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可控「載波偵聽多址接入」分組交換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08:33:14 2

專利名稱:可控「載波偵聽多址接入」分組交換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控CSMA分組交換系統,該系統中信息組是按照「載波偵聽多址接入」(CSMA)通信協議,特別是按照非持續型CSMA協議進行復用的。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可控CSMA分組交換系統的操作方法以及用於這種方法中的站。
L.Kleinrock和F.A.Tobagi的文章「無線信道中的分組交換第一章、載波偵聽多址方式及其傳輸量延時特性」(IEEE-COM.Vol.COM-23,No.12,1975Dec.pp1400~1416)披露了兩種CSMA協議及其與隨機ALOHA接入方式的比較。這兩種協議是非持續CSMA協議和概率持續CSMA協議。簡單描述CSMA技術就是首先偵聽(或檢測)載波信號信道來減少由於別的用戶的發送而造成的兩個或多個站同時發送的信息組之間衝突的可能性。CSMA技術範圍內的變形是集中在圍繞著用戶檢測信道之後執行什麼動作。
按照非持續CSMA協議,準備發送信息組的站按下列步驟進行操作1).如果檢測到信息是空閉的,則發送信息組。
2).如果檢測到信道為佔線,則該站按照所檢測的延時分配把該信息組安排到以後的某個時間重新發送,在這個新的時間點上該站檢測這條信道,並重複上述步驟。
使用非持續CSMA協議時,一個站不可能達到其最大的傳輸量,因為每個站都要佔用一段有限的空間a,用來從接收方式轉到發送方式,而且在這個時間間隔中,檢測該信道的另一個站發現信道空閒,也要準備發送它自己的信息組,這個時間間隔常常叫做脆弱期間。
使用概率CSMA協議,一個準備發送的站按下列步驟進行操作1).如果檢測信道是空閒的,則就以概率P發送信息組。如果該站不發送,則它就等待一個與脆弱期間相等的時間間隔a,並再次檢測信道,如果在這個新的時間點上,該信道仍然是空閉的,則重複上述步驟,否則,該站按照再次檢測到的延時分配重新把信息組的發送安排到以後的時間。
2).如果檢測信道是佔線,該站就一直等到信道空閒,而後按上述方式操作。
在非持續CSMA方式中,一個滿足要求的再發送延時分配的動態確定,特別要求對信道提供平均負荷的詳細情況。因為提供給信道的平均負荷僅由檢測結果構成的,所以測不出來。然而,該信道上有效的信息傳輸量直接關係到檢測率。因此這個傳輸量的測量可以由檢測數目測算出所提供的平均負荷。
在文章「多址接入廣播信道中的分組交換動態控制過程」中,(IEEE-COM.Vol.COM-23,No.9,Sep.1975pp 890-904),作者L.Kleinrock和S.LaM建議藉助於測量空閒間隔概率P0的方法按照設置間隔的ALOHA協議來控制接入一條信道的平均負荷G。按這種協議,把時間軸劃分成許多間隔,這些間隔等於信息組的發送時間,而一個準備發送信息的站等到下一個間隔的開始,再發送信息。對於非持續CSMA協議來說,執行類似的作法要困難的多。首先,信道空閒概率的計算,要求測算出佔線周期和空閒周期的平均長度。另外,用P0直接導出G來,沒有現成公式可循。
在文章「16Kbit/sVHF分組無線電網絡的滿分配設計方法」中,(PIEEE.MilCOM.83,Washington1983pp645~649)作者M.S.Hazell和B.H.Davies提議通過測量衝類率來得到提供的平均負荷G的近似值,也就是說測量由於兩個或多個信息組的幾乎同時發送而造成發送不成功的百分比。文章闡述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同時認為用別的方法可以進一步改善信息的傳輸量,而無需依賴於衝突比的測量,不管怎樣,這種衝突比的測量總是會有出現過大標準誤差的缺點。
按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提┑目煽卦夭ㄕ焯嘀方尤耄–SMA)分組交換系統至少包括兩個收發站,每個站有一個等待發送信息時用來檢測信道的裝置和響應於信道被檢測為空閒而用於發送信息組的裝置。其中,假如該信道檢測為佔線,則把一個新的檢測點隨機地安排在一個動態確定的時間間隔TSn之內,此處TSn=min(TSu,max(TS1,TSn-1· (Gn-1)/(G0) ))TSu是所有的站都竟爭信道時,所期望的傳輸量達到最大的預置時間間隔,TS1是兩個站竟爭信道時,所期望的傳輸量達到最大的預置時間間隔,TSn-1是由前面的第n-1個檢測間隔所確定的預置時間間隔,Gn-1是第n-1個檢測間隔提供的平均負荷,G0是標稱平均負荷。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第n-1個間隔的平均負荷Gn-1的測算值是從平均空閒周期長度的測算值得到的。其中Gn-1=(E[1(I)]-a)-1,E[1(I)]是平均空閒周期的測算值,a是一個站的轉換時間。如果平均空閒周期長度測算的適當,則可以認為能維持最佳控制。
對最佳控制來說,要確定一個能使期望的信道傳輸量達到最大的平均負荷的最佳值G0而且預置時間間隔TSn要維持信道的平均負荷為標定值G0。
用平均檢測期間出現空閒周期的長度可以對平均空閒周期長度進行測算,也就是平均空閒周期的測算值E[1(I)]=SI/NI,其中SI是空閒周期長度的現行總和,NI是空閒周期的個數。
每個站都可以有一個測算裝置,用來當假如參與佔線周期的站未能檢測出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和下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的情況下,用來測算平均空閒周期。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測算裝置把與正在發送信號的站的佔線周期相毗鄰的空閒周期從現行測算中棄除,其測算僅僅基於完整的檢測的空閒周期。
在本發明的第二個實施例中,該測算裝置是把最接近的前一個和後一個發送站的佔線周期之間的空閒周期的時域上的複合長度的近似值綜合到測算值中去。上述近似值是基於以下時間因素確定的前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時間(tb(Im));後一個空閒周期的終止時間(te(Im+1));以及由(1+a)和從te(Im+1)中減去tb(Im)和(1+a)所限定的交叉佔線周期長度的上邊界。
