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4-03-10 19:31:15

本實用新型涉及開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觸摸開關,是科技發展進步的一種新興產品,是指應用觸摸感應晶片原理設計的一種牆壁開關,其能實現更智能化、且操作更方便,相比傳統機械按鍵式牆壁開關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是目前家居產品的非常流行的一種裝飾性開關。為保證美觀,一般採用暗裝的方式安裝。
現有的暗裝電子觸摸開關產品包括固定架、面板組件和線路板組件等,其中線路板組件分為電源板和觸摸板。其中,電源板和觸摸板均位於固定架內部,且電源板位於觸摸板下方,面板組件蓋設在固定架上方。在安裝時,先用螺釘將電源板固定在固定架內部,然後觸摸板通過與電源板上的整排插針上下方向配合裝配,也安裝於連體固定架內部,觸摸板的邊緣與連體固定架的側壁緊密配合,以使觸摸板固定;或安裝面板組件後,採用面板組件按壓觸摸板,以固定觸摸板。
但是,由於觸摸板的材質一般較堅硬,觸摸板與固定架的側壁配合,以及通過面板按壓觸摸板的方式中,配合公差尺寸很難控制,容易損傷觸摸板,而且定位效果也比較差,在拆卸時也比較困難,而面板按壓觸摸板的方式在安裝後不能確定觸摸板是否被按壓固定,因此,現有技術的方案,在產品運輸和周轉過程中,產生震動易使觸摸板鬆脫或損壞,造成產品功能失效,且該裝配不易拆卸,在拆卸過程中易將產品拆壞,影響產品下次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固定觸摸板牢靠,且安裝拆卸方便簡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包括用於安裝所述線路板的固定架,所述線路板包括電源板和觸摸板,所述固定架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有可容納所述電源板的腔體,所述電源板固定於所述腔體內,所述觸摸板蓋設在所述腔體的上方,還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件本體和設置於所述固定件本體上的凸柱,所述固定架上設有通孔,所述凸柱與所述通孔過盈配合,所述固定件本體的下表面抵靠所述觸摸板的上表面,以將所述觸摸板與所述固定架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觸摸板的側邊形成有突出部,所述觸摸板通過所述突出部搭接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固定件本體的下表面抵靠所述突出部的上表面。
更進一步地,所述通孔為多個,且位於所述突出部相對的兩側,所述固定件本體上的所述凸柱為多個,且與多個所述通孔一一對應。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架對應所述突出部設有定位凹槽,所述突出部可配合伸入所述定位凹槽內。
更進一步地,所述固定件本體的下表面與所述固定件本體的一周側壁的連接處形成有倒角。
進一步的,所述突出部沿所述觸摸板的側邊一周分布有多個,至少兩個所述突出部被所述固定件固定。
優選地,所述觸摸板為矩形結構,所述突出部為四個,且沿所述觸摸板的側邊一周均勻分布,所述固定件為兩個,被兩個所述固定件固定的兩個所述突出部的位置,關於所述觸摸板的對角線的中點對稱。
進一步地,所述觸摸板包括相對的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所述第一側邊和所述第二側邊上均形成有所述突出部,所述固定件對應所述第一側邊上的所述突出部設置,所述固定架對應所述第二側邊上的所述突出部的位置設有槽孔,所述第二側邊上的所述突出部可沿所述固定架的上表面插入所述槽孔內。
更進一步地,所述槽孔沿與所述固定架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開設,所述槽孔靠近所述固定架的上表面的外邊緣形成有倒角。
進一步地,還包括與所述固定架扣合的面板組件,所述面板組件位於所述觸摸板的上方,所述面板組件的下表面朝向所述觸摸板設有多個凸塊,多個所述凸塊與所述觸摸板的上表面抵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電源板固定在腔體內部,觸摸板蓋設在腔體的上方,由於設置了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固定件本體和設置於固定件本體上的凸柱,同時固定架上設有通孔,通過凸柱與通孔過盈配合,固定件本體的下表面抵靠觸摸板的上表面,進而將觸摸板與固定架固定。相比現有技術的觸摸板的外邊緣與固定架腔體的側壁緊密配合的方式,通孔和凸柱過盈配合的公差更容易控制,加上固定件的固定件本體抵靠在觸摸板的上表面,可將觸摸板固定牢靠,不會出現由于震動引起的觸摸板鬆脫或損壞的問題。另外,在安裝時,只需要將凸柱對應插入通孔內,使固定件的固定件本體抵靠在觸摸板的上表面即可,在拆卸時,從通孔的另一端將凸柱頂出,可方便地將固定件拆卸,因此,安裝和拆卸也比較方便簡單。