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固定卡匣的臺車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4-03 18:39:05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臺車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可用以於剎車時固定所承載的卡匣的臺車裝置。
背景技術:
近來,薄型化玻璃基材大量地使用在不同的產品上,尤其是顯示器面板,於生產製造時,利用臺車裝置搭配卡匣來輸送玻璃基材,於實際應用中,先將玻璃基材裝設於卡匣內,再將卡匣連同玻璃基材安裝在臺車裝置上,以便利用臺車裝置將玻璃基材沿特定的一行進方向輸送。然而,當臺車裝置剎車時,卡匣連同玻璃基材易因慣性而向行進方向傾倒,致使玻璃基材會有撞傷的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用以於剎車時固定所承載的卡匣的臺車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可固定一卡匣的臺車裝置,所述卡匣具有一長側邊、一第一短側邊及一第二短側邊,所述長側邊連接所述第一短側邊與所述第二短側邊,所述臺車裝置包含一臺車基座、一承載總成以及一固定機構,所述承載總成安裝在所述臺車基座上並用以承載所述卡匣,所述固定機構包含一滑塊、一第一連杆組以及一第二連杆組,所述滑塊可滑動地安裝在所述承載總成上,所述第一連杆組連接於所述滑塊的一側,所述第一連杆組具有一第一抵接端及一第一卡扣結構,所述第二連杆組連接於所述滑塊的另一側,所述第二連杆組具有一第二抵接端及一第二卡扣結構,其中,當所述卡匣安裝在所述承載總成時,所述卡匣的所述長側邊推抵所述第一抵接端與所述第二抵接端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帶動所述第一連杆組與所述第二連杆組,且所述滑塊連動所述第一連杆組的所述第一卡扣結構與所述第二連杆組的所述第二卡扣結構,使所述第一卡扣結構卡扣所述第一短側邊及所述第二卡扣結構卡扣所述第二短側邊。
根據本實用新型其中之一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連杆組包含一第一連接杆件、一第一結合杆件、一第一曲杆件以及一第一搖杆件,所述第一連接杆件具有一第一端及相對所述第一端的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樞接於所述滑塊,所述第一結合杆件具有一第一結合杆端及一第一結合杆樞接部,所述第一結合杆端樞接於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卡扣結構設置在所述第一結合杆件,所述第一結合杆樞接部介於所述第一結合杆端與所述第一卡扣結構之間,所述第一曲杆件具有一第一曲杆端及一第一曲杆樞接部,所述第一曲杆端樞接於所述第一結合杆樞接部,所述第一曲杆樞接部樞接於所述承載總成,所述第一抵接端設置在所述第一曲杆件,所述第一曲杆樞接部介於所述第一曲杆端與所述第一抵接端之間,所述第一搖杆件具有一第一搖杆端及一第一搖杆樞接部,所述第一搖杆端樞接於所述第一結合杆端,所述第一搖杆樞接部樞接於所述承載總成。
根據本實用新型其中之一實施方式,所述第二連杆組包含一第二連接杆件、一第二結合杆件、一第二曲杆件以及一第二搖杆件,所述第二連接杆件具有一第三端及相對所述第三端的一第四端,所述第三端樞接於所述滑塊,所述第二結合杆件具有一第二結合杆端及一第二結合杆樞接部,所述第二結合杆端樞接於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二卡扣結構設置在所述第二結合杆件,所述第二結合杆樞接部介於所述第二結合杆端與所述第二卡扣結構之間,所述第二曲杆件具有一第二曲杆端及一第二曲杆樞接部,所述第二曲杆端樞接於所述第二結合杆樞接部,所述第二曲杆樞接部樞接於所述承載總成,所述第二抵接端設置在所述第二曲杆件,所述第二曲杆樞接部介於所述第二曲杆端與所述第二抵接端之間,所述第二搖杆件具有一第二搖杆端及一第二搖杆樞接部,所述第二搖杆端樞接於所述第二結合杆端,所述第二搖杆樞接部樞接於所述承載總成。
