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室以及推土機的製作方法
2024-02-06 17:26:15 1

本發明涉及駕駛室與具備該駕駛室的推土機。
背景技術:
推土機在前側具備作為工作裝置的推土鏟,在後側具備作為工作裝置的鬆土器。在駕駛室內,在駕駛席的右側配置有用於進行工作裝置的操作的杆。用於操作鬆土器的操作杆配置在用於操作推土鏟的操作杆的後方。在駕駛席的右側配置有扶手。駕駛員將右肘放在扶手上,對工作裝置的操作杆進行操作。
就大型的推土機而言,利用鬆土器進行的作業較多。在操作鬆土器時,駕駛員一邊觀察後方一邊進行作業。因此,以往,為了減小操作鬆土器時駕駛員傾斜身體的角度,提出了相對於駕駛室的前後方向傾斜地配置駕駛席的推土機(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
在先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NEW DOZERS D10T2」,[online],[平成27年3月17日檢索],網際網路(URL:http://www.cat.com/en_US/products/new/equipment/dozers/large-dozers/18500099.html)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在操作鬆土器時,若駕駛員將肘放在扶手上,則存在難以抓握鬆土裝置操作杆、難以向後方旋轉身體等作業性下降的情況。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能夠提高鬆土作業的作業性的駕駛室與具備該駕駛室的推土機。
用於解決課題的方案
本發明的駕駛室是作業車輛用的駕駛室,所述駕駛室包括:駕駛席,其配置在駕駛室內;以及扶手,其配置在駕駛室內的駕駛席的右側。駕駛席具有在俯視觀察下相對於駕駛室的前後方向朝右方傾斜的前端部。扶手具有包含扶手的前端的前方區域與包含扶手的後端的後方區域。後方區域具有配置在比前方區域靠近在俯視觀察下將駕駛席等分的正中線的位置的部分。
在上述的駕駛室中,扶手的後端的左側的端部相對於與駕駛席的正中線正交且通過扶手的後端的右側的端部的線向後方突出。
在上述的駕駛室中,後方區域的左側的緣部相對於前方區域的左側的緣部向靠近駕駛席的正中線的一側突出。
在上述的駕駛室中,扶手的右側的緣部沿駕駛室的前後方向延伸。
在上述的駕駛室中,扶手的前方區域具有與正中線平行的左側的緣部。
在上述的駕駛室中,後方區域的右側的緣部具有相對於後方區域的左側的緣部向上方突起的部分。
在上述的駕駛室中,駕駛席的正中線以隨著朝向前方而朝向右側且隨著朝向後方而朝向左側的方式,相對於駕駛室的前後方向傾斜。
上述的駕駛室還具備用於對配置在駕駛室的後方的工作裝置進行操作的操作杆。扶手配置在操作杆與駕駛席之間。
本發明的推土機具備上述的任一駕駛室。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高鬆土作業的作業性。
附圖說明
圖1是簡略地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推土機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2是簡略地表示圖1所示的駕駛室內部的結構的俯視圖。
圖3是表示右扶手的具體結構的放大圖。
圖4是表示駕駛席與右扶手的配置的具體結構的放大圖。
圖5是表示落座於駕駛室內的駕駛員進行鬆土裝置的操作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右扶手的具體結構的俯視圖。
圖7是沿著圖6中所示的VII-VII線的右扶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首先,對作為可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作業車輛的一例的推土機的結構進行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將駕駛員落座在駕駛室30內的狀態下的駕駛員的前方側(正面側)設為推土機10的前方側,將駕駛員的後方側設為推土機10的後方側,將落座狀態下的駕駛員的左側設為推土機10的左側,將落座狀態下的駕駛員的右側設為推土機10的右側。前後方向是指從落座在駕駛室30的駕駛席上的駕駛員觀察到的前後方向。左右方向、車寬方向或者側方是指從上述的駕駛員觀察到的左右的方向。在以下的附圖中,由圖中箭頭X表示前後方向,由圖中箭頭Y表示左右方向,由圖中箭頭Z表示上下方向。
圖1是簡略地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推土機10的結構的側視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推土機10主要包括行駛裝置、車身1、推土鏟2以及鬆土裝置7。行駛裝置具有在車寬方向(Y方向)上分離的左右一對的履帶式行駛體3。車身1配置在左右一對的履帶式行駛體3之間。推土鏟2配置在車身1的前方位置。鬆土裝置7配置在車身1的後方位置。
