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2023-04-02 03:02:25 1
上午重新看了一遍《放牛班的春天》,看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已經是第二次看了(故而才用了「重新」一詞)。儘管第一次看的經歷幾乎完全想不起來了,但多少能意識到,時隔經年,自己看待人和事的角度是有一些變化的。
比如對校長這個角色的認知。
出於劇情需要,校長被設置為了一個反面角色,他推行高壓政策,依靠嚴格的懲罰機制管理學生,關學生禁閉、甚至體罰學生,在公爵夫人面前搶學監組織合唱團的功勞馬修是誰,把可能無辜的蒙丹(從管教所交換來的「壞孩子」)送進來警察局……這些行為似乎都足以讓人覺得他是個挺討厭的角色,特別是跟學監馬修和其他教職工比起來,反面形象就更加突出了。
可我想說,他其實並沒有那麼糟糕,尤其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壞人」就能定義的——就像所有的學生都不能以「壞孩子」來定義一樣。
校長並非不近人情,也並非嚴酷專制不可理喻。與像馬修離職前那樣,對校長進行道德批判相比,我更願意理解為,作為校長,作為一個學校的管理者,他也有自己的無奈。
如果說反叛是孩子的天性,校長就天性嚴酷或冷漠嗎?我看不盡然。影片開頭就用一個離職學監的視角展示了這些學生令人膽戰心驚的一面:
他們的確會做一些出格的事,你當然可以說是惡作劇,但這樣的「惡作劇」——其實已經算得上犯罪了——幾乎讓一個學監命喪於此,以至於他悻悻然離職,換來了新的學監馬修;這樣的「惡作劇」也差點把看門大叔的眼睛戳傷,害得他在醫院裡躺了很長時間;甚至後來從少管所交換到學校的有暴力傾向的蒙丹也不止一次聲稱會以殺人這等行為報復學校教職工……
馬修說他剛到那裡的時候是很害怕的,我猜換做是我我也會很害怕。你不知道他們會突然間做出點什麼出格的舉動,你可以理解為他們只是開個玩笑,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可置身其中的危險,至少那種心理層面的恐懼肯定是真實存在的。
我不知道面對這樣的情況,換做我是校長,我能怎麼做,我會怎麼做。但換位思考,類似情景下,我認為校長的高壓管理未必沒有合理性。我不是否認德育的重要性,也沒有美化懲罰機制的作用,我只是在想,假如沒有懲罰機製做後盾,馬修的德育是否會見效?或者是否會在他失去耐心和信心之前見效?
請注意,馬修入學第一天,校長就對他說了一句話,大意是,剛開的時候老師都和你這麼想,即用德育的方式感化他們,但很快就敗下陣來。看你能撐多久吧。後來也不止一次地提醒馬修。
這至少已經說明校長並非不知道德育這一教學方式,別忘了他首先就是一名老師,並且在馬修私自做了辦合唱團的決定後,在馬修提出按自己的方式即德育的方式做實驗時,在馬修明顯是庇護或袒護一些違反紀律的學生時,校長雖然不悅,但到底沒有反對也沒有幹涉。
事實上,他不僅沒有反對馬修的「實驗」,還一度參與其中。馬修說校長可能是被他們感化了,呵呵,想多了,校長本身就存在內心柔軟的那一面。都說校長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這些學生,可這些學生、學校教職工以及屏幕前的觀眾,又有誰沒有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呢?
