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方法和裝置與流程
2024-04-04 00:51:05 1

本發明涉及計算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現有的電視盒子,如OTT盒子、IPTV盒子、智能機頂盒、智能電視等產品均只具備網際網路電視播放功能或者普通遊戲功能,並沒有能夠兼容VR功能,而現有的VR產品也不具備兼容智能機頂盒/智能電視功能。
如果要可以將這兩種功能的融合,無疑可以極大提高用戶的感官體驗,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然而,現有的產品的晶片處理能力、硬體接口、軟體雙系統兼容等都無法滿足要求,即目前還沒有既能實現網際網路電視播放功能和VR功能的產品。
技術實現要素:
為此,需要提供一種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技術方案,用以解決目前市場上的產品無法兼容VR功能和電視功能,用戶使用體驗不佳等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發明人提供了一種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智能電視、核心處理單元和VR頭盔,所述核心處理單元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智能電視通過第一接口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VR頭盔通過第二接口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核心處理單元包括模式切換模塊、解析度獲取模塊、解析度調整模塊、VR處理模塊和電視處理模塊;
所述模式切換模塊用於接收第一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還用於接收第二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
所述解析度獲取單元用於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時,獲取VR頭盔的解析度;或者用於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時,獲取智能電視的解析度;
所述解析度調整模塊用於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VR頭盔的解析度或智能電視的解析度;所述數據流包括VR數據流或電視數據流;
所述電視處理模塊用於接收電視數據流進行第一處理,並將第一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智能電視顯示;
所述VR處理模塊用於接收VR數據流進行第二處理,並將二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VR設備顯示。
進一步地,所述裝置還包括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控制單元上設置有第一按鈕,則所述第一指令或第二指令通過點擊第一按鈕觸發。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單元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包括有線連接或無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電視處理模塊還用於接收VR數據流進行第三處理,並將第三處理後的VR數據流發送至智能電視顯示。
進一步地,所述VR處理單元還用於根據VR頭盔能夠顯示的圖像大小對VR數據流進行縮放。
發明人還提供了一種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方法,所述方法應用於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智能電視、核心處理單元和VR頭盔,所述核心處理單元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智能電視通過第一接口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VR頭盔通過第二接口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核心處理單元包括模式切換模塊、解析度獲取模塊、解析度調整模塊、VR處理模塊和電視處理模塊;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模式切換模塊接收第一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
解析度獲取單元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時,獲取VR頭盔的解析度;
解析度調整模塊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VR頭盔的解析度,當前數據流為VR數據流;
VR處理模塊用於接收VR數據流進行第二處理,並將二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VR設備顯示;
以及還包括以下步驟:
模式切換模塊接收第二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
解析度獲取單元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時,獲取智能電視的解析度;
解析度調整模塊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智能電視的解析度,當前數據流為電視數據流;
電視處理模塊接收電視數據流進行第一處理,並將第一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智能電視顯示。
進一步地,所述裝置還包括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控制單元上設置有第一按鈕,則所述第一指令或第二指令通過點擊第一按鈕觸發。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單元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包括有線連接或無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方法還包括:
電視處理模塊接收VR數據流進行第三處理,並將第三處理後的VR數據流發送至智能電視顯示。
進一步地,所述方法還包括:
VR處理單元根據VR頭盔能夠顯示的圖像大小對VR數據流進行縮放。
