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眼球筋膜下給藥的藥物釋放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4-01-22 12:54:15 1
專利名稱:微粒眼球筋膜下給藥的藥物釋放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視網膜、脈絡膜、視神經等眼球後部組織的藥物釋放系統。
背景技術:
在視網膜、脈絡膜及視神經等眼球後部組織的疾病中,難治性疾病很多,目前期待開發出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於眼部疾病,最常見的是點眼給藥治療,但藥物基本上不向視網膜、脈絡膜及視神經等眼球後部組織轉移。而且,即使轉移也極難維持組織中的藥物濃度。
所以,作為治療眼球後部疾病的藥物的給藥方法,已經嘗試了靜脈注射、口服給藥、玻璃體注射。靜脈注射或口服給藥時,藥物向作為靶部位的眼球後部組織的轉移量極其微小,而且顯著地表現出了所不希望的藥物全身作用(副作用)。
玻璃體注射是將藥物直接注入眼內的給藥方法,因此藥物向眼球後部組織的轉移量比靜脈注射或口服給藥多。關於利用玻璃體注射的眼球後部藥物釋放系統已總結為綜述(參見Journal of ocular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2001)17/4,393-401)。但是,玻璃體注射是需要高技術的給藥方法,由於伴隨有相當的痛苦,患者的負擔也很大,而且出現組織侵襲性或感染併發症的問題,致使多次給藥非常困難。
相對於上述玻璃體注射,眼球筋膜(Tenon’s capsule)下注射的手法較簡單,對眼組織的傷害(組織侵襲性)小,並且患者的負擔也小。眼球筋膜下給藥自古以來就是一部分臨床醫生使用的一種方法,最近作為與眼球筋膜下給藥相關的技術公開了符合眼球形狀的眼球筋膜下給藥用的特殊插管(參見特表2003-511204號公報)或在眼球筋膜下植入膠囊的方法(參見特表2000-507854號公報)等。
但是,長時間維持藥物在眼球後部組織中的濃度是困難的,所以為維持藥物在組織中的濃度,需要頻繁給藥,即使是眼球筋膜下給藥,頻繁給藥也會增加患者的負擔。
另一方面,在為了避免頻繁給藥以維持眼內的藥物濃度的製劑方面也進行了研究。例如,靜脈給與藥物-高分子結合體的方法(參見Invest.Ophthalmol.Visual Sci.40(11),2690-2696,1999)或將含有藥物的微球注入玻璃體的方法(參見特開2000-247871號公報)等,但仍然沒有解決上述課題。
發明內容
所以,期待開發出無需頻繁給藥、而且組織侵襲性低、用於眼球後部組織給藥的持續藥物釋放系統。同時,期待開發出在眼球後部疾病的治療中,能使藥物選擇性地向眼球後部轉移、降低因藥物向眼球前部轉移所導致的影響的藥物釋放系統。
本發明人等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將含藥微粒對眼球筋膜下給藥的方法作為藥物向眼球後部組織選擇性轉移並能夠維持有效濃度的藥物釋放系統是非常有用的。
本發明涉及用於將含藥微粒對眼球筋膜下給藥的眼球後部組織藥物釋放系統。本發明涉及一種眼球筋膜注射劑,是含有含藥微粒的注射劑,並且藥物能向眼球後部組織轉移。通過將含藥微粒對眼球筋膜下給藥,藥物向眼球後部組織的轉移性優於靜脈注射或口服給藥,對全身的副作用少。另外,與玻璃體注射比較,手法簡單、患者的負擔小。而且,通過使藥物含在微粒中能長期維持靶組織中的藥物濃度。另外,對眼球後部組織的選擇性高,能抑制藥物向眼球前部轉移,因此能減少藥物對眼球前部的不必要的影響。
在本發明中,作為形成微粒的材料,優選生物可降解性或生物可溶性高分子,作為具體例子,可以舉出聚乳酸、聚(乳酸-乙醇酸)、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聚(乳酸-乙醇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聚(乳酸-乙醇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乙醇酸)嵌段共聚物、乳酸-己內酯共聚物、聚酐、聚原酸酯、聚ε-己內酯、聚丙烯氰基丙烯酸酯、聚羥基鏈烷酸酯、聚磷酸酯、聚α-羥基酸等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明膠、葡聚糖、白蛋白、殼聚糖等天然高分子;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聚N-烷基丙烯醯胺等合成高分子。
對於上述高分子物質的分子量沒有特別限制,可以依據微粒中所含藥物的種類、藥物的有效治療濃度、藥物的釋放時間等進行適當選擇。
本發明的微粒的粒徑優選50nm~150μm。粒徑小於或等於50nm的微粒難以製造,粒徑大於或等於150μm的微粒則粒徑太大,不適於用於注射劑中。較優選的粒徑為200nm~80μm。
作為含有藥物的微米級微粒的例子,可以舉出微球,作為納米級微粒的例子,可以舉出納米球。
