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下半年索尼青年攝影師入選名單公布
2024-03-22 18:26:06 3
11月26日,2018年度下半年「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的最終入選名單新鮮出爐,9位優秀的青年攝影師——劉書彤(濟南)、王旭(大連)、吳凡(金昌)、林宏賢(廣州)、曹陽(昆明)、陳琳(成都)、李珩(瀘州)、吳家翔(銀川)、及商華鴿(廈門)最終成為2018年度下半年「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的支持對象。
此次評選工作由《中國攝影》雜誌社市場部主管文匯主持,評委有《中國攝影》雜誌主編徐豔娟,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金像獎、SWPA攝影獎獲得者李泛,視覺中國執行董事、總編輯柴繼軍,當代中國著名風光攝影家、首屆中國攝影藝術金像獎獲得者於雲天,中國著名風光攝影家、中國攝影金像獎得主、評委王建軍,《新京報》首席記者、資深報導攝影師、極光視覺創始人陳杰(排名不分先後)。評委們現場對入圍的100位青年攝影師作品、申報拍攝計劃進行選評和論證,最終甄選出前9名青年攝影師成為該項發展計劃的入選者,獲得來自索尼(中國)的影像器材和項目資金的支持。同時評選出30名入圍攝影師獲得「索尼青年攝影師」入圍證書。
自2015年「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啟動以來,四年時間內累計助力74位青年攝影師完成攝影創作。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攝影事業的發展,索尼(中國)有限公司將繼續通過「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挖掘優秀的青年攝影師,幫助更多有才能的青年攝影師實現自己的創作夢想。
2018年度下半年「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9位入選青年攝影師:
▲劉書彤參選作品-《大學畢業後的我》
劉書彤,來自山東濟南,攝影工作室負責人,曾獲得2016年「徐肖冰」中國紀實攝影獎、第11屆全國高校攝影展-一等獎等。
從2011年大學畢業後,劉書彤就開始拍攝他自己和這個時代有關的項目,記錄畢業後面臨的真實狀態。這是一場記錄,也是一趟對於他自己的自我認識、探索生命的旅程。
他認為,似乎攝影和他的生活交織在一起,而他的創作主線,也一直圍繞著過往的生存閱歷和自我剖析的過程而展開;以藝術創作的形式,梳理時代語境下的自己,個體生存記憶的時間碎片,或許這便是在探索自我和感知外界旅程上的期許吧。」
《新京報》首席記者陳杰點評道:劉書彤作品《大學畢業後的我》,是一組自拍的照片,類似自拍的題材並不少見。而劉書彤這組圖片的特點是,每張照片都是他生命中重要的時刻,也就是他不同於那種僅僅以時間為節點的平淡的自我敘述,而是將「自我意識」的成長作為記錄的「核」。所以,組圖有了清晰的發展邏輯,也具備了一個好故事的「矢量」要素,故事裡個人奮鬥的歷程,充滿了苦澀的歡愉,也展現了生命的活力。不足之處就是影像質量過於平庸。
▲王旭參選作品-《天地拾荒》
王旭,遼寧大連人,一次「意外」,讓王旭走進了一座沿海城市的大型垃圾填埋場,透過鏡頭,探訪遊走在城市邊緣的天地拾荒者的冷暖人生,記錄城市垃圾「守望者」的故事。因為這次「意外」,攝影作品《天地拾荒》誕生了。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李泛點評道:王旭這組環保題材作品《天地拾荒》,很吸引評委。攝影師具有極強的社會敏感度,聚焦社會熱門題材——生態文明。通過對垃圾汙染的拍攝期望引起人們對生態文明的關注,進而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誠如作者自述中所言,攝影人要敢於擔當,做時代的記錄者,記錄時代的影像。垃圾汙染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關乎人類的生存與健康,是一個值得深入拍下去的項目。
▲吳凡參選作品-《精神原鄉》
