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表機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3-23 02:35:05 1

本發明涉及一種印表機裝置。
背景技術:
用於發行收款條等的印表機廣泛應用於商店等的收款機、銀行等的ATM(Automated Teller Machine)或CD(Cash dispenser)等用途。印表機一邊輸送記錄紙一邊用列印頭在記錄紙上進行印字等,輸送完記錄紙之後用切刀切斷記錄紙。切刀由固定刃與可動刃構成,可動刃向固定刃側滑動,從而能夠切斷可動刃與固定刃之間的記錄紙。
印表機裝置包括印表機主體部及蓋部,蓋部以能夠旋轉的狀態被支撐在印表機主體部上,通過打開蓋部,能夠向印表機主體部的記錄紙保持部內放入被捲成捲筒狀的記錄紙。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258576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24610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9-28910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8-143004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在此,上述印表機裝置中,在印表機主體部的記錄紙保持部內放入將被捲成捲筒狀的記錄紙,關閉蓋部即完成記錄紙設置,進入可印字的狀態。關閉蓋部時,當設在蓋部上的壓紙輥進入設在印表機主體部上的用於保持壓紙輥的壓紙鎖時,壓紙鎖會活動,由此,關閉蓋部時可獲得喀噠(click)感。
用戶通過感知該喀噠感,可獲知蓋部已關閉,然而喀噠感弱時,有時不知蓋部是否已關閉。
這種情況下,有時即使蓋部已關閉,用戶以為蓋部未關閉而會連續強力按壓蓋部,由此可能導致蓋部等的變形、破損。此外,用戶以為蓋部已關閉但實際上蓋部未被關閉的情況下,則無法在記錄紙上印字。
在此,壓紙鎖是用於保持壓紙輥的結構,壓紙輥進入壓紙鎖時的喀噠感不是太強。然而,如果加強壓紙輥進入壓紙鎖時的喀噠感,會有不必要的荷重施加在壓紙輥等,有時造成壓紙輥的變形、切損,從而對印表機裝置的印字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需要一種關閉蓋部時能夠獲得充分的喀噠感以使人感知蓋部已關閉的印表機裝置。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具有用於設置記錄紙的記錄紙保持部的印表機主體部;以能夠開閉的狀態被安裝在所述印表機主體部的蓋部;被安裝在所述印表機主體部或所述蓋部之中的一方的壓紙輥;被安裝在所述印表機主體部或所述蓋部之中的另一方的列印頭;被安裝在所述印表機主體部或所述蓋部之中的一方的鉤子;被安裝在所述印表機主體部或所述蓋部之中的另一方的掛合部,所述鉤子上設有凹部,所述掛合部進入所述凹部,所述蓋部蓋合於所述印表機主體部時,所述掛合部進入所述鉤子的所述凹部。
根據本發明,關閉印表機裝置的蓋部時,能夠獲得充分的喀噠感以使人感知蓋部已關閉
附圖說明
圖1是關閉印表機裝置的蓋部時可獲得的喀噠感的說明圖(1)。
圖2是關閉印表機裝置的蓋部時可獲得的喀噠感的說明圖(2)。
圖3是關閉印表機裝置的蓋部時可獲得的喀噠感的說明圖(3)。
圖4是關閉印表機裝置的蓋部時可獲得的喀噠感的說明圖(4)。
圖5是第1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結構圖(1)。
圖6是第1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結構圖(2)。
圖7是第1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結構圖(3)。
圖8是第1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1)。
圖9是第1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2)。
圖10是第1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3)。
圖11是第1實施方式的其他印表機裝置的結構圖(1)。
圖12是第1實施方式的其他印表機裝置的結構圖(2)。
圖13是第1實施方式的其他印表機裝置的結構圖(3)。
