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音樂文化,夏商時期音樂作品
2023-04-02 09:44:21 1
夏朝的音樂文化,夏商時期音樂作品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自姒禹開始,傳子不傳賢,反映了氏族民主的禪讓制終於被家族世襲制所取代,中國從此跨入了階級社會的門檻。禹帝生前宣布輔助他治水有功的皋陶為接班人,但是皋陶先禹帝而死,於是禹帝又宣布伯益為接班人。禹帝死,伯益繼位,而此時夏部族的勢力已經相當強大,其首領禹的兒子啟不願去朝拜伯益,而是自立為帝,宣布建立夏王朝。啟可以廢除禪讓制,說明私有財產制度在禹時就基本成熟了。
一、夏啟的音樂生活
啟繼位後,先後平定了幾次叛亂,生活上漸漸地驕奢淫逸起來。《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啟。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①意思是說啟從天上取得《九歌》《九辨》的音樂,回到人間,在天穆野盛大演出,場面極其壯觀。《九歌》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舜時期的民間祭祀樂舞,是歌頌舜德的傳統樂舞。啟在這時候觀看演出,純屬欣賞娛樂。
為生產力服務的原始樂舞發展到夏代時,其根本性質發生了改變。樂舞不再是人們眾樂的形式,而成為了統治階級娛樂享受和為自己歌功頌德的工具。《管子·輕重甲》中記載夏啟的宮中,女樂達到三萬人,每日她們歌舞的聲音傳遍都城的大街小巷。三萬有點誇張,但是人數較多是毋庸置疑的。這一批女樂訓練有素,音樂舞蹈技術高超,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一批職業藝術家。
二、樂舞《大夏》
另有樂舞《大夏》,在題材上採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宣傳了大禹專心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英雄形象。由於伴奏樂器是蘆葦做的葦龠,簡稱龠,因此《大夏》也被稱為《夏龠》。表演時,清一色的男演員頭戴皮帽、上身赤裸、穿白裙,讓人一看就是勞動者的形象。這部作品在表演藝術上有導演、有歌唱、有伴奏、有服裝,人數之多、規模之宏大讓人嘆為觀止!然而,徵服洪水靠的是千百萬勞動人民,而《大夏》歌頌的卻是大禹一人的功勞,由此可知,音樂發展至此,已經深深地烙上了階級的烙印,成為統治階級為自己歌功頌德、樹碑立傳的工具,從而達到教化民眾的社會功能。
三、夏代樂器
《左傳》記載:夏朝初年,夏啟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②由此得知,夏朝的青銅鑄造技術雖沒有商朝鼎盛,也已經相當成熟了。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並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離不開正是彼時青銅鑄造業的繁榮促就了夏代先進的樂器製造水平。
和原始社會相比,夏代有嚴謹有序的國家機構在運作,軍事力量強大、農業發達,最早的天文曆法也始於此時。由於夏代的生產力水平之高造就了夏朝人的審美標準為以巨為美、以眾為觀,不惜耗費珍貴的青銅來鑄造巨大的鐘以應大管、大磬、大簫及大鼓。
四、夏代民歌
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這是載於《尚書·湯誓》中的夏末民歌。歌詞有兩種解釋:一是老天何時毀滅啊?我寧願與你同歸於盡吧!一是太陽何時落山呀,等天黑咱們一起逃亡吧!都是當時人民對夏桀發自內心的詛咒和反抗,也是宣告夏王朝行將復滅的 送葬曲。夏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夏桀,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大量驅使百姓為其建造了無數的宮室臺榭,又大肆興兵對外徵伐,使得諸侯紛紛離之而去。而這時,黃河下遊的一個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朝的百姓、奴隸紛紛倒戈,唱著這首民歌,帶著商人衝向了夏宮。夏桀兵敗,被放逐並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
五、總結
綜上所述,可知夏代音樂在先進的生產力及君主驕奢淫逸的王宮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無論從樂舞的規模、編排表演、音樂生活以及樂器的製造和夏代的審美標準來看,都能夠當之無愧地稱之為侈樂;原始時期以天帝、天地間自然神袛和祖先神為三大信仰體系開始轉向祖先乃至君王的崇拜,人本意識得以萌生,造就了夏代音樂實現了由原始巫術活動向具有審美價值的音樂活動的轉變,不再依附於宗教巫術,脫離了虛妄的巫術性,向著屬人的等級法規方向發展,成為中國禮樂文化的源頭活水,也使得夏代音樂具有階級性、職業性與專業性。
注釋:
①在西南海以外,赤水的南岸,流沙的西面,有個人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青色蛇,乘駕著兩條龍,名叫夏後啟.夏後啟曾三次到天帝那裡做客,得到天帝的樂曲《九辯》和《九歌》而下到人間.這裡就是所謂的天穆野,高達二千仞,夏後啟在此開始演奏《九招》樂曲.
②另有九鼎一說為大禹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