在本發明的第三個實施例中,測算裝置是把最接近的前一個和後一個發送站的佔線周期之間的空閒周期在時域上的複合長度的近似值綜合到測算值中去。上述近似值是基於以下因素予以確定的前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時間(tb(Im));後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時間(te(Im+1));測算發送站的交叉佔線周期E〔1(B)m〕;以及從te(Im+1)中減去tb(Im)和E〔1(B)m〕。
在本發明的第四個實施例中,測算裝置是把前一個空閒周期長度的近似值綜合到測算值中去。上述近似值是通過測算以下因素得到的測算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終止時間,減去前一個空閒周期出現的時間得到該近似值;並把最近的後一個空閒周期的近似值也累加到測算值中,即從後一個時間周期的終點發生的時間減去最近的後一個空閒周期的起始時間測算值來得到這個近似值。
第四個實施例比第三個實施例的優點在於如果在檢測間隔時間內至少有一個完整的空閒時間出現的話,則所有的站(發送站和接收站)都預先做一次平均空閒周期長度的測算。這是第三個實施例所沒有的情況,特別是當該站連續地參與到兩個或多個佔線周期時更是如此。在第三個實施例中,一個站在它能得到交叉空閒周期的近似值之前,必須一直等到它檢測到一個空閒周期的終止時間為止,即一直到該站不參與的一個佔線周期的起始時間。而這種情況在第四個實施例中是不存在的。
第四個實施例的測算裝置是把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測算為比發送信息的一個站發現信道空閒時的瞬間(t2)遲後δ秒,即t2+δ,此處δ包含對空閒周期的修正,並δ為δ =a +1G( 1- e- a G)2]]>,其中a是該站從接收到發送的轉換時間。G是提供給信道的負荷。下一個周期的開始測算為t2+1+2a-δ,其中1是一組信息的傳輸時間(歸一化時間)。
檢測間隔時間的大小不能長得使測算出現過大的標準偏差,但在同一時間上,被檢測的空閒周期的數目必須在Gn-1的負荷下,測算值應該具有高的置信度。在本發明的第四個實施例中,檢測周期是基於U=max(2×TS∶U1)而動態地確定。其中TS是現行的控制變量。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非持續型可控CSMA分組交換系統的操作方法,該系統工作在一個信道上包括至少兩個站,其中假如一個站檢測該信道或每一信道都是佔線狀態,則該站在動態確定的時間間隔TSn內隨機地預置一個新的檢測點,此處TSn=min(TSu,max(TS1,TSn-1· (Gn-1)/(G0) ))其中TSu是預置時間間隔,當所有站都竟爭信道時,它使所期望的傳輸量達到最大,TS1是當兩個站竟爭信道時,使傳輸量達到最大值的預置時間間隔,TSn-1是前面的第n-1個檢測間隔所確定的預置時間間隔。Gn-1是在第n-1個檢測間隔內的平均負荷,G0是標稱平均負荷。
本發明還涉及用於非持續CSMA分組交換系統的通信站,該通信站包括一個接收機、一個發送機以及把發送機或接收機轉換到一條通信通道上的轉換裝置。上述接收機有一個檢測裝置,用來檢測通信信道上的佔線或空閒狀態。一旦該站有信息準備發送,並且信道空閒,該站就啟動轉換裝置從接收機轉換到發送機。而假如該站準備發送信息組,但是信道佔線,則就在動態確定的時間間隔TSn內隨機地預置一個新的檢測點,此處TSn=min(TSu,max(TS1,TSn-1· ((Gn-1)/(G0) ))
其中TSu是所有站都竟爭信道時,能使期望的傳輸量達到最大值的預置時間間隔,TS1是兩個站竟爭信道時,使所期望的傳輸量達到最大值的預定時間間隔,TSn-1是前面的第n-1個檢測間隔內確定的預置時間間隔,Gn-1是第n-1個檢測間隔內所提供的平均負荷,G0是標稱的平均負荷。
現在參照附圖以實施例的方式來描述本發明,其中附圖如下

圖1表示經由單一的無線信道進行通信的四個站的CSMA分組交換系統;
圖2表示該無線信道的工作狀態的一個實例;
圖3是所檢測的空閒周期數n對能使在下一個周期的傳輸量達到最大可能傳輸量的90%概率的簡表,該表對應脆弱周期a=0.15;
圖4至圖7是信道控制器的原理方框圖和與控制器操作各個方面有關的流程圖。
在上述各圖中相同標號表示其各相應的部分。
如圖1所示的CSMA分組交換系統包括四個站10、12、14和16,它們能通過單一信道的無線鏈路互相通信。每個站都由接收機18和發送機20組成的一個無線電收發兩用機。10至16的每個站都有一個信息源(未示出),例如一臺計算機。該信息源不時地希望轉發信息到另一個站的計算機,信息按分組方式發送,信息組的長度可以是恆定的或是可變的。當一個站,例如站16,想要發送信息組到站14時,它的接收機就檢測信道,若信道空閒,開關22從接收方式轉到發送方式,並發送信息組。然而,如果信道佔線,或者與基本上同時發送的另一信息組相衝突而未能發送,則上述站的信息就積壓下來。按照非持續CSMA協議,根據一種檢測延時分配原理在一個稍後的時間點上,做另外一次發送的嘗試,正如說明書的前序部分所述,第二個站檢測無線信道,並發現當第一個站正在從接收轉到發送狀態的時間間隔中,即所謂脆弱期間,信道是空閒的,則信息組之間就可能發生衝突。必須說明,這種CSMA協議可以用於其它形式的通信信道,例如有線通信和光纖通信。另外,這種協議還可以適用於兩個或多個信道。
圖2說明在信號信道上以時域表示的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態,該信號信道由相互交替的佔線周期(B)和空閒周期(I)所組成。圖2的左邊開始是一個空閒周期Im-1,並在任意時間t0時刻,一個站,例如站10希望發送一組信息組,該站檢測信道,看是否存在其他站的載波信號。如果發現信道是空閒的,該站就從接收方式轉到發送方式,並在te(Im-1)時刻發送一組信息24。這個信息組24可能是一個新產生的信息組,在這個情況下,信道的檢測和信息組的發送被定義為即時第一發送(IFT);或者該信息組可能是由於信道佔線或信道上信息組的衝突沒有發送出去而被積壓下來的信息組;或者是在產生它的時刻連續地發送的信息組。信息組24的發送在時間tb(Im)終止。佔線圖期Bm-1的長度是〔tb(Im)-te(Im-1)〕。緊跟著就是空閒周期Im,經過時間D之後,一個站12要發送一組信息,那麼在時間t1該站檢測該信道,並發現信道空閒,該站就從接收轉到發送方式,其轉換操作厲時a秒鐘,a小於一個典型的信息組的長度,即小於一個單位長度1,在時間te(Im),站12開始發送它的信息組26,並開始了佔線周期Bm。在間隔a期間,例如站12的轉換時間,另外兩個站也想發送信息,並分別在t2和t3檢測信道,而且發現信道空閒,則站14和16都從接收狀態轉到發送狀態,並發送它們各自的信息組28和30。由於信息組26、28、30同時出現在信道上,它們便發生了衝突,信息混雜起來了。當站16完成信息30的發送時,佔線周期Bm便在時間tb(Im+1)=t3+a+1時刻終止。