車身1具有駕駛室(運轉室)30與發動機室20。駕駛室30配置在車身1的後上部。發動機室20配置在駕駛室30的前方。發動機室20配置在駕駛室30與推土鏟2之間。在發動機室20內收納有未圖示的發動機。駕駛室30構成為,在內部具有供駕駛員落座的駕駛席,且將該駕駛席包圍。
推土機10在前方具備作為工作裝置的推土鏟2。推土鏟2是用於進行砂土的挖掘以及整地等作業的工作裝置。推土鏟2在左右兩側由框架4支承。推土鏟2由傾轉缸5以及提升缸6驅動。
推土機10在後方具備作為工作裝置的鬆土裝置7。鬆土裝置7是用於貫穿並粉碎巖石等硬質材料的工作裝置。鬆土裝置7具有柄部12。在柄部12的下端設有鬆土裝置鏟尖11。鬆土裝置7將鬆土裝置鏟尖11刺入巖石等中,利用由行駛裝置產生的牽引力來進行切削或者粉碎。鬆土裝置7由提升缸8以及傾轉缸9驅動。
圖2是簡略地表示圖1所示的駕駛室30內部的結構的俯視圖。如圖2所示,在駕駛室30的內部配置有駕駛席31。駕駛室30具有:以覆蓋駕駛席31的方式配置的頂蓋部分;以及支承頂蓋部分的多個支柱。各個支柱沿著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與駕駛室30的地板部和頂蓋部分連結。
多個支柱具有前支柱51、52與後支柱53、54。前支柱51、52在前後方向(X方向)上相對於駕駛席31而言配置在前方。後支柱53、54在前後方向(X方向)上相對於駕駛席31而言配置在後方。前支柱51與後支柱53在車寬方向(Y方向)上相對於駕駛席31而言配置在右側。前支柱52與後支柱54在車寬方向(Y方向)上相對於駕駛席31而言配置在左側。
駕駛席31配置在駕駛室30的大致中央附近。駕駛席31具有落座部32、背面部33和頭枕34。搭乘於駕駛室30的駕駛員落座在落座部32上。為了供落座於落座部32上的駕駛員的脊背依靠,而設有背面部33。在背面部33的上端安裝有頭枕34。頭枕34保護駕駛員的頭部免受衝擊。
在駕駛室20內的駕駛席31的前方配置有前控制臺46。在前控制臺46上安裝有操作面板、儀表類以及開關類設備等。
在駕駛室30內的駕駛席31的右側配置有右控制臺41。在右控制臺41上,設有用於進行工作裝置的操作的杆。在右控制臺41上,安裝有用於操作推土鏟2的推土鏟操作杆42和用於操作鬆土裝置7的鬆土裝置操作杆43。推土鏟操作杆42配置在右控制臺41的前側。鬆土裝置操作杆43配置在推土鏟操作杆42的右後方。
在駕駛室30內的駕駛席31的右側配置有右扶手60。右扶手60相對於駕駛席31而言配置在側方。在車寬方向(Y方向)上,右扶手60配置在駕駛席31與右控制臺41之間。右扶手60配置在鬆土裝置操作杆43與駕駛席31之間。
在駕駛室20內的駕駛席31的左側配置有左控制臺44。在左控制臺44上設有用於進行推土機10的行駛操作的杆。在左控制臺44上安裝有行駛操作杆45。行駛操作杆45配置在左控制臺44的前側。左控制臺44的後側設置成左扶手。
在駕駛室30內的駕駛席31的右側配置有收納安全帶的安全帶收納部35。安全帶收納部35配置在駕駛席31與右扶手60之間。在駕駛室20內的駕駛席31的左側配置有將安全帶卡止的卡止部36。卡止部36配置在駕駛席31與左控制臺44之間。從安全帶收納部35拉出安全帶,將安全帶的前端的卡止零件卡止在卡止部36中,由此圍繞落座在駕駛席31上的駕駛員的身體地裝配安全帶。
在駕駛室30內的駕駛席31的左側配置有側方架55。側方架55相對於駕駛席31而言配置在側方。在側方架55上設有飲料罐擱置架56、菸灰缸57、點菸器58以及外部連接端子59。飲料罐擱置架56、菸灰缸57、點菸器58以及外部連接端子59構成由落座在駕駛席31上的駕駛員操作的操作部。
圖2中的單點劃線示出了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需要說明的是,正中線是指將駕駛席31左右2等分的假想的線。在從正面觀察駕駛席31時,正中線ML通過駕駛席31的左右的中央。在從背面觀察駕駛席31時,正中線ML通過駕駛席31的左右的中央。在圖2所示的俯視觀察下,正中線ML在通過駕駛席31的中心且將駕駛席31等分的位置上延伸。
在駕駛席31呈左右對稱的形狀的情況下,正中線ML位於對稱面上。然而,本實施方式的駕駛席31也可以不完全對稱。正中線ML也可以是將構成駕駛席31的一部分的呈左右對稱的形狀的構件等分的線。正中線ML也可以是將構成駕駛席31的一部分的構件的呈左右對稱的形狀的一部分等分的線。例如,正中線ML可以是將落座部32等分的線,也可以是將背面部33等分的線,或者可以是將頭枕34等分的線。
如圖2所示,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以隨著朝向前方而朝向右側且隨著朝向後方而朝向左側的方式,相對於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X方向)傾斜地延伸。駕駛席31以在俯視觀察下前端部FE相對於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X方向)向右方傾斜的方式固定在駕駛室30內。前端部FE是在俯視觀察下位於正中線ML上的駕駛席31的前端的部分。