圖14是第2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結構圖。
圖15是第2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1)。
圖16是第2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2)。
圖17是第2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3)。
圖18是第3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結構圖。
圖19是第3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1)。
圖20是第3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2)。
圖21是第3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3)。
圖22是第4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結構圖。
圖23是第4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1)。
圖24是第4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2)。
圖25是第4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3)。
圖26是第5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結構圖。
圖27是第5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1)。
圖28是第5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說明圖(2)。
符號說明
110 印表機主體部
111 記錄紙保持部
120 蓋部
130 熱敏頭
140 壓紙輥
141 壓紙軸部
150 壓紙鎖部
151 開口部
152 突起部
153 旋轉軸
160 鉤子
161 凹部
162 傾斜部
163 旋轉軸
170 柄
180 螺旋彈簧
180a 一個端部
180b 另一個端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在此,對於相同零部件等採用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首先,關於在圖1所示的印表機裝置中關閉蓋部時可獲得的喀噠感進行說明。該印表機裝置具有印表機主體部10及設在印表機主體部10上的蓋部20。蓋部20以未圖示的軸為中心,以能夠旋轉的狀態被安裝在印表機主體部10上。
印表機主體部10上設有記錄紙保持部11、作為用於在記錄紙上進行印字的列印頭的熱敏頭、保持下述壓紙輥40的壓紙鎖部50、固定刃、控制電路基板、電動機等。可以在記錄紙保持部11的內部放入被捲成捲筒狀的記錄紙。在蓋部20上設有壓紙輥40、可動刃等。
在印表機裝置中,將被捲成捲筒狀的記錄紙放入印表機主體部10的記錄紙保持部11內,關閉蓋部20即完成記錄紙的設置,並在熱敏頭與壓紙輥40之間夾持記錄紙的狀態下進行印字。
在該印表機裝置中,關閉蓋部20時,如圖1所示,使蓋部20從其打開的狀態沿著虛線A所示的方向旋轉。在此,壓紙鎖部50具有開口部51及突起部52,壓紙輥40的壓紙軸部41進入開口部51,在開口部51的遠離旋轉軸53的側的緣部形成有突起部52。壓紙鎖部50被設置成能夠以旋轉軸53為中心進行旋轉的狀態,且連接有未圖示的彈簧,該彈簧具有沿著使壓紙鎖部50以旋轉軸53為中心順時針旋轉的方向作用的恢復力。
圖2表示蓋部20即將關閉時的狀態。蓋部20即將關閉時,首先,如圖3(a)所示,壓紙輥40的壓紙軸部41與壓紙鎖部50的突起部52接觸。圖3(a)是圖2中由單點劃線2A包圍的區域的要部的擴大圖。進一步關閉蓋部20時,如圖3(b)所示,壓紙鎖部50被壓紙軸部41按壓,從而壓紙鎖部50如虛線箭頭B所示,以旋轉軸53為中心逆時針旋轉。此時,壓紙軸部41從壓紙鎖部50的突起部52,沿著壓紙鎖部50的外形朝向開口部51移動。進一步關閉蓋部20時,如圖3(c)及圖4所示,壓紙軸部41進入壓紙鎖部50的開口部51的內部。壓紙鎖部50因未圖示的彈簧的恢復力,如虛線箭頭C所示,以旋轉軸53為中心順時針旋轉,壓紙軸部41被壓紙鎖部50保持。如上所述,壓紙鎖部50因未圖示的彈簧的恢復力,以旋轉軸53為中心順時針旋轉時可獲得喀噠感,根據該喀噠感,用戶可獲知蓋部20已關閉。