根據本實用新型其中之一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連杆組包含一第一連接杆件以及一第一曲杆件,所述第一連接杆件具有一第一端及相對所述第一端的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樞接於所述滑塊,所述第一曲杆件具有一第一曲杆端及一第一曲杆樞接部,所述第一曲杆端樞接於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曲杆樞接部樞接於所述承載總成,所述第一抵接端設置在所述第一曲杆件,所述第一曲杆樞接部介於所述第一曲杆端與所述第一抵接端之間,所述第一卡扣結構設置在所述第一曲杆件。
根據本實用新型其中之一實施方式,所述第二連杆組包含一第二連接杆件以及一第二曲杆件,所述第二連接杆件具有一第三端及相對所述第三端的一第四端,所述第三端樞接於所述滑塊,所述第二曲杆件具有一第二曲杆端及一第二曲杆樞接部,所述第二曲杆端樞接於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二曲杆樞接部樞接於所述承載總成,所述第二抵接端設置在所述第二曲杆件,所述第二曲杆樞接部介於所述第二曲杆端與所述第二抵接端之間,所述第二卡扣結構設置在所述第二曲杆件。
根據本實用新型其中之一實施方式,所述承載總成包含一承載臺座以及一叉取機構,所述卡匣承載於所述承載臺座上,所述叉取機構連接所述臺車基座與所述承載臺座,所述叉取機構用以將所述承載臺座沿一伸出方向移離所述臺車基座或用以將所述承載臺座沿相反於所述伸出方向的一縮回方向收回於所述臺車基座。
根據本實用新型其中之一實施方式,所述叉取機構包含一第一臂以及一第二臂,所述第一臂的一端樞接於所述臺車基座,所述第二臂的一端樞接於所述第一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臂的另一端樞接於所述承載臺座。
根據本實用新型其中之一實施方式,所述承載總成包含一承載臺座、一叉取機構、一承載基板以及一升降支撐機構,所述卡匣承載於所述承載臺座上,所述叉取機構連接所述承載臺座,所述叉取機構用以將所述承載臺座沿一伸出方向移離或用以將所述承載臺座沿相反於所述伸出方向的一縮回方向收回,所述叉取機構安裝在所述承載基板上,所述升降支撐機構連接所述臺車基座與所述承載基板,所述升降支撐機構用以將所述承載基板沿一上升方向推升或用以將所述承載基板沿相反於所述上升方向的一下降方向下收,其中所述上升方向垂直於所述伸出方向。
根據本實用新型其中之一實施方式,所述升降支撐機構包含一第一支撐杆以及一第二支撐杆,所述第一支撐杆具有一第一支撐上杆端及一第一支撐下杆端,所述第一支撐上杆端樞接於所述承載基板,所述第一支撐下杆端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臺車基座上,所述第二支撐杆樞接於所述第一支撐杆,所述第二支撐杆具有一第二支撐上杆端及一第二支撐下杆端,所述第二支撐下杆端樞接於所述臺車基座,所述第二支撐上杆端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承載基板上。
根據本實用新型其中之一實施方式,所述叉取機構包含一第一臂以及一第二臂,所述第一臂的一端樞接於所述承載基板,所述第二臂的一端樞接於所述第一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臂的另一端樞接於所述承載臺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臺車裝置包含固定機構,且固定機構的滑塊可用以連動第一連杆組與第二連杆組,當卡匣安裝在承載座承載總成時,第一連杆組的第一抵接端與第二連杆組的第二抵接端可被卡匣的長側邊推抵,進而使第一連杆組與第二連杆組被帶動,此時滑塊連動第一連杆組的第一卡扣結構與第二連杆組的第二卡扣結構,以確保第一卡扣結構與第二卡扣結構能同時分別卡扣卡匣的第一短側邊及第二短側邊,藉此固定機構便可將卡匣固定於臺車基座上,以防止卡匣於臺車裝置剎車時因慣性而傾倒。