按照非持續型可控CSMA協議,信息組26,28,30都被積壓在它們各自的站12、14、16中,並且試圖以後通過第一檢測信道由各站分別預置的t+τ瞬時發送這些信息組。τ是一個隨機變量,τ在稱之為預置時間間隔(SIT)的間隔(O,TS)範圍內均勻地分布。各站10、12、14、16所採用的預置是這樣來確定的,即能使信道達到最充分地利用。因此在傳輸量小的條件下,時間間隔TS就相當短,而在傳輸量大的條件下,TS就相當長。這樣,依靠調節TS,各個站就可以根據單位時間的檢測控制提供給信道的負荷量G0。為了調節TS,就必須考慮到從接收轉到發送所消耗的時間a、信息組的長度(如果不是固定的話或者是信息組的分配值)以及所要求系統的性能,以限定額定負荷G0(最佳負荷)。
按照本發明,可用下式得到針對下一個時間間隔的額定負荷G0的TSn值TSn=TSn-1(Gn-1)/(G0) (1)其中TSn-1是最後一個檢測周期(第n-1個檢測間隔)期間的STI的長度,Gn-1是同一間隔期間內測得的平均負荷。
如果於由穩定性等原因,必須使用平滑因數α,則式(1)變為
TSn=(1-α)×TSn-1+α×TSn-1(Gn-1)/(G0) (2)由於穩定性等的原因,TS值不必在每個佔線周期Bm後都進行修正,而是在檢測信道U之後才進行修正。該時間間隔U相當於許多佔線周期和空閒周期,檢測間隔U也相當於兩次連續地修正控制變量TS之間的間隔。
式(1)、(2)取決於兩個假設第一個是假設傳輸量基本上是由各被積壓的站產生的檢測所組成的(忽略了由一個新產生的信息組所產生的第一檢測),另一個假設是在最後一個檢測周期被積壓的站的數目將保持和下一個間隔的積壓站數目接近相同。採用這樣兩個假設就可以把式(1)簡單地斷定為如果b個正在用TSn-1工作的站在最後的檢測周期U已經產生了平均負荷Gn-1,那麼同樣b個用TSn工作著的站將產生一個平均標稱負荷G0。
進行式(1)或(2)的修正,要求測算出在最後一個檢測間隔期間提供的平均負荷Gn-1,因為這個平均負荷僅僅是由檢測組成的,所以測不出來。然而,信道上有效信息的傳輸量是直接與檢測率有關的,所以測量這個傳輸量就可以得到由檢測數測算的平均負荷。
本發明的系統是以測算空閒周期長度為基礎的。信道的時間狀態是佔線周期(B)和空閒周期(I)相互交替排列的(如圖2)。空閒周期Im長度1(Im)是發送時間tb(Im)的結束和第一個後續檢測時間t1之間的消耗時間D與接收到發發送的轉換時間a之和,tb(Im)是任意時間瞬間,而t1是由於信道空閒將轉向發送的時間。
1(Im)=te(Im)-tb(Im)=te(Im)-t1+t1-tb(Im)=a+D(3)平均來說,D是一個隨機時間到達的一個獨立的檢測站在第一檢測之前必等待的時間,因為最終的檢測過程可以假定為以Gn-1為中值的泊松分布,平均來說,這個時間D等於交錯時間1/Gn-1,因此E[1(I)]=a+ 1/(Gn-1) ……(4)Gn-1=(E[1(I)]-a)-1……(5)這樣,如果平均空閒周期長度的測算是適當的話,就可以實現最佳控制。如把在一個檢測間隔U期間出現的空閒周期的長度進行平均所得到的測算值。特別是測算方法是兩個變量SI和NI的修正,它們分別包含在已被檢測到的空閒周期的長度的現行和之中,很明顯,它們的數目是SI=SI+1(Im) (6)NI=NI+1當控制變量已經被修正,則平均空閒周期的長度的測算可以由下式得到E[1(I)]=SI/NI (7)而且變量SI和NI被置零。
因此一個站必須能檢測,至少能近似地檢測每個空閒周期的開始和結束時間。對於一個保持接收狀態的站來說是不成問題的,在整個檢測期間都不轉為發送狀態。
另一方面,參與佔線周期Bm的一個站,在佔線周期Bm前後都不檢測空閒周期的終止時間te(Im)和開始時間tb(Im+1)。實際上假設這個站在時間t2已經預置了一個檢測點,並且在那個時間檢測信道是空閒的(見圖2),則該站將轉到發送狀態(這樣一個狀態將在時間t2+a到達),在間隔〔t2+a,t2+a+1〕期間發送它的信息組,並反轉到接收狀態(在時間t2+2a+1到達)。因此,發送站在2a+1長度的周期中不能檢測信道,稱之為發送盲期。因為不能檢測落入發送盲期的時間te(Im)和tb(Im+1),所以該站在用公式(6)計算平均空閒周期長度時,不能自動而精確地累加1(Im)和1(Im+1)。有三種不同的對策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個對策是,一個站可以簡單地把空閒周期Im和Im+1從現行的測算值中棄除,這些空閒周期是與正在發送的佔線周期相毗鄰的。這就意味著只有能完整地檢測的空閒周期的長度在用式(7)計算E[1(I)]時,才被計算在內。這種對策是很容易實現的,但是如果這些可完整地檢測的空閒周期是足夠多,以能得到它們平均長度合理的測算值時,這個對策才是可以被接受的。其實,這個對策是忽略了已經有效地檢測的Im和Im+1,即該間隔的長度是〔tb(Im),t2〕和〔t2+1+2a,te(Im+1)〕 (8)另外,如果一個站參與到別的佔線周期,而完全沒有信息留下來適用於計算E[1(I)]。
第一個對策的一種變形是把空閒周期Im和Im+1的複合長度的近似值(用線在其上標註的項)累積到E[1(I)]的計算值中去。
SI=SI+1(Im)+1(Im+1)(9)NI=NI+2因為tb(Im)和te(Im+1)這兩個時間可以被發送站測出,所以這兩個空閒周期的和是1(Im)+1(Im+1)=te(Im+1)-tb(Im)-1(Bm) (10)其中1(Bm)是佔線周期Bm的長度,這個計算出來的和可以分解為1(Im)+1(Im+1)=te(Im+1)-(t2+1+2a)+(1+2a)-1(Bm)+t2-tb(Im) (11)這表示被有效地檢測的空閒周期部分(8)已經被考慮進去了。當然1(Bm)的大小對那個發送站是不適宜的,而且被限定在某一範圍之內或取其近似值。這個範圍定為1(如果信息組是單獨並連續發送的)至1+a(a是能分離任意兩個在同一佔線周期內導至發送的檢測的最大時間間隔),即1≤(Bm)≤1+a (12)如果用上界1+a,那未總長度(10)的測算值就過低,而且將等於E〔1(I)〕。若用(5)式,則Gn-1值測算過高,導至某些性能下降。但幸運地是這種下降尚導至較高的穩定性,因為控制過程的目標成了比最佳值小的一個平均負荷。用所期望的值1(Bm)代替上界,就可以部分地避免這樣性能的下降。