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方法和裝置,所述方法應用於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智能電視、核心處理單元和VR頭盔,所述核心處理單元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智能電視通過第一接口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VR頭盔通過第二接口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核心處理單元包括模式切換模塊、解析度獲取模塊、解析度調整模塊、VR處理模塊和電視處理模塊;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模式切換模塊接收第一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而後解析度獲取單元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時,獲取VR頭盔的解析度而後解析度調整模塊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VR頭盔的解析度,當前數據流為VR數據流;而後VR處理模塊用於接收VR數據流進行第二處理,並將二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VR設備顯示。或者,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模式切換模塊接收第二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解析度獲取單元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時,獲取智能電視的解析度;解析度調整模塊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智能電視的解析度,當前數據流為電視數據流;電視處理模塊接收電視數據流進行第一處理,並將第一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智能電視顯示。本方案的裝置既可用於獨立的電視機頂盒形態,兼容實現網際網路電視播放功能,又可內嵌至智能電視內部,用於擴展相關智能電視產品對VR功能的需求,進而提升用戶的感官體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裝置的流程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1、智能電視;
102、核心處理單元;111、第一接口;112、第二接口;113、模式切換模塊;114、解析度獲取模塊;115、解析度調整模塊;116、VR處理模塊;117、電視處理模塊;
103、VR頭盔;
104、控制單元。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技術方案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徵、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請參閱圖1,本發明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裝置的示意圖。所述裝置包括智能電視101、核心處理單元102和VR頭盔103,所述核心處理單元102包括第一接口111和第二接口112;所述智能電視101通過第一接口111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VR頭盔103通過第二接口112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核心處理單元102包括模式切換模塊113、解析度獲取模塊114、解析度調整模塊115、VR處理模塊116和電視處理模塊117;
所述模式切換模塊113用於接收第一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102處於VR模式下;還用於接收第二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102處於電視模式下;
所述解析度獲取單元114用於在核心處理單元102處於VR模式下時,獲取VR頭盔103的解析度;或者用於在核心處理單元102處於電視模式下時,獲取智能電視101的解析度;
所述解析度調整模塊115用於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VR頭盔103的解析度或智能電視101的解析度;所述數據流包括VR數據流或電視數據流;
所述電視處理模塊117用於接收電視數據流進行第一處理,並將第一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智能電視顯示;
所述VR處理模塊116用於接收VR數據流進行第二處理,並將二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VR設備顯示。
在使用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裝置時,首先模式切換模塊接收第一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裝置還包括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控制單元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包括有線連接或無線連接。所述控制單元上設置有第一按鈕,則所述第一指令或第二指令通過點擊第一按鈕觸發。控制單元可以與核心處理單元一體設置,也可以分體設置,如遙控器等,通過點擊遙控器上的第一按鈕,可以觸發第一指令或第二指令。例如當用戶第一次點擊第一按鈕時,所述裝置處於VR模式下,當用戶再次點擊第一按鈕時,令所述裝置處於電視模式下。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指令或第二指令也可以根據VR頭盔是否與第二接口建立連接來觸發,具體為:當VR頭盔與第二接口建立連接後,則核心處理單元自動進入VR模式;當VR頭盔與第二接口斷開連接後,則核心處理單元退出VR模式,恢復為電視模式。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口為HDMI接口,所述第二接口為TypeC接口。
而後解析度獲取單元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時,獲取VR頭盔的解析度。而後解析度調整模塊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VR頭盔的解析度,當前數據流為VR數據流;在VR模式下,解析度調整模塊將切換到頭顯AMOLED/LCD屏的2560x1440等解析度下,保證VR APP和全景視頻的高幀率的正常顯示。如果不做上述動態切換,機頂盒或VR的APP,都無法保證各自APP UI布局在彼此解析度上做兼容顯示,就如同機頂盒APP都為TV大屏幕做UI布局,強行在手機AMOLED屏運行存在大部分APP的UI布局異常;反之VR APP大多兼容手機AMOLED屏而設計,強行在TV運行同樣存在問題。