有關本實用新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臺車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臺車裝置處於上升狀態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臺車裝置處於縮回狀態的上視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臺車裝置處於伸出回狀態的上視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臺車裝置的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機構處於釋放狀態的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機構處於卡扣狀態的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固定機構處於釋放狀態的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固定機構處於卡扣狀態的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000、1000' 臺車裝置
2000 平板構件
1 卡匣
10 長側邊
11 第一短側邊
12 第二短側邊
2 臺車基座
3、3' 承載總成
30 承載臺座
31 叉取機構
310 第一臂
311 第二臂
32 承載基板
33 升降支撐機構
330 第一支撐杆
3301 第一支撐上杆端
3302 第一支撐下杆端
331 第二支撐杆
3310 第二支撐上杆端
3311 第二支撐下杆端
4、4' 固定機構
40 滑塊
41、41' 第一連杆組
410 第一抵接端
411 第一卡扣結構
412 第一連接杆件
4120 第一端
4121 第二端
413 第一結合杆件
4130 第一結合杆端
4131 第一結合杆樞接部
414 第一曲杆件
4140 第一曲杆端
4141 第一曲杆樞接部
415 第一搖杆件
4150 第一搖杆端
4151 第一搖杆樞接部
42、42' 第二連杆組
420 第二抵接端
421 第二卡扣結構
422 第二連接杆件
4220 第三端
4221 第四端
423 第二結合杆件
4230 第二結合杆端
4231 第二結合杆樞接部
424 第二曲杆件
4240 第二曲杆端
4241 第二曲杆樞接部
425 第二搖杆件
4250 第二搖杆端
4251 第二搖杆樞接部
5 桅杆機構
Z1 伸出方向
Z2 縮回方向
Y1 上升方向
Y2 下降方向
X1 行進方向
R1 第一轉向
R2 第二轉向
A、B、C、D 邊角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臺車裝置1000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臺車裝置1000可用以固定一卡匣1,其中卡匣1是用以裝設並承載一平板構件2000。於此實施例中,平板構件2000可為一薄型化的顯示器面板的玻璃基材,但本實用新型不受此限。另外,卡匣1具有一長側邊10、一第一短側邊11及一第二短側邊12,長側邊10連接第一短側邊11與第二短側邊12,臺車裝置1000包含一臺車基座2、一承載總成3、以及一固定機構4,臺車基座2可在一承載面(例如一地面)上沿一行進方向X1移動,或是臺車基座2也可與一軌道配合,以在所述軌道上沿行進方向X1移動,端視實際需求而定,承載總成3安裝在臺車基座2上並用以承載卡匣1,固定機構4用以固定承載於臺車基座2上的卡匣1,藉此裝設並承載卡匣1內的平板構件2000便可藉由臺車基座2沿行進方向X1被運輸。
請參閱圖1以及圖2,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臺車裝置1000處於上升狀態的示意圖。如圖1以及圖2所示,承載總成3包含一承載臺座30、一叉取機構31、一承載基板32以及一升降支撐機構33,承載臺座30可用以承載卡匣1,於此實施例中,承載臺座30可為平板狀的一承載平臺,可提供一平坦的承載面,使卡匣1能平穩地承載於承載臺座30上,叉取機構31連接承載臺座30且安裝在承載基板32上,升降支撐機構33連接臺車基座2與承載基板32。於此實施例中,升降支撐機構33可為一剪刀腳結機構,包含一第一支撐杆330以及一第二支撐杆331,第一支撐杆330具有一第一支撐上杆端3301及一第一支撐下杆端3302,第一支撐上杆端3301樞接於承載基板32,第一支撐下杆端3302可滑動地設置在臺車基座2上,第二支撐杆331樞接於第一支撐杆330,第二支撐杆331具有一第二支撐上杆端3310及一第二支撐下杆端3311,第二支撐下杆端3311樞接於臺車基座2,第二支撐上杆端3310可滑動地設置在承載基板32上。