E[1(B)]=1+G∫a0tGe(a-t)dt=1+a- 1/(G) (1-e-aG) (13)採用下面的一個近似值可以從公式(9)產生出三種對策中的第二種對策1(Im)+1(Im+1)=te(Im+1)-tb(Im)-(1+a)或=te(Im+1)-tb(Im)-E[1(B)](14)為了方便起見,第二種近似,佔線周期的長度E[1(Bm)]將被用於說明書的剩餘部分的描述之中。與第一種對策相比較,第二種對策考慮了適用於Im和Im+1長度上的信息(已經有效地檢測的空閒周期部分)。但是卻引入了誤差∑,當使用上界時,誤差最大為α/2。當使用(式)13繪出的期望值時,誤差較小。當一個站參與到K個連續的佔線周期時,則(K+1)個連續的空閒周期總長度的近似值將被累積到E[1(I)]的測算值中去。
SI=SI+ (15)NI=NI+K+1其中 =te(Im+k+1)-tb(Im)-K×E〔1(B)〕 (16)
這個對策完全考慮了(K+1)個空閒周期部分,這些部分已經有效地測量到了,但是要求在它們能被累積之前檢測時間te(Im+K+1)。這就是說如果Im-1屬於先前的檢測周期,那麼沒有一個TS修正能在一個空閒周期結束時間te(Im+K+1)之前被有效地檢測,因為在此時間之前揮脅饉闃悼梢員皇視謾 第三種對策是用每個不完整而被獨立檢測的空閒周期取其近似長度的方法來克服第二種對策的缺點。
即 SI=SI+1(Im)(17)NI=NI+1在第二種對策中,一個參與站的佔線周期的長度I(Bm)可以是近似的。該站可以假定這個佔線周期是以它自己的發送為中心。這意味著如果它的發送盲期是〔t2·t2+2a+1〕,則該站將把前面的空閒周期的結束時間近似為te(Im)=t2+δ (18)而下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時間假定為tb(Im+1)=t2+1+2a-δ (19)其中δ =a +1G( 1- e- a G)2]]>(20)實際上,從接收方式轉到發送方式的站,在現有的空閒周期長度上做了一個修正δ1(Im)=te(Im)-tb(Im)=t2-tb(Im)+δ (21)反之,用一個修正值δ用於下一個空閒周期Im+1上
1(Im+1)=te(Im+1)-tb(Im+1)=tb(Im+1)-(t2+1+2a)+δ (22)如果該站能檢測到空閒周期Im+1的終點,(即如果它不能參與到第m+1個佔線周期中),則第二和第三對策之間就沒有差別了。其實用式(21)和(22)兩個最後的空閒周期的長度之和為1(Im)+1(Im+1)=te(Im+1)-tb(Im)-tb(Im+1)-te(Im))=te(Im+1)-tb(Im)-〔1+2a+2δ〕=1(Im)+1(Im+1)(23)除了當該站連續地參與兩個或多個(K)連續佔線周期的情況之外,第三對策就像第二對策一樣操作。在第二對策下,該站必須等待到它已經檢測到空閒周期的終止時間te(Im+k+1)為止,即該站不參與的佔線周期的起始時間。用第三對策,如果所有的站(發送站或接收站)在檢測間隔內至少出現一個完整的空閒周期的話,所有的站都保證進行一次平均空閒周期長度的測算。
用方程(1)和(2)限定的控制變量TS的修正的缺點是,TS可以假設為任意的非負值,這就是說,如果在一個測算周期中,信道完全是空閒的,則TS值將被設置為零。然而,當信道的接入存在竟爭時,控制變量就僅僅用來預置檢測時間。所以就要求TS總是保持大於或等於TS1值,該值在僅有兩個用戶爭用信道時,能使所期望的信道傳輸量達到最大值。同樣,TS值也決不能大於TSu值,該值在所有站都竟爭信道時,能使信道傳輸量達到最大值。因此TS值的修正將按照下式進行TSn=min(TSu,max(TS1,TSn-1 (Gn-1)/(G0) )) (24)或TSn=min(TSu,max(TS1,(1-α)×TSn-1+α×TSn-1(Gn-1)/(G0) )) (25)當TS值做最後修正時,式(24)和(25)中的控制變量TS的修正要求測算出平均負荷。檢測期間,即所謂長度U,僅僅可能在這個時期開始,在最後的修正時間開始檢測周期,那未U也將表示兩次連續修正控制變量TS之間的時間間隔。
上述的分配對策允許每個站在測算平均空閒周期長度的基礎上(見式(5))動態地測算G。為了避免這一測算出現太大的標準偏差,檢測間隔的長度必須採用下邊界U1,這個最小的長度必須保證在連續修正之間檢測到最小數目的空閒周期,以使G能夠被測算得具有高的置信度。
按照本發明製造的系統,U1值的選擇出自下述考慮,對於一個給定的脆弱周期a,由下式繪出CSMA信道所期望的傳輸量SS(a,G)= (Ge- a G)/(G(1+2a)+e-aG) (26)設式(26)的導數為零,則達到最大S值的檢測率G0(a)就可以很容易的求出來。使傳輸量至少達到最大可能傳輸量的90%的檢測率間隔也可以容易地確定。間隔〔α1(a),α2(a)〕稱之為90%傳輸量間隔,它滿足 αε〔α1(a),α2(a)〕∶S(a,αG0(a))>0.9S(a,G0(a)) (27)如果由測量過程得到一個錯誤的平均檢測率G=G/α,而不是正確的G,則如式(1)的控制變量TS的修正就要使得平均檢測率αG0(a)超過下一個周期的平均檢測率。因此90%傳輸量間隔之間內的任何α值都是令人滿意的,而且測試過程也無需更高的精度,即高於為保證可靠地使G值始終處於下述(28)範圍所要求的精確度〔α1(a)G,α2(a)G〕 (28)藉助於Bayesian的分析可以知道,精確的平均檢測率G處於(28)式範圍內的概率可以由下式近似計算Prob〔(α1(a)G≤G≤(α2(α)G)〕≈e(n+1)α1(a)K = 0n]]>([(n+1)α1(a)])/(K!)-e-(n+1)α2(a)K = 0n]]>([(n+1)α2(a)])/(K!) (29)所期望的檢測率G的測算值G等於G=( (S)/(n) -a)-1(30)其中n是已被檢測的空閒周期數,S是它們的計算長度。式(29)用來得到能確保G處於式(28)範圍內的被測定空閒周期的最小數nm(a)。圖3繪出這個概率的簡表,對應不同的n值,及脆弱周期a=0.15,α1(a)=0.5208,α2(a)=1.8090。由此表可以推算出檢測18個空閒周期就足以具有99%的概率,保證G能處於90%傳輸量範圍之內。
