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城故事 看大一哥如何解決通勤難題
2025-05-16 05:44:11
我們接著昨天的繼續聊,話說城市交通問題,是全世界大城市都頭疼的事兒,類似中國這樣處在城市化進程當中的是問題最多,作為都市上班族,如何找到高效率且舒適的上下班通勤方式其實很是門學問,如今諸路代步工具呈百花齊放的態勢,搞得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今天這個下篇,筆者來分享用過的代步工具,也許裡面有你要的答案。
寫在開始:大家要明確今天這篇文章的考量標準:即滿足「上班通勤的代步工具」。
只適合5公裡內通勤的ninebot one平衡車
首先我接觸到的就是ninebot的平衡車,先是雙輪的9號,然後是獨輪的one,怎麼說呢,平衡車是很「新潮」的東西,算是個新科技的產物,我還真拿ninebot 9號通勤了近一周時間,那是在13年的秋末冬初,天氣已經有些寒冷,我通勤的距離是8公裡多一些,頭兩天騎它還挺新鮮,回頭率極高,自己感覺屌極了,但沒過幾天我就意識到平衡車作為通勤工具的問題,那就是長時間的站立不動,腿和腳會很累,天氣涼的時候還會很冷,平衡車的時速雖然最大能達到20公裡/小時,但安全行駛的最大速度是17、18公裡/小時,再加上紅綠燈啥的,上下班的單程8公裡基本需要40分鐘左右的時間,從時間的角度看,這還沒坐地鐵快,從舒適度的角度看,腿部僵硬而且很冷......
玩了更多平衡車我意識到,平衡車其實更適合5公裡以內的通勤需求,比如現在停車位緊張,你可能把車停在了距離單位比較遠的地方,這時候你從後背箱拿出平衡車代步是不錯的選擇,而且現在電動汽車開始進入市場,但充電樁卻很少,即便是未來電動汽車普及,充電站也無法修到每棟樓下,這時候如果你有個平衡車,把電動車停在充電站充電,然後踩著平衡車回家也是不錯的。
在我看來,平衡車值得發展,尤其是小巧輕便的獨輪產品,它作為汽車的最後一公裡解決方案很不錯,5公裡範圍內的通勤也沒問題,但還是不得不說一點,平衡車學習成本高,剎車靠身體的平衡控制,安全性是個很大的問題,它更像玩具而不是通勤工具。
適合解決最後一公裡的迪卡儂滑板
筆者曾在大學的時候玩過一段兒時間滑板,當然,僅限於滑行,完全沒有滑板少年該有的樣子......雖然我是個喜歡自由的騎行黨,但到了下雨颳大風,或者到了寒冷的冬季,不得已還是要選擇地鐵作為主要的通勤方案,但問題來了,其實從家裡到公司不過6站,理論上3分鐘一站,20分鐘就能到公司,但其實我至少需要35分鐘左右,因為從家裡到地鐵站,從地鐵站到公司,還有最後一公裡的問題,為了節省時間,我得想辦法,試過用獨輪平衡車,但最輕的也要在12公斤以上......這在地鐵站裡拎來拎去著實不輕鬆,SOGA,我想起了丟掉已久的滑板,然後果斷買了一把刷街用的小魚板兒,問題解決了。
但是,滑板的學習成本不低哦!尤其是想作為通勤工具,得好好練習,其實大家生活中偶爾就會見到滑板少年們,但確實太小眾,滑板更多的還是「玩具」,也不是「通勤工具」。
讓極客流口水的「Stary電動滑板」
若是80後,對柯南估計不會陌生,如果柯南的滑板真的存在,大家是不是會為之沸騰?還真就有團隊幹了這件事兒,而且筆者還與這個團隊取得了聯繫,下面大家先看一段視頻:
Stary這個滑板真的是讓筆者流口水,續航能有15公裡,極速能達到30公裡/小時,而且全重不到8斤,只要你有玩滑板的經驗,上手就極為簡單,如果沒電了還可以當普通滑板用,滑起來也是比較輕鬆。可一想到如果真用這東西通勤,貌似不太靠譜,與平衡車一樣,長距離的舒適性是個問題,我平常玩滑板最遠也就跑個5公裡,一般玩也就滑個不到3公裡,對於8公裡左右甚至更遠的路程,以北四環的路面情況來說,這顛簸也夠雙腿喝一壺了。
那Stary可不可以替代我的小魚板成為我坐地鐵的最後一公裡解決方案呢?答案是不太好,因為Stary個頭大,上下班乘坐地鐵帶著它等著遭白眼吧.......So,Stary也是更適合成為5公裡以內的代步工具,而且筆者認為它比獨輪的平衡車更好,因為它更輕便,攜帶方便,而且可以通過遙控器剎車。
適合15-30公裡的通勤工具:小牛電動車
今年的6月15日,筆者在京東眾籌了小牛電動車,等了3個月直到9月8日才收到貨,咋說呢,這車雖然存在著很多小毛病,還出過「00門」,但我遇到的基本都是做工上的問題,不影響騎乘體驗,而且我還專門為這車寫了好幾篇文章,也針對騎行電動車做了幾個視頻,這裡有連結就不貼視頻了,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對於小牛這種以20公裡時速能跑100公裡的車(破解之後極速50公裡/小時,筆者各种放開騎續航60公裡左右),作為上下班的通勤工具著實是不錯,其實很多人都有個疑問,就是小牛跟市面上的其它電動車相比哪不一樣了?憑啥賣3999、4999......唉,每次面對這個疑問,我就要長篇大論說一大堆,這兒有我以前的文章,讀完應該能明白區別在哪了......以目前中國大陸市場來說,小牛就是最好的電動車,松下的18650電池組,博世的電機,摩託車級別的鋼架結構,大排量越野摩託車才用的後搖臂,以小牛的價格來說,甚至說得上便宜。
GOGORO及其電池站
當然,很多人會拿臺灣的GOGORO來說事兒,但親們,這傢伙售價2萬+,而且要有配套的電池站,更重要的一點是,那是正正經經的電摩,屬於替代踏板摩託車的產品,而大陸對摩託車是嚴控的態度。其實這也是目前小牛電動車面臨的一個尷尬,畢竟破解之後它的速度能達到50公裡/小時,算機動車還是非機動車?有些地區能上牌照,但目前北京無法上牌,筆者曾多次騎著小牛從交警叔叔身邊路過,人家鳥都不鳥我......但如果哪天北京市政府突然下令查收違規電動車,我會不會被抓?
我是8公裡左右的代步,其實用小牛通勤自我感覺是有些浪費的,因為每天使用的電量一般不到50%,但萬一第二天要跑個遠距離呢?所以還是每天進行充電。另外,為了安全,還要佩戴頭盔、護膝、護肘等配件,擔心電池被偷,每次到了家裡或公司還要把電池拎走,唉,騎的時候爽,但提前功確實不少。我的朋友一直想買個代步工具,因為它家距離公裡在20公裡左右,而且他有200斤的體重,其實小牛很適合他。
返璞歸真的「曲奇」「啟孜」智能自行車
BiCi QiZi Expert(專業版)
買了小牛不久,我前同事突然聯繫我,因為他們做了一輛「智能自行車」,就是在自行車的基礎上加裝智能系統、加裝燈光系統,它們的理念很好「曲奇首先是一輛好的自行車,然後才是一輛智能自行車」,讓騎行有更多樂趣是他們的核心,而不是如同樂視一般上來就談生態,談智能,搞得騎了樂視的自行車就不是騎車了的感覺......