本發明的藥物釋放系統用於眼球後部、特別是視網膜、脈絡膜和視神經疾病的治療或預防。作為具體的疾病例子,可以舉出各種原因引起的炎症、病毒或細菌感染症、視網膜脈絡膜的血管新生引起的疾病、視網膜缺血引起的疾病、白內障引發的視神經障礙。更具體而言,可以舉出葡萄膜炎、巨細胞病毒視網膜炎、老年性黃斑變性、黃斑浮腫、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剝離、視網膜色素變性、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等。
對於微粒中含有的藥物沒有特別限制,可選擇適合於對象疾病的藥物。具體可舉出,倍他米松、地塞米松、去炎松、強的松龍、氟甲龍、氫化可的松、醋酸氟輕鬆等類固醇製劑或其衍生物;黃體酮或睪酮等激素製劑或其衍生物;溴芬那酸、雙氯酚酸鈉等抗炎劑;TNF-α抑制劑、抗TNF-α抗體、PDE-IV抑制劑、ICE抑制劑等細胞因子抑制劑;環孢菌素、藤黴素等免疫抑制劑;甘環核苷、阿昔洛韋、β幹擾素等抗病毒劑;氧氟沙星、克拉黴素、紅黴素等抗菌劑;氟苷、甲胺嘌呤、MMP抑制劑等抗癌劑;血管內皮抑素、VEGF抑制劑、抗VEGF抗體、反義寡核苷酸、PKC抑制劑、粘合因子抑制劑、血管靜止性類固醇等血管新生抑制劑;MK-801、噻馬洛兒、肌酸、牛璜酸、BDNF等神經保護劑/神經營養因子、乙醯唑胺等碳酸脫水酶抑制劑;尿激酶等血栓溶解劑、循環改善劑、抗真菌劑等。作為較優選的包含於微粒中的藥物,可以舉出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或醋酸氟輕鬆。
作為含藥微粒,優選使藥物在微粒中均勻分散的基質型,或以藥物為芯、用微粒囊化後得到的囊型。
微粒所含的藥物量,可以根據藥物的種類、有效治療濃度、藥物的釋放時間、症狀等進行適當增減。藥物的含量為微粒的0.01重量%~95重量%、優選為0.1重量%~20重量%。
本發明的微粒可用以下的方法製造,但不限於這些方法。這些方法是使用公知研磨機的粉碎法、相分離法(凝聚法)、噴霧乾燥法、超臨界流體法、界面沉澱法、界面反應法。具體可以舉出作為界面沉澱法的浸漬乾燥法(J.Control.Release,2,343-352,(1985))、作為界面反應法的界面聚合法(Int.J.Pharm.,28,125-132(1986))、自乳化溶劑擴散法(J.Control.Release,25,89-98,(1993))等。根據微粒的粒徑或所含藥物的種類、性質或含量等,從這些製造方法中,適當地選擇出合適的製造方法即可。
作為微粒的具體製造例,後述的實施例例示了以抗炎劑倍他米松作為藥物,用聚乳酸或聚(乳酸-乙醇酸)作為微粒材料的含藥微粒的製造例。
本發明的藥物釋放系統的微粒經眼球筋膜下給藥。眼球筋膜下的給藥方法可以是通常進行的眼球筋膜下注射。為了使藥物更有效地向眼球後部組織轉移,優選後部眼球筋膜下給藥。後部眼球筋膜下給藥可以使用眼球筋膜下麻醉針。
本發明的藥物釋放系統使用的微粒經眼球筋膜下給藥,所以優選注射劑作為給藥劑型。注射劑運用常用的注射劑製劑化技術配製即可。例如,將常用的添加劑,如氯化鈉等滲透壓調節劑、磷酸鈉等緩衝劑、吐溫80等表面活性劑、甲基纖維素等增粘劑等和微粒一起加入注射用蒸餾水中配製成製劑即可。另外,若用無針高壓注射器,則可以不用作成注射劑而直接以微粒的形式給藥。
藥物的給藥量依據藥物的種類而有所不同,通常1次1μg~100mg(次數可以為每日1次至數次~數月1次),可以根據患者的年齡、症狀等增減。
在後述的實施例項中進行詳細說明,在藥物體外釋放試驗中,如果使用分別含有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或醋酸氟輕鬆的微粒,則與分別使用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或醋酸氟輕鬆粉末時相比,更能持續地釋放藥物。而且,在進行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藥物濃度測定試驗時發現如果眼球筋膜下給與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粒,則與眼球筋膜下給與倍他米松粉末的情況比較,藥物(倍他米松)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長期維持有效濃度。而且,在進行房水內藥物濃度測定試驗時,將眼球筋膜下給藥與結膜下給藥後的房水內藥物濃度進行比較,發現眼球筋膜下給藥對作為靶部位的後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的轉移性優異、對眼球前部組織的轉移性低、副作用少。由此可見,以將含藥微粒對眼球筋膜下給藥為特徵的本發明提供對視網膜、脈絡膜、視神經等眼球後部組織的轉移性優異的藥物釋放系統。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列舉微粒的製造例、藥物體外釋放試驗、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藥物濃度測定試驗、房水內藥物濃度測定試驗以及製劑例。
1、含藥微粒的製造製造例1將倍他米松(0.05g)和重均分子量約為20000(分散度約為2.0)的聚乳酸(0.25g)溶解於二氯甲烷(0.5mL)和苯甲醇(3.0mL)中,所得溶液作為藥物/聚合物溶液。將0.2%(w/v)聚乙烯醇水溶液(400mL)在均化器中均化(10000rpm),向其中滴加藥物/聚合物溶液。此混合物滴完後持續均化10分鐘,配製成O/W型乳濁液。用攪拌器將該O/W型乳濁液攪拌(200rpm)3小時。攪拌完之後將所得到的混懸液離心分離,除去上清液。為了洗滌沉澱物,加入超純水(30mL)使沉澱分散,再次離心分離生成的分散液,除去上清液。再重複一次該操作。將洗滌後的沉澱物過篩得到顆粒。通過冷凍乾燥所得顆粒,得到粒徑為2μm~70μm、倍他米松含量約為12%的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