然而,與壓紙鎖部50連接的彈簧,其設置目的在於實現由壓紙鎖部50保持壓紙軸部41的功能,因此其恢復力並非很強,有時可獲得的喀噠感也弱。
由此,為了使用戶確實感知到蓋部20已關閉的情況,需要增強喀噠感。然而,為了增強喀噠感而增強了與壓紙鎖部50連接的彈簧的恢復力的情況下,如圖3(b)所示,使壓紙鎖部50以旋轉軸53為中心逆時針旋轉時,必須通過壓紙軸部41強力按壓壓紙鎖部50的突起部52。然而,通過壓紙軸部41強力按壓多次後,可能會造成壓紙軸部41的變形或切損,以及印表機裝置的印字性能降低。
因此,需要一種不會對壓紙軸部41造成影響,並且關閉蓋部20時可獲得充分的喀噠感的印表機裝置。
〔第1實施方式〕
以下,關於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參照圖5至圖9進行說明。
如圖5至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包括印表機主體部110、設在印表機主體部110上的蓋部120。蓋部120以未圖示的軸為中心,以能夠旋轉的狀態被安裝在印表機主體部110。在此,圖5是蓋部120被打開的狀態下的剖面圖,圖6是蓋部120被關閉的狀態下的剖面圖。圖7是蓋部120被關閉的途中的狀態,圖5及圖6是不同剖面的剖面圖。
印表機主體部110上設有記錄紙保持部111、作為用於在記錄紙上進行印字的列印頭的熱敏頭130、保持下述壓紙輥140的壓紙鎖部150、鉤子160、固定刃、控制電路基板、電動機等。能夠以投落方式將被捲成捲筒狀的記錄紙放入記錄紙保持部111的內部。在此,被捲成捲筒狀的記錄紙是熱敏紙。另外,設置控制電路基板的目的在於控制印表機裝置,作為電動機裝配有用於輸送記錄紙的電動機、用於驅動下述可動刃的電動機。蓋部120上設有壓紙輥140、作為掛合部的柄170、可動刃等。
在上述印表機裝置中,將被捲成捲筒狀的記錄紙放入印表機主體部110的記錄紙保持部111內,關閉蓋部120,即進入可由熱敏頭130在記錄紙上進行印字的狀態。另外,由設在印表機主體部110的固定刃與設在蓋部120的可動刃,形成用於切斷記錄紙的切刀部。可動刃向設有固定刃一側移動,從而能夠切斷位於固定刃與可動刃之間的記錄紙。
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在熱敏頭130與壓紙輥140之間夾持記錄紙的狀態下,對記錄紙進行印字。即,通過使壓紙輥140旋轉來輸送記錄紙,並在輸送記錄紙的狀態下,由熱敏頭130進行印字。
在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中,關閉蓋部120時,如圖5所示,使蓋部120從其打開的狀態向虛線箭頭D所示的方向旋轉。在此,如圖7所示,壓紙鎖部150具有開口部151及突起部152,壓紙軸部141進入開口部151,在開口部151的遠離旋轉軸153的側的緣部形成有突起部152。壓紙鎖部150被設置成能夠以旋轉軸153為中心旋轉的狀態。壓紙鎖部150上連接有未圖示的彈簧,該彈簧具有沿著使壓紙鎖部150以旋轉軸153為中心順時針旋轉的方向作用的恢復力。
在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中,如圖7所示,在印表機主體部110的內側設有鉤子160。鉤子160具有凹部161及傾斜部162,設在蓋部120上的掛合部即柄170進入凹部161,傾斜部162被形成在比凹部161更靠近蓋部120的側。鉤子160以能夠以旋轉軸163為中心旋轉的狀態連接在印表機主體部110,鉤子160與印表機主體部110之間設有螺旋彈簧180。螺旋彈簧180其一個端部180a與鉤子160連接,另一個端部180b與印表機主體部110連接。螺旋彈簧180的一個端部180a被連接在鉤子160的旋轉軸163與凹部161之間的部分,螺旋彈簧180提供可使鉤子160以旋轉軸163為中心順時針旋轉的方向的恢復力。
通過關閉蓋部120,從圖7所示的狀態成為圖8所示的狀態,此時如圖9(a)所示,柄170與鉤子160的傾斜部162接觸。並且,在該狀態下,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不與壓紙鎖部150接觸。
然後,通過進一步關閉蓋部120,如圖9(b)所示,設在蓋部120上的柄170按壓鉤子160,使其抵抗螺旋彈簧180的恢復力,向虛線箭頭E所示的方向旋轉,即,以旋轉軸163為中心逆時針旋轉。此時,柄170沿著鉤子160的傾斜部162移動,如圖9(b)所示,移動至傾斜部162的端部即傾斜部162與凹部161之間的位置。在此,關閉蓋部120的過程中的該狀態下,螺旋彈簧180的恢復力達到最強。
