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印度洋海嘯事件 歷史上最大的海嘯之一
2025-05-05 17:32:25
海嘯是因為發生大地震引發的大自然災難,2004年的時候,在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發生了一起9.3級的地震,引發了著名的印度洋海嘯,導致東南亞地區和南亞地區發生了巨大的傷亡,二十多萬人被奪走了生命,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件呢?
2004年印度洋海嘯事件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消亡邊界。 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
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其後香港天文臺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矩震級為9.0。最後確定為矩震級達到9.3。
大地震引發的印度洋海嘯幾乎橫掃了印度洋沿岸數千公裡內的城鎮村莊,23萬人死難,使它成為歷史上最致命的五大地震之一。因為受災面積過大,僅以印尼亞齊省重建為例。國際社會向亞齊省提供了80億美元重建資金。儘管現在還存在一些困難,但從長期來看,印尼似乎結束了與分離主義者的暴力戰鬥,當地的貧困水平也低於海嘯之前。國際社會與跨國組織的合作,可能成為此次海地地震重建的成功模板。
2004年印度洋海嘯原因
這次地震是發生在板塊邊緣的逆衝型地震,它所釋放出的能量在近幾十年來是較大的。逆衝型地震的成因是地層斷層的上部上移。蘇門答臘以北地區位於印度板塊邊緣,板塊邊緣的一個長距離破裂帶通過長時間積累,蓄積了巨大能量,最後這些能量在26日集中釋放出來,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雖然此次地震震級很高,使周邊地區都有震撼,但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是地震引起的海嘯。
印度洋海嘯對船隻的影響
在深海航行的輪船和牢固的小船通常可以安然度過海嘯。但在淺水區或停靠船塢裡的不能倖免。海嘯發生在深海區裡,且海嘯波是重力長波,波長可達100公裡以上;它的傳播速度等於重力加速度(9.8米/秒)與海水深度乘積的平方根,所以,海水越深,海嘯波速度越快,海水越淺,海嘯波速度越慢。當海嘯波由遠離海岸的深海區,進入海岸附近的淺海區後,波速便急劇降下來,後面的波速依然很快,後波就追上了前波,前後波相疊加,便使波浪的高度倍增,形成幾米、甚至幾十米高的巨浪。
因此,在離海岸不遠的淺海區深藍色海面就會突然變成白色,並在其前方出現一道長長的明亮的水牆;位於深海區,浪高為2米到10米的海嘯對行駛在深海的大船並不能構成什麼威脅;但沿海小漁船會受影響,突然劇烈地上下顛簸,不過12月是休魚期。靠岸的船隻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會被推到岸上數十米。
印度洋海嘯死亡人數
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來最強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來規模第二大的地震,引發海嘯高達10餘米,波及範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索馬利亞及模里西斯、留尼旺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截止到2005年1月20日為止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已經造成22.6萬人死亡,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並且死亡人數仍舊不斷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