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打撈工具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18:49:18 1

本發明涉及打撈工具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打撈工具。
背景技術:
連續油管是一種無螺旋連接、可持續下入或起出的長油管,又稱撓性油管、盤管或柔管。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連續油管的質量及可靠性日益提高,在修井和完井作業中的大量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以及配套技術設備和井下工具的日臻完善,連續油管技術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並在鑽井方面得以迅速推廣。
在使用柔性複合油管注水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由於複合管在井下時間過長,管道被卡或者長期腐蝕管道性能下降而導致複合管發生斷裂,從而需要用打撈工具解除漏、塌、卡以恢復正常作業。但是,目前並沒有適合柔性複合油管的打撈工具。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打撈工具,以不影響正常作業,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打撈工具,以不影響正常作業。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打撈工具,用於柔性複合油管的打撈,所述打撈工具包括:用於與外部設備連接的上端打撈骨節;
能夠與所述上端打撈骨節連接的中端打撈骨節,所述中端打撈骨節設置有容納所述柔性複合油管的第一腔體和允許所述柔性複合油管進出所述第一腔體的第一開口,所述第一腔體的腔壁上鉸接有第一扁鉤,所述第一扁鉤懸空的一端通過第一彈性部件連接在所述第一腔體的腔壁上,所述第一扁鉤可沿所述中端打撈骨節的軸向旋轉;
當所述柔性複合油管進入所述第一腔體時,所述第一扁鉤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腔體的腔壁移動;當所述柔性複合油管具有離開所述第一腔體趨勢時,所述第一扁鉤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遠離所述第一腔體的腔壁移動。
優選地,在上述打撈工具中,還包括能夠與所述中端打撈骨節連接的下端打撈骨節,所述下端打撈骨節設置有容納所述柔性複合油管的第二腔體和允許所述柔性複合油管進出所述第二腔體的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的口逕自所述第二腔體向遠離所述第二腔體的方向逐漸變大;當所述下端打撈骨節與中端打撈骨節連接時,所述第二腔體與所述第一腔體連通。
優選地,在上述打撈工具中,所述第二腔體的腔壁上鉸接有第二扁鉤,所述第二扁鉤懸空的一端通過第二彈性部件連接在所述第二腔體的腔壁上,所述第二扁鉤可沿所述中端打撈骨節的軸向旋轉;
當所述柔性複合油管進入所述第二腔體時,所述第二扁鉤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腔體的腔壁移動;當所述柔性複合油管具有離開所述第二腔體趨勢時,所述第二扁鉤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遠離所述第二腔體的腔壁移動。
優選地,在上述打撈工具中,所述中端打撈骨節與所述上端打撈骨節和下端打撈骨節螺紋連接。
優選地,在上述打撈工具中,所述中端打撈骨節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另外一端設置有內螺紋,且所述外螺紋與內螺紋尺寸相適配。
優選地,在上述打撈工具中,所述第一腔體的腔壁上開設有用於安裝所述第一扁鉤的第一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的孔壁設置有用於安裝第一扁鉤的旋轉軸的第一軸孔;
所述第二腔體的腔壁上開設有用於安裝所述第二扁鉤的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二安裝孔的孔壁設置有用於安裝第二扁鉤的旋轉軸的第二軸孔。
優選地,在上述打撈工具中,所述第一彈性部件設置在所述第一安裝孔孔壁上;所述第二彈性部件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孔孔壁上。
優選地,在上述打撈工具中,所述第一安裝孔的軸向自所述第一腔體向所述第一開口的方向傾斜布置;所述第二安裝孔的軸向自所述第二腔體向所述第二開口的方向傾斜布置。
優選地,在上述打撈工具中,所述第一扁鉤的橫截面沿遠離所述第一扁鉤的懸空的一端的方向逐漸變大;所述第二扁鉤的橫截面沿遠離所述第二扁鉤的懸空的一端的方向逐漸變大。
優選地,在上述打撈工具中,所述第一扁鉤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一扁鉤均勻布置;所述第二扁鉤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二扁鉤均勻布置。
優選地,在上述打撈工具中,所述中端打撈骨節的數量為多個。
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使用本發明的打撈工具時,將上端打撈骨節與中端打撈骨節連接在一起,通過上端打撈骨節與外部設備連接。向下移動該打撈工具,當打撈工具與柔性複合油管相接觸時,通過第一開口進入第一腔體,所述第一扁鉤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腔體的腔壁移動,使得第一彈性部件處於壓縮狀態,柔性複合油管進入到上端打撈工具的合適位置;向上提打撈工具,第一扁鉤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扁鉤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遠離所述第一腔體的腔壁移動,使得第一彈性部件處於拉伸狀態,當第一扁鉤插入至柔性複合油管一定程度後,該柔性複合油管卡在該打撈工具上,可以順利完成打撈作業。因此,採用本發明中的打撈工具可以有效地將柔性複合油管打撈出來,從而不影響正常作業。