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風機葉輪用高效浸塗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4-02-05 12:38:15 1

本發明涉及一種浸塗設備,尤其涉及一種風機葉輪用高效浸塗設備。
背景技術:
浸塗是一種用浸漬達到塗裝目的的施工方法。其操作是將被塗物全部浸沒在浸塗液中,待各部位都沾上浸塗液後將被塗物提起離開浸塗液,自然或強制地使多餘的浸塗液滴回到處理槽內,經乾燥後在被塗物表面形成塗膜。手工浸塗用於間歇式小批量生產;機械浸塗用於連續式批量生產的流水線上。
現有的風機葉輪浸塗設備存在工作效率低的缺點,因此亟需研發一種工作效率高的風機葉輪用高效浸塗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為了克服現有的風機葉輪浸塗設備工作效率低的缺點,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風機葉輪用高效浸塗設備。
(2)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這樣一種風機葉輪用高效浸塗設備,包括有水平濾網、處理槽、活塞、升降機構和浸塗機構,處理槽上設置有升降機構,升降機構的頂部設置有活塞,活塞與處理槽的內壁相接觸,處理槽內壁連接有水平濾網,水平濾網位於活塞的正上方,水平濾網的頂部設置有浸塗機構。
優選地,升降機構包括有第一轉軸、小齒輪、齒條、滑塊、滑軌、第三軸承座和第二搖柄,處理槽右壁下側嵌有第三軸承座,第三軸承座上安裝有第一轉軸,第一轉軸的右端連接有第二搖柄,第一轉軸的左端連接小齒輪,處理槽內的底部設有滑軌,滑軌的前側滑動式設有滑塊,滑塊的前側設有齒條,齒條設於小齒輪的後方,小齒輪與齒條嚙合。
優選地,浸塗機構包括有左濾網、第一電動輪、支杆、右濾網、第一拉繩和放置網板,水平濾網的頂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左濾網和右濾網,左濾網和右濾網的上端設置有支杆,支杆的內側均設置有第一電動輪,第一電動輪上繞有第一拉繩,第一拉繩的末端連接有放置網板,放置網板位於左濾網和右濾網的之間。
優選地,還包括有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水平轉軸、第一軸承座、第一搖柄、第二軸承座、豎直轉軸、透明窗和攪拌杆,處理槽的左右兩壁上部對稱式嵌有第一軸承座,第一軸承座上安裝有水平轉軸,水平轉軸的外端連接有第一搖柄,水平轉軸的內端連接有第二錐齒輪,處理槽的左右兩側內壁上部對稱式連接有第二軸承座,第二軸承座上安裝有豎直轉軸,豎直轉軸上設置有攪拌杆,豎直轉軸的頂部連接有第一錐齒輪,第一錐齒輪和第二錐齒輪嚙合,處理槽左右兩壁上部對稱式嵌有透明窗,透明窗設置於第一軸承座的下方。
優選地,還包括有支架、第二電動輪、第二拉繩和蓋板,處理槽頂部的左端通過銷軸連接有蓋板,處理槽左壁上部連接有支架,支架上連接有第二電動輪,第二電動輪上繞有第二拉繩,第二拉繩的末端與蓋板頂部連接。
優選地,還包括有防護框,處理槽的左右內壁上側對稱式連接有防護框,防護框的底端開有通孔,豎直轉軸穿過通孔,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和第二軸承座均位於防護框內。
工作原理:當需要對風機葉輪進行的浸塗時候,工作人員在處理槽內倒入適當的浸塗液,工作人員啟動浸塗機構,工作人員將風機葉輪放入浸塗機構內,再啟動升降機構,推動活塞向上運動,當浸塗液完全浸潤風機葉輪時,工作人員停止推動活塞,使風機葉輪在浸塗機構中完成浸塗,當浸塗完畢後,工作人員啟動升降機構,帶動活塞向下移動,使浸塗液與風機葉輪分離,完成第一次浸塗。當需要再次對風機葉輪浸塗時,重複以上操作即可。浸塗完畢後,關閉浸塗機構和升降機構。