然後,通過進一步關閉蓋部120,如圖9(c)所示,柄170離開鉤子160的傾斜部162,移動至凹部161的入口前。然後,鉤子160因螺旋彈簧180的恢復力,沿著虛線箭頭F所示的方向旋轉,即,以旋轉軸163為中心順時針旋轉。具體而言,如圖9(d)及圖10所示,旋轉至凹部161的深處部分與柄170接觸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中,此時能夠獲得強的喀噠感。另外,在如圖9(d)及圖10所示的狀態下,柄170進入鉤子160的凹部161內的同時,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進入壓紙鎖部150的開口部151,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被壓紙鎖部150保持。另外,在柄170進入鉤子160的凹部161內時,為了使壓紙鎖部150能夠確實保持壓紙軸部141,鉤子160的凹部161的寬度大於柄170的寬度。
柄170不像壓紙輥140那樣被用於記錄紙的輸送等,因此,即使強力按壓鉤子160的傾斜部162,印字時也不會發生障礙。從而,能夠增強螺旋彈簧180的恢復力,能夠將喀噠感的強度調節成期望的強度。
以上,說明了在鉤子160的上部設置作為拉伸螺旋彈簧的螺旋彈簧180的情況,此外如圖11所示,也可以在鉤子160的下部設置作為壓縮螺旋彈簧的螺旋彈簧181。在此情況下,螺旋彈簧181的恢復力也使鉤子160以旋轉軸163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另外,圖11中,虛線所示的鉤子160表示被柄170按壓而旋轉之後的狀態。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如圖12所示,可以設置板彈簧182來代替螺旋彈簧181。在此情況下,板彈簧182的恢復力也沿著使鉤子160以旋轉軸163為中心向順時針旋轉的方向起作用。並且,圖12中,虛線所示的鉤子160表示被柄170按壓而旋轉之後的狀態。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中,如圖13所示,可以形成突起狀的鉤子掛合部171,來代替作為掛合部的柄170。在此,圖13(b)是沿著圖13(a)中的虛線箭頭G觀察鉤子掛合部171時的圖。掛合部是鉤子掛合部171的情況下,能夠獲得與柄170同樣的効果。
〔第2實施方式〕
以下,關於第2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的結構如圖14所示,在印表機主體部110的內側設有板彈簧鉤子260。本實施方式的板彈簧鉤子260兼備第1實施方式的鉤子160與螺旋彈簧180等的功能,鉤子由具有伸縮性的材料形成。因此,本實施方式中未使用螺旋彈簧180等。板彈簧鉤子260具有凹部261,設在蓋部120掛合部即柄170進入凹部261,在比凹部261更靠近蓋部120的側形成有傾斜部262。板彈簧鉤子260通過支持部263,被固定在印表機主體部110上。
通過關閉蓋部120,從圖14所示的狀態成為圖15所示的狀態,此時如圖16(a)所示,柄170與板彈簧鉤子260的傾斜部262接觸。並且,在此狀態下,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不與壓紙鎖部150接觸。
然後,通過進一步關閉蓋部120,如圖16(b)所示,設在蓋部120上的柄170按壓板彈簧鉤子260,抵抗板彈簧鉤子260的恢復力,板彈簧鉤子260發生彎曲。此時,柄170沿著板彈簧鉤子260的傾斜部262移動,如圖16(b)所示,移動至傾斜部262的端部即傾斜部262與凹部261之間的位置。在此,關閉蓋部120的過程中的該狀態下,板彈簧鉤子260的恢復力達到最強。
然後,通過進一步關閉蓋部120,如圖16(c)所示,柄170離開板彈簧鉤子260的傾斜部262,移動至凹部261的入口前。然後,板彈簧鉤子260因其自身的恢復力回到原來的狀態,如圖16(d)及圖17所示,凹部261的深處部分與柄170接觸。在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中,此時能夠獲得強的喀噠感。另外,在圖16(d)及圖17所示的狀態下,柄170進入板彈簧鉤子260的凹部261內的同時,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進入壓紙鎖部150的開口部151,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被壓紙鎖部150保持。