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的固定架上設置通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的固定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的固定件與固定架上的通孔配合後的截面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設置多個固定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設置兩個固定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設置兩個固定件,且位於觸摸板同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的固定架上設置槽孔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的面板上設置凸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術語「第一」、「第二」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徵。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用於安裝線路板的固定架1,線路板包括電源板2和觸摸板3,固定架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有可容納電源板2的腔體,電源板2固定於腔體內,觸摸板3蓋設在腔體的上方,還包括固定件4,固定件4包括固定件本體41和設置於固定件本體41上的凸柱42,固定架1上設有通孔11,凸柱42與通孔11過盈配合,固定件本體41的下表面抵靠觸摸板3的上表面,以將觸摸板3與固定架1固定。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摸開關線路板固定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電源板2固定在腔體內部,觸摸板3蓋設在腔體的上方,由於設置了固定件4,固定件4包括固定件本體41和設置於固定件本體41上的凸柱42,同時固定架1上設有通孔11,通過凸柱42與通孔11過盈配合,固定件本體41的下表面抵靠觸摸板3的上表面,進而將觸摸板3與固定架1固定。相比現有技術的觸摸板的外邊緣與固定架腔體的側壁緊密配合的方式,通孔11和凸柱42過盈配合的公差更容易控制,加上固定件4的固定件本體41抵靠在觸摸板3的上表面,可將觸摸板3固定牢靠,不會出現由于震動引起的觸摸板3鬆脫或損壞的問題。另外,在安裝時,只需要將凸柱42對應插入通孔11內,使固定件4的固定件本體41抵靠在觸摸板3的上表面即可,在拆卸時,從通孔11的另一端將凸柱42頂出,可方便地將固定件4拆卸,因此,安裝和拆卸也比較方便簡單。
需要說明的是,參照圖3,為方便凸柱42順利插入通孔11內,凸柱42的自由端邊緣倒角,以便於凸柱42與通孔11的配合。另外,凸柱42與通孔11過盈配合,指具有過盈(包括最小過盈等於零)的配合,固定件本體41優選過壓觸摸板3,以取保固定穩固,參照圖4,固定件本體41過壓觸摸板3至少0.05毫米。
凸柱42與通孔過盈配合後,固定件本體41的下表面抵靠觸摸板3的上表面,以將觸摸板3與固定架1固定,其中,固定件本體41的下表面可以抵靠在觸摸板3上表面的任意位置,但是,由於觸摸板3是蓋設在固定架1的腔體上的,當固定件本體41的下表面抵靠在觸摸板3位於腔體的位置時,觸摸板3被抵靠的部位上表面受固定件本體41的壓力,下表面無支撐,這樣,可能導致觸摸板3發生變形,因此,為了避免此問題,如圖1所示,觸摸板3的側邊形成有突出部31,觸摸板3通過突出部31搭接在固定架1上,固定件本體41的下表面抵靠突出部31的上表面。這樣,由於觸摸板3通過突出部31搭接在固定架1上,固定件本體41的下表面抵靠突出部31的上表面後,突出部31上表面受固定件本體41的壓力,下表面有固定架1的支撐,進而可避免觸摸板3發生變形的問題,且固定更加牢靠。
由於固定件本體41的下表面抵靠突出部31的上表面的壓力,是由凸柱42和通孔11過盈配合來保證的,凸柱42和通孔11可以使一組,也可以是多組,相比較來說,多組的方式使固定的穩定性更好,因此,參照圖2,通孔11為多個,且位於突出部31相對的兩側,固定件本體41上的凸柱42為多個,且與多個通孔11一一對應。分別位於突出部31相對的兩側的通孔11,可保證固定件4通過凸柱42與通孔11配合後,給突出部31的壓力整體保持平衡,提高固定觸摸板3的穩定性。優選地,如圖2所示,突出部31相對的兩側各有一個通孔11,凸柱42也為兩個,並與通孔11一一對應。
為方便觸摸板3搭接在固定架1上,如圖2所示,固定架1對應突出部31設有定位凹槽12,突出部31可配合伸入定位凹槽12內。這樣,將觸摸板3搭接在固定架1上時,通過突出部31與設置在固定架1上的定位凹槽12配合,可快速定位觸摸板3位於固定架1上的位置,且在固定件4安裝時,保證觸摸板3不發生錯位現象。
需要說明的是,參照圖4,突出部31與固定架1上的定位凹槽12採用左右間隙配合,起到初定位的作用,優選地,左右間隙為0.3mm。