由於平均周期長度(空閒周期加佔線周期)的上邊界由下式決定1+2a+ 1/(G0(a)) (31)則檢測間隔的最小長度U1選擇為U1=nm(a)(1+2a+ 1/(G0(a)) ) (32)使用檢測間隔長度的最小量值也導至修改控制變量的時刻與新值生效的時刻之間存在著延遲。例如,若一個站在時間t檢測信道,並發現該信道處於佔線,則該站將利用現行的TS值在時間t+θ預置下一次檢測。這個TS值將有效地維持到時間t+θ,即使該時間之前,例如時刻t+η,η<θ,TS可能進行修正,則亦如此。這樣,在〔t+η,t+θ〕期間的測量就將包括有與以前的(和已經修正的)TS值有關的數據。由於一個站的檢測處於由TS/2時間單元分開的平均值之中,則〔t+η,t+θ〕時間間隔就具有TS/4的平均長度,因此檢測間隔的第一個TS/4時間單元就仍與以前的TS值有關。這表明,如果使用的檢測間隔太小(U≤TS/4),就檢測不到最後的控制變量修正的效果。
這兩個論點證明使用大的檢測間隔U是有益的。另一方面,這種修正必須儘可能地頻繁的響應系統的動態特性。現已發現用以下的折衷辦法提供具有高置信度的Gn-1的測算U=max(2TS,U1) (33)其中U1=nm(a)·(1+2a+ 1/(G0(a)) )對於大的TS值,TS的均衡性保證了測算過程將計入最後的TS修正值,而對於小的TS值,U1保證檢測間隔足夠長,以提供平均空閒周期的精確測算。
這個對策的有益特點是,該對策強迫那些具有小的TS值的總要求發送的站更為頻繁地修正其TS值。如果提供的平均負荷不得不減小,絕大多數總要求發送的站就不得不減少它們的發送次數(通過增加其TS值),這就導致了TS值的某種均勻性。另一方面,如果提供的平均負荷不得不增加的話,則這一對策相當於某些優先級方案。具有小TS值的站將更為頻繁地減小其控制變量,以絕對地使它們獲得較高的優先級。這些站將最有希望首先發送完積壓的信息組,而在這些站發送完了之後,那些具有最小TS值的站將輪到增加它們對平均負荷的貢獻等等。因此,只要有積壓的信息組未發送完畢,這些站就不能平等地進行發送。引入一種排序會給限制衝突次數帶來有益的效果,一旦由於所有的站都達到其最小的TS值,整個系統都發送完畢時,則排序就消失了。
現在參照圖4-7來描述一個站的操作。這些圖是信道控制器的方框說明圖和執行測算第三個策略平均空閒周期長度的E〔1(I)〕的流程圖。所使用的變量定義如下控制參數TS包含預定時間間隔(STI)的長度(以時鐘脈衝計)
輸入信號IN=0表示該站處於接收狀態且信道空閒,=1表示該站處於接收狀態且信道佔線,=2表示該站處於發送狀態。
內部的各個寄存器P以以前時鐘脈衝數的方式貯存輸入信道值,E貯存從最後TS修正以來所經過的時鐘脈衝的數,U貯存檢測時間間隔的長度(以時鐘脈衝計),NI貯存在最後的E時間單元中完全的信道空閒周期數,SI貯存NI最後空閒周期的長度和(以時鐘脈衝數計),CI貯存現行空閒周期的長度(以時鐘脈衝計),δ貯存空閒周期的校正值(以時鐘脈衝計)。
系統參數Gc0包含每個時鐘脈衝的標稱檢測率,U1包含U的下邊界,TS1包含TS的下邊界,TSu包含TS的上邊界。
信道參數A是接收到發送的轉換時間長度(A>1)(以時鐘脈衝數計),LA是分組發送時間(LA/A>1)(以時鐘脈衝數計),M是最大積壓量。
在啟動或信道參數復位時,控制參數和內部寄存器設置為以下初始值TS=M/Gc0
P=1E=0U=2×U1NI=0CI=0δ=A/2圖4以方框圖形式表示一個信道控制器裝置32,該裝置32包括有記時器34、測算裝置36和修正裝置38。現參照圖5、6、7分別對每個裝置的操作進行更為詳細的說明。
在每個發送/接收站中設有信道控制器裝置32。該裝置32由加到輸入端40的時鐘信號觸發。實際上,該時鐘信號的周期小於接收/發送轉換時間a,時鐘周期越短,控制就越精確。裝置32包括一個IN信號用的輸入端(圖4中未示出)和一個運算邏輯單元(ALU)處理器,該處理器有分別用於P、E、U、NI、SI、CI、δ七個數據的內部寄存器;一個能夠存貯四個系統參數Gc0、U1、TS1、TSu以及三個信道參數A、LA和M數據的寄存器。在操作中,裝置32對該站的發送設備使用的控制參數值進行計算。
在如圖5所示的計時器34中,對於TS的最後修正所經過的時鐘脈衝進行計數。
測算裝置36(圖6)修正分別包含有空閒周期長度(檢測量或近似值)的現行和的SI和NI兩個變量,該空閒周期是以自最後的TS修正以來的信道以及空閒周期的數目來表示的。這些修正是基於先前的P值和IN的現行值進行的。
測算裝置36的操作過程如下在第一個步驟42中,檢測是否P=0或1以及IN=0,若回答為是(Y),則在步驟44中,將CI的值加1。另一方面,若在步驟42中對檢測的回答為否(N),則在步驟46中進行第二次檢測,看是否P=2或IN=0,若回答為是(y)則CI=δ+1(步驟48)。若回答為否(N),則在步驟50中進行第三次檢測,看是否P=0和IN=1,若回答為是(Y),則先前的NI加1以形成一個新的NI;先前的SI加CI以形成一個新的SI,並將CI寄存器置0,這些操作是在步驟52進行的。若在步驟50的回答為否(N),則在步驟54進行第四次檢測,看是否P=0和IN=2。若回答為是(Y),則先前的NI值加1;先前的SI值加上CI與校正值δ之和,而CI在步驟56置0。步驟44、48、52、56的輸出以及從步驟54輸出的N都被輸入到使P=IN的操作步58中。
修正裝置38(圖7)是在每個檢測間隔U1結束時啟動的,以便根據式(1)和(2)修正輸出變量TS。在每次修正後,裝置38重新計算下一個檢測間隔的長度和空閒周期校正值δ,最後將記時器E和測量變量SI和NI復位為0。
為了便於理解圖7的修正裝置的操作,將進一步描述四個系統參數及內部寄存器。
首先是系統參數Gc0,控制變量TS的動態修正的目的在於維持所期望的檢測率的標稱值G0,這裡所選的G0值是使所期望的傳輸量達到最大值。
由式(26)給出了關係到S和所期望的檢測率之間的關係的脆弱周期的給定值。若對式(2)中G求導,且設其導數為0,則找到對於使S為最大值的G值應滿足
eaG=a(1+2a)G2(34)利用泰勒級數展開的前三項來進似該指數G0=- a +7 a2+ 4 a2 a + 3 a2]]>(35)作為對每組發送時間的標稱預期檢測率的精確測算值,利用時鐘脈衝作為時間單位有下式GC0=7 + 4L AA- 12 LA + 3 A]]>(36)其次,系統參數TS1和TSu,由於在一個站的載波的兩個連續檢測之間的平均時間是TS/2,故該站對期望的總檢測率的貢獻就是2/TS。因此,當只有兩個用戶爭用信道時,使期望的信道傳輸量最大的預置時間間隔TS1由下式給出2/(TS1) = (G0C)/2 (37)和TS1= 4/(GC0) (38)同樣,如果M是系統的最大積壓量的測算值,則當所有站都竟爭信道時,使傳輸量達到最大的預定時間間隔TSu由下式給出2/(TSu) = (G0C)/(M) (39)和TSu= (2M)/(G0C) (40)