而後VR處理模塊接收VR數據流進行第二處理,並將二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VR設備顯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處理包括:根據VR頭盔能夠顯示的圖像大小對VR數據流進行縮放。而後再將縮放裁剪後的VR畫面傳輸至VR設備顯示。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電視處理模塊接收VR數據流進行第三處理,並將第三處理後的VR數據流發送至智能電視顯示。即VR數據流除了傳輸至VR頭盔進行顯示外,還會傳輸至智能電視予以顯示。通常,傳輸給VR頭盔的畫面包括左眼畫面和右眼畫面,而左眼畫面和右眼畫面往往看到的畫面是相同。這種情況下,可以將VR畫面部分裁剪並作縮放顯示在TV端,即TV端只顯示左眼畫面或者右眼畫面,而無需像傳輸至VR頭盔的那樣顯示兩眼的畫面。最終達成效果是讓TV端顯示無畸變的畫面,與VR頭顯中的畸變畫面實時做同步顯示,讓沉浸式的畫面體驗分享給更多人。
下面是上述裝置實現網際網路電視播放功能的流程:首先模式切換模塊接收第二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而後解析度獲取單元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時,獲取智能電視的解析度;而後解析度調整模塊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智能電視的解析度,當前數據流為電視數據流;而後電視處理模塊接收電視數據流進行第一處理,並將第一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智能電視顯示。電視機頂盒APP通常是運行在720P或1080P解析度下,並且能夠支持4K P60超高清視頻的流暢輸出;而VR APP主要運行在VR頭顯屏幕,通常是2560x1440等解析度,以保證VR畸變畫面的高幀率流暢刷新。通過獲取不同解析度,完成對解析度的切換,使得裝置可以兼容上述兩種模式(電視模式和VR模式)。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核心處理單元上還設置有多個USB接口和乙太網口。外部接口設計多個USB接口滿足U盤、移動硬碟、滑鼠、遊戲手柄等多種外設的接入需求,其中USB3.0滿足高速設備的需求。WIFI和乙太網口的設計滿足不同網絡接入需求。
如圖2所示,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方法,所述方法應用於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智能電視、核心處理單元和VR頭盔,所述核心處理單元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智能電視通過第一接口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VR頭盔通過第二接口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核心處理單元包括模式切換模塊、解析度獲取模塊、解析度調整模塊、VR處理模塊和電視處理模塊;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進入步驟S201模式切換模塊接收第一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而後進入步驟S202解析度獲取單元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時,獲取VR頭盔的解析度;而後進入步驟S203解析度調整模塊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VR頭盔的解析度,當前數據流為VR數據流。在VR模式下,解析度調整模塊將切換到頭顯AMOLED/LCD屏的2560x1440等解析度下,保證VR APP和全景視頻的高幀率的正常顯示。如果不做上述動態切換,機頂盒或VR的APP,都無法保證各自APP UI布局在彼此解析度上做兼容顯示,就如同機頂盒APP都為TV大屏幕做UI布局,強行在手機AMOLED屏運行存在大部分APP的UI布局異常;反之VR APP大多兼容手機AMOLED屏而設計,強行在TV運行同樣存在問題。
而後進入步驟S204VR處理模塊接收VR數據流進行第二處理,並將二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VR設備顯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處理包括:根據VR頭盔能夠顯示的圖像大小對VR數據流進行縮放。而後再將縮放裁剪後的VR畫面傳輸至VR設備顯示。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電視處理模塊接收VR數據流進行第三處理,並將第三處理後的VR數據流發送至智能電視顯示。即VR數據流除了傳輸至VR頭盔進行顯示外,還會傳輸至智能電視予以顯示。通常,傳輸給VR頭盔的畫面包括左眼畫面和右眼畫面,而左眼畫面和右眼畫面往往看到的畫面是相同。這種情況下,可以將VR畫面部分裁剪並作縮放顯示在TV端,即TV端只顯示左眼畫面或者右眼畫面,而無需像傳輸至VR頭盔的那樣顯示兩眼的畫面。最終達成效果是讓TV端顯示無畸變的畫面,與VR頭顯中的畸變畫面實時做同步顯示,讓沉浸式的畫面體驗分享給更多人。
如圖3所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裝置的流程圖。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首先進入步驟S301模式切換模塊接收第二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而後進入步驟S302解析度獲取單元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時,獲取智能電視的解析度;而後進入步驟S303解析度調整模塊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智能電視的解析度,當前數據流為電視數據流;而後進入步驟S304電視處理模塊接收電視數據流進行第一處理,並將第一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智能電視顯示。電視機頂盒APP通常是運行在720P或1080P解析度下,並且能夠支持4K P60超高清視頻的流暢輸出;而VR APP主要運行在VR頭顯屏幕,通常是2560x1440等解析度,以保證VR畸變畫面的高幀率流暢刷新。通過獲取不同解析度,完成對解析度的切換,使得裝置可以兼容上述兩種模式(電視模式和VR模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還包括以下步驟:
