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的製作方法
2023-09-12 17:27:25 1
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輪架與後橋軸連接,後橋的兩個支臂設置減震復位裝置,所述支臂分別安裝後輪。本實用新型輪架摺疊完成時,左後輪與右後輪也同時運動至前輪兩側,摺疊度高,停車時因落地點有三個無需依靠斜撐即能保持穩定;減震復位裝置能夠避免車身晃動跳躍,遇轉向、路面傾斜或路況較差時,能夠保持穩定行駛,避免發生側翻。
【專利說明】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摺疊式交通工具的配件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現代人們出行習慣的改變,摺疊式交通工具以其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及環保等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0003]當前多數電動摺疊車外觀同自行車相似或由自行車改裝而成,踏板的前、後兩端分別設有前輪架與輪架,前輪架加裝一前輪,車架加裝一後輪,在車架中段設置有一摺疊部位,使得車架能夠以該摺疊部位為支點進行橫向對摺,即將前輪向後輪方向摺疊,使前輪架與車架疊合,以此縮短該車架的長度。但是,現有車架的該摺疊部位至前輪架及輪架的距離並不相同,使得前輪架與車架在摺疊後長度減小,但是其寬度加寬,因此體積較並未減小,又因前後輪架無法調整,前輪與後輪之間形成前、後錯位的情況,體積臃腫不便於攜帶及存放,在使用的過程中比較繁瑣費力。
[0004]現有技術中兩輪電動摺疊車展開狀態停放時,需藉助斜撐使整車落地點成為三個以上才能保證停放平穩,並且設置斜撐使整車顯得較為錯亂,易刮擦外界物體,影響車輛摺疊體積與外觀。
[0005]現有技術中三輪電動摺疊車,前後輪距不大,拐彎重心不穩,平衡性差,其車架載重情況下達不到較好的平衡穩固效果,在使用過程中易發生側翻等情況。
實用新型內容
[0006]為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設計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輪架摺疊後車輪無錯位,行駛中結構安全穩定性強。
[0007]要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設計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其特徵在於:輪架與後橋軸連接,後橋的兩個支臂設置減震復位裝置,所述支臂分別安裝後輪;所述後橋與輪架連接的軸,兩側設置復位彈簧或彈片;所述輪架通過扭力片連接後橋;所述輪架設置軸套,所述後橋設置與之適配的軸;所述輪架設置減震復位裝置的安裝頂板,在頂板和後橋之間設置彈簧;所述彈簧設置套管;所述後橋設置聯體輪蓋;所述軸套與軸之間設置軸承,所述軸設置螺絲安裝孔,螺絲與軸承之間設置環形片;所述頂板、軸套與輪架一體設置。
[0008]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輪架摺疊完成時,輪架與踏板底面相閉合,左後輪與右後輪也同時運動至前輪兩側,三個車輪的三個落地點構成一個穩定的平面,車輛無需依靠斜撐即能穩定的豎立停靠於地面,省去了繁冗的斜撐配件,簡化了操作過程,摺疊度高便於存放;減震復位裝置能夠有效傳導並消化輪架與後橋的顛簸震動,保持平衡,行駛中在彈簧作用下後橋能夠及時復位,避免車身晃動跳躍,遇轉向或路況較差發生顛簸,避免發生側翻。
[0009]本實用新型前輪與後輪之間設有踏板、輪架,前後輪距明顯較大,既具有三輪結構的停車穩定又具有兩輪結構的行駛平衡,拐彎重心穩定,平衡性強。
[0010]所述輪架設置軸套,所述軸套與後軸相適配,所述軸套與後軸之間設置軸承,後橋運動帶動後軸轉動,後輪遇顛簸時後軸在軸套內調整轉動,減少了傳導給輪架的顛簸,車身整體運行平穩。
[0011]所述後軸設置螺絲安裝孔,螺絲與軸承之間設置環形片,環形片能夠彌補螺絲與軸承接觸面的不規則不對稱性,有效固定軸承,環形片還能夠起到機械密封的作用。
[0012]所述輪架設置減震復位裝置的安裝頂板,在頂板和後橋之間設置彈簧,行駛中發生顛簸,如遇左後輪駛入低凹坑地,後橋左支臂彈簧被拉長,後橋略微向左側傾斜,車輪駛出坑地時,彈簧及時帶動後橋復位。
[0013]所述彈簧設置套管,套管採用橡膠類彈性體材質,彈簧能夠過濾路面的震動,但彈簧自身還會有往復運動,彈性套管能夠抑制這種彈簧跳躍,增強減震效果,同時還能保護彈黃。
[0014]為了使得裝配穩定與精確,所述頂板、軸套與輪架一體設置。
[0015]為了保護本套裝置及美化外觀,所述後橋設置聯體輪蓋,聯體輪蓋能夠防止泥水飛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輪架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軸套與後橋配合示意圖;
[0019]圖4為安裝頂板結構示意圖;
[0020]圖5為輪架與後橋結構示意圖;
[0021]圖6為實施例1輪架展開示意圖;
[0022]圖7為實施例1輪架閉合示意圖;
[0023]圖8為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
[0024]圖9為折萱交通工具展開結構不意圖;
[0025]圖10為摺疊交通工具閉合結構示意圖;