最後是系統參數U1,利用式(29)nm(a)被選為空閒周期的最少數目,其檢測以99%的概率保證在下一個周期中達到最大可能的傳輸量的至少90%的傳輸量。在這一式中,確定90%的傳輸量的參數α1(a)和α2(a)取決於脆弱周期a。則U1值就以時鐘脈衝數的形式由下式給出U1=nm(a)(1+2a+ 1/(G0(a)) )×LA (41)當某一站開通時,其內部寄存器和控制變量必須用以上繪出的值確定。而後,根據它們的定義,在計時器34、測算裝置36和修正裝置38中對這些初始值進行修正。在測算裝置中的δ內部寄存器使用的符號需要一些測標說明。
根據式(18),當一個站決定發送時,現行空閒周期Im的長度(在分組發送時間內)應由下式進一步說明δ =a +1G( 1- e- a G)2]]>(42)其中G為期望的檢測率(在分組發送時間內),a是接收至發送的轉換時間。同樣,當一個站在發送之後轉到接收狀態時,空閒周期Im+1的長度也必須用相同的量值恢復(見式19)。
式(42)可作以下近似δ=a(1- (aG)/4 + (a2G2)/12 ) (43)若令LA為分組發送時間,每個時鐘脈衝Gc的期望檢測率為G/LA,則
δ= (A)/(LA) (1- (AGC)/4 + ((AGC)2)/12 ) (44)由於Gc的現行值是未知的,則在TS的先前的修正中所獲得的測算值Ccn-1將用於導出δ的現行值。
參照圖7,修改過程在步驟60開始,其中檢測自最後的TS修正以來所經過的時鐘脈衝數目E是否大於或等於檢測間隔U的時鐘脈衝序列的長度,若回答為否(N)蟣硎鞠中鋅刂破韃恢蔥行拚蠆饉愎壇中ㄍ )。若回答為是(Y),表示TS值在信道空閒周期NI的數目大於0的條件下必須予以修正,換言之,信道並不總是空閒的。其第二次檢測是在步驟62進行的,若回答為否(N),意味著Gcn-1=0,即在步驟64,這表示TS不能按照式(1)修正。然而,若回答為是(Y)則意味著在步驟66Gcn-1=( (SI)/(NI) -A)-1。
在步驟68,對TS的修正值進行計算和檢測,以保證它是否能位於TS的最大和最小極限值之間。在步驟70,SI和NI都為0,而新的空閒周期校正值δ道過下式進行計算δ= (A)/(LA) (1- (AGCn-1)/4 + ((AGCn-1)2)/12 ) (45)這就輪到對U進行修正,考慮到TS的新值,在步驟72中U=max(2×TS;U1)修改操作在其中E=0的步驟74結束,故一個新的檢測間隔開始了。
對於本專業的普道技術人員而言,通過閱讀本說明書後,其它改型將是明顯的。這種改型可能包括各種分組交換系統或其中各種部件在設計、製造、使用中已知的那些其他特徵,以及能夠用代替或附加到本說明書描述過的特徵的那些其他特徵。雖然本發明專利申請的各個權利要求中特別正式提出了各個特徵的組合,但是應該理解,本申請的範圍還包括在本說明書中明顯地或含蓄地或以概括描述方式所披露的任何新穎的特徵或任何特徵的新穎的組合,而無論上述特徵是涉及到在任何一項權利要求中目前所要求的相同的發明,也無論上述技術特徵是否用來解決與本發明予以解決的任何或全部相同的技術問題。因此,申請人聲明,在本專利申請的審批期間或從其派生出來的其他的專利申請的審批期間,可以對這些特徵或這些特徵的組合正式提出新的權利要求。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控載波偵聽多址接入(CSMA)分組交換系統,該系統至少包括兩個站,每個站都具有當其等待發送信息組時檢測通信信道的裝置和響應被檢測的信道為空閒時發送信息組的裝置,假如被檢測的信道為佔線時,則在一個動態確定的時間間隔TSn中隨機地預置一個新的檢測點,其中,TSn=min(TSu,max(TS1,TSn-1· (Gn-1)/(G0) ))其中TSu是當所有的站都竟爭信道時,所期望的使傳輸量達到最大所預置的時間間隔,TS1是當兩個站竟爭信道時,所期望的使傳輸量達到最大所預置的時間間隔,TSn-1是在前面第(n-1)個檢測間隔中確定的預置時間間隔,Gn-1是在第(n-1)檢測間隔中提供的平均負荷,而G0是提供的標稱平均負荷。
2.根據權利要求1的要求的系統,其中TSn=min(TSu,max(TS1,(1-α)×TSn-1+α×TSn-1(Gn-1)/(G0) ))其中α為平滑係數。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要求的系統,其Gn-1基於一個平均空閒周期長度的測算值,其中Gn-1=(E[1(I)]-a)-1而E[1(I)]是平均空閒周期的測算值,a是一個站的轉換時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要求的系統,其中平均空閒周期長度是由對一個檢測周期中出現的空閒周期的測算值進行平均來測算的,也就是平均空閒周期E[1(I)]=SI/NI的測算值,其中SI是空閒周期長度的現行和,而NI是空閒周期的數目。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要求的系統,其中每個站都包括測算裝置,用於在該站參與某個未能檢測出在前的空閒周期的結束和隨後的空閒周期的開始的佔線周期的情況下對平均空閒周期進行測算。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要求的系統,其中上述測算裝置把與正在發送的站的佔線周期相毗鄰的空閒周期從現行測算中棄除,它的測算僅僅基於完整的被檢測的空閒周期。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要求的系統,其中上述測算裝置是把最接近空閒周期的前一個和後一個發送站的佔線周期之間的空閒周期的時域上的複合長度的近似值綜合到測算值中去,上述近似值是基於下述時間因素確定的前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時間(tb(Im));後一個空閒周期的終止時間(te(Im+1));以及由(1+a)和從te(Im+1)中減去tb(Im)和(1+a)所限定的交叉佔線周期長度的上邊界。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要求的系統,其中上述測算裝置是把最接近空閒周期的前一個和後一個發送站的佔線周期之間的空閒周期在時域上的複合長度的近似值綜合到測算值中去,上述近似值是基於以下因素予以確定的前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時間tb(Im);後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時間te(Im+1);測算發送站的交叉佔線周期E〔1(Bm)〕;以及從te(Im+1)中減去tb(Im)和E〔1(Bm)〕。