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式水蓄能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12 22:30:42 1
專利名稱:複合式水蓄能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蓄能裝置,具體涉及一種複合式水蓄能裝置,它可應用於 中央空調、工業冷卻/加熱或其它利用水或其它液體作為冷卻/加熱介質的場所。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水蓄能裝置一般都採用多槽法、迷宮法、自然分層法及隔板法等方法 設計,其中,又以自然分層法為主。自然分層法是利用水在不同溫度下密度不同而實現自然 分層,具有結構簡單、經濟有效的特點,但這種方法對布水器要求極高,需要保證流體的慣 性力不破壞由密度差形成的重力流,使冷熱流體儘可能少的混合。但由於實際工作狀況較 為複雜,當要求快速放冷或放冷過程中流體流量變化很大甚至間隔放冷時,斜溫層(即冷 水到熱水的過渡層)厚度明顯加大,冷熱流體混合現象嚴重,蓄能效率大大降低。因此,需 要一種可以有效的防止冷熱流體混合,提高蓄能效率的水蓄能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複合式水蓄能裝置,它能解決現有技 術中存在的問題,減少了冷熱流體直接接觸造成的斜溫層損失,可有效防止冷熱流體混合, 提高了蓄能效率,節約了運行成本。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複合式水蓄能裝置,包括外殼2,外殼2上部設置有上限位裝置4,上總水管6, 上分配管7及上布水器8,外殼2下部設置有下限位裝置11,下總水管12,下分配管13及 下布水器14,上布水器8設置在上分配管7上,上分配管7與上總水管6連通,下布水器14 設置在下分配管13上,下分配管13與下總水管12連通,其中,外殼2內設置有柔性隔離袋 10。進一步,所述外殼2頂部設有通氣孔5。進一步,所述外殼2底部設有排汙管15。進一步,所述外殼2上設有溢流管3。進一步,所述外殼2上設有檢修人孔1。進一步,所述外殼內設有測溫元件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合了自然分層蓄能裝置的優點,傳統布水器部件仍保留,在裝置內 安裝有柔性隔離袋,冷熱流體之間通過柔性隔離袋防止直接混合而產生對流混合損失。本 裝置有效的解決了單一自然分層蓄能裝置蓄能、放能速度受限制,斜溫層易被破壞,冷熱流 體直接混合,蓄能效率降低的問題,能夠提高裝置的利用率,適應複雜多變的蓄能、放能工 況要求,節約了能源,降低了使用費用。本實用新型可應用於中央空調、工業冷卻/加熱或其它利用水或其它液體作為冷 卻/加熱介質的場所。利用峰谷電價差,在夜間無需製冷/加熱或夜間負荷明顯小於白天負荷的場所,用空閒的設備將冷/熱能儲存在本裝置中,在峰電或需冷卻/加熱時將能量釋 放出來,以達到平衡電網負荷、節約運行費用、減少製冷/加熱設備容量的目的。在隨後的說明書中進行闡述,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基於對下文的考察研究對本領 域技術人員而言將是顯而易見的,或者可以從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中得到教導。本實用新型 的目標和其他優點可以通過下面的說明書或者附圖中所特別指出的結構來實現和獲得。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外殼2,外殼2含鋼板外殼、保溫層及外裝飾層。外殼 2上部安裝有上限位裝置4,上總水管6,上分配管7,上布水器8及測溫元件9,外殼2下部 安裝有下限位裝置11,下總水管12,下分配管13及下布水器14,上布水器8安裝在上分配 管7上,上分配管7與上總水管6連通,下布水器14安裝在下分配管13上,下分配管13與 下總水管12連通,柔性隔離袋10安裝在外殼2內;溢流管3、檢修人孔1安裝在外殼2的一 側,排汙管15安裝在外殼2底部;為了保證裝置的穩定性,本實用新型頂部設有通氣孔5。 溢流管3和排汙管15分別為了防止溢流和方便排汙,檢修人孔1是為了方便本實用新型的 檢修和日常維護,測溫元件9可測量本裝置的內部溫度。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為在蓄冷時,低溫介質流體從下總水管12進入下分配管13,通過下布水器14均勻注 入裝置內,下布水器14的出口向下,可有效緩解液體的慣性力。隨著介質的充注,柔性隔離 袋10按本裝置的縱軸方向,均勻向上部延展。同時,裝置上部溫度較高的介質,通過上布水 器8,上分配管7,進入上總水管6,送至製冷設備(如制冷機)進行冷卻,冷卻後的介質再進 入下總水管12。