因為升降機構包括有第一轉軸、小齒輪、齒條、滑塊、滑軌、第三軸承座和第二搖柄,處理槽右壁下側嵌有第三軸承座,第三軸承座上安裝有第一轉軸,第一轉軸的右端連接有第二搖柄,第一轉軸的左端連接小齒輪,處理槽內的底部設有滑軌,滑軌的前側滑動式設有滑塊,滑塊的前側設有齒條,齒條設於小齒輪的後方,小齒輪與齒條嚙合,所以當工作人員需要向上推動活塞的時候,工作人員逆時針搖動第二搖柄,帶動小齒輪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齒條向上運動,進而推動活塞向上運動,活塞把推到浸塗液合適的高度,使浸塗液完全浸潤風機葉輪,進而完成浸塗。
因為浸塗機構包括有左濾網、第一電動輪、支杆、右濾網、第一拉繩和放置網板,水平濾網的頂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左濾網和右濾網,左濾網和右濾網的上端設置有支杆,支杆的內側均設置有第一電動輪,第一電動輪上繞有第一拉繩,第一拉繩的末端連接有放置網板,放置網板位於左濾網和右濾網的之間,所以工作人員要對風機葉輪進行浸塗的時候,放置網板的初始位置在浸塗機構的最底端,首先啟動第一電動輪,使第一電動輪工作,第一電動輪收縮第一拉繩,從而使放置網板上升到浸塗機構的頂部,工作人員關閉第一電動輪,工作人員再把風機葉輪放置在放置網板上,然後工作人員重新啟動第一電動輪,第一電動輪放鬆第一拉繩,使放置網板下降到適當位置,當浸塗液完全浸沒風機葉輪,工作人員再關閉第一電動輪,使風機葉輪在浸塗機構內完成浸塗。
因為還包括有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水平轉軸、第一軸承座、第一搖柄、第二軸承座、豎直轉軸、透明窗和攪拌杆,處理槽的左右兩壁上部對稱式嵌有第一軸承座,第一軸承座上安裝有水平轉軸,水平轉軸的外端連接有第一搖柄,水平轉軸的內端連接有第二錐齒輪,處理槽的左右兩側內壁上部對稱式連接有第二軸承座,第二軸承座上安裝有豎直轉軸,豎直轉軸上設置有攪拌杆,豎直轉軸的頂部連接有第一錐齒輪,第一錐齒輪和第二錐齒輪嚙合,處理槽左右兩壁上部對稱式嵌有透明窗,透明窗設置於第一軸承座的下方,所以在浸塗風機葉輪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搖動第一搖柄,進而帶動第二錐齒輪轉動,第二錐齒輪轉動帶動第一錐齒輪,從而帶動攪拌杆工作,左右兩邊的攪拌杆轉動,充分攪拌處理槽內的浸潤液,使風機葉輪浸塗充分,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透明窗觀察浸塗機構內風機葉輪的浸塗情況。
因為還包括有支架、第二電動輪、第二拉繩和蓋板,處理槽頂部的左端通過銷軸連接有蓋板,處理槽左壁上部連接有支架,支架上連接有第二電動輪,第二電動輪上繞有第二拉繩,第二拉繩的末端與蓋板頂部連接,所以當工作人員需要對風機葉輪浸塗的時候,工作人員啟動第二電動輪,工作人員收縮第二拉繩,進而第二拉繩把蓋板拉起,工作人員關閉第二電動輪,然後工作人員把風機葉輪放入浸塗機構開始浸塗,工作人員重新啟動第二電動輪,放鬆第二拉繩,使蓋板蓋住處理槽,這樣可以防止在浸塗過程中,處理槽內的浸塗液噴出,對工作人員造成傷害。
因為還包括有防護框,處理槽的左右內壁上側對稱式連接有防護框,防護框的底端開有通孔,豎直轉軸穿過通孔,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和第二軸承座均位於防護框內,所以在浸塗風機葉輪的時候,防護框可以對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和第二軸承座等部件起到防護作用,避免造成機械故障。
(3)有益效果