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要求的系統,其中上述測算裝置是把前一個空閒周期長度的近似值綜合到其測算值中去,上述近似值是通過測算以下因素得到的測算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終止時間,減去前一個空閒周期的出現時間得到該近似值;並把最接近的後一個空閒周期的近似值也累積到測算值中去,即從後一個時間周期的終點發生的時間減去最接近的後一個空閒周期的起始時間的測算值來得到這個近似值。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要求的系統,其中測算裝置是把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時間測算為比發送信息組的一個站發現信道空閒時的瞬間(t2))遲後δ秒,即在時間t2+δ,其中δ包含有空閒周期的校正值並等於δ =a +1G( 1- e- a G)2]]>其中a是站的從接收到發送的轉換時間,G是提供給信道的負荷。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要求的系統,其測算裝置測算的下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時間為t2+1+2a-δ式中1是一個信息組的傳輸時間(歸一化時間)。
12.根據權利要求9、10或11所要求的系統,其中基於下式動態確定檢測時間(U)U=max(2×TS∶U1)其中TS是現行控制變量,U是獲得G的可靠的測算值所需的最少時間,且U1=nm(a)(1+2a+ 1/(G0(a)) )其中nm是獲得G的可靠饉闃導觳獾目障兄芷詰淖鈽∈俊
13.一種可控CSMA分組交換系統,該系統基本上是根據上下文的描述並結合附圖的說明予以限定的。
14.一種以非持續型可控CSMA分組交換系統的操作方法,該系統包括工作在至少一個通信信道上的至少兩個站,其中假如一個站檢測到其信道或每一信道處於佔線,則該站在一個動態確定的時間間隔TSn內,隨機地預置一個新的檢測點,其中TSn=min(TSu,max(TS1,TSn-1· (Gn-1)/(G0) ))這裡TSu是當所有的站都竟爭信道時,使期望的傳輸量最大的預置的時間間隔;TS1是當兩個站竟爭信道時,使期望的傳輸量最大的預置的時間間隔;TSn-1是在先前的第(n-1)個檢測間隔中確定的預置時間間隔;Gn-1是在第n-1個檢測間隔中提供的平均負荷;G0是提供的標稱平均負荷。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要求的方法,其中時間間隔TSn是動態修正的,以便使期望的信道傳輸量達到最大。
16.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4所要求的方法,其中時間間隔TSn的動態修正包括在檢測期間基於對平均空閒周期長度E[1(I)]的測算來對Gn-1的測算,這裡,Gn-1=(E[1(I)]-a)-1,a是一個站的轉換時間。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要求的方法,其中平均空閒周期的測算值E[1(I)]=SI/NI,其中SI是空閒周期長度的現行和,NI是對該現行和作出貢獻的空閒周期的數目。
18.根據權利要求16或17的要求的方法,其中假如一個參與一條信道或多條信道之一的傳送中的站未能檢測出前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和後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則最接近的前一個和後一個空閒周期被從僅僅基於全部檢測期間的測算中棄除。
19.根據權利要求16或17所要求的方法,其中一個參與一條信道或多條信道之一的傳送的站在未能檢測出最接近的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和後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的情況下,則近似出最接近的前一個和後一個空閒周期時域上的複合長度,並且該近似包括在E〔1(I)〕的測算之中,上述近似基於確定以下因素前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tb(Im));後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teIm+1));以及由(1+a)和從te(Im+1)中減去tb(Im)和(1+a)所限定的交叉佔線周期長度的上邊界。
20.根據權利要求16或17所要求的方法,其中一個參與一條信道或多條信道之一的傳送的站在未能檢測出最接近的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和後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的情況下,則近似出最接近的前一個和後一個空閒周期時域上的複合長度,並且該近似包括在E〔1(I)〕的測算中,上述近似基於確定以下因素最接近的前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tb(Im));後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te(Im+1));測算該站發送期間的交叉佔線長度E〔1(Bm)〕並從te(Im+1)減去tb(Im)和E〔1(Bm)〕。
21.根據權利要求16或17所要求的方法,其中當一個參與一條信道或多條信道之一的傳送站在未能檢測出最接近的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和後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的情況下,則對上述前一個和後一個空閒周期的長度進行近似,並且該近似包括在E[1(I)]的測算之中,其中最接近的前一個空閒周期的近似值是從上述空閒周期的終點的測算值減去上述空閒周期的開始時間實現的;而最接近的後一個空閒周期的近似值是從上述空閒周期的結束時間減去上述空閒周期開始時間的測算值實現的。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要求的方法,其中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終止時間的測算為比發送信息組的一個站發現信道空閒時的瞬間(t2)遲後δ秒,即時間t2+δ,其中δ包含有該空閒周期的校正值並等於δ =a +1G( 1- e- a G)2]]>其中a是該站的接收至發送的轉換時間,G是提供給信道的負荷。