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打撈工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中端打撈骨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中端打撈骨節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A-A截面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扁鉤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扁鉤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下端打撈骨節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中B-B截面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其中,100為上端打撈骨節、200為中端打撈骨節、300為下端打撈骨節、
201為第一腔體、202為第一開口、203為第一扁鉤、204為第一彈性部件、205為第一安裝孔、206為旋轉軸、301為第二腔體、302為第二開口、305為第二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核心在於提供一種打撈工具,以不影響正常作業。
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例進行說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實施例不對權利要求所記載的發明內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實施例所表示的構成的全部內容不限於作為權利要求所記載的發明的解決方案所必需的。
請參閱圖1至圖8,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打撈工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中端打撈骨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中端打撈骨節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A-A截面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扁鉤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扁鉤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下端打撈骨節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中B-B截面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本發明實施例的打撈工具用於柔性複合油管的打撈,包括上端打撈骨節100和中端打撈骨節200,上端打撈骨節100用於與外部設備連接;中端打撈骨節200能夠與上端打撈骨節100連接,中端打撈骨節200設置有容納柔性複合油管的第一腔體201和允許柔性複合油管進出第一腔體201的第一開口202,第一腔體201的腔壁上鉸接有第一扁鉤203,第一扁鉤203懸空的一端通過第一彈性部件204連接在第一腔體201的腔壁上,第一扁鉤203可沿中端打撈骨節200的軸向旋轉;
當柔性複合油管進入第一腔體201時,第一扁鉤203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靠近第一腔體201的腔壁移動;當柔性複合油管具有離開第一腔體201趨勢時,第一扁鉤203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遠離第一腔體201的腔壁移動。
使用本發明的打撈工具時,將上端打撈骨節100與中端打撈骨節200連接在一起,通過上端打撈骨節100與外部設備連接。向下移動該打撈工具,當打撈工具與柔性複合油管相接觸時,通過第一開口202進入第一腔體201,第一扁鉤203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靠近第一腔體201的腔壁移動,使得第一彈性部件204處於壓縮狀態,柔性複合油管進入到上端打撈工具的合適位置;向上提打撈工具,第一扁鉤203在外力作用下,第一扁鉤203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遠離第一腔體201的腔壁移動,使得第一彈性部件204處於拉伸狀態,當第一扁鉤203插入至柔性複合油管一定程度後,該柔性複合油管卡在該打撈工具上,可以順利完成打撈作業。因此,採用本發明中的打撈工具可以有效地將柔性複合油管打撈出來,從而不影響正常作業。
為了優化上述方案,在進一步的方案中該打撈工具還包括能夠與中端打撈骨節200連接的下端打撈骨節300,下端打撈骨節300設置有容納柔性複合油管的第二腔體301和允許柔性複合油管進出第二腔體301的第二開口302,第二開口302的口逕自第二腔體301向遠離第二腔體301的方向逐漸變大,即第二開口302為喇叭口狀;當下端打撈骨節300與中端打撈骨節200連接時,第二腔體301與第一腔體201連通。
使用時,將上端打撈骨節100、中端打撈骨節200和下端打撈骨節300連接在一起。柔性複合油管通過第二開口302扶正順利進入至下端打撈骨節300和中端打撈骨節200中。
為了提高以上方案中打撈工具的抓緊力,下端打撈骨節300上,第二腔體301的腔壁上鉸接有第二扁鉤,第二扁鉤懸空的一端通過第二彈性部件連接在第二腔體301的腔壁上,第二扁鉤可沿中端打撈骨節200的軸向旋轉;
當柔性複合油管進入第二腔體301時,第二扁鉤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靠近第二腔體301的腔壁移動;當柔性複合油管具有離開第二腔體301趨勢時,第二扁鉤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遠離第二腔體301的腔壁移動。