本發明達到了工作效率高的效果,本發明操作簡單,不需要複雜的操作過程,就可以對風機葉輪進行充分的浸塗,並且可以防止在浸塗過程中,處理槽內的浸塗液噴出,對工作人員造成傷害,可以避免造成機械故障,整體結構合理,裝置可靠性高,製作成本低,可推廣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升降機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浸塗機構的第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浸塗機構的第二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部分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浸塗機構的部分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水平濾網,2-處理槽,3-活塞,4-升降機構,40-第一轉軸,41-小齒輪,42-齒條,43-滑塊,44-滑軌,45-第三軸承座,46-第二搖柄,5-浸塗機構,50-左濾網,51-第一電動輪,52-支杆,53-右濾網,54-第一拉繩,55-放置網板,6-第一錐齒輪,7-第二錐齒輪,8-水平轉軸,9-第一軸承座,10-第一搖柄,11-第二軸承座,12-豎直轉軸,13-透明窗,14-攪拌杆,15-支架,16-第二電動輪,17-第二拉繩,18-蓋板,19-防護框,20-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風機葉輪用高效浸塗設備,如圖1-6所示,包括有水平濾網1、處理槽2、活塞3、升降機構4和浸塗機構5,處理槽2上設置有升降機構4,升降機構4的頂部設置有活塞3,活塞3與處理槽2的內壁相接觸,處理槽2內壁連接有水平濾網1,水平濾網1位於活塞3的正上方,水平濾網1的頂部設置有浸塗機構5。
升降機構4包括有第一轉軸40、小齒輪41、齒條42、滑塊43、滑軌44、第三軸承座45和第二搖柄46,處理槽2右壁下側嵌有第三軸承座45,第三軸承座45上安裝有第一轉軸40,第一轉軸40的右端連接有第二搖柄46,第一轉軸40的左端連接小齒輪41,處理槽2內的底部設有滑軌44,滑軌44的前側滑動式設有滑塊43,滑塊43的前側設有齒條42,齒條42設於小齒輪41的後方,小齒輪41與齒條42嚙合。
浸塗機構5包括有左濾網50、第一電動輪51、支杆52、右濾網53、第一拉繩54和放置網板55,水平濾網1的頂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左濾網50和右濾網53,左濾網50和右濾網53的上端設置有支杆52,支杆52的內側均設置有第一電動輪51,第一電動輪51上繞有第一拉繩54,第一拉繩54的末端連接有放置網板55,放置網板55位於左濾網50和右濾網53的之間。
還包括有第一錐齒輪6、第二錐齒輪7、水平轉軸8、第一軸承座9、第一搖柄10、第二軸承座11、豎直轉軸12、透明窗13和攪拌杆14,處理槽2的左右兩壁上部對稱式嵌有第一軸承座9,第一軸承座9上安裝有水平轉軸8,水平轉軸8的外端連接有第一搖柄10,水平轉軸8的內端連接有第二錐齒輪7,處理槽2的左右兩側內壁上部對稱式連接有第二軸承座11,第二軸承座11上安裝有豎直轉軸12,豎直轉軸12上設置有攪拌杆14,豎直轉軸12的頂部連接有第一錐齒輪6,第一錐齒輪6和第二錐齒輪7嚙合,處理槽2左右兩壁上部對稱式嵌有透明窗13,透明窗13設置於第一軸承座9的下方。
還包括有支架15、第二電動輪16、第二拉繩17和蓋板18,處理槽2頂部的左端通過銷軸連接有蓋板18,處理槽2左壁上部連接有支架15,支架15上連接有第二電動輪16,第二電動輪16上繞有第二拉繩17,第二拉繩17的末端與蓋板18頂部連接。
還包括有防護框19,處理槽2的左右內壁上側對稱式連接有防護框19,防護框19的底端開有通孔20,豎直轉軸12穿過通孔20,第一錐齒輪6、第二錐齒輪7和第二軸承座11均位於防護框19內。
工作原理:當需要對風機葉輪進行的浸塗時候,工作人員在處理槽2內倒入適當的浸塗液,工作人員啟動浸塗機構5,工作人員將風機葉輪放入浸塗機構5內,再啟動升降機構4,推動活塞3向上運動,當浸塗液完全浸潤風機葉輪時,工作人員停止推動活塞3,使風機葉輪在浸塗機構5中完成浸塗,當浸塗完畢後,工作人員啟動升降機構4,帶動活塞3向下移動,使浸塗液與風機葉輪分離,完成第一次浸塗。當需要再次對風機葉輪浸塗時,重複以上操作即可。浸塗完畢後,關閉浸塗機構5和升降機構4。
