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電端子的製作方法
2023-12-04 23:51:26
新型電端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連接器部件,尤其是新型電端子。
【背景技術】
[0002]汽車連接器一般包括護套和電端子。電端子壓接導線後用於連接汽車的電動設備組件;護套具有外殼和若干排在一起並彼此靠近的空腔,所述空腔分別容納電端子;護套的空腔中一般還設置可以彈性變形彈舌,其通過鎖定電端子上的凸出部位來鎖定電端子,從而牢固地把電端子固定在護套中,防止其從外殼中被拉出;通常還可設置所謂的次級鎖定裝置,即使有拉力作用在與各個電端子連接的電纜上,也可以進一步讓電端子牢固地保持在連接器外殼內。
[0003]電端子通常設有彈性接觸片,通過彈性接觸片和下頂壁上的凸起夾持公端子,起到導通電路的作用。然而,通常的電端子中,僅有單個用於電流傳導的接觸點,這導致了較小的接觸面積以及因此導致低效率的電流傳到,進一步地,公端子與彈性接觸片之間的較差接觸可能導致在組件上產生熱量並且損失能量。
[0004]電端子一般由金屬薄板彼此彎曲形成底壁、左右側壁和頂壁,通常頂壁分為上頂壁和下頂壁,上下頂壁彼此疊在一起;由於上下頂壁之間彼此疊在一起,在公端子插入後會把上下頂壁撐開,使電端子中的彈性接觸片正壓力不足,而業界也有採用另外一種不鏽鋼的罩來固定上下頂壁,使其牢固;然而,所述罩的製造工藝繁瑣,並且需要彎曲製造工序及焊接製造工序。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新的電端子,電端子的彈性接觸片上有多個接觸點,由於增加了接觸點,使得公端子與彈性接觸片之間電流的傳導可能變得更加高效。該電端子還在上頂壁和下頂壁上設置了結合裝置,能使上頂壁下頂壁有效且牢固的貼合在一起,而且所述結合裝置比較容易製造。
[0006]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本實用新型新型電端子,包括電端子主體,所述電端子主體分為前部區域和後部區域;所述前部區域包括底壁、左側壁、右側壁、上頂壁、下頂壁和彈性接觸片,底壁、左側壁、右側壁、上頂壁和下頂壁組成箱體結構,彈性接觸片置於箱體結構內;所述後部區域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壓接翼片和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二壓接翼片,第二壓接翼片設置在第一壓接翼片後部。
[0008]進一步的,在彈性接觸片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球形凸起一,下頂壁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球形凸起二,球形凸起一和球形凸起二相配合。
[0009]進一步的,在上頂壁和下頂壁上設置有結合裝置,所述結合裝置包括突出機構和凹槽,所述突出機構設置於下頂壁的延伸端,凹槽設置於上頂壁與左側壁的連接處,同時突出機構貼合地固定於凹槽內。
[0010]進一步的,在彈性接觸片上設置有第一懸臂,在底壁上設有第二懸臂,第一懸臂的頭部與第二懸臂相接觸。
[0011]進一步的,在底壁上設置有限位機構,所述限位機構位於彈性接觸片下方。
[0012]進一步的,在左側壁和右側壁上設有觀察孔A和觀察孔B。
[0013]進一步的,在左側壁和右側壁上設有防錯凸起。
[0014]本實用新型新型電端子的優點是,能使得公端子與彈性接觸片之間電流的傳導變得更加高效;能使上頂壁下頂壁有效且牢固的貼合在一起,而且所述結合裝置比較容易製造。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新型電端子的立體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新型電端子的剖視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新型電端子的主視圖。
[0018]圖4為本實用新型新型電端子的左側視圖。
[0019]圖5為本實用新型新型電端子的右側視圖。
[0020]圖6為本實用新型新型電端子的後視圖。
[0021]圖7為本實用新型新型電端子的圖4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如圖1至7所示,本實用新型新型電端子,包括電端子主體,所述電端子主體分為前部區域2和後部區域3。
[0023]後部區域3是由金屬薄板彎曲製造而來的,其中金屬薄板材料具有導電性,諸如銅或銅合金。所述後部區域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壓接翼片4和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二壓接翼片5,第二壓接翼片5設置在第一壓接翼片4後部,其用於壓接至具有導體的電纜的絕緣部。
[0024]所述前部區域2包括底壁6、左側壁7L、右側壁7R、上頂壁8、下頂壁9和彈性接觸片15,所述左側壁7L由底壁6左側向上彎曲而成,右側壁7R由底壁6向上彎曲而成;上頂壁8由左側壁7L向右彎曲而成;下頂壁9由右側壁7R向左彎曲而成。底壁6、左側壁7L、右側壁7R、上頂壁8和下頂壁9共同組成箱體結構,彈性接觸片15置於箱體結構內。同時前部區域2也可以理解為由底壁6向前延伸並彎曲後形成彈性接觸片15,二者結構相同,僅在表達方式上不同。此外,彈性接觸片(15)的反轉域(13)的頂邊(14)底於側壁的端面,以防止外來的衝擊或破壞。
