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配卡固定件的製作方法
2024-02-20 12:27:15 2
專利名稱:適配卡固定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固定技術,尤指一種應用於裝設在電子裝置殼體 的固定支架以供固定適配卡的適配卡固定件。
背景技術:
按諸如大型計算機或工業計算機的電子裝置中,通常會以直立轉 接卡插設於主機板上,多個適配卡再插設於直立轉接卡,使多個適配 卡以平行於主機板的態樣組立於電子裝置中,以縮小高度合併擴充主 機板功能。以網絡伺服器或工業用伺服器主機等大型計算機裝置為例, 為了提升性能及應付高負載工序,必須設置較多且不同種類的適配卡, 而視欲擴充的功能可插設例如音效卡、顯示卡、視訊擷取卡、繪圖卡、
電視卡、轉接器、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 (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SCSI)卡、以及周邊零件互連(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PCI)
卡等的適配卡。
但水平插設在直立轉接卡的適配卡,若僅以插接的幹涉力作為夾 持力量,很容易造成適配卡的鬆動,使得適配卡可能在組裝、搬運、 及其它會產生震動的情況下脫落,造成接觸不良,從而導致電子裝置 無法正常運作。因此業界大多會把直立轉接卡固定在固定支架上,同 時,固定支架在前後兩端相對適配卡的側緣會設置固定件或固定結構 來固定適配卡,如圖1及圖2所示。
如圖1所示,臺灣專利證書第M276240號新型專利提出一種固定 機構,該固定機構包括設於機殼10的結構、以及一分離的固定件14。 該機殼10具有第一板體101及第二板體102。該第一板體101形成有 折邊103,且在該折邊103形成固定片104,在該固定片104上則形成 有卡槽1041。該第二板體102設置具有多個插槽110的主機板11,在 該第一板體101則設有對應於該插槽110的擴充卡座12。該擴充卡座 12外側設有卡扣部121,該插槽110則供插接適配卡13。該適配卡13 具有相對該擴充卡座12而設置的擋片131。該固定件14一端設有可對應樞設於該機殼10的樞軸141,該固定件14另一端則設有固定部142。 但是,該固定件14以該樞軸141配合設於該卡槽1041以樞設於 該機殼10內,且必須通過該固定件14另一端的固定部142卡扣於該 卡扣部121,方能通過該固定件14將該擋片131壓制於該擴充卡座12 以固定該適配卡13。如此一來,不僅使該固定件14及第一板體101 的結構複雜,更從而增加製造成本。
如圖2所示的現有技術則為一種設於固定支架的適配卡固定件, 該適配卡固定件20具有結合至機架30的結合部201 、供固定適配卡的 固定部203、以及供釋放該固定部203的操作部205。當欲安裝適配卡 時,使用者需一手拉動該操作部205,另一手拿適配卡插入主機板的插 槽後,再放開該操作部205;當欲拆下適配卡時,則同樣需一手拉動該 操作部205,另一手將適配卡自主機板的插槽取出後,再放開該操作部 205。
然而,由於適配卡的長短不一,例如伺服器所採用的適配卡長度 幾乎等同於伺服器主機機殼的寬度,若要單手插卡的話,不僅無法穩 固握持適配卡,且更加難以操作。
同時,當插槽中插設多個適配卡時,使用者必須共同操作好幾片 適配卡,而要花費相當大的力量,亦令單手操作的難度相對提高。因 此,此種現有技術在使用上並不方便。
是故,如何有效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缺失,提供易於固定且結構 簡單的固定技術,以利於適配卡裝卸,實已成目前亟欲解決的課題。
發明內容
鑑於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易
於裝卸的適配卡固定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為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適配卡固定件。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為提供一種具設計彈性的適配卡固定件。 為達上揭目的以及其它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適配卡固定件,應
用於裝設在電子裝置殼體的固定支架,以供固定適配卡。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適配卡固定件可選擇包括基部,用於固 定至該固定支架;彈臂,具有連接該基部的第一端及相對於該第一端
的第二端;固定部,連接該第二端以供固定該適配卡;第一定位部, 設於該固定部;以及第二定位部,連接該基部且自該第一端延伸,從 而通過該彈臂的彈性變形而供選擇性對應定位至該第一定位部。
當然,若選擇供固定多個適配卡,則該適配卡固定件可例如包括 基部,用於固定至該固定支架;多個彈臂,分別具有連接該基部的第 一端及相對於該第一端的第二端;多個固定部,分別連接該第二端以 供固定該適配卡;多個第一定位部,設於該彈臂及該固定部其中一者; 以及多個第二定位部,分別連接該基部且自該第一端延伸,從而通過 該彈臂的彈性變形而將固定部幹涉卡合至第二定位部上,進而改變固 定部至一可使適配卡拔除的位置。