參照圖4,固定件4在拆卸時,可從通孔11遠離觸摸板3的一端將凸柱42頂起,然後將固定件4的凸柱42拔出通孔11內,為了更方便的拆卸固定件,如圖3所示,固定件本體41的下表面與固定件本體41的一周側壁的連接處形成有倒角。這樣,在固定件本體41的下表面外邊緣與固定架1之間形成間隙,可很方便地將工具(例如平口螺絲刀)伸入該間隙內,將固定件4撬起,進而將固定件4拆卸。當然,固定件4在拆卸時,可先將凸柱42頂起,再通過該間隙將固定件4撬起,使拆卸固定件4更加容易。另外,參照圖4,固定件本體41的下表面外邊緣與固定架1之間形成的間隙距離優選地為1毫米。
觸摸板3通過突出部31搭接在固定架1上,突出部31需為多個,才能保證搭接穩固,因此,如圖1所示,突出部31沿觸摸板3的側邊一周分布有多個,在突出部31為多個時,固定件4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多個,相比較來說,多個固定件4使觸摸板3被固定時多個點受力,固定更穩固,因此,至少兩個突出部31被固定件4固定。至少兩個突出部31被固定件4固定,參照圖5,也可以是所有突出部31都被固定件4固定,參照圖6,可以是突出部31中的兩個被固定件4固定。
當突出部31中的兩個被固定件4固定時,由於突出部31是沿觸摸板3的側邊一周分布的,如果被固定件4固定的兩個突出部31位於觸摸板3的同一側或距離較近,會使觸摸板3被固定的點集中在同一側或較近的距離內,這樣,將不能發揮出多點固定的優勢,因此,優選地,如圖6所示,觸摸板3為矩形結構,突出部31為四個,且沿觸摸板3的側邊一周均勻分布,固定件4為兩個,被兩個固定件4固定的兩個突出部31的位置,關於觸摸板3的對角線的中點對稱。由此,在突出部31中的兩個被固定件4固定時,觸摸板3被固定件4固定的兩個突出部31的位置距離相對較遠,且必然不在觸摸板3的同一側,因此,可保證觸摸板3的受力均勻,固定可靠。
當突出部31沿觸摸板3的側邊一周分布有多個,且所有突出部31都被固定件4固定時,雖然觸摸板3的固定相對比較可靠,但是,在安裝和拆卸時,需要逐步安裝或每個固定件4,固定件4設置的越多,安裝和拆卸的越麻煩,因此,為了在多點固定時,儘量減少安裝和拆卸的工序,如圖7所示,觸摸板3包括相對的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上均形成有突出部31,固定件4對應第一側邊上的突出部31設置,固定架1對應第二側邊上的突出部32的位置設有槽孔13,第二側邊上的突出部31可沿固定架1的上表面插入槽孔13內。在觸摸板3相對的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上分別設置不同的固定結構,其中,位於第一側邊上的突出部31依然由固定件4固定,位於第二側邊上的突出部31,由固定架1上的槽孔13固定,在安裝時,先將第二側邊上的突出部31對應插入槽孔13內,然後將第一側邊上的突出部31通過固定件4固定,完成觸摸板3的固定,在拆卸時,先將第一側邊上的固定件4拆除,再將第二側邊上的突出部31從槽孔13內取出,完成觸摸板的拆卸,進而,在多點固定的前提下,安裝和拆卸觸摸板3時,只需要安裝和拆卸的觸摸板3一側的固定件,減少了安裝和拆卸觸摸板3的工序。
為使第二側邊上的突出部31可沿固定架1的上表面插入槽孔13內並固定,如圖7和圖8所示,槽孔13沿與固定架1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開設,為了方便突出部31與槽孔13的配合,在槽孔13靠近固定架1的上表面的外邊緣形成有倒角。形成倒角後,在觸摸板3的第二側邊上的突出部31沿固定架1的上表面插入槽孔13時,觸摸板3的第一側可以稍微向上抬起,進而觸摸板3第二側邊上的突出部31更容易與槽孔13配合。
需要說明的是,如圖2所示,一般的,電源板2與觸摸板3通過插針結構5來實現電信號的傳輸,由於插針結構5的連接需要通過上下方向的按壓使插針和插套配合,觸摸板3靠近插針結構5的側邊不宜設置與槽孔13配合的突出部31來固定的結構,即,在觸摸板3靠近插針結構5的側邊應當設置固定件4與突出部31配合,因此,參照圖1,觸摸板3靠近插針結構5的一側為第一側邊,採用固定件4的方式固定,觸摸板3與第一側邊相對的一側邊為第二側邊(可以確定第二側邊遠離插針結構5),採用突出部31與槽孔31配合的結構。
如圖9所示,還包括與固定架1扣合的面板組件6,面板組件6位於觸摸板3的上方,這樣,可利用面板組件6對觸摸板3進一步定位,確保觸摸板3固定穩固,例如,面板組件6的下表面朝向觸摸板3設有多個凸塊61,多個凸塊61與觸摸板3的上表面抵靠。通過位於面板組件6的下表面的多個凸塊61抵靠觸摸板3的上表面,可進一步定位觸摸板3,使其的固定更加穩固。另外,多個凸塊61對觸摸板3起預壓作用,優選地,凸塊61與觸摸板3的上表面間隙距離為0.1毫米。
需要說明的是,固定件4可由具有一定剛性的硬塑料材料製作,例如PC塑料(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尼龍和ABS塑料(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另外,為了減少加工時序,固定件4的固定件本體41和凸柱42優選採用一體成型製作。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以權利要求所述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