(1)核心板(即核心處理單元)上電後,通過HDMI顯示輸出到電視機上,系統默認進入到智能電視或機頂盒的桌面UI中,即運行在OTT或者IPTV智能電視系統中。在OTT或IPTV的顯示系統中,除了有電視或視頻的直播和點播內容供選擇,還設定了一個VR專區供選擇。
(2)假設用戶選擇進入普通電視或視頻的直播和點播(即接收第二指令),那麼系統仍保持運行在OTT或者IPTV系統中。
(3)當遙控選擇進入VR專區,或者系統自動檢測到有VR頭盔插入(即接收第一指令)時,系統則從OTT或IPTV系統切換到VR系統中。此時通過TypeC接口,核心板上系統與VR頭盔完成協商並將VR的顯示和音頻信息傳送給VR頭盔。而當人佩戴上VR頭盔並且轉動頭部時,VR頭盔上的姿態傳感器感知運動並將運動狀態通過TypeC傳回核心板系統同時使VR系統更新顯示內容及狀態。
(4)當用戶在VR系統中按Home鍵或其它快捷鍵(即再次接收第二指令),那麼系統將又切換為普通的OTT或IPTV界面。
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方法和裝置,所述方法應用於兼容VR和電視功能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智能電視、核心處理單元和VR頭盔,所述核心處理單元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智能電視通過第一接口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VR頭盔通過第二接口與核心處理單元連接;所述核心處理單元包括模式切換模塊、解析度獲取模塊、解析度調整模塊、VR處理模塊和電視處理模塊;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模式切換模塊接收第一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而後解析度獲取單元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VR模式下時,獲取VR頭盔的解析度而後解析度調整模塊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VR頭盔的解析度,當前數據流為VR數據流;而後VR處理模塊用於接收VR數據流進行第二處理,並將二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VR設備顯示。或者,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模式切換模塊接收第二指令,使得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解析度獲取單元在核心處理單元處於電視模式下時,獲取智能電視的解析度;解析度調整模塊將當前數據流的解析度設置為智能電視的解析度,當前數據流為電視數據流;電視處理模塊接收電視數據流進行第一處理,並將第一處理後的電視數據流發送至智能電視顯示。本方案的裝置既可用於獨立的電視機頂盒形態,兼容實現網際網路電視播放功能,又可內嵌至智能電視內部,用於擴展相關智能電視產品對VR功能的需求,進而提升用戶的感官體驗。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係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係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終端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終端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並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終端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於」、「小於」、「超過」等理解為不包括本數;「以上」、「以下」、「以內」等理解為包括本數。
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應明白,上述各實施例可提供為方法、裝置、或電腦程式產品。這些實施例可採用完全硬體實施例、完全軟體實施例、或結合軟體和硬體方面的實施例的形式。上述各實施例涉及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驟可以通過程序來指令相關的硬體來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儲於計算機設備可讀取的存儲介質中,用於執行上述各實施例方法所述的全部或部分步驟。所述計算機設備,包括但不限於:個人計算機、伺服器、通用計算機、專用計算機、網絡設備、嵌入式設備、可編程設備、智能移動終端、智能家居設備、穿戴式智能設備、車載智能設備等;所述的存儲介質,包括但不限於:RAM、ROM、磁碟、磁帶、光碟、快閃記憶體、U盤、移動硬碟、存儲卡、記憶棒、網絡伺服器存儲、網絡雲存儲等。
上述各實施例是參照根據實施例所述的方法、設備(系統)、和電腦程式產品的流程圖和/或方框圖來描述的。應理解可由電腦程式指令實現流程圖和/或方框圖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圖和/或方框圖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結合。可提供這些電腦程式指令到計算機設備的處理器以產生一個機器,使得通過計算機設備的處理器執行的指令產生用於實現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一個方框或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裝置。
這些電腦程式指令也可存儲在能引導計算機設備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計算機設備可讀存儲器中,使得存儲在該計算機設備可讀存儲器中的指令產生包括指令裝置的製造品,該指令裝置實現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一個方框或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這些電腦程式指令也可裝載到計算機設備上,使得在計算機設備上執行一系列操作步驟以產生計算機實現的處理,從而在計算機設備上執行的指令提供用於實現在流程圖一個流程或多個流程和/或方框圖一個方框或多個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驟。
儘管已經對上述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造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