吳凡,自由攝影師,來自甘肅金昌,曾獲2018法國PX3攝影獎,2018 MONOVISIONS AWARDS攝影獎等。】
他認為,人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自己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那些所有來時的道路如今都匯聚成所拍攝的照片,一幅幅的呈現出來。是出行,也是回去,是過客,更是歸人。有些事人們願意去做,是覺得它可貴,它有著不為時間扭轉的魅力。就像攝影一樣,它教會他真誠和專注,在每一次按動快門的瞬間就是和自己內心世界的一次對話,不知疲憊的一直走下去。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李泛點評道:90後的吳凡,以接地氣的視角關注生活,關注身邊人和事,力求使影像有生活溫度,有時代人文氣息,努力做時代發展的影像記錄者,和攝影師情感與內心精神的探尋者。鄉愁是人們內心一抹柔軟的神經元,也是當下社會問題。吳凡的《精神原鄉》,以鄉愁為主基調,抓住鄉愁這個情感源,冷眼旁觀的拍攝自己大西北家鄉,將人的生存狀態與有著西北地域特徵的自然環境關係作為著力點,在景觀與紀實中尋找平衡點,通過鏡頭語言的表現力,探索家園精神特質。
▲林宏賢參選作品-《圍觀》
林宏賢,來自廣東廣州的獨立攝影師,曾獲2015年第五屆臺海新聞攝影大賽金獎/銅獎、2015年第十二屆《影像中國》全國攝影藝術大展社會記錄類(兩組)等。
他認為,攝影術的誕生源於記錄光影,為社會留像。方寸之間的取景器,給人以客觀、克制的視角觀看周遭的一切,無論其狂歡亦或不堪。表情素來被理所當然地視為紀實攝影的重要因素,甚至是人文本質的象徵。在作品《圍觀》中,是他以第三者的眼光圍觀著每一場「中國式圍觀」的態度,群體的一致性和從眾性讓他驚詫不已。這些圖片是他從2012年至今的集納,他採用傳統的紀實攝影手法,在司空見慣的日常社會事件中保持一種客觀克制和冷靜的態度觀看現實生活。它們是社會發展進程中極其短暫的時間切片,只有把這些瞬間聯合起來觀看時,才能得到啟發和警示。而他,也在圍觀著這場「中國式的圍觀」,並以之為自我的使命,
視覺中國執行董事、總編輯柴繼軍點評道:這組作品從所有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選題!作家魯迅也對國人的「圍觀」深惡痛絕。在《藥》裡「簇成了半個圓」的看客們,「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而如今網際網路上的圍觀的吃瓜群眾更是熱絡,因此圍觀成為網絡新興用語,有人戲稱:「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攝影師將這一「現象」活生生地用現實影像呈現在我們面前,視角獨特犀利,立即從眾多作品中「跳出」!
▲曹陽參選作品-《自由潛水海洋》
曹陽,雲南昆明人,自由潛水教練、水下攝影師,曾獲2018年馬來西亞水下攝影大賽LBO第一的名次。
他認為攝影讓他可以釋放和表達他自己的思想,通過畫面,把所想所見創造出來。而他希望他能夠創造出能夠洗禮心靈、感染他人,賦有靈魂的作品。
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於雲天點評道:作者用詩性的靈動情懷,以「蔚藍色」的夢幻基調,展現出海洋世界的神秘深邃,大海深處的流光溢彩,以及人類與海洋生物和諧共存的美麗圖景。「自然界不斷升華的造物就是美麗的人」,攝影師巧借海底世界的美輪美奐,映襯出自由遊弋的人體之美。如此美好的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諧願景,被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所困擾。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海水變酸、食物鏈斷缺,正在影響海洋生物的繁衍與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意識到日趨失衡的環境影響所造成的海洋汙染加劇,人類更需要審視和反省,關注海洋生態,盡其所能,用影像真實的客觀再現,倡導綠色,減排二氧化碳,增強海洋保護意識,用鏡頭去捕捉和定格現存海洋世界的美麗!