我記得校長講課的時候,特意表揚了兩個同學,一個是捲髮的四眼弟弟,給了他貌似一個可以加餐的獎勵;一個是後來的指揮家,說很難得看到他在自己講課的時候認真地記筆記,只可惜筆記本上是侮辱校長的漫畫。我想說校長不是沒事就要虐待學生的魔鬼,不是以懲罰為目的來取樂的變態,他的懲罰是有明確規章制度的,是有明確標準的,而且懲罰也並不是他教育學生的全部,同樣不是他管理學校的全部。
不過我確實也在很多時候感到校長的冷漠,最明顯的就是看門大叔被學生的惡作劇傷到之後,已然鮮血直流了,他卻不顧職工的生命安全,執意讓馬修先召集學生抓住肇事者。換言之,他把懲罰放到了救治受傷職工的前面,這實在是令人心寒。當然或許他其實有自己的安排,讓另一個人去找了醫生,畢竟新來的馬修是個學監,維持教學秩序懲治肇事者才是他的第一責任——希望他是這麼做的。
我已經說了,校長有他的無奈,他未必不想像個慈父一樣或者像個朋友一樣教導這群孩子,你得假定他其實有這樣的意願,就像你得假定孩子也未必都天然想「作惡」一樣,否則便從一個偏見爬出來後卻又掉進了另一個偏見的坑。只是人的耐心總歸是有限的,人的毅力和勇氣也是有限的,當你嘗試一次又一次卻不見成效時,還會堅持春風化雨般的教學方式嗎?尤其是如我上面所說,有時面臨的不只是一個小小的無傷大雅的惡作劇。
被學生畫個漫畫、編個段子嘲諷一下,這無所謂,正常的成年人多半都hold住。可被威脅到健康乃至安全呢?我沒看錯的話,校長自己的女兒就在學校裡。就算自己不怕,也得替自己的孩子想想——事實上正因為有了這層推理,我更傾向於認為校長也不想真的和學生成為對立面,因為那樣相對來說更安全。
可是為了戲劇效果,為了製造衝突,校長和學生被有意設置成了近乎警察與罪犯式的對立關係。加上影片對馬修及其他教職工做了一個總是一副和善、富有耐心、理解包容孩子的形象設定,似乎所有矛頭都指向了校長:你看都是你太嚴酷,學生們才會這樣反叛;都是因為你戴著有色眼鏡看學生,學生們才會「做壞事」。與此同時,馬修等人對學生付出耐心、包容、鼓勵和理解,則讓孩子被感化,實現了脫胎換骨般的改變。進而,電影主題便呼之欲出了:德育才是教育的最好方法。
或者,更進一步,電影更深層的主題其實是:音樂是教育孩子的絕佳方式——影片一教師語「音樂和體育是最能夠提升國家團結的方式」——對於二戰中慘遭亡國境遇的法國人來說,國民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恐怕也被打擊得夠嗆,而要想迅速喚醒他們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自信心,最有效的藥劑便是音樂。畢竟法蘭西向來是一個愛好浪漫的民族。而用音樂重塑這群學生即二戰後的法國人民的重要前提,便是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理解和包容,幫助、引導、鼓勵他們建立起內在的自信心。
可問題在於,沒有校長的權威加持,馬修們的「春風」到底能否持續呢?可能還沒來得及展開,就像前面那些學監一樣被擊垮了也未可知。我還是那句話,我不是在美化校長的角色,也不是在美化或認同他的管理方式,我只是好奇馬修是誰,這個管理方式真的一無是處嗎?以及,校長的管理方式與孩子的反叛行為,到底誰是因,誰是果?
其實我是對校長的管理方式持有限理解/認同態度的,它有一定的合理性,與馬修等人的春風化雨並非互斥而是互相補充的作用。
事實上,我突然覺得,這部電影並非旨在聚焦於探討學校、老師的教育理念。而是我上面提及的,旨在聚焦於二戰後法國人重塑自我認同感的過程。不妨沿著這個思路推進一下:
馬修是由上級即國家派到池塘之底的,馬修代表法國主政者,池塘之底代表二戰後的法國,孩子們二戰後代表迷茫、墮落的法國人,校長代表美國力量,馬修的任務就是在校長的支持下(事實上也的確是獲得了校長的支持)用音樂幫助池塘之地的孩子學會團結,找到自信。沒有父母的孩子又從何而來呢?二戰對法國帶來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大量的孤兒(個人合理推測)。影片最後,校長被撤職,或許寓意著重新找回方向的法國不再需要美國的強力幹涉。也可以反相理解為,校長一直以來就在等待一個馬修的到來,即美國一直希望法國人能夠靠自己的力量重新崛起(哈哈哈很可能是我自作多情了,權且寫著吧)。
回到校長體罰學生這件事,我當然且絕對不會為體罰學生的校長/老師開脫,作為經歷過學生時代的我,對體罰這種現象深惡痛絕,而且深知可能一個耳光一次罰站一次罰跑圈乃至一次課堂上扔粉筆頭都可能對學生尤其是對初中以下的學生產生很嚴重的心理影響,對他們的自我認知、人格自尊帶來傷害。是的,我有過不止一次被體罰的經歷,也見識過不少體罰的方式,除了我上面列舉的幾個,還有薅頭髮、用腳踢這樣的殘暴行為。所以就師生關係而言,我毫無疑問希望所有老師都能像馬修等人那樣,只是這恐怕是個很難實現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