23.根據權利要求22所要求的方法,其中將最接近的後一個空閒周期測算為t2+1+2a-δ其中1是一組信息組的傳輸時間(歸一化時間)。
24.根據權利要求21、22或23所要求的方法,其中檢測周期(U)是基於下式動態地確定的U=max(2×TS∶U1)其中TS是現行控制變量,U1是獲得G的可靠測算值所需的最少的時間,並且U1=nm(a)·(1+2a+ 1/(G0(a)) )其中nm是獲得G的可靠測算值檢測的空閒周期的最小數目。
25.一種按可控CSMA分組交換系統操作的方法,該方法基本上是根據上下文的描述並結合附圖的說明予以限定的。
26.一種用於非持續型可控CSMA分組交換系統中的站,該站包括有一個接收機、一個發送機以及將接收機或者發送機轉換到通信信道上去的轉換裝置,上述接收機具有檢測通信信道的佔線/空閒狀態的檢測裝置,並當該站在有信息組準備發送和信道檢測為空閒的情況下,啟動該轉換裝置從接收機轉換到發送機狀態,而其中當該站具有信息準備發送但檢測信道為佔線狀態,則在一個動態確定的時間間隔TSn內隨機地預置一個新的檢測點,這裡TSn=min(TSu,max(TS1,TSn-1· (Gn-1)/(G0) ))式中TSn是當所有站都竟爭信道時,期望的使傳輸量達到最大的預置時間間隔,TS1是當兩個站竟爭信道時,期望的使傳輸量達到最大的預置時間間隔,TSn-1是在前面的第(n-1)個檢測間隔所確定的預置時間間隔,Gn-1是在第(n-1)個檢測間隔中提供的平均負荷,G0是提供的標稱平均負荷。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要求的站,其中TSn=min(TSu,max(TS1,(1-α)×TSn-1+α×TSn-1(Gn-1)/(G0) ))式中α代表平滑因數。
28.根據權利要求26或27所要求的站,其中所提供的裝置用於基於平均空閒周期長度的測算值對於Gn-1進行測算,其中Gn-1=(E[1(I)]-a)-1,式中E[1(I)]是平均空閒周期的測算值,a是站的轉換時間。
29.根據權利要求28的要求的站,其中上述裝置通過平均在一個檢測周期中所出現的空閒周期的長度來測算平均空閒周期長度,也就是平均空閒周期的測算值E[1(I)]=SI/NI,式中SI是空閒周期長度的現行和,而NI是空閒周期的數目。
30.根據權利要求28或29所要求的站,該站還包括測算裝置,該測算裝置在該站參與一個佔線周期但未能檢測出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和後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的情況下來測算該平均空閒周期。
31.根據權利要求30所要求的站,其中上述測算裝置把與正在發送的站的佔線周期相毗鄰的空閒周期從現行測算中棄除,該裝置的測算僅僅基於完整的被測算的空閒周期。
32.根據權利要求30所要求的站,其中上述測算裝置把最接近空閒周期的前一個和後一個發送站的佔線周期之間的空閒周期在時域上的複合長度的近似值綜合到測算值中去,上述近似值是基於以下因素予以確定的前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時間(tb(Im));後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時間(te(Im+1));由(1+a)和從te(Im+1)減去tb(Im)和(1+a)所限定的交叉佔線周期的上邊界。
33.根據權利要求30所限定的站,其中上述測算裝置把最接近空閒周期的前一個和後一個發送站的佔線周期之間的空閒周期在時域上的複合長度的近似值綜合到測算值中去,上述近似值是基於以下因素確定的前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時間(tb(Im));後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時間(te(Im+1));並測算發送站的交叉佔線周期E〔1(B)m〕;以及從te(Im+1)中減去tb(Im)和E〔1(B)m〕。
34.根據權利要求30所要求的站,其中上述測算裝置是把一個空閒周期的長度的近似值綜合到其測算值中去,上述近似值是通過測算以下因素得到的測算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終止時間,減去前一個空閒周期出現的時間得到該近似值;並把最接近的後一個空閒周期的近似值也累積到測算值中去,即從後一個時間周期結束髮生的時間減去最接近的後一個空閒周期的起始時間的測算值來得到這個近似值。
35.根據權利要求34所要求的站,其中測算裝置是把前一個空閒周期的結束時間測算為比發送信息組的一個站發現信道空閒時的瞬間(t2)遲後δ秒,即在時間t2+δ,其中δ包含有空閒周期的校正值並等於δ =a +1G( 1- e- a G)2]]>式中a是站的從接收到發送的轉換時間,G是提供給信道的負荷。
36.根據權利要求35所要求的站,其中測算裝置測算的後一個空閒周期的開始時間為t2+1+2a-δ式中1是一個信息組的傳輸時間(歸一化時間)。
37.根據權利要求34、35或36所要求惱荊渲屑觳饈奔洌║)是基於下式動態確定的U=max(2×TS∶U1)式中TS是現行控制變量,U是獲得G的可靠測算值所需的最少時間,U1=ηm(a)(1+2a+ 1/(G0(a)) )式中ηm是獲得G的可靠測算值檢測的空閒周期的最小數目。
38.一種用於非持續型可控CSMA分組交換系統中的站,該站的構成和操作安排基本上是根據上下文的描述並結合各個附圖的表示予以限定的。
全文摘要
一種非持續載波型可探CSMA分組交換系統 中,當檢測出信道處於佔線時,在動態確定的時間間 隔TS
文檔編號A23L1/211GK1038575SQ8910233
公開日1990年1月10日 申請日期1989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1989年4月16日
發明者皮埃爾-傑克·弗朗索瓦·查爾斯·庫圖瓦, 蓋伊·弗朗索瓦·米爾·塞伊斯, 皮埃爾-尼古拉斯·韋利·西馬爾 申請人:菲利浦光燈製造公司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