同時,在前述二較佳實施例中,該基部可選擇設有結合部,用來 將固定件。較佳地,該固定部呈L型。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定 位部設於該固定部的扣鉤作為與第二定位部幹涉的擋塊。該第二定位 部可包括第一凸肋以及第二凸肋,其中,該第一凸肋設於鄰近於該第 二端的端面,該第二凸肋則可選擇為自鄰近於該第一端的端面向上延 伸者。
相比於現有技術,本發明設計可在裝卸時先行定位的第一、第二 定位部,令使用者可雙手操作插/拔卡動作,不僅可穩定地進行適配 卡裝卸,且在基於簡化裝卸程序的基礎目的之下,復可簡化固定技術 所應用的結構。因此,本發明採用的設計已克服現有技術中結構複雜 或僅能單手操作所衍生的不便與缺失,提供易於裝卸的效果,且結構 簡單;同時,本發明可依需要進行變化,從而提供一種具設計彈性的 適配卡固定件。故,本發明已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缺失。
圖1是現有的適配卡固定技術的構造分解示意圖2是另一現有的適配卡固定技術的示意圖3是本發明的適配卡固定件的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4是圖3的適配卡固定件的側視圖;以及
圖5是圖3的適配卡固定件的變化例的示意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10 機殼
101 第一板體
103 折邊
104 固定片 1041卡槽
102第二板體
11 主機板 110插槽
12 擴充卡座 121 卡扣部
13 適配卡 131擋片
14 固定件
141 樞軸
142 固定部
20 適配卡固定件
201 結合部
203 固定部
205 操作部
30 固定支架 3適配卡固定件
31 基部 311結合孔 33 彈臂 331第一端 333 弟一順 35 固定部
37、 37' 第一定位部
39 第二定位部 391第一凸肋 393第二凸肋
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屬技術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 其它優點與功效。
同時,在後述的實施例中,所述適配卡固定件以應用於伺服器中 為例進行說明,然而舉凡需以固定支架固定直立轉接卡及適配卡的電 子裝置均屬本發明的應用範圍,絕非僅以實施例中所述應用於伺服器 的用途為限,合先敘明。
如圖3所示,以固定一個適配卡的固定件為例作說明,此適配卡 固定件3應用於裝設在電子裝置的固定支架30,以供固定適配卡電路 板的邊緣,且包括用於固定至該固定支架30的基部31、連接該基部 31的彈臂33、連接該彈臂33以供固定該適配卡的固定部35、設於該 固定部35的第一定位部37、以及連接該基部31的第二定位部39。
該基部31可選擇設有兩個結合孔311的結合部,且可採用諸如鎖 固或鉚固的方式,以通過所述結合孔311固定該基部31至該固定支架 30。應注意的是,所述結合孔311的設置位置、數量、及結合方式並 非以本實施例中所示者為限。同時,可應用任何現有技術將該基部31 固定至該固定支架30,且由此非本案的特徵,故在此不另為文贅述。
該彈臂33具有連接該基部31的第一端331及相對於該第一端331 的第二端333。在本實施例中,彈臂33是由二個位於第二定位部39 兩側的連接片所組成,固定部35則連接於二個連接片的末端,亦即彈 臂33的第二端333。因此本實施例中的彈臂33與固定部35形成一個 中空的容置空間,而第二定位部39適位於此容置空間內。同時該彈臂 33的寬度(即二個連接片的間隔距離)大於適配卡的厚度,但並非以此 限制本發明。
該固定部35具有卡擋部與連接部,連接部連接該第二端333,卡 擋部用以固定該適配卡。在本實施例中,該固定部35的卡擋部大致垂 直於該連接部,卡擋部與連接部一體上大致呈例如L型;但,所屬技 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可改變該卡擋部與該連接部間的夾角角 度、以及該卡擋部的形狀,只要可供固定該適配卡電路板邊緣者皆適 用於本發明。
該第一定位部37設於固定部鄰近於該第二端333的位置,例如可 為連設於該固定部35的鉤狀結構。在本實施例中,如第3及圖4所示, 該第一定位部37連接該固定部35並朝該彈臂33延伸的扣鉤,作為與 第二定位部39幹涉的擋塊。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該第一定位部37 亦可為其它可供對應卡合該第二定位部39的等效結構。
該第二定位部39連接該基部31,從而通過該彈臂33的彈性變形 而將固定部35上的第一定位部37幹涉卡合至第二定位部39上,進而 改變固定部35卡擋部至一可使適配卡拔除的位置。在本實施例中,該 第二定位部39包括第一凸肋391以及第二凸肋393。該第一凸肋391 設於鄰近於該第二端333的端面,用以與該第一定位部37幹涉卡合。 該第二凸肋393自第二定位部39朝彈臂33變形方向延伸設置,用以 加強第二定位部39在彈臂33變形方向上的強度,使得固定部35可以 幹涉固定在第二定位部39的位置上。
同時,該第二定位部39對應卡合該第一定位部37的尺寸大小或 形狀可有其它變化,例如該第二定位部39可設有為連續或不連續的凸 點、凸塊、凹槽或其它可對應卡合該第一定位部37的等效結構以取代 該第一凸肋391,而該第一定位部37可為倒鉤以外的對應結構。由於 以上的變化應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理解並據以實施 者,故不再另外搭配圖式贅述的。