怎麼說呢,曲奇的自行車我還沒有騎過,到底體驗如何不得而知,但最近我一直在騎國內另一家企業做的「啟孜」智能自行車-「BiCi QiZi Expert」,這是啟孜的高端型號,除了車身為「全碳纖維」材質外,更是用了全套的禧瑪諾(Shimano)的全套105組件,包括指撥、前撥、後撥、飛輪、鏈條、牙盤,話說這套組件在市場上即便是散裝的也接近2500元,再到Quando SP-SV8 Dynamo Hub發電前花鼓,Vuelta的車圈和後花鼓......除了腳踏、座管、車座略微低端外,這完全是一輛競技級別的專業451公路小車,So,它的售價為5999元,我勒個擦,真的是5999元,怎麼會這麼便宜,我原本預計售價怎麼著也得8000左右的......入門級別的「BiCi QiZi Basic」售價是3999元,車架與專業版一樣是碳纖維,只不過其它組件用了低端一些的產品而已。
BiCi QiZi Basic基礎版
「啟孜」即便拋開所謂的「智能」,也是一輛極為出色的公路小車,騎乘體驗很專業,全碳纖維車架有著出色的剛性與緩震效果,而且整車全重僅為7公斤,男同志一隻手拎著能跑起來,女孩子一隻手拎著爬三層樓也不是大問題,而且451小車的長度正好與標準電梯的邊長接近,因此坐電梯不佔地方,不會遭白眼......而且相對於普通的通勤自行車與山地車,以及市面上大品牌的類似大行、捷安特的406、451小車,啟孜騎起來會輕鬆很多(僅針對城市柏油路)。
很多人都有個憂慮,就是擔心好車被偷,如今各家品牌都在做GPS防盜,其實它的用處不大,你能裝我就能拆,對於自行車,非常好的的防盜就是把車搬上樓放在家裡放在公司裡,而啟孜的大小以及重量都非常適合搬來搬去。
不過咋說呢,啟孜是一輛好車,一輛好自行車,一輛有著智能系統的好自行車,對於騎行愛好者來說它是個福利,但對於普通的上班族來說它專業了一些也貴了一些,作為通勤工具,其實它依然是「自行車」。
貌似看到了希望-輕客智慧電單車
與啟孜送到的時間差不多,國內的另一個創業團隊帶來了它們的作品-輕客,這是幾個清華的校友一起做的小車,創始人陳騰蛟原本是日產英菲尼迪的汽車設計師,杜磊是汽車工程師,沒錯,幾個原本做汽車的跳出來做了一輛「智慧電單車」......
說智慧電單車大家是不是不太明白?如果大家去過日本、歐洲,會發現路上有很多看著像自行車,但又多了電池與電機的怪傢伙,你說它是電動車吧,但跟我們印象中的又不一樣,因為人家的車看著基本都很帥氣......而且騎的人貌似都是年輕人(日本還有很多媽媽騎)
其實這種車叫助力車,是在自行車的基礎上加裝電機與電池,它與電動自行車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必須蹬動腳踏」電機才會提供動力,需要騎乘者與電機同時用力才能行使,因此它無需太大容量的電池就能持續提供助力50-70公裡,整車的重量比傳統自行車只重上一點兒,遠沒有電動車那麼沉,而且因為是靠人的蹬踏來判斷助力的大小,在操控性上要比電動車安全很多,而更重要的在於,作為通勤工具,它比自行車省力,比電動車安全,同時還能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
其實玩了一大圈的代步工具,這些產品都說得上優秀,回到文章的主題:「上班通勤的代步工具」,我個人覺得在不依賴汽車地鐵的前提下,輕客的助力車方案是非常好的的,它13公斤的重量與自行車相仿,遇到上坡頂風等情況,它還會根據你的蹬踏力度提供更強的助力,以筆者8公裡的通勤距離來說,很多時候都感覺自己蹬踏無阻力,騎起來很輕鬆,9月份的天氣基本不會出汗,電池一周充一次電即可。
文章到這裡接近尾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找到適合自己通勤的代步工具,如果你是有車一族,停車位置距離公司較遠,完全可以在後備箱裡放個ninebot平衡車或者stary的電動滑板;如果你是騎行黨,啟孜的全碳小跑車絕對值得玩耍;而如果你就是每天想輕鬆著騎車上下班,輕客的智慧電單車那是著實不錯;如果你的距離較遠,在15公裡以上,小牛電動你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