的洞洞火鍋,約上一幫從小玩到大的朋友,一邊吃著聊著,吃得汗流浹背,在一路瘋鬧著回家。第二次離家,便離了半個地球。再沒有街邊轉角的破舊麵館;沒有媽媽的回鍋肉;沒有藏在洞洞裡的火鍋店和一幫朋友。那些以往我覺得最最普通的東西,最最普通的事情,竟成了我每晚腦海裡浮現的畫面。我曾無數遍的請求爸爸帶我回去,但因為媽媽不幸地離開,家鄉成了爸爸最傷心難過的地方,所以他總是保持沉默。但我看得出來,他跟我一樣依舊深深地熱愛著那片讓我們思念的故土,但卻倔強的不願回去。
那時候,我的鄉愁就流淌在每晚回憶的漩渦裡,一沉一浮。
過了很多年,很多年以後,我終於又一次回到了家鄉。我知道它再不是我腦海中的模樣,但是它的面貌依舊讓我猝不及防,我竟然找不到應該去的方向。街角的麵店沒有了;小時候熟悉的院落沒有了;經常和朋友們去的洞洞火鍋店沒有了。變成了好看的建築和遊客繁多的景點。
那時候,我的心裡升起一絲感傷,感傷這流淌著的時間改變了我家鄉的模樣。但我知道,家鄉改變的只是模樣,就如同時間改變了我的樣貌,但在我心裡有一樣永遠被時間磨滅不掉,那便是我深深的家鄉情愁。
篇三:那份鄉愁
從前,羨慕南歸的大雁,他們,是自由的。此刻才明白,他們,是孤獨的。不知有多久,沒有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只是在夢中,重溫兒時的溫暖。熟悉的笛聲又一次響起,只是這一次,多了一份無奈與寂寥。
記得從前的我,家住在鄉村。那時,我還是一個年少輕狂的孩子,不懂得珍惜。第一次接觸到遊子的悲傷是在那歌聲中。那時,村子裡來了一個外鄉人,暫住在我家。他來自江南。他總是給我講一些江南的故事,那故事個個傳神,動聽。他的臉上總是布滿了笑容。我從沒看見過他悲傷的樣子。
直到那天晚上,我起夜時,才發現他的悲傷。他在撫琴清唱,眼中透露出的悲傷我至今無法忘記。
燈影槳聲裡,天猶寒,水猶寒。夢中絲竹輕唱,樓外樓,山外山,樓山之外人未還。人未還,雁字回首,早過忘川,撫琴之人淚滿衫。揚花蕭蕭落滿肩。落滿肩,笛聲寒,窗影殘,煙波槳聲裡,何處是江南。
那歌詞,那愁緒我無法忘記。
村裡還有一個老人,他的面容很慈祥,但他的眼裡總有無盡的哀愁。每一次他慈愛的撫摩著我的頭,我都能清晰地看到那哀愁,從他眼裡流露而出。
聽說他也是一個流浪異鄉的遊子,他自年輕時就在這裡,直至今日也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他的兒女都居住在城裡。他的心中,仿佛有一絲不可告人的辛酸。實際上,他又何嘗不是在思念自己的故鄉。
他每晚都對著一個方向吹笛子,每次都是同一個方向。那是他家的方向。他從不和別人說他的家鄉在哪裡。只是一遍遍的吹著那首歌。那首歌是他家鄉的民歌,蒼涼,寂寥。
如今,我再次回到家鄉。熟悉的笛聲又一次響起,我終於明白了老人的鄉愁。在離開家鄉的日子裡,我又何嘗不是像老人一樣的思念家鄉。而我,如今還能回鄉一次,還是知足罷了,還是珍惜罷了。珍惜這回鄉的機會,珍惜現在的家。
偶爾還是會想起這兩人,想起這遊子天涯海角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