製造例2除使用「地塞米松(0.05g)」代替製造例1中的「倍他米松(0.05g)」以外,進行與製造例1同樣的操作,得到粒徑為1μm~80μm、地塞米松含量約為12%的含有地塞米松的微球。
製造例3除使用「醋酸氟輕鬆(0.05g)」代替製造例1中的「倍他米松(0.05g)」、使用「二氯甲烷(3.0mL)」代替「二氯甲烷(0.5mL)和苯甲醇(3.0mL)」、使用2.0%(w/v)聚乙烯醇水溶液代替0.2%(w/v)聚乙烯醇水溶液以外,進行與製造例1同樣的操作,得到粒徑為3μm~70μm、醋酸氟輕鬆含量約為1%的含有醋酸氟輕鬆的微球。
製造例4除使用「重均分子量約為20000、乳酸/乙醇酸比例為75/25的聚(乳酸-乙醇酸)(0.25g)」代替製造例1中的「重均分子量約為20000(分散度約為2.0)的聚乳酸(0.25g)」、使用2.0%(w/v)聚乙烯醇水溶液代替0.2%(w/v)聚乙烯醇水溶液以外,進行與製造例1同樣的操作,得到粒徑為500nm~70μm、倍他米松含量約為12%的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
2、藥物體外釋放試驗1)將製造例1~3得到的各微球投入藥物體外釋放試驗用室(chamber)(內容量為1.5mL的FUNAKOSHI社制的旋轉生物滲析器上配有日本MILLIPORE社制的孔徑為0.45μm的過濾器)中,加入1.5mL0.1M磷酸緩衝液(pH7.4)。將該混合物注入玻璃容器中,加入98.5mL0.1M磷酸緩衝液(pH7.4)。將上述玻璃容器整體放入37℃的水浴中振蕩,開始藥物體外釋放試驗。其中,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的量是使藥物為2.5mg的量、含有地塞米松的微球的量是使藥物為3.0mg的量、含有醋酸氟輕鬆的微球的量是使藥物為0.5mg的量。作為對照試驗,將相同量的各藥物粉末投入上述室中,進行相同的釋放試驗。
2)在試驗開始後第1、2、6、14、29天,對全部緩衝液進行取樣,使用高效液相色譜進行分析。取樣後重新加入98.5mL 0.1M磷酸緩衝液(pH7.4),繼續釋放試驗。表1表示藥物體外釋放試驗的結果。
表1
由表1可知,含有倍他米松、地塞米松、醋酸氟輕鬆的微球(微粒)都比與其相對的倍他米松、地塞米松、醋酸氟輕鬆的粉末更長期地持續藥物釋放。
3、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藥物濃度測定試驗使製造例1得到的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懸濁於溶劑(5%(w/v)甘露醇/0.1%(w/v)吐溫80/0.5%(w/v)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中,配製16.7%(w/v)的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注射劑。配製倍他米松混懸劑作為對照。另外,倍他米松混懸劑是使倍他米松懸濁於溶劑(5%(w/v)甘露醇/0.1%(w/v)吐溫80/0.5%(w/v)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中得到的,其中倍他米松濃度為2%(w/v)。
按照下面的方法測定給與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注射劑的動物組(微球給藥組)以及給與倍他米松混懸劑的動物組(混懸劑給藥組)的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的倍他米松濃度。
1)對日本白色家兔實施全身麻醉後,在兩眼中滴入鹽酸奧布卡因(0.5%(w/v))滴眼液,麻醉眼表面。
2)切開眼球結膜,露出眼球筋膜,使用24G眼球筋膜下麻醉針,每隻眼在眼球筋膜下注射200μL 16.7%(w/v)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注射劑。微球中倍他米松含有率約為12%(w/v),所以倍他米松的給藥量約為4000μg。對於混懸劑給藥組,每隻眼注射200μL 2%(w/v)倍他米松混懸劑。
3)在給藥後第2小時、1、7、14、28、42、70天處死家兔,分別摘出眼球後,收集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測定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倍他米松的濃度。
表2表示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藥物濃度測定試驗的結果。另外,表中的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的倍他米松濃度是6隻眼的平均值。
表2