此循環過程直至柔性隔離袋10到達裝置頂部,上限位器4工作為止,蓄冷 過程結束。放冷時,低溫介質從下布水器14、下分配管13進入下總水管12,送至需冷卻的 設備或空間,使用完畢升溫後的較高溫度介質,從上總水管6進入上分配管7,通過上布水 器8返還至裝置頂部。上布水器8出口向上,可有效緩解液體的慣性力。隨著低溫介質的 減少,柔性隔離袋10按本裝置的縱軸方向,均勻向下部收縮。此循環過程直至柔性隔離袋 10到達裝置底部,下限位器11工作為止,放冷過程結束。在蓄熱時,高溫介質流體從上總水管6進入上分配管7,通過上布水器8均勻注入 裝置內。隨著介質的充注,柔性隔離袋10按本裝置的縱軸方向,均勻向下部收縮。同時,下 部溫度較低的介質,通過下布水器14,下分配管13,進入下總水管12,送至加熱設備進行加 熱,加熱後的介質再進入上總水管6。此循環過程直至柔性隔離袋10到達裝置底部,下限位 器11工作為止,蓄熱過程結束。放熱時,高溫介質從上布水器8、上分配管7進入上總水管 6,送至需加熱的設備或空間,使用完畢降溫後的較低溫度介質,從下總水管12進入下分配 管13,通過下布水器14返還至裝置底部。隨著高溫介質的減少,柔性隔離袋10按本裝置的 縱軸方向,均勻向上部延展。此循環過程直至柔性隔離袋10到達裝置頂部,上限位器4工 作為止,放熱過程結束。
4[0021] 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 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實用 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
權利要求一種複合式水蓄能裝置,包括外殼(2),外殼(2)上部設置有上限位裝置(4),上總水管(6),上分配管(7)及上布水器(8),外殼(2)下部設置有下限位裝置(11),下總水管(12),下分配管(13)及下布水器(14),上布水器(8)設置在上分配管(7)上,上分配管(7)與上總水管(6)連通,下布水器(14)設置在下分配管(13)上,下分配管(13)與下總水管(12)連通,其特徵在於外殼(2)內設置有柔性隔離袋(10)。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複合式水蓄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2)頂部設有通 氣孔(5)。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複合式水蓄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2)上設有排汙 管(15)。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複合式水蓄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2)上設有溢流管⑶。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複合式水蓄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2)上設有檢修 人孔⑴。
6.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複合式水蓄能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內設有測溫元件(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蓄能裝置,具體涉及一種複合式水蓄能裝置,它可應用於中央空調、工業冷卻/加熱或其它利用水或其它液體作為冷卻/加熱介質的場所。該裝置包括外殼,外殼上部設置有上限位裝置,上總水管,上分配管及上布水器,外殼下部設置有下限位裝置,下總水管,下分配管及下布水器,上布水器設置在上分配管上,上分配管與上總水管連通,下布水器設置在下分配管上,下分配管與下總水管連通,其中,外殼內設置有柔性隔離袋。本實用新型有效解決了單一自然分層蓄能裝置蓄能、放能速度受限制,斜溫層易被破壞,冷熱流體直接混合,蓄能效率降低的問題,能適應複雜多變的蓄能、放能工況要求,節約了能源,降低了使用費用。
文檔編號F25D3/00GK201607078SQ20092025777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2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2日
發明者張國新, 張憲坤, 趙新紅, 陳雷田 申請人:上海汽車資產經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