▲陳琳參選作品-《尋色之旅》
陳琳,來自四川成都的攝影師。她認為,攝影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於她而言,很多時候她是在拍自己的情緒,拍她自己的經歷。通過一張作品或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教養,眼界,價值觀等等很多東西。她通過攝影剖析自己,記錄自己,又去了解自己。她通過攝影記錄了她的所見和生活。
視覺中國執行董事、總編輯柴繼軍點評:「街拍」是最純粹的攝影方式,幾乎是每一個攝影師的最愛,但也是難度最大的攝影表達方式之一。花一整天時間,步行數公裡,在街頭等待光線、瞬間、構圖關係以及與拍攝對象眼神的交流,並在下意識間做出應激反應,這些都讓攝影師激動不已。陳琳的這組對街頭色彩的主觀鏡頭體驗讓人非常喜歡,不經意的場景,不刻意甚至隨意的拍攝手法,把濃烈的色彩凸顯出來。
▲李珩參選作品-《西藏冰川》
▲李珩參選作品-《也是西藏》
李珩,四川瀘州人,曾獲2017年第三屆中國無人機航拍大賽非常好的飛控獎,2017年米拍年度非常好的航拍攝影師,2017年西藏拍客視頻單元非常好的作品獎等。
他認為攝影是表達自我態度、價值觀的一種方式。風光片也好人文篇也好,他都希望用自己的鏡頭語言,來傳達他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
中國著名風光攝影家王建軍點評道:西藏有著世界上最壯麗的自然風光,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著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也是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創作拍攝的聖地。在李珩的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到蒼穹星空下壯美而深邃的冰川,也可以看到西藏高原的開發和建設中所呈現的新風景。在這些精美的圖片中,我們不難看到北美青年攝影師們常用的拍攝技法和呈現方式,以及數字影像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方便。同時也可以看到美國70年代「新地形學攝影」對作者的影響,呈現出當代攝影語言的特性,也說明了攝影師所關注的主題——開發和建設對西藏風景的改變。
▲吳家翔參選作品-《赴美生子》
▲吳家翔參選作品-《人們按照自己的樣子創造了狗》
吳家翔,銀川人,騰訊網攝影師,曾獲2017年金鏡頭新聞攝影年賽日常生活類優秀獎,2014年第十屆華賽世界新聞攝影年賽肖像類組照銅獎等。
吳家翔希望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讓喜歡的事有價值。他想通過攝影來記錄這個時代。這個國家正處於高速的發展當中,經濟、科技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繁榮的世相。人們忙著追求新鮮和刺激,忙著體驗歡愉和便捷,但攝影應該慢下來,看看高速運轉的時代背後,那些被忽略的小人物的命運。
《中國攝影》雜誌主編徐豔娟點評道:吳家翔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們和時代、社會、當下的密切聯繫,對於年輕攝影人來說這尤其可貴。通過作品,你可以感受到他靜靜地觀看,看這個時代紛繁的世相下被裹挾的人們。如果說評委們關注到《赴美產子》這組照片時,還只是因為他抓住了一個不錯的題目,那麼組照《人們按照自己的樣子創造了狗》則促使多數評委做出了選擇。這是一組讓人啞然失笑的作品,這又是一組讓人在笑中沉思的作品。從中,你可以看到人與寵物的關係,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
▲商華鴿參選作品-《恩雨的最後24天》
商華鴿,來自廈門的自由攝影師,曾獲2018第七屆臺海新聞攝影大賽兩岸議題新聞類銅獎、2018第七屆臺海新聞攝影大賽臺海人物新聞類銅獎,2018臺北國際攝影節新銳攝影獎等。
他認為,他希望從攝影中獲得的,攝影之神早已慷慨給予了他,就是按快門時非常好的快樂。最近一年,他將大部分精力用於公益攝影,通過拍照幫助不少白血病患兒籌集醫藥費用。這讓他真切感受到,攝影很有用,照片是可以用來救命的。
《新京報》首席記者陳杰點評道:在評選過程中,商華鴿提交的兩組圖片均打動評委,尤其是《恩雨的最後24天》,攝影師的鏡頭人文關懷令人動容。不過,略有瑕疵的是,手持十字架那張圖片攝影師介入的比較突兀,影響了整體敘事的自然和流暢。
2018年度下半年的索尼青年攝影師評選已塵埃落定,九位入選的攝影師以紮實的攝影功底與充滿激情的作品,徵服了評委導師。相信在未來他們會給大家呈現更優秀的拍攝作品。
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
「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是索尼(中國)有限公司為推動影像文化發展、發現青年攝影人才而啟動的針對中國青年攝影師的發展項目。此計劃旨在幫助更多有才華的青年攝影師實現攝影創作夢想,推進攝影文化在青年人群中的普及。2018年度「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入選的索尼青年攝影師將獲得由索尼提供的全畫幅微單器材一套(機身+鏡頭),以及相應的項目支持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