當第一支撐下杆端3302相對第一支撐上杆端3301靠近或第二支撐上杆端3310相對第二支撐下杆端3311靠近時,升降支撐機構33便可將承載基板32沿一上升方向Y1由如1圖所示的位置推升至如圖2所示的位置,反之當第一支撐下杆端3302相對第一支撐上杆端3301遠離或第二支撐上杆端3310相對第二支撐下杆端3311遠離時,升降支撐機構33便可將承載基板32沿相反於上升方向Y1的一下降方向Y2由如2圖所示的位置下收至如圖1所示的位置。這樣一來,升降支撐機構33便可用以將承載基板32、叉取機構31、承載臺座30以及卡匣1連同平板構件2000沿上升方向Y1推升或沿下降方向Y2下收。值得一提的是,臺車裝置1000可包含有一桅杆機構5,桅杆機構5設置在臺車基座2上,桅杆機構5用以輔助升降支撐機構33平穩推升承載基板32、叉取機構31、承載臺座30以及卡匣1連同平板構件2000以及用以輔助升降支撐機構33平穩下收承載基板32、叉取機構31、承載臺座30以及卡匣1連同平板構件2000。
請參閱圖1至圖4,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臺車裝置1000處於一縮回狀態的上視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臺車裝置1000處於一伸出回狀態的上視示意圖。如圖1至圖4所示,臺車裝置1000的叉取機構31可為一青蛙腿機構且包含一第一臂310以及一第二臂311,第一臂310的一端樞接於承載基板32,第二臂311的一端樞接於第一臂310的另一端,且第二臂311的另一端樞接於承載臺座30,當第二臂311相對第一臂310展開時,叉取機構31便可將承載臺座30沿一伸出方向Z1移離,使承載臺座30由如圖3所示的位置移動至如圖4所示的位置而伸出於臺車基座2,反之當第二臂311相對第一臂310收合時,叉取機構31便可將承載臺座30沿相反於伸出方向Z1的一縮回方向Z2收回,使承載臺座30由如圖4所示的位置移動至如圖3所示的位置而收合於臺車基座2。其中,上升方向Y1可優選為垂直於伸出方向Z1,且下降方向Y2可優選為垂直於縮回方向Z2。
請參閱圖5,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一臺車裝置1000'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臺車裝置1000'與上述臺車裝置1000的主要不同處在於,臺車裝置1000'的一承載總成3'包含承載基板與升降支撐機構,即臺車裝置1000'的承載總成3'僅包含承載臺座30與叉取機構31,且叉取機構31的第一臂310樞接於臺車基座2,而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中具有相同標號的組件,其具有相同的結構設計與作用原理,為求簡潔,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閱圖1、圖6以及圖7,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機構4處於釋放狀態的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機構4處於卡扣狀態的示意圖。值得一提的是,為求簡潔,圖6以及圖7省略臺車基座2與承載總成3的繪示。如圖1、圖6以及圖7所示,固定機構4包含一滑塊40、一第一連杆組41以及一第二連杆組42,滑塊40可滑動地安裝在承載總成3上。於實際應用中,滑塊40可藉由一線性滑軌安裝在承載總成3上,其中所述線性滑軌的走向平行於上升方向Y1或下降方向Y2,使滑塊40能相對承載總成3沿上升方向Y1或沿下降方向Y2滑動。另外,第一連杆組41連接於滑塊40的一側,第一連杆組41具有一第一抵接端410及一第一卡扣結構411,第二連杆組42連接於滑塊40的另一側,第二連杆組42具有一第二抵接端420及一第二卡扣結構421。