由表2可知,混懸劑給藥組在14天後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倍他米松濃度約為0.3μg/g組織,在28天後為檢測限以下。與此相反,微球給藥組在42天後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倍他米松濃度約為1.6μg/g組織,仍能維持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藥物濃度。由此可知,通過將藥物包含於微粒中能維持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的藥物濃度。
4、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藥物濃度測定試驗使製造例4得到的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懸濁於溶劑(0.4%(w/v)吐溫80/2.6%(w/v)甘油水溶液)中,配製10%(w/v)的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注射劑。使用該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注射劑,按照下面的方法測定後部眼球筋膜下給藥後倍他米松在前部和後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的濃度。作為對照,使用上述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注射劑,測定結膜下給藥後的濃度,比較後部眼球筋膜下給藥組和結膜下給藥組的倍他米松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的濃度。
1)對日本白色家兔實施全身麻醉後,在兩眼中滴入鹽酸奧布卡因(0.5%(w/v))滴眼液,麻醉眼表面。
2)切開球球結膜,露出眼球筋膜,使用24G眼球筋膜下麻醉針,每隻眼對眼球筋膜下注射100μL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注射劑。微球中倍他米松含有率約為12%(w/v),所以倍他米松的給藥量約為1200μg。對照組使用27G針的注射器,每隻眼對上部結膜下注射100μL 10%(w/v)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注射劑。
3)在給藥後第7天處死家兔,分別摘除眼球後,收集前部和後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測定前部和後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的倍他米松濃度。
表3表示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藥物濃度測定結果。另外,表中的視網膜脈絡膜組織中的倍他米松濃度是3或4隻眼的平均值。
表3
由表3可知,結膜下給藥時,在給藥7天後的前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倍他米松的濃度約為0.6μg/g組織,後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倍他米松濃度約為1.2μg/g組織。與此相反,後部眼球筋膜下給藥時,給藥7天後,前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倍他米松的濃度在檢測限以下,而後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內倍他米松濃度約為1.6μg/g組織,倍他米松選擇性地向後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轉移。由此可見,與結膜下給藥比較,眼球筋膜下給藥時,藥物有效地向脈絡膜中特別是作為靶部位的後部視網膜脈絡膜組織轉移。
5、房水內藥物濃度測定試驗使製造例4得到的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懸濁於溶劑(0.4%(w/v)吐溫80/2.6%(w/v)甘油水溶液)中,配製10%(w/v)的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注射劑。使用該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注射劑,與上述方法相同地進行後部眼球筋膜下給藥,測定給藥後倍他米松在房水內的濃度。作為對照,使用上述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注射劑,測定結膜下給藥後的濃度,比較後部眼球筋膜下給藥組和結膜下給藥組的倍他米松在房水內的濃度。在給藥後第1、2、4小時處死家兔,分別收集房水,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測定房水內的倍他米松濃度。
表4表示房水內藥物濃度測定試驗結果。另外,表中的房水內的倍他米松濃度是4隻眼的平均值。
表4