圖3是表示右扶手60的具體結構的放大圖。圖4是表示駕駛席31與右扶手60的配置的具體結構的放大圖。本實施方式的右扶手60的上表面呈大致平坦的形狀。如圖3以及圖4所示,右扶手60具有前端63、後端64、右緣部65以及左緣部66。
右扶手60的前端63構成俯視觀察下的右扶手60的周緣中的最前部。前端63以隨著朝向前方而朝向左側且隨著朝向後方而朝向右側的方式,相對於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X方向)以及左右方向(Y方向)傾斜地延伸。
右扶手60的後端64構成俯視觀察下的右扶手60的周緣中的最後部。後端64沿著駕駛室30的左右方向(Y方向)延伸。後端64具有右側端部64R與左側端部64L。右側端部64R與左側端部64L是俯視觀察右扶手60時構成後端64的線段的一側的端點以及另一側的端點。
右扶手60的右緣部65構成俯視觀察下的右扶手60的周緣中的遠離駕駛席31的一側的緣部。右緣部65沿著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X方向)延伸。右緣部65在俯視觀察下與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X方向)平行地延伸。前端63的延伸方向與右緣部65的延伸方向以形成鈍角的方式交叉。後端64的延伸方向與右緣部65的延伸方向以形成銳角的方式交叉。
右扶手60的左緣部66構成俯視觀察下的右扶手60的周緣中的靠近駕駛席31的一側的緣部。左緣部66呈彎曲的形狀。左緣部66具有前方部分66a、後方部分66c以及將前方部分66a與後方部分66c相連的連結部分66b。前方部分66a與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平行地延伸。後方部分66c與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平行地延伸。
連結部分66b與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不平行而以隨著朝向前方而朝向右側且隨著朝向後方而朝向左側的方式,相對於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X方向)傾斜地延伸。連結部分66b的延伸方向相對於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傾斜的角度大於正中線ML相對於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傾斜的角度。
前方部分66a與後方部分66c經由連結部分66b相連。後方部分66c以比前方部分66a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方式配置。後方部分66c相對於前方部分66a向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一側偏移。
左緣部66的前方部分66a的延伸方向與前端63的延伸方向以形成銳角的方式交叉。左緣部66的後方部分66c的延伸方向與後端64的延伸方向以形成銳角的方式交叉。
右扶手60的左緣部66不局限於圖3所示的彎曲的形狀,也可以形成為在俯視觀察下相對於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X方向)以及左右方向(Y方向)傾斜地延伸的直線狀。
右扶手60具有:包含前端63的前方區域F;包含後端64的後方區域R。圖3中由雙點劃線包圍的區域分別示出了前方區域F與後方區域R。假想將右扶手60沿前後方向分成三個部分而得到的前側的部分構成前方區域F,後側的部分構成後方區域R。
左緣部66的前方部分66a包含於前方區域F。前方部分66a構成前方區域F的左緣部。左緣部66的後方部分66c包含於後方區域R。後方部分66c構成後方區域R的左緣部。前方區域F的左緣部與後方區域R的左緣部與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平行地延伸。在前方區域F的左緣部與後方區域R的左緣部之間形成有彎曲部分。
前方區域F與後方區域R不局限於圖3所示的範圍所規定的結構。也可以為,以相互不重複的方式選定右扶手60中的包含前端63的任意的一部分與包含後端64的任意的一部分,將這些部分分別規定為前方區域F以及後方區域R。
圖4中由點劃線表示的垂直線PL是通過右扶手60的後端64的右側端部64R且與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正交的線。右扶手60的後端64的左側端部64L相對於垂直線PL向後方突出。如圖4所示,右扶手60具有相對於垂直線PL向後方突出的凸部68。右扶手60的後端64向後方伸出。