[0025]在彈性接觸片15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球形凸起一 16,下頂壁9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球形凸起二 10,球形凸起一 16和球形凸起二 10相配合。球形凸起一 16和球形凸起二 10共同夾持住公端子,起到導通電路的作用;由於增加了接觸點,使得公端子與彈性接觸片之間電流的傳導可能變得更加高效。
[0026]在上頂壁8和下頂壁9上設置有結合裝置21,所述結合裝置21包括突出機構22和凹槽23,所述突出機構22設置於下頂壁9的延伸端,凹槽23設置於上頂壁8與左側壁7L的連接處,同時突出機構22貼合地固定於凹槽23內,使下頂壁9能有效的和上頂壁8貼合,在公端子插入後不至於被撐開而影響彈性接觸片(15)的正壓力。
[0027]在彈性接觸片15上設置有第一懸臂11,在底壁6上設有第二懸臂12,第一懸臂11的頭部與第二懸臂12相接觸。根據該結構,當公端子插入時,第一懸臂11的變形為懸臂梁結構,公端子的插入阻力較小,隨著公端子的插入,第一懸臂11的頭部和第二懸臂12接觸,這時的變形變為簡支梁結構,可以增加彈性接觸片15對公端子的正壓力,從而保證良好的導電性。
[0028]在底壁6上設置有限位機構17,所述限位機構17位於彈性接觸片15下方。
[0029]在左側壁7L和右側壁7R上設有觀察孔A18和觀察孔B19。觀察孔A18用於觀察生產時限位機構17和彈性接觸片15的間隙;觀察孔B19用於觀察生產時第一懸臂11和第二懸臂12的間隙;通過上述觀察孔A18和觀察孔B19能監控電端子生產時的不良品。
[0030]在左側壁7L和右側壁7R上設有防錯凸起20。防錯凸起(20)可以使電端子裝入護套的空腔時不會錯誤的安裝,能防止錯誤的安裝導致電端子在護套空腔中的拉力不夠。
【主權項】
1.一種新型電端子,包括電端子主體,其特徵在於:所述電端子主體分為前部區域和後部區域;所述前部區域(2)包括底壁(6)、左側壁(7L)、右側壁(7R)、上頂壁(8)、下頂壁(9)和彈性接觸片(15),底壁(6)、左側壁(7L)、右側壁(7R)、上頂壁(8)和下頂壁(9)組成箱體結構,彈性接觸片(15)置於箱體結構內;所述後部區域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壓接翼片(4)和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二壓接翼片(5),第二壓接翼片(5)設置在第一壓接翼片(4)後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電端子,其特徵在於:在彈性接觸片(15)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球形凸起一(16 ),下頂壁(9 )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球形凸起二( 1 ),球形凸起一(16 )和球形凸起二(10)相配合。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電端子,其特徵在於:在上頂壁(8)和下頂壁(9)上設置有結合裝置(21),所述結合裝置(21)包括突出機構(22)和凹槽(23),所述突出機構(22)設置於下頂壁(9)的延伸端,凹槽(23)設置於上頂壁(8)與左側壁(7L)的連接處,同時突出機構(22)貼合地固定於凹槽(23)內。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電端子,其特徵在於:在彈性接觸片(15)上設置有第一懸臂(11),在底壁(6)上設有第二懸臂(12),第一懸臂(11)的頭部與第二懸臂(12)相接觸。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電端子,其特徵在於:在底壁(6)上設置有限位機構(17),所述限位機構(17)位於彈性接觸片(15)下方。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電端子,其特徵在於:在左側壁(7L)和右側壁(7R)上設有觀察孔A( 18)和觀察孔B( 19)。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電端子,其特徵在於:在左側壁(7L)和右側壁(7R)上設有防錯凸起(2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電端子,包括電端子主體,所述電端子主體分為前部區域和後部區域;所述前部區域(2)包括底壁(6)、左側壁(7L)、右側壁(7R)、上頂壁(8)、下頂壁(9)和彈性接觸片(15),底壁(6)、左側壁(7L)、右側壁(7R)、上頂壁(8)和下頂壁(9)組成箱體結構,彈性接觸片(15)置於箱體結構內;所述後部區域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壓接翼片(4)和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二壓接翼片(5),第二壓接翼片(5)設置在第一壓接翼片(4)後部。本實用新型能使得公端子與彈性接觸片之間電流的傳導變得更加高效;能使上頂壁下頂壁有效且牢固的貼合在一起,而且所述結合裝置比較容易製造。
【IPC分類】H01R13/11
【公開號】CN205385127
【申請號】CN201521115331
【發明人】王永安, 孫新普, 王榮喜, 王國堂, 李曉英, 金波濤, 王彥波, 王明亮
【申請人】河南天海電器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7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