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連杆組41包含一第一連接杆件412、一第一結合杆件413、一第一曲杆件414以及一第一搖杆件415,第一連接杆件412具有一第一端4120及相對第一端4120的一第二端4121,第一端樞4120接於滑塊40,第一結合杆件413具有一第一結合杆端4130及一第一結合杆樞接部4131,第一結合杆端4131樞接於第二端4121,第一卡扣結構411設置在第一結合杆件413,且第一結合杆樞接部4131介於第一結合杆端4130與第一卡扣結構411之間,第一曲杆件414具有一第一曲杆端4140及一第一曲杆樞接部4141,第一曲杆端4140樞接於第一結合杆樞接部4131,第一曲杆樞接部4141樞接於承載總成3,第一抵接端410設置在第一曲杆件414,且第一曲杆樞接部4141介於第一曲杆端4140與第一抵接端410之間,第一搖杆件415具有一第一搖杆端4150及一第一搖杆樞接部4151,第一搖杆端4150樞接於第一結合杆端4130,第一搖杆樞接部4151樞接於承載總成3。
相似地,第二連杆組42包含一第二連接杆件422、一第二結合杆件423、一第二曲杆件424以及一第二搖杆件425,第二連接杆件422具有一第三端4220及相對第三端4220的一第四端4221,第三端4220樞接於滑塊40,第二結合杆件423具有一第二結合杆端4230及一第二結合杆樞接部4231,第二結合杆端4230樞接於第四端4221,第二卡扣結構421設置在第二結合杆件423,第二結合杆樞接部4231介於第二結合杆端4230與第二卡扣結構421之間,第二曲杆件424具有一第二曲杆端4240及一第二曲杆樞接部4241,第二曲杆端4240樞接於第二結合杆樞接部4231,第二曲杆樞接部4241樞接於承載總成3,第二抵接端420設置在第二曲杆件424,第二曲杆樞接部4241介於第二曲杆端4240與第二抵接端420之間,第二搖杆件425具有一第二搖杆端4250及一第二搖杆樞接部4251,第二搖杆端4250樞接於第二結合杆端4230,第二搖杆樞接部4251樞接於承載總成3。
當卡匣1連同平板構件2000安裝在承載總成3上時,卡匣1的長側邊10可推抵第一連杆組41的第一抵接端410與第二連杆組42的第二抵接端420的至少其中之一,於此實施例中,卡匣1的長側邊10可同時抵接第一抵接端410與第二抵接端420。當卡匣1的長側邊10抵接第一連杆組41的第一抵接端410時,第一曲杆件414可相對第一曲杆樞接部4141沿一第一轉向R1樞轉,以將第一卡扣結構411由如圖6所示的位置帶動至如圖7所示的位置,以卡合卡匣1的第一短側邊11;另一方面,當卡匣1的長側邊10抵接第二連杆組42的第二抵接端420時,第二曲杆件424可相對第二曲杆樞接部4241沿相反於第一轉向R1的一第二轉向R2樞轉,以將第二卡扣結構421由如圖6所示的位置帶動至如圖7所示的位置,以卡合卡匣1的第二短側邊12。這樣一來,固定機構4便能同時固定卡匣1的第一短側邊11與第二短側邊12,進而將卡匣1固定於臺車基座2上,以防止卡匣1於臺車裝置1000剎車時因慣性而傾倒。
值得一提的是,當第一曲杆件414沿第一轉向R1樞轉時或當第二曲杆件424沿第二轉向R2樞轉時,第一曲杆件414可通過第一結合杆件413帶動第一搖杆件415相對第一搖杆樞接部4151沿第一轉向R1樞轉以及帶動第一連接杆件412沿相反於第一轉向R1的一第二轉向R2樞轉,且第二曲杆件424可通過第二結合杆件423帶動第二搖杆件425相對第二搖杆樞接部4251沿第二轉向R2樞轉以及帶動第二連接杆件422沿第一轉向R1樞轉,以同時帶動滑塊40沿上升方向Y1移動。換句話說,滑塊40可用以連動第一連杆組41與第二連杆組42,使第一卡扣結構411與第二卡扣結構421能於第一連杆組41的第一抵接端410與第二連杆組42的第二抵接端420的至少其中之一被卡匣1的長側邊10推抵時同時作動,進而使第一連杆組41的第一卡扣結構411與第二連杆組42的第二卡扣結構421能同時卡扣卡匣1的第一短側邊11與第二短側邊12。