圖4中由雙點劃線表示的假想線VL是與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平行的線。右扶手60的左緣部66的前方部分66a沿著假想線VL延伸。右扶手60的前方區域F具有與正中線ML平行的左側的緣部(左緣部66的前方部分66a)。右扶手60的左緣部66的後方部分66c相對於假想線VL而言配置在靠近正中線ML的一側。
如圖4所示,右扶手60具有在後端64的附近相對於假想線VL而言向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一側突出的凸部67。後方部分66c相對於前方部分66a而言向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一側突出。後方區域R的左緣部相對於前方區域F的左緣部而言向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一側突出。後方區域R具有配置在比前方區域F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位置的部分。
右扶手60的左緣部66的車身後方側向更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一側伸出。右扶手60的後端64的寬度比前端63的寬度擴大。右扶手60的後端6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比前端6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增大。
圖5是表示落座在駕駛室30內的駕駛員100進行鬆土裝置7的操作的狀態的俯視圖。圖5所示的駕駛員100落座在駕駛席31的落座部32上。從安全帶收納部35拉出安全帶37,將安全帶37的前端的卡止零件卡止在卡止部36中。由此,圍繞落座在駕駛席31上的駕駛員100的身體地裝配安全帶37。
圖5所示的駕駛員100進行圖1所示的鬆土裝置7的操作。鬆土裝置7配置在車身1的後方位置,因此,駕駛員100旋轉身體而朝向後方作業。駕駛員100用右手抓握鬆土裝置操作杆43。駕駛員100的右肘放在右扶手60上。
右扶手60具有:朝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突出的凸部67;以及向後方突出的凸部68。通過形成有凸部67以及凸部68,從而右扶手60的後方左側的面積增大。右扶手60呈向靠近駕駛席31的方向以及後方伸出的形狀。右扶手60呈向遠離鬆土裝置操作杆43的方向突出的形狀。駕駛員100以將右肘放在通過凸部67以及凸部68將右扶手60擴大了的區域內的方式進行鬆土裝置7的操作。
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駕駛室30具備配置在駕駛室30的駕駛席31的右側的右扶手60。如圖3所示,右扶手60具有:包含右扶手60的前端63的前方區域F;以及包含右扶手60的後端64的後方區域R。如圖4所示,後方區域R具有配置在比前方區域F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位置的部分。
在圖4所示的俯視觀察下,右扶手60呈後方比前方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形狀,俯視觀察下的右扶手60的面積增大。如圖5所示,落座在駕駛席31上的駕駛員100能夠以將右肘放在右扶手60的後方區域R的配置在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部分的方式,朝向後方操作鬆土裝置7。由此,駕駛員100容易在將右肘放在右扶手60上的狀態下抓握鬆土裝置操作杆43。另外,駕駛員100的身體也容易旋轉。因此,能夠提高鬆土作業的作業性。
當利用鬆土裝置7粉碎巖石等時,會向落座在駕駛室30內的駕駛員100傳遞振動。通過駕駛員100以將肘放在本實施方式的右扶手60上的姿勢進行作業,由此能夠使粉碎作業時的駕駛員100的姿勢穩定。
而且,如圖4所示,右扶手60的後端64的左側端部64L相對於垂直線PL向後方突出,該垂直線PL與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正交且通過後端64的右側端部64R。右扶手60的後方區域R呈向靠近正中線ML的方向與後方這兩個方向伸出的形狀,由此俯視觀察下的右扶手60的面積進一步增大。由此,駕駛員100容易在將右肘放在右扶手60上的狀態下抓握鬆土裝置操作杆43,因此能夠提高鬆土作業的作業性。
而且,如圖3所示,右扶手60的左緣部66的前方部分66a構成右扶手60的前方區域F的左緣部。右扶手60的左緣部66的後方部分66c構成右扶手60的後方區域R的左緣部。如圖4所示,後方部分66c相對於前方部分66a而言向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一側突出。像這樣設置,能夠增大右扶手60的後方區域R的面積,並且能夠確保右扶手60的前方區域F與駕駛席31之間的間隙。