[0026]圖中輪架2後橋 3後軸 4支臂 5左後輪 6右後輪 7前輪 8軸套9軸承 10螺絲 11頂板 12彈簧 13聯體輪蓋 14扭力片15踏板 16前把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如圖所示:
[0028]實施例1:本實用新型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輪架1與後橋2通過後軸3連接,後橋2的兩個支臂4設置減震復位裝置,所述支臂4分別安裝後輪;輪架與後橋軸連接,後橋的兩個支臂設置減震復位裝置,所述支臂分別安裝後輪;所述後橋與輪架連接的軸,兩側設置復位彈簧或彈片;所述輪架設置軸套,所述後橋設置與之適配的軸;所述輪架設置減震復位裝置的安裝頂板,在頂板和後橋之間設置彈簧;所述彈簧設置套管;所述後橋設置聯體輪蓋;所述軸套與軸之間設置軸承,所述軸設置螺絲安裝孔,螺絲與軸承之間設置環形片;所述頂板、軸套與輪架一體設置。
[0029]摺疊交通工具包括前把架16、踏板15與輪架1,前把架16與踏板15之間可摺疊,踏板15與輪架1之間可摺疊,摺疊完成後,前把架16與踏板15相閉合,踏板15與輪架1相閉合。
[0030]由展開狀態摺疊,將輪架1向著踏板15底面摺疊,將輪架1與踏板15 —起向前把架16方向摺疊,輪架1與踏板15貼合到位、踏板15與前把架1貼合到位時,車架摺疊完成。輪架1摺疊完成時,左後輪5與右後輪6也同時運動至前輪7兩側,三個車輪的三個落地點構成一個穩定的平面,車輛無需依靠斜撐即能穩定的豎立於地面,省去了繁冗的斜撐配件,簡化了操作過程,摺疊度高,穩定性好,操作簡便。
[0031]由摺疊狀態展開,將輪架1向著踏板15外側打開,將踏板15向著地面打開,當輪架1與踏板15展開完成左後輪5與右後輪6觸地,車架展開完成能夠進行騎行,騎行過程中遇路面顛簸,左後輪5駛入低凹坑地,此時後橋2左支臂彈簧12被拉長,後橋2略微向左側傾斜,後,3在軸套8內調整轉動,減少了傳導給輪架1的顛簸,避免車身晃動跳躍,避免發生側翻,待車輪駛出坑地時,在彈簧12作用下後橋2及時復位,回復平穩;同樣的,當右後輪6駛入坑地時,減震復位裝置同樣有效調節後橋2的運動,保持運行平穩。
[0032]所述後軸3設置螺絲安裝孔,螺絲10與軸承9之間設置環形片,環形片能夠彌補螺絲10與軸承9接觸面的不規則不對稱性,有效固定軸承9,環形片還能夠起到機械密封的作用。環形片外徑大於軸套8內徑,既能防止軸承9從前脫落,又能防止後軸3從軸套8中向後脫出。
[0033]所述彈簧12設置套管,套管採用橡膠類彈性體材質,彈簧12能夠過濾路面的震動,但彈簧12自身還會有往復運動,彈性套管能夠抑制這種彈簧跳躍,增強減震效果,同時還能保護彈簧12。
[0034]為了使得裝配穩定與精確,所述頂板11、軸套8與輪架1 一體設置。
[0035]可以在後軸3兩側設置復位彈簧或彈片,能夠幫助後軸3復位。
[0036]為了保護本套裝置及美化外觀,所述後橋2設置聯體輪蓋13,聯體輪蓋13能夠防止泥水飛濺。
[0037]實施例2:本方案輪架1與後橋2通過扭力片14連接,扭力片14由扁鋼鋼帶製成,只在一個方向上具有大的拉伸剛度及彎曲剛度,如遇顛簸路況,扭力片14發生扭曲形變,同樣能夠疏散後輪與輪架1間的顛簸傳導,避免車輛側翻,待車輪駛出坑地時,扭力片14及時復位帶動後橋2回復平穩,車輛行駛穩定。
[0038]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實施方式僅是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例,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符合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的前提下,任何等同或相似的替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其特徵在於:輪架與後橋軸連接,後橋的兩個支臂設置減震復位裝置,所述支臂分別安裝後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橋與輪架連接的軸,兩側設置復位彈簧或彈片。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其特徵在於:所述輪架通過扭力片連接後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其特徵在於:所述輪架設置軸套,所述後橋設置與之適配的軸。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其特徵在於:所述輪架設置減震復位裝置的安裝頂板,在頂板和後橋之間設置彈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彈簧設置套管。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橋設置聯體輪蓋。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其特徵在於:所述軸套與軸之間設置軸承,所述軸設置螺絲安裝孔,螺絲與軸承之間設置環形片。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摺疊交通工具的組合輪架,其特徵在於:所述頂板、軸套與輪架一體設置。
【文檔編號】B62K15/00GK204223096SQ201420666295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1日
【發明者】羅梓珊 申請人:羅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