柄170不像壓紙輥140那樣被用於記錄紙的輸送等,因此,即使強力按壓板彈簧鉤子260的傾斜部262,印字時也不會發生障礙。從而,能夠增強板彈簧鉤子260的彈簧性,能夠將喀噠感的強度調節成期望的強度。
除了上述之外的內容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
〔第3實施方式〕
以下,關於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8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具有設在印表機主體部110的內側的鉤子360、設在蓋部120上的作為掛合部的柄370。鉤子360被固定在印表機主體部110上,且具有凹部361,設在蓋部120上的柄370進入凹部361,在比凹部361更靠近蓋部120的側設有傾斜部362。
在柄370與蓋部120之間設有螺旋彈簧380,柄370的一部分進入蓋部120上形成的橢圓形槽部390的內部,並能夠在槽部390的內部移動。螺旋彈簧380其一個端部380a連接在柄370,另一個端部380b連接在蓋部120。螺旋彈簧380的恢復力向槽部390的下方牽引柄370。
通過關閉蓋部120,從圖18所示的狀態成為圖19所示的狀態,此時如圖20(a)所示,柄370與鉤子360的傾斜部362接觸。並且,在該狀態下,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不與壓紙鎖部150接觸。
然後,通過進一步關閉蓋部120,如圖20(b)所示,設在蓋部120的柄370被鉤子360按壓,從而抵抗螺旋彈簧380的恢復力,在槽部390內向上方移動。此時,柄370沿著鉤子360的傾斜部362移動,如圖20(b)所示,移動至傾斜部362的端部即傾斜部362與凹部361之間的位置。在此,關閉蓋部120的過程中的該狀態下,螺旋彈簧380的恢復力達到最強。
然後,通過進一步關閉蓋部120,如圖20(c)所示,柄370離開鉤子360的傾斜部362,移動至凹部361的入口前。然後,柄370因螺旋彈簧380的恢復力,在槽部390內向下方移動,如圖20(d)及圖21所示,鉤子360的凹部361的深處部分與柄370接觸。在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中,此時能夠獲得強的喀噠感。另外,在圖20(d)及圖21所示的狀態下,柄370進入鉤子360的凹部361內的同時,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進入壓紙鎖部150的開口部151,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被壓紙鎖部150保持。
柄370不像壓紙輥140那樣被用於記錄紙的輸送等,因此,即使強力按壓鉤子360的傾斜部362,印字時也不會發生障礙。從而,能夠增強螺旋彈簧380的恢復力,能夠將喀噠感的強度調節成期望的強度。
在此,除了上述之外的內容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
〔第4實施方式〕
以下,關於第4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2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具有設在印表機主體部110上的柄470、設在蓋部120上的鉤子460。柄470被固定在印表機主體部110,鉤子460具有凹部461,被安裝在印表機主體部110的內側的掛合部即柄470進入凹部461,在比凹部461更靠近柄470的側形成有傾斜部462。
在鉤子460與蓋部120之間設有螺旋彈簧480。螺旋彈簧480其一個端部480a連接在鉤子460,另一個端部480b連接在蓋部120。另外,鉤子460以能夠在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被安裝在蓋部120上,螺旋彈簧480的恢復力對鉤子460起到向上方推鉤子460的作用。
通過關閉蓋部120,從圖22所示的狀態成為圖23所示的狀態,此時如圖24(a)所示,柄470與鉤子460的傾斜部462接觸。並且,在該狀態下,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不與壓紙鎖部150接觸。