於實際應用中,如圖3以及圖7所示,當卡匣1連同平板構件2000組裝至承載臺座30上時,固定機構4的第一連杆組41與第二連杆組42是通過滑塊40同時固定卡匣1的第一短側邊11與第二短側邊12,因此當臺車裝置1000於沿圖3以及圖7所示的行進方向X1行進的過程中煞車時,卡匣1的第二短側邊12上的邊角C、D是因慣性力的作用而有以卡匣1的第一短側邊11上的邊角A、B為樞點旋轉的傾向,此時固定機構4不僅可利用第二連杆組42卡合第二短側邊12,且由於使卡匣1的第一短側邊11於煞車時並未離開承載臺座30,即固定機構4的第一連杆組41於上述的煞車過程中並不會離開如圖7所示的位置,此時固定機構4的滑塊40還可起到連動第一連杆組41與第二連杆組42的作用,使第一連杆組41通過滑塊40迫使第二連杆組42維持於如圖7所示的位置,以達到加強將卡匣1固定於臺車基座2上的功效。
同理,當臺車裝置1000於相反於行進方向X1的方向行進的過程中煞車時,卡匣1的卡匣1的第一短側邊11上的邊角A、B是因慣性力的作用而有以第二短側邊12上的邊角C、D為樞點旋轉的傾向,此時固定機構4不僅可利用第一連杆組41卡合第一短側邊11,且由於使卡匣1的第二短側邊12於煞車時並未離開承載臺座30,此時固定機構4的滑塊40還可起到連動第一連杆組41與第二連杆組42的作用,使第二連杆組42通過滑塊40迫使第一連杆組41維持於如圖7所示的位置。
除此之外,由於本實用新型的固定機構4可藉由滑塊40連動第一連杆組41與第二連杆組42,因此當使用者欲將卡匣1連同平板構件2000脫離臺車裝置1000時,可將滑塊40沿下降方向Y2移動,使滑塊40同時帶動第一連杆組41的第一卡扣結構411以及第二連杆組42的第二卡扣結構421同時脫離卡匣1的第一短側邊11與第二短側邊12。換句話說,在卡匣1因慣性力而呈傾倒狀況與正常取放狀況的最大差異在於,利用滑塊40連動第一連杆組41與第二連杆組42,使卡匣1的邊角A、B、C、D四點同時脫離則為正常狀況,而當卡匣1因慣性力而呈傾倒狀況時,則邊角A、B或者邊角C、D兩者其中之一會有先脫離承載臺座30的傾向,而此時本實用新型固定機構4便可確保第一連杆組41與第二連杆組42共同卡合卡匣1的第一短側邊11與第二短側邊12,進而達到防止傾倒的作用。
請參閱圖8以及圖9,圖8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一固定機構4'處於釋放狀態的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固定機構4'處於卡扣狀態的示意圖。值得一提的是,為求簡潔,圖8以及圖9省略臺車基座2與承載總成3的繪示。如圖8以及圖9所示,固定機構4'的一第一連杆組41'包含一第一連接杆件412以及一第一曲杆件414,第一連接杆件412具有一第一端4120及相對第一端4120的一第二端4121,第一端4120樞接於滑塊40,第一曲杆件414具有一第一曲杆端4140及一第一曲杆樞接部4141,第一曲杆端4140樞接於第二端4121,第一曲杆樞接部4141樞接於承載總成3,第一抵接端410設置在第一曲杆件414,第一曲杆樞接部4141介於第一曲杆端4140與第一抵接端410之間,第一卡扣結構411設置在第一曲杆件414。
另外,固定機構4'的一第二連杆組42'包含一第二連接杆件422以及一第二曲杆件424,第二連接杆件422具有一第三端4220及相對第三端4220的一第四端4221,第三端4220樞接於滑塊40,第二曲杆件424具有一第二曲杆端4240及一第二曲杆樞接部4241,第二曲杆端4240樞接於第四端4221,第二曲杆樞接部4241樞接於承載總成3,第二抵接端420設置在第二曲杆件424,第二曲杆樞接部4241介於第二曲杆端4240與第二抵接端420之間,第二卡扣結構421設置在第二曲杆件424。而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中具有相同標號的組件,其具有相同的結構設計與作用原理,為求簡潔,於此不再贅述。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臺車裝置包含固定機構,且固定機構的滑塊可用以連動第一連杆組與第二連杆組,當卡匣安裝在承載座承載總成時,第一連杆組的第一抵接端與第二連杆組的第二抵接端可被卡匣的長側邊推抵,進而使第一連杆組與第二連杆組被帶動,此時滑塊連動第一連杆組的第一卡扣結構與第二連杆組的第二卡扣結構,以確保第一卡扣結構與第二卡扣結構能同時分別卡扣卡匣的第一短側邊及第二短側邊,藉此固定機構便可將卡匣固定於臺車基座上,以防止卡匣於臺車裝置剎車時因慣性而傾倒。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