向下移動該打撈工具,當打撈工具與柔性複合油管相接觸時,通過第二開口302進入第二腔體301,第二扁鉤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靠近第二腔體301的腔壁移動,使得第二彈性部件處於壓縮狀態,繼續向下移動該打撈工具,柔性複合油管通過第一開口202進入第一腔體201,第一扁鉤203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靠近第一腔體201的腔壁移動,使得第一彈性部件204處於壓縮狀態,柔性複合油管進入到上端打撈工具的合適位置;向上提打撈工具,第一扁鉤203和第二扁鉤在外力作用下,第一扁鉤203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遠離第一腔體201的腔壁移動,使得第一彈性部件204處於拉伸狀態,第二扁鉤處於懸空的一端向遠離第二腔體301的腔壁移動,使得第二彈性部件處於拉伸狀態,當第一扁鉤203和第二扁鉤插入至柔性複合油管一定程度後,該柔性複合油管卡在該打撈工具上,可以順利完成打撈作業。因此,採用本發明中的打撈工具可以有效地將柔性複合油管打撈出來,從而不影響正常作業。
為了方便安裝,中端打撈骨節200與上端打撈骨節100和下端打撈骨節300螺紋連接。具體的,中端打撈骨節200與上端打撈骨節1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則上端打撈骨節100與中端打撈骨節2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內螺紋。或者中端打撈骨節200與上端打撈骨節1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內螺紋,則上端打撈骨節100與中端打撈骨節2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
中端打撈骨節200與下端打撈骨節3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則下端打撈骨節300與中端打撈骨節2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內螺紋。或者中端打撈骨節200與下端打撈骨節3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內螺紋,則下端打撈骨節300與中端打撈骨節2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
為了便於加工,中端打撈骨節200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另外一端設置有內螺紋,且外螺紋與內螺紋尺寸相適配。而上端打撈骨節100和下端打撈骨節300設置有能夠與該中端打撈骨節200相適配的螺紋結構。
其中,第一扁鉤203與第二扁鉤的安裝形式有多種,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腔體201的腔壁上開設有用於安裝第一扁鉤203的第一安裝孔205,第一安裝孔205的孔壁設置有用於安裝第一扁鉤203的旋轉軸206的第一軸孔;
第二腔體301的腔壁上開設有用於安裝第二扁鉤的第二安裝孔305,第二安裝孔305的孔壁設置有用於安裝第二扁鉤的旋轉軸的第二軸孔。
上述旋轉軸可以為銷釘,銷軸等。
第一彈性部件204設置在第一安裝孔205孔壁上;第二彈性部件設置在第二安裝孔305孔壁上。
為了方便加工,第一安裝孔205為橫截面為矩形,圍成第一安裝孔205的孔壁為平面結構,其中,第一彈性部件204安裝在遠離第一開口202的孔壁上。
為了方便安裝第一彈性部件204,第一安裝孔205的軸向自第一腔體201向第一開口202的方向傾斜布置,圖示中,自上而下傾斜布置。
第二安裝孔305為橫截面為矩形,圍成第二安裝孔305的孔壁為平面結構,其中,第二彈性部件安裝在遠離第二開口302的孔壁上。
為了方便安裝第二彈性部件,第二安裝孔305的軸向自第二腔體301向第二開口302的方向傾斜布置,圖示中,自上而下傾斜布置。
為了提高第一扁鉤203和第二扁鉤的抓緊力,第一扁鉤203的橫截面沿遠離第一扁鉤203的懸空的一端的方向逐漸變大;第二扁鉤的橫截面沿遠離第二扁鉤的懸空的一端的方向逐漸變大。
第一扁鉤203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當第一扁鉤203的數量為多個時,多個第一扁鉤203均勻布置;第二扁鉤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當第二扁鉤的數量為多個時,多個第二扁鉤均勻布置。中端打撈骨節200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打撈工具中中端打撈骨節200的數量根據所需要的拉力和被卡柔性複合油管的長度來確定。
本發明實施例中,中端打撈骨節200可以理解為由第一腔體201、第一開口202和第一扁鉤203組成的結構單元,該結構單元為多個時,多個結構單元可以為一體式結構還可以為分體式結構。
當多個結構單元為分體式結構時,每個中端打撈骨節200的結構尺寸完全相同,中端打撈骨節200與上端打撈骨節100和下端打撈骨節300螺紋配合,中端打撈骨節200與上端打撈骨節1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中端打撈骨節200與下端打撈骨節3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內螺紋,則上端打撈骨節100與中端打撈骨節2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內螺紋,下端打撈骨節300與中端打撈骨節2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或者
中端打撈骨節200與上端打撈骨節1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內螺紋,中端打撈骨節200與下端打撈骨節3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則上端打撈骨節100與中端打撈骨節2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下端打撈骨節300與中端打撈骨節200相配合的一端設置有內螺紋。
當多個結構單元為一體式結構時,每個結構單元中第一扁鉤203為同層設置,作為整體結構的中端打撈骨節200的一端與上端打撈骨節100螺紋配合,中端打撈骨節200的另一端與下端打撈骨節300螺紋配合。
本發明實施例中「上端」、「中端」和「下端」是根據該打撈工具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位置進行命名的,其本身不具有限定作用,意不影響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