然後,通過進一步關閉蓋部120,如圖24(b)所示,設在蓋部120的鉤子460被柄470按壓,抵抗螺旋彈簧480的恢復力,鉤子460向下方移動。此時,鉤子460的傾斜部462沿著柄470移動,如圖24(b)所示,移動至鉤子460的傾斜部462的端部即傾斜部462與凹部461之間的位置。在此,關閉蓋部120的過程中的該狀態下,螺旋彈簧480的恢復力達到最強。
然後,通過進一步關閉蓋部120,如圖24(c)所示,柄470離開鉤子460的傾斜部462,移動至凹部461的入口前。由此,鉤子460因螺旋彈簧480的恢復力而向上方移動,如圖24(d)及圖25所示,鉤子460的凹部461的深處部分與柄470接觸。在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中,此時能夠獲得強的喀噠感。另外,在圖24(d)及圖25所示的狀態下,柄470進入鉤子460的凹部461內的同時,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進入壓紙鎖部150的開口部151,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被壓紙鎖部150保持。
柄470不像壓紙輥140那樣被用於記錄紙的輸送等,因此,即使強力按壓鉤子460的傾斜部462,印字時也不會發生障礙。從而,能夠增強螺旋彈簧480的恢復力,能夠將喀噠感的強度調節成期望的強度。
在此,除了上述之外的內容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
〔第5の實施方式〕
以下,關於第5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26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具有設在印機主體部110上的鉤子560、設在蓋部120上的作為掛合部的柄570。在此,圖26(a)是垂直於壓紙輥140的長度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圖,圖26(b)是與壓紙輥140的長度方向平行的剖面的剖面圖。
鉤子560被安裝在印表機主體部110的內側的兩個側面,並具有凹部561,設在蓋部120上的柄570進入凹部561,在比凹部561更靠近蓋部120的側形成有傾斜部562。鉤子560以能夠以旋轉軸563為中心旋轉的狀態連接在印表機主體部110,鉤子560與印表機主體部110之間設有螺旋彈簧580。螺旋彈簧580其一個端部580a與鉤子560連接,另一個端部580b與印表機主體部110連接。螺旋彈簧580的恢復力起到使兩側的鉤子560以旋轉軸563為中心,向著傾斜部562的間隔變窄的方向旋轉的作用。
通過關閉蓋部120,從圖26所示的狀態成為圖27(a)所示的狀態,柄570與鉤子560的傾斜部562接觸。
然後,通過進一步關閉蓋部120,如圖27(b)所示,設在蓋部120上的柄570按壓鉤子560,使其抵抗螺旋彈簧580的恢復力,如虛線箭頭H所示,鉤子560以旋轉軸563為中心,向著傾斜部562彼此分離的方向旋轉。此時,鉤子560的傾斜部562沿著柄570移動,如圖27(b)所示,移動至傾斜部562的端部即傾斜部562與凹部561之間的位置。在此,關閉蓋部120的過程中的該狀態下,螺旋彈簧580的恢復力達到最強。
然後,通過進一步關閉蓋部120,如圖27(c)所示,柄570離開鉤子560的傾斜部562,移動到凹部561的入口前。然後,鉤子560因螺旋彈簧580的恢復力,如虛線箭頭I所示,向著傾斜部562彼此接近的方向,以旋轉軸563為中心旋轉,如圖27(d)及圖28所示,旋轉到凹部561的深處部分與柄570接觸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的印表機裝置中,此時能夠獲得強的喀噠感。另外,在圖27(d)及圖28所示的狀態下,柄570進入鉤子560的凹部561內的同時,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進入壓紙鎖部150的開口部151,壓紙輥140的壓紙軸部141被壓紙鎖部150保持。另外,圖28(a)是垂直於壓紙輥140的長度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圖,圖28(b)是與壓紙輥140的長度方向平行的剖面的剖面圖。
柄570不像壓紙輥140那樣被用於記錄紙的輸送等,因此,即使強力按壓鉤子560的傾斜部562,印字時也不會發生障礙。從而,能夠增強螺旋彈簧580的恢復力,能夠將喀噠感的強度調節成期望的強度。
在此,除了上述之外的內容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