在圖4所示的俯視觀察下,右扶手60形成為沿著駕駛席31的周緣的形狀的形狀,做成為保持右扶手60與駕駛席31之間的距離的結構。由此,能夠在右扶手60與駕駛席31之間配置用於收納座椅安全帶37(圖5)的安全帶收納部35。而且,能夠抑制當駕駛員100落座在駕駛席31上時,變形了的駕駛席31與右扶手60接觸。
而且,如圖4所示,右扶手60的右緣部65沿著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延伸。右扶手60呈後方區域R的寬度擴大了的形狀。因此,駕駛員100在抓握鬆土裝置操作杆43與抓握推土鏟操作杆42這兩種情況下,都能夠以將右肘放在右扶手60上的穩定的姿勢進行作業。因此,能夠提高鬆土作業以及利用推土鏟2(圖1)的挖掘作業的作業性。
另外,如圖4所示,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以隨著朝向前方而朝向右側且隨著朝向後方而朝向左側的方式,相對於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傾斜。與駕駛席31的傾斜相配合地將右扶手60設為在左右方向上擴寬了的形狀,來增大俯視觀察下的右扶手60的面積,由此駕駛員100容易在將右肘放在右扶手60上的狀態下抓握鬆土裝置操作杆43,因此,能夠提高鬆土作業的作業性。
而且,如圖2所示,駕駛室30具備用於對配置在駕駛室30的後方的鬆土裝置7進行操作的鬆土裝置操作杆43。右扶手60配置在鬆土裝置操作杆43與駕駛席31之間。駕駛員100容易在將右肘放在本實施方式的右扶手60上的狀態下抓握鬆土裝置操作杆43,因此能夠提高鬆土作業的作業性。
本實施方式的推土機10具備上述的任一駕駛室30與配置在駕駛室30的後方的鬆土裝置7。落座在駕駛席31上的駕駛員100能夠以將右肘放在右扶手60的後方區域R的配置在靠近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的部分的方式,朝向後方操作鬆土裝置7。由此,駕駛員100容易在將右肘放在右扶手60上的狀態下抓握鬆土裝置操作杆43。因此,能夠提高鬆土作業的作業性。
(第二實施方式)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右扶手60的具體結構的俯視圖。圖7是沿著圖6中所示的VII-VII線的右扶手60的剖視圖。第二實施方式的右扶手60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具有:上表面呈大致平面狀的主體部61;以及相對於主體部61彎曲的彎曲部62。
如圖6所示,彎曲部62設置在右扶手60的右後方角部。如圖7所示,彎曲部62相對於主體部61而言朝向上方彎曲。彎曲部62的一部分相對於主體部61的表面61s而言設置在上方。一併參照圖3,右扶手60的後方區域R的右側的緣部具有相對於後方區域R的左側的緣部向上方突起的部分。右扶手60的後端64的右側端部64R相對於後端64的左側端部64L而言配置在上方。
通過右扶手60的右後方角部向上方突起,由此在駕駛員100抓握推土鏟操作杆42(圖2)進行作業時,能夠通過該突起支承放在右扶手60上的駕駛員100的右肘。由此,駕駛員100能夠以將右肘放在右扶手60上的穩定的姿勢進行作業,因此能夠提高使用了推土鏟2(圖1)的挖掘作業的作業性。
在到此為止的說明中,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相對於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傾斜,然而正中線ML也可以沿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延伸。在該情況下,駕駛席31可以設置成在俯視觀察下能夠繞順時針方向旋轉,做成為容易使駕駛員朝向後方的結構。
鬆土裝置操作杆43也可以配置在駕駛席31的左側。在該情況下,只要將配置在駕駛席的左側的左扶手形成為與上述的右扶手左右對稱的形狀,就能夠同樣得到提高鬆土作業的作業性的效果。此時,可以使駕駛席31的正中線ML以隨著朝向前方而朝向左側且隨著朝向後方而朝向右側的方式,相對於駕駛室30的前後方向傾斜。
應當認為此次公開的實施方式的所有點均是例示而非限制性的內容。本發明的範圍由權利要求書示出而非上述的說明,本發明的範圍包含與權利要求等同意義以及範圍內的所有的變更。
附圖標記說明
1車身,2推土鏟,7鬆土裝置,10推土機,30駕駛室,31駕駛席,35安全帶收納部,36卡止部,37座椅安全帶,41右控制臺,42推土鏟操作杆,43鬆土裝置操作杆,44左控制臺,45行駛操作杆,46前控制臺,60右扶手,61主體部,61s表面,62彎曲部,63前端,64後端,64L左側端部,64R右側端部,65右緣部,66左緣部,66a前方部分,66b連結部分,66c後方部分,67、68凸部,100駕駛員,F前方區域,FE前端部,ML正中線,PL垂直線,R後方區域,VL假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