由表4可知,結膜下給藥時,在給藥1、2以及4小時後約為0.05、0.10以及0.21μg/mL。與此相反,後部眼球筋膜下給藥時,至1~4小時後為檢測限以下,倍他米松向眼球前部的轉移性比結膜下給藥時低。所以,與結膜下給藥比較,眼球筋膜下給藥能降低眼壓上升等副作用。
6、製劑例注射劑1(100mL)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 16.7g甘露醇 5g吐溫80 0.1g羧甲基纖維素鈉 0.5g滅菌蒸餾水 適量100ml
注射劑2(100mL)含有倍他米松的微球 10.0g濃甘油 2.6g吐溫80 0.4g滅菌蒸餾水 適量100ml產業上的可利用性本發明通過將含藥微粒對眼球筋膜下給藥,能構建藥物能向眼球後部組織選擇性轉移以及能維持有效濃度的藥物釋放系統。
權利要求
1.一種眼球後部組織藥物釋放系統,其特徵在於,將含有藥物的微粒在眼球筋膜下給藥。
2.一種眼球筋膜下注射劑,該注射劑是含有含藥微粒的注射劑,能使藥物向眼球後部組織選擇性地轉移,並維持有效濃度。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釋放系統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眼球筋膜下注射劑,其中,微粒的平均粒徑為50nm~150μ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釋放系統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眼球筋膜下注射劑,其中,微粒是由生物可降解性或生物可溶性高分子製成的。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釋放系統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眼球筋膜下注射劑,其中,眼球後部組織是指視網膜、脈絡膜或視神經。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釋放系統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眼球筋膜下注射劑,其中,所述藥物是用於治療和/或預防視網膜、脈絡膜或視神經疾病的藥物。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釋放系統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眼球筋膜下注射劑,其中,所述藥物是抗炎劑、免疫抑制劑、抗病毒劑、抗癌劑、血管新生抑制劑、抗血栓劑、視神經保護劑、循環改善劑、抗菌劑或抗真菌劑。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釋放系統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眼球筋膜下注射劑,其中,所述藥物是類固醇。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釋放系統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眼球筋膜下注射劑,其中,所述藥物是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或醋酸氟輕鬆。
10.一種眼球後部組織疾病的治療和/或預防方法,所述方法是在患者眼球筋膜下給予有效治療量的含有含藥微粒的注射劑。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眼球後部組織疾病的治療和/或預防方法,其中,微粒的平均粒徑為50nm~150μm。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眼球後部組織疾病的治療和/或預防方法,其中,微粒是由生物可降解性或生物可溶性高分子製成的。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眼球後部組織疾病的治療和/或預防方法,其中,眼球後部組織是指視網膜、脈絡膜或視神經。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眼球後部組織疾病的治療和/或預防方法,其中,所述藥物是用於治療和/或預防視網膜、脈絡膜或視神經疾病的藥物。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藥物釋放系統,是無需頻繁給藥、組織侵襲性低、對眼球後部組織持續性釋放藥物的藥物釋放系統,能使藥物選擇性地向眼球後部轉移,降低因藥物向眼球前部轉移所帶來的影響少。通過將含藥微粒對眼球筋膜下給藥,能構建藥物向眼球後部組織選擇性轉移以及可維持有效濃度的藥物釋放系統。
文檔編號A61K31/573GK1835735SQ20048002347
公開日2006年9月20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03年8月20日
發明者山田和人, 佐佐木恭正, 酒井宏之, 松野聖 申請人:參天製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