因為升降機構4包括有第一轉軸40、小齒輪41、齒條42、滑塊43、滑軌44、第三軸承座45和第二搖柄46,處理槽2右壁下側嵌有第三軸承座45,第三軸承座45上安裝有第一轉軸40,第一轉軸40的右端連接有第二搖柄46,第一轉軸40的左端連接小齒輪41,處理槽2內的底部設有滑軌44,滑軌44的前側滑動式設有滑塊43,滑塊43的前側設有齒條42,齒條42設於小齒輪41的後方,小齒輪41與齒條42嚙合,所以當工作人員需要向上推動活塞3的時候,工作人員逆時針搖動第二搖柄46,帶動小齒輪41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齒條42向上運動,進而推動活塞3向上運動,活塞3把推到浸塗液合適的高度,使浸塗液完全浸潤風機葉輪,進而完成浸塗。
因為浸塗機構5包括有左濾網50、第一電動輪51、支杆52、右濾網53、第一拉繩54和放置網板55,水平濾網1的頂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左濾網50和右濾網53,左濾網50和右濾網53的上端設置有支杆52,支杆52的內側均設置有第一電動輪51,第一電動輪51上繞有第一拉繩54,第一拉繩54的末端連接有放置網板55,放置網板55位於左濾網50和右濾網53的之間,所以工作人員要對風機葉輪進行浸塗的時候,放置網板55的初始位置在浸塗機構5的最底端,首先啟動第一電動輪51,使第一電動輪51工作,第一電動輪51收縮第一拉繩54,從而使放置網板55上升到浸塗機構5的頂部,工作人員關閉第一電動輪51,工作人員再把風機葉輪放置在放置網板55上,然後工作人員重新啟動第一電動輪51,第一電動輪51放鬆第一拉繩54,使放置網板55下降到適當位置,當浸塗液完全浸沒風機葉輪,工作人員再關閉第一電動輪51,使風機葉輪在浸塗機構5內完成浸塗。
因為還包括有第一錐齒輪6、第二錐齒輪7、水平轉軸8、第一軸承座9、第一搖柄10、第二軸承座11、豎直轉軸12、透明窗13和攪拌杆14,處理槽2的左右兩壁上部對稱式嵌有第一軸承座9,第一軸承座9上安裝有水平轉軸8,水平轉軸8的外端連接有第一搖柄10,水平轉軸8的內端連接有第二錐齒輪7,處理槽2的左右兩側內壁上部對稱式連接有第二軸承座11,第二軸承座11上安裝有豎直轉軸12,豎直轉軸12上設置有攪拌杆14,豎直轉軸12的頂部連接有第一錐齒輪6,第一錐齒輪6和第二錐齒輪7嚙合,處理槽2左右兩壁上部對稱式嵌有透明窗13,透明窗13設置於第一軸承座9的下方,所以在浸塗風機葉輪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搖動第一搖柄10,進而帶動第二錐齒輪7轉動,第二錐齒輪7轉動帶動第一錐齒輪6,從而帶動攪拌杆14工作,左右兩邊的攪拌杆14轉動,充分攪拌處理槽2內的浸潤液,使風機葉輪浸塗充分,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透明窗13觀察浸塗機構5內風機葉輪的浸塗情況。
因為還包括有支架15、第二電動輪16、第二拉繩17和蓋板18,處理槽2頂部的左端通過銷軸連接有蓋板18,處理槽2左壁上部連接有支架15,支架15上連接有第二電動輪16,第二電動輪16上繞有第二拉繩17,第二拉繩17的末端與蓋板18頂部連接,所以當工作人員需要對風機葉輪浸塗的時候,工作人員啟動第二電動輪16,工作人員收縮第二拉繩17,進而第二拉繩17把蓋板18拉起,工作人員關閉第二電動輪16,然後工作人員把風機葉輪放入浸塗機構5開始浸塗,工作人員重新啟動第二電動輪16,放鬆第二拉繩17,使蓋板18蓋住處理槽2,這樣可以防止在浸塗過程中,處理槽2內的浸塗液噴出,對工作人員造成傷害。
因為還包括有防護框19,處理槽2的左右內壁上側對稱式連接有防護框19,防護框19的底端開有通孔20,豎直轉軸12穿過通孔20,第一錐齒輪6、第二錐齒輪7和第二軸承座11均位於防護框19內,所以在浸塗風機葉輪的時候,防護框19可以對第一錐齒輪6、第二錐齒輪7和第二軸承座11等部件起到防護作用,避免造成機械故障。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