當欲固定適配卡時,如圖4所示,可先扳動該固定部35朝該第一 凸肋391的方向(如箭頭所示)移動,使該第一定位部37可卡合至該 第二定位部39的第一凸肋391。此時,由於該第一定位部37與該第二 定位部39保持幹涉卡合狀態的位置,故使用者可利用雙手握持適配卡 來進行固定。當將適配卡插設於插槽後,便可通過壓下該第一凸肋391 而使該第二定位部39與該第一定位部37脫離卡合狀態。如此一來, 該固定部35可回復原位,以供固定適配卡。
同樣地,當欲拆下適配卡時,亦可先扳動該固定部35朝該第一凸 肋391的方向移動,使該第一定位部37可卡合至該第一凸肋391,使 用者可利用雙手握持適配卡來進行拆卸。當將拆下適配卡後,便可通 過壓下該第一凸肋391而使該第二定位部39與該第一定位部37脫離 卡合狀態,該固定部35亦可回復原位。相比於現有技術,本發明的適配卡固定件3設計該第一定位部37 與該第二定位部39之間可選擇性對應定位,使用者可雙手並用而輕易 地進行裝卸。同時,本發明無須在機殼或固定件本身設置複雜的對應 結構,相對可簡化整體結構,從而提供結構簡單的適配卡固定件。由 此可知,本發明已解決現有技術所造成的不便與缺失。
同時,由於本實施例中以一個適配卡固定件為例作說明,但亦可 一體形成數個連續的適配卡固定件供固定多個適配卡,且此時亦可共 享一個基部即可,而此種變化應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 理解並據以實施者,故不再另繪製圖式表示的。
再者,基於應用本發明相同的技術思想中,亦可在將該第一定位 部設於該固定部35的連接部。如圖5所示,第一定位部37'設於連接 部,且該第一定位部37,可為凹槽下方對應該第一凸肋391可供卡合 該第一凸肋391的卡擋結構。同時,該固定部35的長度則較圖4縮短 為可供該第一定位部37'卡合該第一凸肋391的長度。如此一來,上 述的變化亦可達成相同的簡化裝卸程序及結構的效果。
換言之,本發明亦可視需求提供不同的實施例,以供採用易於裝 卸且結構簡單的適配卡固定件進行裝卸,且無需使用任何工具便可進 行裝卸。因此,相比於現有技術,選擇性對應定位的設計不僅可讓使 用者專注於插設適配卡的動作,更可省略現有技術中的複雜結構所衍 生的製造成本,且相對提高效率,更實具設計彈性。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例釋本發明的特點及功效,而非 用以限定本發明的可實施範疇,在未脫離本發明上揭的精神與技術範 疇下,任何運用本發明所揭示內容而完成的等效改變及修飾,均仍應 為權利要求書所述範圍所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適配卡固定件,應用於裝設在電子裝置殼體的固定支架,以供固定適配卡,包括基部,用於固定至該固定支架;彈臂,具有連接該基部的第一端及相對於該第一端的第二端;固定部,連接該第二端以供固定該適配卡;第一定位部,設於該固定部;以及第二定位部,連接該基部,該彈臂可沿一彈性變形方向移動,而將固定部幹涉卡合至該第二定位部上,進而改變該固定部至一可使該適配卡拔除的位置。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配卡固定件,其中,具有卡擋部與連 接部,連接部連接該第二端333,卡擋部用以固定該適配卡。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配卡固定件,其中,該基部設有結合 部,用以將該適配卡固定件連接固定至該固定支架。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配卡固定件,其中,該第一定位部設 於該固定部的扣鉤。
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配卡固定件,其中,該第一定位部設 於該連接部的擋塊。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配卡固定件,其中,該第二定位部包 括第一凸肋以第二凸肋。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適配卡固定件,其中,該第一凸肋設於 鄰近於該第二端的端面,用以與該第一定位部幹涉卡合。
8.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適配卡固定件,其中,該第二凸肋自該 第二定位部朝該彈性變形方向延伸設置。
9. 一種適配卡固定件,應用於裝設在電子裝置殼體的固定支架, 以供固定適配卡,且包括 基部,用於固定至該固定支架;多個彈臂,分別具有連接該基部的第一端及相對於該第一端的第二端;多個固定部,分別連接該第二端以供固定該適配卡; 多第一定位部,分別設於每一該固定部;以及多個第二定位部,分別連接該基部,該彈臂可沿一彈性變形方向 移動而,將固定部幹涉卡合至該第二定位部上,進而改變該固定部至 一可使該適配卡拔除的位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適配卡固定件,其中,該第二定位部 包括第一凸肋以及第二凸肋。
全文摘要
一種適配卡固定件,應用於裝設在電子裝置殼體的固定支架,以供固定適配卡,且包括用於固定至該固定支架的基部、連接該基部的彈臂、連接該彈臂的固定部、設於該固定部的第一定位部、以及連接該基部的第二定位部,該彈臂可沿一彈性變形方向移動,而將固定部幹涉卡合至該第二定位部上,進而改變該固定部至一可使該適配卡拔除的位置,以便雙手進行插/拔適配卡的動作。
文檔編號G06F1/18GK101201664SQ20061016564
公開日2008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11日
發明者張林偉 申請人: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